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心智 >

第7章

历史的心智-第7章

小说: 历史的心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实自己连“壳”也不是,与“金蝉”毫无关系。他留给对手误会的错觉,然后脱手离去。 
  

伍子胥:诈失宝珠,巧计脱身
伍子胥以金蝉脱壳计混出昭关,真所谓“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他心中暗喜,放步而行。但事不凑巧,《韩非子?说林上》和《吴越春秋》讲,子胥逃走时迎面碰上了一位边关之吏,这位边侯知道楚国正通缉子胥,非要带他去见楚王。子胥难以脱身,遂对边侯说:“楚王为什么要捉拿我呢?因为我有一颗珍贵的宝珠。我为什么要逃跑呢?因为我丢失了这颗宝珠。如果我随你回国,见了楚王,拿不出宝珠,我只好说你已把宝珠抢去,吞下了肚子。不然,我怎么向楚王交代呢?”边侯听罢,思虑再三,放走了伍子胥。 
  这位边侯知道楚王通缉子胥,看来是不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捉拿他。伍子胥在急难脱身之时,灵机一动,编出宝珠之事,以此欺骗和威胁边侯,边侯自然是半信半疑。但在边侯的设想中,如果宝珠之事为真,即使提回子胥立了功,被子胥情急时反咬一口,自己仍免不了遭受剖腹取珠之祸。有惧于此,边侯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于是他权衡得失,放走了子胥。边侯回国,多半会弄清子胥的一切实情和宝珠一事的虚假,但这时他已不敢向人声张路遇子胥的情况了,因为楚王有令:纵放子胥者,全家处斩!边侯是绝不敢用全家人的性命开玩笑的。 
  子胥宝珠计的成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边侯不知道楚王捉拿子胥的真实原因,因为这一条件,子胥才能编出宝珠之事,使边侯多少有点相信;二是边侯与子胥相遇时,没有第三者在场,他们在此时的任何是非纠纷没有中间证明人,因为这一条件,子胥才敢以诬诈宝珠相要挟,边侯也才敢放走子胥而不怕楚王事后追究。在无第三者存在的场所,发生于两人间的是非真相最易歪曲,也最难探究。此时的是非当事人既可能对发生的事情矢口否认,也可能无中生有,血口喷人,这常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是非盲区。伍子胥正是利用是非盲区巧做文章,他在这一盲区中向边侯公开预告自己将血口喷人,诬陷对方,给边侯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迫使他做出明哲的选择。 
  

张仪:悬色收财,借妒诈利
《战国策?楚三》讲了一个张仪为脱贫致富而诳诈楚王的事情。张仪当年在楚国时?,楚王并不打算任用他,他很贫困,被人瞧不起,张仪因而去见楚王,以求脱贫。 
  张仪见了楚王,表示自己打算马上去北方国家了,见楚王毫无挽留之意,且不大耐烦,张仪遂转口而问:“大王您不是很好色吗?”楚王忙问:“你是什么意思?”张仪回答说:“郑国和周地一带的女子,粉白墨黑,在街上一站,不知道的人看见了还以为是神女下凡呢!”楚王说:“楚国地处僻陋,还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女子,我希望能得到这样的美女。”于是给了张仪很多珠宝,让为他代办此事。 
  南后和郑袖是楚王当时很宠爱的两个妃子,张仪暗中让她俩知道楚王要代办的事情,两位妃子怕北方美女到来后自己失宠,非常恐惧,于是各让人给张仪送去数百斤金银,暗求张仪推辞此事。张仪收下两妃的金银后,对楚王说:“去北方的关卡关闭不通,只好推后成行。”他请求与楚王吃顿便饭,席间无人,张仪又请楚王让身边的人一同就餐,楚王遂将南后与郑袖召来同席。张仪见之,向楚王拜首谢罪,楚王怪而问道:“你何罪之有?”张仪回答说:“我曾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像两位妃子这么漂亮的。我曾答应为您选取最漂亮的美女,看来是犯了欺君之罪。”楚王对张仪说:“没有什么,我本来就觉得没有人会比两位妃子更漂亮。”于是再也没有提起求购美女之事。 
  张仪在不得楚王信用的情况下要诈取楚王钱财,并且要把楚王诈得高兴,让其空付钱财而无憾,他紧紧抓住了楚王好色、妃子好妒的性格特点巧做文章。张仪的计策分为三步: 
  第一步,指水谈月,悬色收财。楚王未去过北方,对北方之情知之甚少,张仪利用这一点,故意在楚王面前大肆渲染北方女子的天姿国色,这犹如对一个未见过月亮的人指水谈月,渲染月亮的辉煌,诱其入水捞月。自然,北方一定会有美貌的女子,但北方女子未必一定比南方女子姿色出众,张仪的虚谬夸张实是空悬美色于北方,故意刺激楚王的贪色之欲,诱其破财上钩。 
  第二步,以色胁宠,借妒诈财。张仪拿到楚王购求美女的钱财后,仍嫌其不足,又以求购美女之事暗中威胁楚王的宠妃,利用宠妃之妒,诈取了第二笔钱财。 
  第三步,门前指花,谬言取信。楚王给张仪钱财,让去求购美女;两位宠妃也暗给张仪钱财,要张仪勿办此事,张仪无法满足双方完全相反的意愿,但他却能让双方共同高兴。他找出借口,创造了与楚王、宠妃三方轻松会面的机会,当面把楚王宠妃指为比北方女子更漂亮的人物,既投了宠妃之好,又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双方皆大欢喜。张仪在这里夸赞宠妃之辞与前面第一步中渲染北方女子之辞是相矛盾的,但张仪此前未见过楚王宠妃,这一矛盾却是楚王可以理解的。自然,楚王宠妃不会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张仪在此的夸赞多为荒谬之辞,但在楚王所见过的女人中,两位宠妃多半是最漂亮的,同时由于两位妃子正处宠位,对他们的夸张赞誉,楚王在心理上最易信其真,不愿信其假。张仪对楚王门前誉花,虽有荒谬,但楚王也信谬不疑。 
  通过门前誉花的一步,张仪辞却了楚王的差使,他取消了大额支出,落下了两笔厚财,未出楚都,即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靳尚:悬美惹妒,巧借枕风
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曾欺骗过楚怀王;楚怀王后来想办法拘禁了张仪,准备将张仪杀掉。张仪与楚臣靳尚的关系很好,《战国策?楚二》和《史记?楚世家?张仪列传》都记载了张仪与靳尚合谋,利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嫉妒心而使张仪逃脱虎窟的借妒之计。怀王拘张仪欲杀之,靳尚对郑袖讲:“你不久就要失宠于楚怀王啦!”郑袖问什么原因,靳尚解释说:“张仪是秦王的忠信之臣,现今被楚王拘禁,秦王想用土地和美女把张仪赎出,楚王贪利爱色,必定会答应的。将来秦女挟秦为重,必然成为王后,而你就会失宠了。”郑袖觉得事情严重,忙问靳尚该怎么办,靳尚告诉郑袖:“你最好想办法让楚王赦放张仪,张仪放出后,必然很感激你,秦国就不会让秦女来楚国了。”郑袖深信其言,遂在怀王面前尽力为张开脱,楚王最后放走了张仪。 
  为了营救张仪,需要借助郑袖的“枕边风”,但郑袖不会平白无故地为张仪开脱说情,于是,靳尚对这位居处深宫、昧于世事的王妃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把张仪被囚与她宫中情敌的出现联系了起来,郑袖为了防止情敌的出现,保住宫中之宠,于是就尽力为张仪开脱,她的妒意被巧妙借用。 
  张仪被囚和郑袖宫中失宠本来风马牛不相及,靳尚用秦王送礼赎张仪一环将两事不露破绽地联系在了一起,使三件事情间有了一种前后相因的关系:因为张仪被囚,所以秦王要送礼赎张仪,秦王的礼物中自然包括美女;因为秦王要送美女给楚王,所以郑袖会宫中失宠。面对这种单线相生的因果联系,郑袖要想消除与自己灾难攸关的第三件事,就必须消除前两件事情中的一个,但第二件事情的决定权在于秦王,郑袖难以插手,且该事是秦王为保大臣而迫不得已的举措,因此留给郑袖的惟一选择只能是中止第一件事情,以此促使秦王主动放弃第二件事情。 
  郑袖对楚王的贪利好色看来是了如指掌的。在她看来,楚王贪秦女之色和土地之利,必然到时会放掉张仪,与其让楚王得到秦女后放走张仪,还不如让他放掉张仪而得不到秦女,于是郑袖凭借她正得宠宫中的地位百般说服楚王,使其赦放了张仪。郑袖的宫中之妒被秦国巧妙地借作了政治用场。 
  张仪的借妒逃生计被后来西汉初的陈平使用过一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进,抗击匈奴南侵,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之东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兵七天得不到食物。《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高帝纪下、陈平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均记载了当时“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匈奴语所称的王后)解,围以得开”的史实,刘邦逃出平城后,沿路封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给陈平以酬其献计之功,但史籍又载:“奇计颇秘,世莫得闻。”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秘计说:“陈平使画工图(即画下)美女,间遗阏氏曰:‘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已宠,言于冒顿,令解围。”为什么史籍对奇计内容秘而不载呢?应劭解释说:“秘计者,以其失中国之体,故秘而不传。”看来,陈平奇计完全是张仪借妒逃生计的翻版。 
  

楚小臣:利害各异,双环同心
《战国策?楚二》讲述了楚国一位小臣和张旄为了不同目的而合杀靳尚的事情。楚王想把被囚禁的张仪放掉,但恐怕张仪出去后继续干对楚国不利的事,因而很犹豫。楚臣靳尚对楚王讲:“大王可让我跟随着张仪,如果张仪干对楚不利的事,我就把他杀掉。”楚王同意了。 
  楚国一位小臣与靳尚有仇,想找人杀掉靳尚,选中了张旄。张旄是一位力主楚国联魏抗秦的人物,因楚王一直采纳张仪的联秦方针,张旄因而得不到重用。靳尚随张仪出去后,这位小臣对张旄说:“张仪的活动使您的主张得不到实施,您不如暗中让人杀掉靳尚,楚王必然疑是张仪所为,就再也不相信张仪了,那时您就可以得到重用。”张旄果然让人暗杀了靳尚,楚王于是很恨张仪,即让张旄与魏联系,一同攻秦。 
  楚王既想采用张仪的联秦方针,又怕张仪干对楚国不利的事情,于是派靳尚跟随监督张仪。在特殊的关系下,楚国小臣要借张旄之刀杀掉靳尚,而张旄则要通过杀掉靳尚来陷害张仪,小臣和张旄各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杀掉靳尚一事上却完全同一。同一行为是两个人两种目的、两个计谋所共有的核心步骤,因而这应该称作一个同心双环计。 
  楚小臣与靳尚有仇,他要杀掉靳尚,力所难及,于是要借他人之刀,但他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杀掉楚王爱臣靳尚,必须有自我利益的驱动,因而楚小臣特意选中张旄为借刀之人。 
  张旄与靳尚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他却与靳尚的监督对象张仪是一对政坛宿敌。杀掉了靳尚而藏起杀刀,佯装不知,人们必然会以为是张仪所干,楚王就会憎恨张仪,就会拒绝采纳张仪的联秦方针而起用张旄。从这种关系上来看,张旄与靳尚虽无利害关系,但杀掉靳尚却与张旄极大地有益,它是张旄陷害政敌、抬高自己的一项有效手段。这与那些为陷害仇人而采取的杀人藏刀计是大体一致的道理。 
  张旄似乎并未自觉意识到杀掉靳尚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楚小臣故意向张旄点破这层道理,以利益诱使张旄杀掉靳尚,实是利用张旄来实现自己的报仇目的。可以说,张旄是利用靳尚之死来获取利益,小臣是利用张旄来杀死靳尚。 
  这种同心双环计的施计主体是不同的两个人,他们各有不同的目的和计策,但他们在某一事情上却有共同的行为或想法,这一共同点使两个不同的计策双环相连,难以分解,形成该计的突出特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郑袖:妒妇害美,诱妾掩鼻
《战国策?楚四》和《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述了楚王夫人郑袖妒害美人而采取的掩鼻之计。魏王给楚王送来一位美人,楚王非常喜爱。夫人郑袖顺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欢新来的美人,她为美人购来衣服玩好,备下宫室卧具,一任美人选择,其喜爱美人的程度超过了楚王。楚王知道郑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这时,郑袖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的漂亮容颜,但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郑袖说的办了。楚王见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郑袖询问原因,郑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问,郑袖回答说:“不久前她曾说大王身上有臭味,她闻见难受。”楚王听了非常生气。次日,楚王又召郑袖、美人三人同坐,郑袖事先告诫楚王身旁的人说:“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三人坐下后,楚王让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太怒,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