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第20章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20章

小说: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任凭桂系军队和白崇禧如泥鳅般滑溜,最终也摆脱不了人民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第四野战军立即调整部署,在第二野战军一部协同下,兵分三路,展开规模庞大的追歼战。
  第15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组成的东路军,截断了白崇禧集团逃往雷州半岛的海路;第13兵团组成的西路军,截断了白崇禧集团逃往云南、贵州的退路,并与东路军合钳,构成了对白崇禧集团的合围;第12兵团组成中路军,发起衡宝战役,歼灭白崇禧集团主力4个师,然后穷追猛打,协同东西两路部队,发起了聚歼白崇禧集团的最后作战。在解放军的大迂回、大包围之下,白崇禧集团最终在粤桂边界地区被彻底歼灭。
   。。

十九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3)
中南地区解放后,西南成了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基地。蒋介石亲自飞抵重庆,召集各路将领开会,确定了确保四川,建立###基地,等待国际局势变化的方针。
  国民党军在西南地区的基本防御部署是:以胡宗南集团固守秦岭、大巴山防线,阻止解放军从北面入川;以宋希濂集团守备川东长江沿岸地区,阻止解放军从东面入川;另以西南军阀各部把守各重要通道,构成纵深防御。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民党军的防御重点在四川北面,而东面鄂川黔边方向的防御力量则比较薄弱。毛泽东指出:要消灭胡宗南集团和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部队,“非从南面进军断其后路不可”。他要求部队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的方针”,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割据西南梦,坚决不许胡宗南集团退入云南。
  毛泽东勾画出了解放大西南作战的蓝图:以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在贺龙指挥下,佯攻汉中、秦岭,摆出由秦岭古道入川的姿态,抓住胡宗南集团;以第二野战军主力以突然动作,由湘黔边地区直插川南、贵州,采取远距离迂回动作,封闭四川境内国民党军南撤云南道路;然后两军协同,南北夹击,将国民党军主力各个歼灭。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这又是一场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与歼灭白崇禧集团作战不同的是,进军大西南作战的关键,是把握好北线第18兵团攻击的时间。攻击过早,则暴露总的企图,使胡宗南集团迅速后撤,会同其他国民党军部队退往云南。所以,毛泽东明确规定:贺龙部队进攻胡宗南集团的时间,要和刘邓占领黔、渝相配合,待二野进至叙府、泸州、重庆一线再发起进攻,具体时间由他亲自掌握。
  为了保证聚歼国民党军主力于四川的作战计划实现,毛泽东巧妙制造战略假象。毛泽东命令贺龙率第18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主力西进时向秦岭地区发动局部攻势,把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川北;第二野战军机关在西进过程中,刘伯承根据毛泽东指示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大张旗鼓地宣布要从陕甘入川;第二野战军途经华中时,正值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期间,使国民党军误认为第二野战军主力也参加中南地区作战。
  国民党军被毛泽东的战略假象搞得眼花缭乱,犹豫彷徨。就在其决心难下的时候,第二野战军主力在北起湖北巴东,南至贵州天柱的数百公里战线上,突然发起进攻作战。第3兵团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密切协同,解放鄂西、川东,突破国民党军川湘鄂防线;第5兵团疾进贵州,突破国民党军黔东防线。随即两军并肩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川南。
  蒋介石如梦方醒,急令各路部队收缩后撤,同时令胡宗南集团南撤成都地区。
  想跑已经来不及了。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各路部队迅速前进,抢占要点,堵击逃敌,在南川以北地区歼灭宋希濂集团主力,随后抢渡长江,解放重庆;贺龙指挥第18兵团对胡宗南集团紧追不舍,并与第二野战军主力协同,将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集团聚歼于成都地区。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战略追击作战气势如虹,但绝非唯一手段。在毛泽东的战争指导中,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在力量处于劣势的时候如此,在力量占据压倒优势时也是如此。在战略追击作战中,共有126万国民党军放下武器。起义、投诚或接受解放军改编的部队,超过解放军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大批城市和地区因此兵不血刃地获得解放。
  从穷追猛打辅以近距离迂回包围,到大迂回、大包围辅以远距离奔袭追击,再加上政治争取的解决方法,毛泽东确定的人民解放军战略追击作战方针汇成了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席卷千军。蒋介石划江而治和偏安一隅的最后梦想彻底破灭,在成都解放的前夕,匆忙登上飞机,凄凄然地离开了大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九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4)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礼炮声中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历史记录下这一过程。沙场较量22年,曾经占尽优势的蒋介石彻底地输了,几乎输得一干二净。而毛泽东赢了,赢得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赢得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二十 彪炳史册 泽被千秋(1)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灯火通明。毛泽东亲自颁发命令,向朱德等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个军衔是准备授予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毛泽东的。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可毛泽东坚决地拒绝了。他诚恳地说: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这套精心制作的大元帅服,也就永远躺在了博物馆的展柜中。
  毛泽东没有军衔,但他的战争功绩彪炳史册,他的用兵如神声震千秋。军事家毛泽东已经化为历史的永恒。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有人说要学我的军事学,我是没有什么军事学的。我只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两篇文章。此外还有一点小文章,都是应时的。现在又要打原子战争、洲际导弹,我就不懂了,不像“小米加步枪”。小米吃过,步枪看过,也背过几天。
  毛泽东指挥一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却在与飞机大炮装备起来的国内外强大敌人较量中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探究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原因,解读毛泽东战争韬略的内涵,不能不成为军事学方面重要的的研究课题与谈论话题。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用兵如神的重要前提是他对事业、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时,已是深秋10月。部队下山找粮,遭到反动武装的袭击,退到黄坳时只剩下40多人,人心涣散。危急关头,毛泽东双足并拢、身体笔挺,大喊一声:“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情绪低落的战士们陆续起身,站到了毛泽东身边。
  就是这支重新站好的小小队伍,最终延伸出人民军队的千军万马,发展成为无坚不摧的铁甲雄师,而毛泽东,始终领导和引领着这支队伍。任凭浊浪排空,他的胜利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挑战越是严峻,他的情绪越是高亢。他的信条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在对敌战争过程中出神入化的指挥,使他总能从战争的特点和情势出发,以科学方法观察分析事物,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因而他对战争的指导总能比别人先见一着。
  1947年7月,还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时,毛泽东就对解放战争进程作了一个预测:从1946年算起,以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的预测是基于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一是解放军共歼敌150万人,据此推算,5年可歼灭国民党军750万余人;二是战争第一年,国民党军补充了100万,损失与补充为三比二,依此推算,至第五年国民党军总兵力将下降到200万左右;三是解放军总兵力平均每年增加80万人,不到五年就可达到500万。500万对200万,解放军稳操胜券。
  毛泽东强调预见,但他从来不迷信预见,而是一再强调:战争的预见只能说出进程的大致趋势和方向,必须根据战争实践不断予以校正,方能更加贴近战争实际。
  1948年11月,辽沈决战胜利,人民解放军总兵力首次超过国民党军,达到300余万人。毛泽东欣然修正了早先的预见,宣布:“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五年设想,三年实现。
  科学的战争预见,使得毛泽东的战争指导总是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把握全局,抓住枢纽。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国民党军紧追不舍,聚集5个师沿葫芦河、洛河构筑封锁线,企图南进北堵,将红军消灭在立足未稳之际。
  毛泽东分析敌情,勘察地形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粉碎敌人的进攻,关键在于抓住葫芦河这一战略枢纽。而要实现战役意图,则要抓住葫芦河畔的直罗镇这个战役枢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 彪炳史册 泽被千秋(2)
他在直罗镇布下战场,一举歼灭国民党东北军第109师,击毙师长牛元峰。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是毛泽东用兵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所谓枢纽,是指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关节。毛泽东在战争指导中的抓枢纽本领,鲜有人及。
  西安事变后,他抓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抓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初期进军东北;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这是从战略指导上抓枢纽。辽沈战役打锦州,淮海战役打宿县和围歼黄百韬兵团,平津战役围攻新保安和天津,则是抓住战役枢纽的范例。正因为善于抓住枢纽,毛泽东走活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这盘大棋,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准确地抓住枢纽,既需要穿透战争迷雾,鉴别事物真伪的敏锐洞察力,更需要宽广的全局观念。作为战场指挥员,毛泽东的全局观使他能够有机整合各种作战力量,衔接不同作战阶段,将战役战斗演绎得顺畅自然。而作为全军统帅,他的全局观则引导中国革命战争不断走向胜利。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紧要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别的次要的问题,那就要吃亏了。”他要求各级指挥员都要树立全局观。他说: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小的东西是要占大的东西的地位的,如同鼻子,你能把它安在背上吗?
  这种全局观运用到战争指导中,使毛泽东总能审时度势,准确确定作战的中心,将主要战略方向与次要战略方向,内线与外线、进攻与防御、突击与牵制等相互关联的作战行动有机融为一体。解放军的作战因此变成了全局一盘棋,一军出击,三军配合;一方行动,四方策应。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山西的解放军部队就发起晋南攻势;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晋冀鲁豫野战军就发起豫北攻势。战略进攻作战,刘邓、陈粟、 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西北野战军和山东兵团就在内线将国民党军主力两翼拉开,死死拖住。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是各自为战,而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是相互协同。所以国民党军虽然占有兵力优势,但却处处受制,难抵解放军的整体作战。
  毛泽东的统帅素质的确高人一筹,但他用兵传奇传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毛泽东周围集中了一大批军事家,将帅协谋,使得他的用兵方略不但能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发展。
  朱德从井冈山开始就与毛泽东并肩统帅红军。朱毛一体,德高望重的朱德既是三军总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