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桂系少帅 >

第151章

桂系少帅-第151章

小说: 桂系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的实力压住了北洋。

    “对了国民党那些部队怎么样了?冯国璋呢?”徐树铮又问道,他对于这个消息的来源并不是很多,毕竟现在报纸上面说的都是西南军队怎么怎么样,对于国民党的军队和冯国璋的军队人们并不是很重视。

    “他们还是胶着状态,而且倪嗣冲和曹锟、李纯等人对于他们的打击有点大,他们的军队有些南撤的迹象,但是现在他们的大后方是西南的底牌,对于他们来说想要进入西南的地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西南的哪些政策现在已经在这几个省正式施行了,对于沿海的省份还好点,他们的政策控制的还不是很严,但是对于内陆的省份已经控制的很严了,听说在武汉还和英国人扛上了一次,不过那一次双方都有着一定的克制,所以并没有闹出什么大问题,反而是听说西南对于日本挺反对的,不过也是,日本和我们中国免不了再有一战,毕竟我们如果不收回台湾香港,那么永远都是弱国,而英国现在的情况据说并不是很好,他们开始调动了一部分军队回国内,听说是欧洲的局势紧张。”段祺瑞解释道。

    “我看日本也是对我们国东北垂涎已久,他们这些年一直在想办法拉拢满清的遗老和蒙古的王宫,不过现在北部蒙古被沙俄控制着,他们只能够朝着着中部的云王他们那一带下手,但是现在看来他们算盘也打错了,如果西南真的成功了,那么蒙古估计就已经全部安定下来了。这一点我还是很赞成的。”徐树铮点头说道。

    “呵呵,我也举得这一步走得对,只要把军队驻防到那里,其他的根本就不用管了,自己就消失了,不过之前我们都是缺兵少将的,现在西南倒是兵力挺充沛。”



………【第八十三章袁世凯的退让】………

    得到西南谈判消息的袁世凯现在急坏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手中能够使用的底牌不多了,现在猛然晃过神来,他发现原来陆裕光竟然这么厉害,他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计算清楚,本来以为自己提出的那些条件,会让对方少损失一个兵力,对方也就顺势答应了,但是现在看来却并不是这个情况。

    西南很可能还有足够的准备能够继续将这场仗打完,甚至还会将其他没有正式进行通知的地方给控制起来,这样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分薄了西南的军事实力,但是实际上西南现在还能够招收大量的军队,而且西南的那种新政改革也是很厉害的,这对于西南来说更方面他们控制国家,所以这些部队对于陆裕光来说也就并不是什么了,想到了这里袁世凯感到了一阵的焦急,他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大的。

    想要让西南放弃难为他的主意并不是很容易,甚至可以说十分的困难,不过他也不是傻,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他忽然明白了,也许自己自从当上了大总统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是对方给自己下的一个套,这个套自己刚开始还不怎么觉得,但是现在他忽然发现对方已经勒的很紧,稍有不慎自己就可能会因此受到难以弥补的创伤。

    不过他并没有想到在陆裕光心里,他现在不是稍有不慎受到难以弥补的创伤,而是已经受到了难以弥补的创伤,因为现在陆裕光的部队已经开始对北洋的军队进行进一步的逼迫了,刚刚被他调到安徽的王士珍已经感觉到了不对劲,可以说现在对方的兵力似乎比以前更加的强大了。

    袁世凯忽然回忆起了当年的自己,刚刚起家的时候,那时候刚从朝鲜回来,而且朝鲜的哪一仗也让他有所顾忌了,不过当时的他并不气馁,在不断地当时甲午战争刚刚过去,空前严重的危机却到来了,听到各种信息后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大臣都受到了严重刺激。而**当时也在四处的蔓延,可谓是真正的兵荒马乱,但是他当时也并没有什么气馁,而是不断地通过各种关系接触高层。

    面对国内外动荡的局势,在朝廷当中,有不少人纷纷上奏疏,要求在兵制、财政和学政等方面进行某些改革,以延长大清王朝的统治寿命。经过甲午之战,洋务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威信扫地,可是满清的王公大臣们并没有从洋务派的失败中汲取应有的教训。他们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见,但是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洋务派“求强求富”的老调重弹,只是花样略加翻新而已。而且由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骄养的海军毁于一旦,淮军和刘坤一统率的湘军也一败涂地,大清的**无能完全暴露出来,再加上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窳劣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清军将领自愧不如。因此,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特别高。“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朝廷当时也连发上谕说,“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是自强的“关键”,“救时第一要义”。并指令“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从此就产生了军训处。

    当时的他就是到属于他的机会来了,为了能够上位,他也是改练新军的积极鼓吹者。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后来他在天津就上书李鸿藻,侈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计划。

    想到这里他就走到了自己的书房,拿出了那份他曾经些给李鸿藻的建议书。

    “

    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亟检名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扼要屯扎,认真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著为成宪。必须使统帅以下均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且此次赔输甚巨,开源节流,亟需整理,而养兵之费,向属繁巨。似应速派明练公正真知兵大员,除将著名骄饱疲懦诸军即须遣散外,仍将拟留各军认真点验,分别减汰,各期养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统计奉直一带,如有精兵六七万人,分归二三名帅扼要驻扎,计可自守。”

    通过他的努力,他慢慢的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而且在甲午战争中,他也曾多次向李鸿藻写过报告战事的信札,后来李鸿藻认为他熟悉军中的情况。现在又看到他提出的整军方案“有可取之处”,再加上有他哥哥袁世勋不断为他求情,李鸿藻便于月奏调他到北京,并得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派充军务处差遣,以备顾问。

    不过这一切都是他计划中的事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通过自己家里的情况看出王朝衰微,内忧外患频仍,而各种教导然他知道了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当时他最崇拜的就是有湘军曾国藩和有淮军李鸿章,他们位极人臣,显赫一世,被人称为“中兴名将”。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由于有一支武装在手,建立“功勋”,得有钦差大臣之荣。因此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本。在朝鲜时,他千方百计夺取庆军,没有成功。而今被军务处调用,有了直接抓军队的机会,自然不能放松。他梦寐以求地向往掌握一支军队,正是为了支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而他经历了甲午战争之后,清军溃败的凄惨景象和危险局面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立志要练一支军队,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重振起来。他想让这个国家更加的强大一些,他不想在看到那些轻蔑的字眼,他要拥有世上最大的权利,好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被权利真正得给迷昏了头。

    为了得到军队,他进京以后,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堂叔们的社会关系,到处钻营,广泛结交权贵。又邀集幕友,在嵩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获得一些近代军事知识,逢人便鼓吹“用西法练兵”。他请求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保荐他练兵。刘、张先后上奏折,一致认为他“年力正强”,“志气英锐”,“胆识优长”,“任事果敢”,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使专心办理练兵事。他还多次到翁同家“谈练洋(枪)队事”,开始翁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开展而欠诚实”,但后来终于被他感动说出了,说“此人不滑,可任也”

    同时,他也极力巴结荣禄。因为荣禄是老佛爷的亲信,他知道老佛爷代表着什么,在大清国来说,老佛爷就是天,而这个荣禄就是天上的白云,他必须要去巴结。其实荣禄上位的原因很简单,咸丰死后,他暗中支持西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权有功,同治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元年又兼任步军统领,其后升为工部尚书。后来因反对西太后自选太监忤旨,外放西安将军。后来,再授步军统领、总署大臣兼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工策划,富权谋,深得西太后宠信,掌握军务处实权。甲午战后,李鸿章离开北洋地盘,表面上由王文韶接任,实际军权落在荣禄手中。他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自称门生,百般表示其倾慕膺服之诚。荣禄早已听到过人们揄扬他的“知兵”,又读了他主持编译的兵书真正正视他,更加看重他,认作特等人,大力提携,收为己用。其实别人不知道为什么荣禄会看上他但是他却知道,因为他给荣禄的东西,是荣禄最想要的。

    不久,军务处议决“变通兵制”,“仿照西法练兵”,先以中日战争中组成的定武军为基础,扩编改革;办有成效,再逐渐推广。李鸿藻就推荐自己去接办定武军,他说:袁“家世将,娴于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荣禄“亦右其议”,并指令袁作一个建军的规则。当时中外军人几乎一致认为德国的陆军最精税。他也很崇拜德国的陆军。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淮军的办法和德国的军制,拟定《练兵要则十三条》和《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募订洋员合同》,呈报军务处。军务处认为“甚属周妥”,即于12月8日联名奏举袁世凯接统定武军,指令其扩编改建,更名为新建陆军。同日,光绪皇帝发下上谕说:“此次所练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若无实际,将成虚掷。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著照拟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积习,惟该道是问,懔之慎之”

    为了练兵他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当时他肩负着皇帝给他的练兵重任,到达小站后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李鸿章镇压捻军以后,指令淮军周盛波、周盛传部在小站驻扎屯田。盛军在此驻了二十多年,甲午战争中开赴前敌,因继任统帅卫汝贵临阵脱逃处斩,全军溃散。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决定建立一支新式陆军,派长芦盐运使胡在小站“扫募开办”,汉纳根担任总教习。但由于汉纳根“拟办各节,事多窒碍,旋即中止”。汉纳根离去。胡把招募来的军队编为十营,名定武军。各级军官大都是淮军将领,同时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何宗莲、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或军官。又聘请德**官沙尔等为教习,根据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定武军十营,计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骑兵二百五十人,工兵五百人,共四千七百五十人。他接管以后,派吴长纯在山东、河南、安徽各州县招募步兵二千二百五十人,派魏德清在锦州、新民一带招募骑兵三百人,总计七千三百人。按照他呈报督办军务处的营制,迅速改编成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打破了旧军的框框,而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不等;每营官兵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等等。新建陆军中有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189年初,他在正兵内考取“粗通文字者二百三十余人”,以八十人学炮兵,八十人学步兵,二十四人学骑兵,五十人学德文,于月13日一律开学。各学堂均聘请德**官担任总教习。规定学习期间两年,毕业生除学德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