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

第11章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第11章

小说: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许多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不论本人还是亲友同事往往认识不到这已是病态表现,不主动求医。往往经过几次发作,或变成重症发作,明显的精神失常后方才就诊。有些病人或其亲友则是受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错误看法影响,明知不对头却迟迟不去就诊。还有不少抑郁症病人以躯体上不舒服的症状为主诉,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或其他各种躯体疾病而被施以种种无效的“治疗”,既拖延了病程,又加重了病情。
  最后再强调一件事。有些病人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会故意表现出病情“好转”,情绪“活跃”,主动与人接触、交往、说笑,以麻痹和摆脱周围人的监护,而就在这个时候,病人自杀一举成功。因此,在护理这一类病人时,一定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杨华渝
  

给“花痴”冲喜雪上加霜
有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见到异性就发笑,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看,有时还当众*解裤,不知羞耻。百姓们称他们为“花痴”,南方人称他们为“桃花癫”。实际上,这是青春型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15~25岁,也就是青春期和青年期。人到青春期,面临着将要走上社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现实,同时,在身体发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性的逐渐成熟。这些变化——躯体上的和心理上的——都会在精神失常时具体地表现出来。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就是以这些表现为主,“青春型”也就由此而得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大多起病于青春期,但并非所有青春期起病的病人都属于青春型。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一个特点是,病人想入非非,明显脱离现实。男性病人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能,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能拯救全人类。女病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美丽的公主”,将会有“白马王子”向她求婚。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活跃时期,因而病人另一个特点是性色彩浓厚。追逐异性,行为轻浮,谈吐不雅。“窥镜”是病人常见的表现之一。他们经常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自我欣赏。有的病人所见到的自己形象发生了改变,变得既美丽又*。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情感上很不稳定,时常瞬息即变,忽而大哭,忽而狂笑。在行为上,他们还表现得幼稚而愚蠢,时而出些怪相,时而做些没有分寸、不合时宜的戏谑举动。
  正是由于病人在思维上杂乱无章,情感上喜怒无常,行为上的幼稚戏谑,使病人处于一种错乱状态,故而“青春型”,又称“错乱型”。
  因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中的所说所做往往与性的内容有关,加上有些年轻人在失恋之后明显发病,使得病人的亲朋好友以为给他(她)们找一个对象,结了婚,病就能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对病人无济于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牺牲于“冲喜”的陋习之中。最明智的办法是带病人到精神病院检查,及早进行治疗。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杨华渝
  

抑郁症为何“钟情”女性
严重持久的抑郁情绪常见于3种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情感高涨的躁狂发作,又有情绪低落的抑郁发作)、重型抑郁症(仅有抑郁发作,严重持久,有时是致命的)、心境恶劣(轻度抑郁,但通常持续两年以上)。有关研究表明,除了双相情感障碍两性之间发病率基本相同外,另两种抑郁性疾病,女性的发病率都约为男性的两倍。
  为何抑郁性疾病“钟情”女性呢?这就要从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很大的心理社会背景和女性独有的生理特征中找答案了。
  通常认为,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性格基础:遇事多悲观、自信心和对事态的控制力差、多虑,而传统的教养方式就是要培养女性顺从、不争的美德,这也为抑郁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如今社会仍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只能被动服从。当矛盾出现时,更多的是牺牲、损害女性的利益,使女性因此承担较多的不良应激事件。与男性相比,女性遇到身体伤害和性骚扰的机会较多。这些常会使自信心降低、自责、在社会交往中孤立自己,进而导致抑郁性疾病的发生。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繁重的角色,抚养孩子,照顾父母,同时还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贫困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贫困人口的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她们会感到孤立,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经常出现悲观和自责的情绪。老年丧偶的人大多数是女性,她们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反应。这些都使女性容易发生悲观、消极的情绪,直至产生抑郁性疾病。
  女性所具有的生育功能和责任,对抑郁性疾病的产生也有巨大影响。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怀孕、产后、不孕、绝经期、要不要孩子的决定,都会导致当事人情绪变化,甚至出现抑郁。月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变化,会导致对情感性和焦虑性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情绪抑郁、易激惹常出现在排卵期后,并逐渐加重,月经开始时消失,严重时称之为经前期心境恶劣;产后的情绪波动也会很大,对照顾婴儿的心理准备不足,感觉疲累同样会增加抑郁发生的危险。据统计约有1/10的产妇会患上产后抑郁症。
  作者:济南第五人民医院张洪军
  

“媳妇迷”并不是因为失恋
一个正在谈恋爱的男士在女方提出跟他中断关系不久就明显地精神失常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因为失恋而得了精神病。民间称这一类病人为“媳妇迷”,南方则称之为“桃花痴”。可不是吗,从时间上看,失恋在先,发病在后。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天经地义。这是一般人的看法。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事情就不见得这么简单了。其结论可能恰恰相反,而是发病在先,失恋在后。
  有位男士在发病前两年经人介绍已经交过几个女朋友,每次都不成功,而且全是女方提出分手,其原因是该男士“待人冷淡”、“感情上无法沟通”、“思想上无法交流”、“想法怪怪的”。在他发病前所“谈”的最后一位女士其实跟他只是初次晤面。7月份炎热的夏天,他俩由大街到公园整整转了半天,都口干舌燥的,可他掏钱只买了一支冰棍自己吃,全不顾陪他散步的女士。试想想,像他这种人,谁还能跟他交往下去?他跟女方根本就没有“恋”,何尝谈到“失恋”。
  此男士住院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究其病史,其实在“失恋”之前就有许多不正常的行为举止,只不过还不太明显,还没到能被一般人识别的程度。即使这些古怪的举动被人察觉,人们只认为他有些“怪”,有些“小气”,有些“不近人情”,有些“不懂事”,而不往是否患了精神病上去考虑。由此看来,此男士是发病在先,失恋在后。也就是说,疾病为因,失恋为果。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有急性起病的,但绝大多数是缓慢起病的,很难确切地说出具体的发病时间,往往以性格改变和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最为常见。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与人疏远,他们孤僻离群,寡言少语。生活上表现懒散、不修边幅,不讲究个人卫生;工作上不负责任,不遵守劳动纪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对旁人的劝告不予理睬。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会明显地下降。对这类情况,即使病人不打不闹,没有明显的古怪言行,也要带到专家那里咨询一下。假如病人变得日益孤僻多疑、无端发脾气,有时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或者没有原因地发笑,则更应怀疑精神病之可能。有一个小学5年级的学生,放学后告诉家长,由于后排同学用铅笔敲了他的头两下,把他的头脑打坏了,从此不再上学。这个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怪,送到精神病院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我们可以由此而得出铅笔头打出了精神病吗?显然不能。这就像“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一样,那个孩子自己发病了,铅笔打头只是偶合。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杨华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脏神经症与压力有关
心动过速型心脏神经症简称“β亢进”。本病的特点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而出现心动过速、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胸痛胸憋的心脏病表现。
  临床表现为3组症状: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在110次/分,体力活动和情绪刺激后立即加快;血压轻度增高,以高压为主,脉压增大;伴有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循环功能亢进的心血管疾病的特征,面色潮红,如同化了妆一样,心慌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烦躁易激惹等。
  这种病人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与压力增大有关,往往由于睡眠不足、生活无规律、心理矛盾、精神紧张、酗酒嗜烟、夜生活过多有关。如果不引起注意,这类病人可以逐渐发展为器质性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一旦出现症状要积极治疗,防患于未然。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赵志付
  

“懒得出奇”也是精神疾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可有些人却懒得出奇,令人费解。
  小徐是位女中学生,只有17岁,3年前因成绩优异而直升高中。可是,近两年来她变懒了,开始时仅仅是精神不振,懒洋洋,做事慢悠悠。早晨睡懒觉,不想去学校。后来变得越来越懒,非但不想读书,数门功课不及格她也无所谓。粗心的父亲总是训斥她,细心的母亲总感到女儿这种情况不对劲。经过心理咨询,又经过精神科大夫上门出诊检查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徐患了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懒”。这是一种病态的“懒”。与其以往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此病大多始发于青少年时期,起病十分缓慢,最初不大容易被人觉察,一旦被怀疑有病时,往往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了。病人在病程早期仅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全身不舒服和精神萎靡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以后,逐渐出现人格改变,如孤僻、懒散、不与人交往、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修边幅、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沉醉于白日梦之中。学习成绩下降却不着急,也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对别人的批评和规劝毫不介意;对亲友冷淡,逐渐失去亲朋好友而成为孤家寡人,整日在家无所事事。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精神日益衰退。所以,当发现某个小青年懒得出奇、与众不同时,千万别大意。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把惊恐发作当成心脏病
35岁的陈女士是一位公司部门经理,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强,家庭生活幸福。有天晚上,她突然感到剧烈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大汗淋漓,她异常恐惧,好像死亡马上就要来临。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很快就将陈女士送到医院。
  说来也奇怪,一到医院,陈女士就感到身体好了,心不慌了,呼吸也不困难了。她做了心电图、血常规和胸部放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然而,在此后的一个月里,陈女士先后又发病了3次。每次发病,情况几乎跟第一次的症状一样,病情就像龙卷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最后一次发病,内科医生建议陈女士到精神科看看。由于没有诊断结果,陈女士将信将疑地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做出诊断:惊恐发作。陈女士吃了医生开的药,很长时间没有再发病。
  惊恐发作的病因目前尚未确定,但属于精神障碍是确切无疑的。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患者有极度恐惧的情绪,也有和这些情绪一致的躯体症状: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等。
  陈女士问医生:“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好,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呢?”
  医生的解释是,人们对自身的感觉,最多的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因此,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许多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原因。其实,对于许多精神障碍,猜测往往是不可靠的。精神疾病的产生,有许多是因为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发生了异常。严重的精神打击,也会使某些人的大脑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特别是使神经细胞连接处的化学物质传递发生变化,产生精神疾病。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罗小年
  

警惕孩子异常嗜睡
一位14岁儿童聪明好学,考试成绩总不出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