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听老板的就错了 >

第2章

听老板的就错了-第2章

小说: 听老板的就错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m)。作为一个企业领袖,“敢”与“不敢”之间,常常决定了“卓越”或者“平庸”。化危机为转机就是“卓越”,把转机陷入危机就是“平庸”。
潘燊昌说:“我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因为我很懒惰。因为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就没有与人一较高下的压力,更可以发挥自己。”这是他的自我调侃。事实上,他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不是因为他懒惰,而是因为他有远见。
(三)
在讨论“中国结”时,我终是盼望两岸能够追求双赢,并且多年来一再提出“格局决定结局”的宏观愿景。这本书使我意外地发现潘*昌的“敢与众不同”,正就是他拥有了这样大格局的思维,产生了业务快速成长的好结局。这也是刚去世的朱仲祥在他《攀峰》一书中常常鼓吹的“态度决定高度”的信念。
全书分四大部分,分别讨论到作者的管理思维与实际运作,又分别以“人生”、“理念”、“脑筋急转弯”与“大哉问总裁”来细述所蕴含的管理经验与智能;并且特别请CoCo穿插了十一幅生动的漫画,提高了幽默感与吸引力。我们《远见杂志》
副总编辑刁明芳为潘总裁整理的这本书,做了很贴近的记录,全书架构清晰,例证生动。一书在手,就想一口气读完。在当前台湾景气低迷的时刻,读者应当可以从潘总裁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他冒险与创意的实战经验中,得到知难而进的鼓舞。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5、企业如果只是一个人说了算,…
 刚从战火硝烟的战场上下来的人,都想把战争的残酷、失败的痛楚和胜利的喜悦告诉别人。
近年闲下来了,我一直想写一本书,想把“小护士”化妆品公司这十几年的拼搏历程、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经验告诉别人。前不久,一位朋友把一本书放在我案头,一看《听老板的就错了》我当时就惊呆了,这书名就是我经常对我同事说的话。翻开里面的内容,哎呀,……亲切,太亲切了,我一口气读完,太痛快了。亲切的是潘燊昌先生书中的经验就是我这十几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们共同的感悟如果量化的话,大概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痛快的是终于有人把我想说的全说出来了,尽管我落后了,尽管这些经验不是出自我的笔下,但是我欣慰、我兴奋,在此之余不免心头有些酸溜溜的。“听老板的就错了”,我在各种会议上(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人力资源、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年度经营计划等等会议)也是这样讲的:“在座的各位每人是一票,我也是一票,大家千万别光听我的,如果光听我的就错了,一个企业如果只是一个人说了算,早晚会垮台”。
在岗位目标、企业阶段目标和企业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也经常讲:“我只管结果,不管过程,至于如何实现目标,你们别听我的,我只认定结果。”我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能发掘员工的智慧,群策群力、群威群胆。“没有落伍行业、只有落伍想法。”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小护士”化妆品公司成立时,当时全国有二千多家化妆品企业,有些好心的朋友劝我,这样的行业不能进,竞争太激烈了。到现在全国发展到六千多家化妆品企业,但是小护士化妆品在这十几年的竞争中,名列全国护肤品前2名,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市场推广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考核、组织架构设立创新等等。当行业内有些人担心国内外大品牌化妆品进入中国后会对国内品牌产生强大的冲击时,我们自信只要企业坚持不断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就一定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有很多国内品牌化妆品在和国外品牌的竞争中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和战略地位。潘先生讲:“我对员工的忠诚要大过于员工对我的忠诚。”这句话我感受太深了。冷静地想一想,企业的成功就是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协作的成功。在小护士公
司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有些员工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也会再给他们机会,而不是简单地放弃,甚至有些中高层管理人员给公司造成了上百万、上千万的损失,我至今也没有辞退他们,而他们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交了学费(虽然学费高了点儿),至今在公司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有些人不理解,都说我心慈手软,没有原则,老好人,可我不这样想。我认为人犯错误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的,一种是有意的。无意者,在错误中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他们会在未来将事情做得更好。有意者,犯错误后感受到的是处罚和辞退,他们会在宽容中受感动,而悔过自新,以良好的心态和同事协同完成目标。
我写《序》的目的是为了多一个人用不同行业的成功案例来说明《听老板的就错了》一书的观点和经验是宝贵的,是值得借鉴的,他决不是一本传统的理论教科书,也决非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所论述的战争战略制定和战术实施的空头理论,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
战火的洗礼中所感悟的战争规律。
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名和潘燊昌先生有共鸣的读者,我感谢潘先生能把他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无私地奉献给大家,“为的是让一些在当前身处剧变时代的年轻人,在他们成为未来企业中坚或领袖的过程中,能减少一些迟疑,增添一些自信”。是啊,多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多少伟人,从默默无闻到名声显赫,无不是借鉴着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而,多少成功韬略都源于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共勉吧!
丽斯达日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志达 
                  
 6、自序:再大胆一次
 两年多前,我出了第一本自传《胆大包天》,没想到,书卖得不错之外,还得到当年金鼎奖的青睐。太太、孩子和我都开心极了。
“赶快出第二本吧!你这么受欢迎。”有段日子,许多朋友一见到面,就催我催个不停。刚好,出书后这两年,是我人生中工作变化最大的两年。我服务的公司被并购,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让我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学习经验,也丰富了我另一段的心路成长历程。在友人不断鼓励下,我决定再大胆一次,出一本充满个人色彩的独白。出这本书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透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给眼前身处剧烈变动时代的年轻人一些“不安分”的建议。在他们成为未来企业中坚或领袖的过程中,能减少一些迟疑,增添一些自信。必要的时候,敢去做“与众不同”的决定。
我首先要感谢为数超过十万的《胆大包天》读者,是他们给了我继续出书的最大信心。
我也要感谢施振荣、厉以宁和李志达、高希均这几位朋友,乐意为我写序。他们不仅为本书生色添辉,也为读者做了高水平品评。口述过程中,负责文字整理的刁明芳小姐经常为我的广东国语所苦,一并在此致谢。最后,未能免俗,我要特别感谢家人这些年来对我的无尽支持。一如书中所述,我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工作,常常疏忽了近在身边的他们。希望本书多少可以弥补我在家,却话不多的遗憾。 
                  
 人生1 有危机才有表现机会
 未来要发生的事,
不是你能掌控,
担心也没有用;
若是你能掌控,又何必担心呢?
六月天的荷兰,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我的心情也像百花绽开。
这天来自全球ING集团两百多个国家的总裁和总经理们,在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一个度假胜地共聚一堂,票选出年度业绩表现最佳的国家、地区和经理人。台湾ING安泰是当天会场内,风头最健的地区,因为我们才完成并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业绩表现出奇得好,在这次企业大奖中取得头筹;我的接班人石宝忠也获得全球最佳领袖奖,台湾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地区。
ING集团最高领导人、总裁EwaldKist在大会的整场演说中,前后三次提到我的名字,大为肯定与赞赏,坐在一群蓝眼金发的同侪席间,我真是觉得无比光彩,一股荣誉感油然而起。我感觉耳根烫烫的,猜想自己可能脸都红了,只是旁人很难窥视到我内心澎湃的情绪。
职场生涯最大挫折
两年前,同样的六月天,我飞了大半个地球,赶到康乃狄克美国安泰人寿总部,当场晴天霹雳地得知,总公司最终还是决定将我们国际寿险部“卖”给ING集团。
这是我职场生涯中,感觉最错愕、也最挫折的一天。尽管从2000年初以来,ING集团并购安泰的谣传一直不断,但我始终充满信心。因为台湾安泰是个赚钱的机构,十二年来,我从零开始,将它打造为外商保险公司的第一品牌,业绩名列台湾第四,又在1998年被评为亚洲最杰出的保险公司。一片大好势头下,不但进军大陆市场,还买下一家日本公司,这么好的公司,怎会沦为作嫁他人、被“卖”掉的命运?不过就在前一年,总公司还曾评估要将金融管理部和国际寿险部合并,成立一家国际金融公司,计划日后在华尔街上市,并内定我是未来亚洲区的主管,相当于公司的二号人物,让我兴奋不已。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我从等着要高升、集团内最耀眼的大红人,变成并购易主、前途未卜、任人摆布的棋子?先前曾有台湾媒体报道说安泰想并购国泰,这下安泰反被人先买走了,我完全可以想象,同业间是怎样等着看我的笑话。
被选择,也选择自己的前途
从美国返回台湾的飞行途中,我看着窗外朵朵白云,哪里想到自己也会有从云端跌落万丈深渊的一天。学校毕业后,我就一直是同侪间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考上令人称羡的公务员;随后进入香港最大的寿险公司,成为全香港第一位精算师;外派马来西亚表现优异,是集团内最年轻的总经理;来到台湾一手打造安泰传奇……我这一生几乎都是打着顺手球拍,在“稳操胜算”中不断开拓出自己的格局。安泰被并购,使我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像被缴了枪械的士兵,命运不是操控在自己的手里。
长久以来,我一直奉行商业社会的竞争法则:只要努力表现,一定会被肯定。这次的并购事件,却让我深受打击:个人纵使再努力,大环境的条件不配合,也是枉然,太多变量不是你能掌控的。
说来奇妙,当我这样一想,反而重新得力,心情整个都放开了。未来要发生的事,不是你能掌控的,担心也没有用;若是你能掌控,又何必担心呢?于是我解开了先前种种疑虑:“ING是真有诚意要留用我?或是过渡人选?”“未来的老板好相处吗?”“两家公司并购后的人事大权,我还能掌控吗?”我只问自己:“想不想留下来?”毕竟这个决定权,还操控在我的手里。其实人生最难面对的是抉择,一旦想清楚了,勇气和信心都会跟上来。我大概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从谷底的情绪走了出来,主要是我想清楚了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去。我做了一个非常“感性”的抉择:继续留在安泰。其实人生最难面对的是抉择,一旦想清楚了,勇气和信心都会跟上来。
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知道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够“理性”的,一般专业经理人面临公司被并购时,多半选择另谋高就。因为新东家大多有自己的人事布局,会重用旧人的情况很少。即使重用,也是因应过渡期,就等新的接班人培养出来,旧人被撤换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传出ING集团将并购安泰的前后时间里,曾有多家保险公司和我接触过,但我深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公司争相挖角,所花的成本日后全部要在你身上回收,一定会逼你回头去挖更多原先公司的资源,像人力、客户之类的。这种做法,我觉得跟自己的良心很过不去。我在安泰十几年,一直标榜“要做一家很不一样的寿险公司”,很多员工为了理想进来,很多客户也赞同我们的经营理念,反而我自己破坏了那么好的公司,岂不太可惜了吗?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很清楚地告诉自己:“一旦离开安泰,绝不会继续待在保险业。”长久以来,安泰就像一个大家庭,员工们喜欢我,也很依赖我。我心想:“自己一手经营的公司,我离开后应该要更好才是,而不是从此走下坡。”就个人来说,我的确是做了一个“感情用事”的抉择,但就大局来考虑,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决定。
越困难,越喜欢
驱使我留下来的另一个强烈动机,就是越困难的工作,我越喜欢做。众人都看好我去别家公司,认为那样我会更有发展、更受重用,而我就偏要留下来证明,不管ING集团新老板怎么待我,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