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把时间当做朋友 >

第12章

把时间当做朋友-第12章

小说: 把时间当做朋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几年后的今天,我觉得我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比较专业的健身计划了。因为我想好好利用一下最近几个月难能可贵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三十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当我拿出纸笔,不停地罗列具体细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其实,几年前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实际上完全不具备指定有效的健身计划的能力!那个时候,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一些肌肉群相对强大,所以只需要正常练习就好了;哪一些肌肉群是我的弱点所以特别难练,但是现在却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了。而几年之后的今天,我早就知道我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比例,也知道在什么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y 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比如,当你决定买个新潮手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三个月,会让你享受更低的价格;如果你决定买一辆你非常中意的高级轿车,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许就会让你意识到当初的审美观其实很有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第四章: 开拓自己的心智
  4。a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所谓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知道长城是宏伟的,欢乐颂是悦耳的,新买的电脑摸起来质感很好,氨水的气味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川菜或者其他的一些著名菜系的可口的。可以想象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彻底了解熟食对肠胃消化以及身体健康有好处,需要跨越怎样的时空……火的获得以及使用是最大的限制,而对于火的认识从恐惧到驾驭需要多长的时间?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一次在朋友家聚会的时候,曾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她为了证明自己会烧菜,说要给大家烧个宫保鸡丁吃。大家当然非常高兴。几分钟后,厨房里传出一声尖叫,大家蜂拥而去,发现她把手指含在嘴里,眼里含着泪呻吟。我们都很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弄明白,她把油倒进锅里,然后点燃煤气灶。过了一会儿,搞不清楚锅里的油是否已经开了,于是就伸出一个手指探进去试了试……
  我猜,我的这位同学这辈子都不会再用手指伸到油锅里去试探油是否已经开了。这就是试错,试过之后,知道错了,然后就不再犯错了。当然,也许在试过之后,发现不仅没错,还很正确,那么就多了一个新的知识。“试错”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所谓的“教育”在最古老的年代,是要靠鞭子的……做对了,吝于奖励,但是做错了,就要加以惩罚。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的父母,依然把惩罚当作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试错”往往需要勇气。所以,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先生接着说,“第一个吃过螃蟹的人肯定也吃过蜘蛛,因为两者外形极为相似;只是他觉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过“观察”。
  刚才提到的那位女同学把手指烫坏了之后,屋子里的另外一个女同学喃喃地说,“哦,原来是不可以用手指头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终于开始哄堂大笑,连刚刚那被烫到得女生都开始忍不住了。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 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在MEAN GENE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地采用最优算法获取食物……而一个MIT的数学博士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不见得可以迅速解决;而啄木鸟的小脑袋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是如何得到结果的呢?答案是:通过基因遗传。
  人类当然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积累经验。婴儿尽管没有见过蛇,但只要见到蛇就会嚎啕大哭;婴儿也没有见过枪,但他们却不怕这个比蛇要可怕不知道多少倍的东西……人类祖祖辈辈被蛇咬过不知道多少次;然而,人们认识到枪的危险至今只不过两百年不到,还没来得及形成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天生”的恐惧。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积累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信息爆炸使得我们处于人类史上进步最为惊人的时代,日新月异这个词已经不够……用“分新秒异”都并不过分。
  人类终于有了文字之后,并没有马上因此获得应有的恩惠。知识的传播与积累并没有一下子变得太过容易。从结绳记事到刻石颂德,从罄竹载罪到纶巾议论,从宣纸录史到革皮藏图,文字的载体从未易于保存、便于传播。小说《西游记》生动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文字传播极为困难的时代,获取知识有多么地辛苦。
  然而,今天,文字传播的便易也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字处理程序、博客程序(blog engine)以及搜索引擎使得文字书写,经验知识的记录、传播、共享、检索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可以“出版”自己“体验”、“试错”、“观察”的文字记。搜索引擎简单而又清爽的界面背后几乎是宇宙量级的信息(用“海量”这个词已经不够)。知识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地发扬光大,最直接的也是意义最重大的产物就是免费的维基百科。今天,只要拥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任何人都可以获得过去难以获得的“博士”级的知识。
  所有用过“饭统网”或者“大众点评网” 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体会到使用文字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好处。即便从小就生活在北京这种大城市里,也没有办法知道每一处吃吃喝喝的好去处。没有这种文字的共享,人们就不得不退回“石器时代”,而失去很多享受生活的机会。“不到长城非好汉”之类的说法,在文字(以及图片、视频等其他信息记录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多少颇有些莫名其妙。
  在这样的时代里,“阅读”突破了个体的“体验”或者单纯的“试错”的种种局限。“体验”往往只能局限于自己,而“试错”局限于自己的阅历。然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不用说可以跨越种族和国度……文字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而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数也在不停地增加。
  “阅读”的前提是使用文字记载的前人经验已经存在。而文字使得快速的经验积累成为可能……“对蛇(爬行动物)的恐惧”可能需要几百代才能通过记忆遗传变成“天生的知识”,但是,有了文字之后,一代之间,就有可能积累并获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现代人只需要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总计差不多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有机会在学校里把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或者达尔文、门捷列夫,甚至爱因斯坦等历史上的巨人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囊括在自己的脑中。
  文字太重要了。但是,明显的另外一个事实是,小学、中学、大学总计差不多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貌似并不可能,也没有做到“教育”出另外一个哥白尼、另外一个伽利略、另外一个牛顿,或者另外一个达尔文、另外一个门捷列夫,甚至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显然,还应该有更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使用以及传授的难度之高甚至连世世代代的精英们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正规教育”体系都往往以失败告终。
  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认知的知识数量,人类很难正确思考。
  比如,很容易想象,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当然会非常局限。而一切的现实生活经验都在让他们体会到“万事必有因果”。当人们看到树上的枝叶被风吹动的时候,当然可以理解风是枝叶飘动的原因。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今天人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从教科书里得知的“空气的流动性成了风”。于是,他们自然地这样认为:“肯定是有什么力量造成了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接着认为,“那只能是神的力量”……因为,“万事必有因果”。他们无法想象这样这世间确实有“没有任何目的”的事情存在。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整个人类群体中存在一个绝大多数的比例的人依然坚信“万事必有因果”,并把这样的认识作为理解一切的根据。
  托马斯·索维尔曾经慨叹达尔文的伟大,说,“达尔文不仅是生物学上的,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界标”7。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几乎是第一个有完善的能力、可以用跨越长达几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并彻底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去“正确地思考”问题的人;也因此使得后来无数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并完善一个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s)。
  1859年11月24日,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达尔文“胜利”了,宗教“失败”了
  达尔文逝世后的第43年,《物种起源》问世的第66年后,即,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位中学教师约翰…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解达尔文进化论的被告,被拉进了法庭,推上了审判台,最后被处以90美元的罚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猿猴诉讼案”(The Scopes Case, also called “monkey trial”)8。
  尽管“猿猴诉讼案”的判决只限于田纳西州,但,直到1968年,美国高级法院才根据《第一修正案》判决,学校可以讲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