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话夜语-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侄子乖……哈哈,大爷带你去爬伊芦山怎么样?”
“滚蛋。”要不是电话里没法打人,我非得掐住他那狗脖子,把他的屎都给勒出来。“赶紧过来接老子!”
挂完电话,我就去我老姐房间拖她起床,想带着她一起去。可是都把她拖到地上了,也没见她醒。只是摔得轻轻的“嗯”了一声,还是照睡不误。得,只好作罢。想想也好,爬山是体力活,免得到时候她体力不支,再让我背着就惨了。于是,我又轻轻地溜出她的房间……
我连忙套上衣服,匆忙洗了把脸。连屎都没拉,就听到屋外胖子把喇叭摁的震天响。这么快?真怀疑他是不是把他家那面包车当火箭开了。
“来了、来了,你特么催魂呢?”
谁知,胖子比我还急躁,“卧槽,你特么在里面拉屎呢,这么慢?”
“甭废话了,赶紧走吧。”我催促道。
我们一路无话。胖子的车开的快飞了起来,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伊芦。下了大路,顺着一条直直的小路,来到了伊芦山脚下。
抬头仰望,仔细看看这山,和想象中的有些差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地居民开采石头的原因,山的一边赫然少了一块,显得特别的乍眼。我们将车停在当地一个大叔家门口,就身向山上爬去。
因为人员稀少,没有专门开采的山路,我们只有顺着一条天然人工踩出来的小路,往山上爬。一路曲曲折折,甚是费劲。不过,一路弯弯道道、山花野草的,倒也别有一番滋味。我们来的还算比较早,一路上,基本没什么人。只有几个和我们一样来闲耍的年轻人,和几个上山采药的山民。
当我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二胖一直我们的前上方,说:“快看!”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洞口,是一个山洞!我们立刻加快脚步,往那边爬,希望能有什么新奇的发现。
当我们气喘吁吁的到达时,发现那个山洞比想象中的小了些。它没有像东陬山山洞那样的深不见底,也没有那种阴风四起的感觉。只是一个浅浅的山洞,有些像是人工开凿的。里面还有一股尿的腥臊气味。当我们到达里面后,发出一股恶臭!
突然!一个黑影闪过。
我立刻问胖子:“你刚刚有没有看到?”
“当然看到了。我眼睛又不瞎。”胖子立刻取出身上带的手电筒,身子却警惕地往我这边靠了靠。说:“进不进?”
“进啊!既然来了,就进去看看呗。难不成白天还出鬼啊?”我说,“大不了,有什么不对就撤!”
二胖同意的点点头,像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拧开手电筒,和我两个人警惕的往里慢慢地移动着。突然,一张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脸突然“啊~”地大叫了一声。
我们没有心理准备,也吓得“啊、啊”的大叫着。
喊了一阵,双方都停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大家都是人!那张脸是个小孩,看到我们立刻慌张的说,下次不敢了、下次不敢了,不应该在山洞里拉屎。
“拉屎?”
我们俩一愣,那小孩就没了踪影。往里一照,到底了,没路了。果然是一个人工开采的山洞。再一想,靠,那小孩肯定不会是以为我们来抓他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的吧?再一照脚下,我勒个去啊!真的是“一塌糊涂”啊……
我们连忙冲出山洞,恶心了半天,胖子也把他八辈祖宗问候了一遍。没办法,接着往上爬吧。不能因为这点小意外,就坏了我们出来愉快玩耍的心情。刚爬了没多远,就看到半山腰上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伸出半山腰,显得无比的突兀。可能因为我从小是在船上长大的原因吧,怎么看那石头怎么像一艘船的船头。就一指,问二胖:
“胖砸,你看,想不想船头?”
胖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道道来。就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刚想开口说一些难听的话挖苦我,就被身后的一个声音打断了。
“那就是一艘船!”
我们转过身,看到一位老大爷,手里拿着个大烟袋,背上背着个篓子,里面放一些我们不认识的草,应该是药草一类的东西吧。
“哦?是吗?”我顿时来了兴趣,不顾胖子的阻挠。贴到大爷身边,用大爷手里的火柴,给他点上已经熄灭了的烟袋。“大爷你给我我们讲讲呗?”
只见那大爷眼睛直视着远方,吸了口大烟袋,过了半天,才向我们娓娓道来:
“唐朝末五代时,有一员名将,叫王彦章。他少年从军,随梁王转战南北各地。以骁勇善战闻名,每战用两铁枪,人皆称王铁枪。功绩卓越,官封梁朝开国侯,后因兵败遇害。
据民间传说,王彦章身高一丈二,头大如斗,掌开如扇,力大无穷,被玉皇大帝封为真神,号称‘水头王’。
那时候,苏北沿海一带没有河流,只是一片洪荒沼泽。芦苇丛生,红蒿遍地,人烟稀少,虫蛇肆虐。穷人们在高处搭芦棚,砌泥灶,含辛茹苦,垦荒晒盐为生。每逢雨季又往往积水成灾,收不到庄稼,制不了卤盐。(听到这里,居然和我小时候听到的‘芦苇荡’完全吻合。看来,我们那以前还真是荒凉啊。)
王彦章欲救人民于水火,仿大禹治水之法,开河引水入海。他就从天上偷来神仙兵器,用神炉冶炼,足足练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铸成一只大铁船和撑船用的铁篙,那铁篙长丈许,重千斤。他铁篙点地,铁船如飞,陆地行舟。顿时泥沙翻滚,势如破冰。所过之处顿现深壑,浸渍积水聚流成河。
到了五港口,他把铁篙在铁船头一插,坐下小歇,喘口气。但这时,他抬眼看见东南方向,水汽蒸腾,云雾袅袅,就知道是沂河发大水。他便匆匆上船,调转船头,慌忙之间,忘了把铁舱盖带上船。(至今这个铁舱盖还留在五港街上。)
他一路撑舟成河,与沂河交接,顿时死水变活河,滔滔河水源源不断流向东海,后人取名‘长流河’。因其北连五图河,南接沂河,河汊交接处水流冲击,河道逐渐拓宽,形成河湾,当地人就叫潮河湾(就是前文提到的灌河附近)。这里菱甜荷美,鱼肥虾鲜。沿岸百姓欢天喜地,焚香膜拜。
王彦章十分欣慰,这才北上回梁,一路奋力撑船开河,来到三星镇(现今连云港杨集镇)。又把船头向西北一调,直向灌云的大伊山方向开去。
有一天中午,烈日当空,王彦章继续撑船北上。驶至海州伊芦山前,见伊芦山挡住了长流河与大鲁河(今善后河,第一话有提及)的交接,决定穿山开河。
正在山上纳凉的山神李存孝听见山南隆隆作响,地动山摇,急忙起身眺望。他看见王彦章挥舞铁篙,驾着铁船,急驶而来……
这李存孝,人称‘十三太保’。和王彦章一样,是五代数一数二的人物,昔日梁、晋两军对峙时淮河口水门关,曾兵败于王彦章。也同样被玉皇大帝封为真神。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急忙飞身而来,大喝一声说道:‘王彦章,你是绕山过,还是穿山过?’王彦章心想只要有碍于我开河,再大的山,我也要把它凿穿!小小伊芦山,我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王彦章也不答话,撑起铁船,利箭一般地冲向伊芦山。只听‘咔嚓’一声巨响,伊芦山脚塌下半边。(听到这里,我开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
李存孝哪里肯让?他一脚站在东陬山上,一脚站西陬山上,双手提起伊芦山,砸向铁船。王彦章眼疾手快急忙跳船而出,铁篙被甩出,划出另一条小河。可铁船却被压在了山底下,只有船头船尾露在外面。经过这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就和这伊芦山融为一体了。每逢阴天下雨,这山石上还会流出铁锈来……”
老大爷一口气将这些讲完,把我们听得都出神了。仔细一看那巨石,还真像是锈迹斑斑。这时,老大爷站起身,一副要离开的样子。胖子连忙跑上前去,问道:“那最后,王彦章和李存孝谁赢了?”
听到胖子那问题,我当时那个⊙﹏⊙b汗啊!!!不由感叹道:人他妈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这关注点的差距也太大了点吧?
只见那老大爷也同样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呵呵,小伙子,这山看似贫瘠,文化深着呢!你们要是有时间找的话,还能看到船尾,还有血树!慢慢玩吧,我得回家了。”
说完,那老汉扬长而去。胖子还想追上去,被我一把拦住了。
“走吧,别再丢人现眼了!”
第二十五话 伊芦山之血树
我和胖子继续往山上爬,那老头的话倒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他说的什么船尾,什么血树的,听起来很有意思,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了,但愿不需此行吧。
我们顺着一条土路上山,不久就看见路边一棵高大挺拔、虬枝缠绕的古松。那老松树形奇特,张牙舞爪的,使人为之惊愕。来之前听当地人说,此松为薛仁贵东征时,到达此地栓马的松树,因此得名“拴马松”。
我们走过栓马松继续往上行走,没走多远就到了钟庵。这钟庵面朝南,门前是一块平地,三面环山,一面朝阳,苍松翠柏,遮掩着整个庙舍。整个庙舍破烂不堪,据说就是钟离昧(西楚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所居住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故建庙称为钟庵。
听说过去庵内有棵桂树,每到中秋,香飘十里。可是现在,这座庙舍只剩下三间西屋,且已破漏不堪。庵前的平坦空地,杂树丛生,斑竹茂盛,掩遮整个庙庵。让我不禁感叹道:“真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
“靠,装什么孙子?”胖子一听不愿意了,立刻打断我说,“弄得自己跟诗人似的!”
“滚蛋!”我没搭理他,突然看见西边的大石头上刻着“高山流水”四个大字。就像二胖一招手,说:“来,胖子,雷哥给你讲讲历史!”
胖子走过来说:“你特么要是说不出个道道来,老子非掐死你不可!”
没办法,既然开了口。我只有绞尽脑汁的回忆起自己知道的内容:
“传说家住淮阴的少年韩信,自胯下之辱后,经常来这里与钟离昧成天谈文习武,耳听高山流水,目眺东海波涛,鼻闻桂花清香。正是这大自然的风光,陶冶了他们的性情,赋予他们以聪明才智。”
“去你大爷的!韩信特么是千里眼、顺风耳啊,能听那么远?”胖子突然打断我,“甭特么在这给我扯淡。走,继续爬山去,照你这速度,天黑都到不了山顶。”说完,胖子就自顾自的走了。
我没办法,只有追上去说道:“那‘高山流水’四个字可是明朝州官王同写的!据说花果山水帘洞的‘高山流水’四个大字还是从这里拓片过去的。我还准备仔细研究一下他的笔锋呢。”
“谁写的跟我有蛋关系?我此行的目的是爬山!”
“卧槽,那你特么爬山不看风景吗?”我还想纠正他的错误观点,“就光为了爬山而爬山,爬到山顶就下去?”
“对啊!”
卧槽,听到他的回答,我当时就凌乱了,也不再说什么了。我怎么会跟他一起出来爬山呢?
我们来到钟庵庵后,又有“高山流水”四个字,同前者相比,字体小很多,但是没有落款,应该还是王同所书。从小“高山流水”石刻向东数米,有块大石上刻着“奇泉”二个大字,还是王同所书。字下有泉,分两个泉眼,常年不竭,一眼浑浊,一眼清澈,寓意是非分明。还有一个传说是此泉救过钟离轩的命,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离开奇泉,我们没有做过多停留,就直接一口气爬到顶峰。到了传说中的六神台附近,那如刀削般的绝壁令人心寒,我和胖子竭力想翻越过去,一睹神像的尊容。可是难度很大。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古人的谚语:“六神台、六神台,上去下不来!要上六神台,带口薄皮材(棺材)!”
我一跃身跳到了一个高台上,在这里勉强可以看见,过去应该不是问题。于是,转过身伸出手对胖子说:“胖子,来,我拉你一把,省得摔死了还要老子给你收尸。”
“你他么才摔死呢。胖爷我虽然体态上有些肥胖,但身手还是一流的。人送外号‘云中燕’!”胖子一边贫嘴一边拉着我的手,一下就跳上来了。
我看他吹的实在是没法听了,就赶紧挖苦道:“是特么‘飞天猪’吧,还是被吹上天的肥猪!”
“滚!我们现在到神坛了,就严肃点。佛门境地,休得无礼!”胖子双手合一,祭拜起神像来,一副虔诚的不得了的样子。
我看到他的样子,也就知趣的收敛了起来,同样拜起佛像来。佛像共42尊,分两祖。一组在这洞窟岩壁上,一共有高浮雕像6尊,5坐1立。坐像面腴丰满、慈善、神态安详;站立的力士像则暴眼圆睁、面目狰狞,双臂上举逞托住洞顶之势,六神像栩栩如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另一组在别处,受风化严重,就不多说了。
据说这些佛像成像于佛教全盛时期的唐代,与洛阳云门石窟同时,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连云港地区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