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

第21章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第21章

小说: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4年封衡王,死于1627年,那时曹寅尚未出生,但凭他的饱学之才,他不该将“衡王”误为“恒王”,更不应将一个四百年前的古人附会其中。可见他是故意为之。解“恒”字为“二日心”,弘皙的“皙”也带“日”字,且发音近似“心”。那么曹寅改“衡”为“恒”之用意昭然若揭,暗示弘皙参与了这一谋杀案。

  “姽婳将军”应是曹寅杜撰之词。《镜花缘》第*回:“穠妍钟丽质,姽嫿产边陲。” 景定成 《稚伶刘箴俗哀词》之四:“双剑连骑姽嫿娘,风流妃子属恒王”。这类记载也都出自《红楼梦》之后。 查清代记录林四娘故事的文人生平,蒲松龄死于1715年,陈维松死于1682年,王士祯死于1711年,王士禄号西樵,死于1673年,写《林四娘记》的林云铭,字西仲,死于1697年。基本可以认定他们均为曹寅同时代人。他们有的入博学鸿词科,有的还参加了明史纂修,如李澄中、陈维菘等。奇怪的是,这些文人皆非凡睿智、学识渊博之人,笔记中不仅没有提到“姽婳将军”一词,而且没一个人记载林四娘的身世来历,反而对偏信于林四娘于陈宝钥(字绿崖,1678年前在世)一段人鬼情的传说。这段传说在康熙年间流传盛广,却不知源头何在,偏有文人深信不疑,令人困惑。后来清末文人俞樾《俞楼杂纂&;#8226;壶东漫录》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尚有《林四娘》一篇,见张友鹤辑校“三会”本 ,里仁书局1982年版卷二286页。篇后附有清德州卢雅雨《山左诗钞》中一段文字,乃采自《池北偶谈》而稍异,兹不录。又有林西仲(云铭)《林四娘记》一文,因所记离曹雪芹小说所述情节甚远,亦不赘录。

  这段话提示我们,所有记载均不可靠,原因是“所记离曹雪芹小说所述情节甚远”。到此秦人可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断:在民间流传的林四娘故事,本身缘于曹寅独创的《红楼梦》或其它作品。在写《红楼梦》之前,曹寅曾作《虎口余生》戏曲已在民间广为传演。据刘廷玑《在院杂志》记述:“长白自述其事曰虎口余生。而曹银(寅)台子清演为填词五十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一以壮本朝兵威之强盛,一以感明末文武之忠义,一以暴闯贼行事之酷虐,一以恨从伪诸臣之卑污。游戏处皆示劝惩,以长白为始终,仍名曰虎口余生,构词排场,清奇佳丽,亦大手笔也。”这就是说,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士林笔记,林四娘的故事均由曹寅的虚构的曲目演绎而来,可惜《虎口余生》早已失传。

  雍正死后,其死因民间流传“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为报家仇短剑杀雍”一说,据我分析,或因“林”“吕”二字南北音近,讹传所致。我怀疑,林四娘并无其人,她的故事素材取自衡王府一个姓李的宫女以死殉王事。据周郢先生《林四娘本事新证》考证,许多恒王府宫女们应死于清初两次籍没恒王府时,其死因是集体自杀,与李四娘故事毫无瓜葛。目前,《李姑墓志铭》碑石在山东出土。已成铁证。因“李”“林”音近,曹寅在《虎口于生》中改“李”为“林”,可能有两种考虑,一是避文祸,不敢实写。二是参照李煦家族中某个女子事迹,以抒发反清复明思想。到创作《红楼梦》时,竺香玉刺雍正事发,灵感思维再度升华,便巧以“林四娘”谐音“冷四娘”,又冠以“姽婳将军”,正合《红楼梦》创作之主旨。再让宝玉(康熙)制诗,以便万一查出,也可避祸。

  既然林四娘只是虚构人物,,但“冷四娘”在现实中应该为真人,她是谁呢?在《红楼梦》中,她无疑是竺香玉。那么在书外,在当朝文人的笔记中,能否找到她与林四娘的某种联系呢?考《红楼梦》以前的所有故事中,林四娘都以鬼魂的面目出现,除了安致远写的是一位年约四旬的妇人外,其余都是一个妙龄佳人。林四娘的死因,除了林云铭写为“因被父亲怀疑与表兄有私而羞愤自杀”而与衡王无关外,林四娘生前都是衡王府宫人,在衡王府被抄没时、或抄没前死于衡王府中,被埋葬在府中园林里。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陈宝钥,林四娘的鬼魂来与陈宝钥交往,发生了一段人鬼情,并吟诗唱和,说陈宝钥某日独自禀灯走进书房,在书案前坐下,正准备取书来读,不经意地瞥见案头搁着一帧诗笺,顺手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一首小诗:

  王阶小立羞蛾蹙,黄昏月映苔茵绿;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

  这首诗有的笔记“王”作“玉”。而王士祯则另有原诗一首为:

  湿萤几点粘修竹,昏黄月映苍烟绿。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

  细读林四娘的这首小诗,却有惊人发现。若将每句首尾八字联读即是:“玉蹙金来,黄绿空曲。”谐音读即【玉竺今来,皇颅空去】。吕四娘刺雍故事,说的就是割下了雍正的头颅,然后提着雍正之头逃走。据说雍正下葬时失去头。而这里明摆着是指竺香玉所为。从姽婳词“愿为肌股贴危帐”分析,她应为皇妃之类人物。这与竺红玉原型香菱身份吻合,(我将在以后解读香菱的章节探讨这个问题。)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偶然的巧合。

  王士桢还有一诗云:“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箾鼓遍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黑海心悲只学禅。细读莲华千百偈,闲看贝叶两三篇。梨园高唱兴亡事,君试听之亦惘然。”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林四娘”一篇中,也有类似的诗句: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萧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歌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两人诗意相近如出一人。仔细考究,又酷似曹寅诗风韵味,这难道也是巧合吗?然而,就事件本身看,上述诗文在前,雍正被杀在后,王、蒲绝非先知,预言将来必有姓竺的女子去杀雍正。此桩谜案,暂不深入探讨,回过头来再谈《姽婳词》。

  诗中“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两句,有的文本为“天子心慌恨失手,此时文武皆垂首”。文字有异,解法却不同,在姽婳词中,我用的是谐音解,后者则明显属字谜,只能以拆字解。即前文解为“寅死叟荒大心了,此时文止已白鬓”,我相信曹寅两意都取用过。此句他胆敢直言“天子”,并非不怕杀头,而是雍正被杀,朝廷一时江山无主也。

  曹寅在雍正死时仍在圈禁之中,所以他并未亲临杀帝现场。按姽婳词解读,刺帝的全部过程,是事后从香玉口中听来的,证明当时竺香玉得以逃脱,直到《红楼梦》写完,她才死去。她为什么没有被捉拿,或死于宫中,只需看“恬子惊放臭尸守,刺时文武假催搜”即不难解释,当时弘历尚小,且雍正秘密立储,死时找出继位密诏,弘历才知道自己将是未来的皇帝。最主要原因是雍正晚年树敌太多,内部文武大臣不乏怨恨之人,雍正死,乃人心所向。当时宫中可能乱作一团,谁都没将捉拿凶手当做一回事,给了竺弘二人得以脱逃的机会。

  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康熙之子所剩寥寥,要么被害,要么被圈禁。除庄亲王允禄,礼亲王允礼二人,加上雍正自己两个儿子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王公大臣也只有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在场。正如曹翁给秦可卿判词所描述:“玄凉子尽”。况且都恨雍正,也不排除故意放松警戒的可能。准备去送死的人,反而没死。并不奇怪。

  《红楼梦》中的《姽婳词》只能是曹寅执笔写成,其他人很难了解隐藏在林四娘故事背后的秘密。因为这故事中的陈其年、王士祯、林云铭都是他很熟悉的好友,他们的著作沿用了曹寅《虎口余生》关于林四娘故事的基本情节。这又为“《红楼梦》为曹寅所作”,提供了一条非常有力的佐证。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节 一首好了歌,百年贪腐案
《好了歌》共两首,出现《红楼梦》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甄士隐听后,诵出《好了歌解》。

  旧说认为,《好了歌》宣扬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是作者消极人生观的写照。说“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又说“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经本人重新断句和谐音解读,发现了《好了歌》及《好了歌解》仍是曹寅“一歌两唱”的杰作。二者实为他一人所作。所谓“跛足道人”,只是作者借以表达意念的声口道具,意为“不足向外人道也”。可见该诗另有所指,为指桑骂槐之作,为不让世人破解,洞察其真意,作者采用谐音,截词连句等手法,暗里成篇,将康熙和他的儿子骂得狗血淋头。如“疯癫落脱、麻履鹑衣”,拆字谐音解为“逢点懦弱,月兑银两,怒骂蠢烨”。当时曹寅接旨秘密进京,康熙清查他的累年亏空,责令他分月弥补偿还。曹寅事后很后悔,觉得当时不该按康熙旨意,点名即到,自己来不及整理账目,安置家小或转移财产。他觉得自己也作了件蠢事,因而借甑士隐注解《好了歌》痛骂皇上,揭露朝廷贪腐乃败家之根源。请看下文【】内原诗之解读。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供命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姑尽将饷栽何妨?荒冢一堆曹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时人都效圣贤好,只有金印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终曹只恨主误多,畸到躲时寅避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死人都笑身闲好,只有交期忘不了!】

  夫妻日日说恩情,夫死又随人去了。  【忽起二儿说案清,笏死佑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是人都孝升仙好,只有二生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只行负母孤来躲,晓寻儿顒谁见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鹿死空堂,当年胡蛮创,】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衰朝库垟,曾为戈武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主死儿绝满吊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戮杀尽又伏灾逢创伤。】

  说什么脂正浓粉(重新断句)    【说什么子禛聋昏,】

  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怎想遇祸两嫔又成孀?】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昨日谎透龙偷送北顾,】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今宵哄登账谪我远洋。】

  金满箱银,(重新断句)      【尽瞒饷银,】

  满箱展眼,乞丐人皆。       【莫想栽寅,齐皆礽借。】

  谤正叹,他人命不长。       【半禛贪,他人命不长。】

  那知自己归来丧。         【拿子至羁鬼来偿。】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旋又放报补,顶日后再欠粮,】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      【则告俩谁呈王?流落债掩。】    

  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   【化饷银,先杀某,效旨死说假。】

  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      【刚作廉颇,我憨今先至。】

  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     【盲肠烂,哄哄你,方常拜,】

  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卧等倡反,礽他降是故降。】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