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心智 >

第25章

历史的心智-第25章

小说: 历史的心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公叔痤:看重卫鞅,病榻荐才(1)
公叔痤是魏国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卫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史记?商君列传》、《资治通鉴?周纪二》以及《战国策?魏一》、《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记载,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他问公叔痤说:“万一相国一病不起,我将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于他。”见惠王默然无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单独对惠王说:“大王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惠王许诺离去。公叔痤又召来卫鞅,抱歉地说道:“今天大王询问国相的继任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色并不同意。我先君而后臣,当时对大王说如果不能用你,就应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我。你应该赶快离开,免遭擒杀。”卫鞅回答说:“大王既然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惠王离开公叔痤病榻后对身边人说:“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国政交给卫鞅,后又劝我杀掉卫鞅,真是太糊涂啦!”果然没有考虑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咸阳,被秦国任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 
  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任用卫鞅,二是说不用卫鞅则杀掉他。两项建议反映了公叔痤对卫鞅的高度器重,虽有残害人才之嫌,但也表明了公叔痤对国家的一片苦衷,是这位相国对国事高度负责的体现,可惜魏惠王不能认真对待这些建议,把两项并无矛盾的建议当成了相国临终前的糊涂之言,失掉了列国第一流的人才。 
  魏惠王不愿采纳公叔痤两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主要在于他对卫鞅才能的低估。惠王并没有亲自接触和了解卫鞅,由于卫鞅过于年轻,惠王不屑于接触和了解他。公叔痤虽然在建议中明白地指出了卫鞅的年龄之轻,意在提醒惠王勿因年轻而轻其才,但惠王大概不相信一个青年会有如公叔痤所评价的治国高才,也许在他的观念中,治国雄才只存在于古代圣贤中,存在于诸侯大夫中,或者存在于需要自己苦苦求索才能发现的幽远之地,并且需要重金才能聘到。总之,惠王不相信自己眼皮之下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小的中庶子会有什么能耐。在社会生活中,易于到手的东西、眼前常见的东西,由于在获得上不费力气,人们往往会低估了它的价值;同时,地位较高的人往往看重地位,会失之于以地位论人才,青年英才卫鞅就在惠王的眼前,尽管他被老臣郑重推荐,但惠王根本不屑对他进行一番接触和考察,这无非还是上述两种原因的作用。 
  公叔痤没有想到惠王会把他的临终善言当成一片昏乱的胡话,他以为惠王必能采纳自己的某一项建议,对惠王察言观色,觉得第二项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这项建议不仅是要残害人才,而且是在伤害曾经跟随和尽忠了自己的侍臣,一种惜才之心和怜悯之心的作用,促使他把该项建议又告诉卫鞅。既要惠王杀掉卫鞅,又要卫鞅知杀速逃,实在是一种矛盾的行为,这一矛盾反映了公叔痤在忠君和慈臣的矛盾要求中寻求解脱的复杂心理,他用“先君而后臣”的说法为这种解脱找到了一种最能拿得出手的托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思维的清晰。 
  卫鞅在魏国地位低下,他的命运乃至性命均被别人所掌握。公叔痤告诉了自己对惠王的两项建议,催他速逃时,他立即做出了三项连锁判断:其一,惠王拒绝公叔痤的第一项建议,不准备任用自己,表明他并不相信自己的才能;其二,惠王不相信自己的才能,他就不会顾虑自己被别国所任用,因而就绝不会采纳公叔痤的第二条建议杀害自己;其三,惠王不会采纳公叔痤的第二条建议但却对其点头应诺,无非是把公叔痤的建议当成了昏乱之言,惠王点头应诺仅仅是对老臣临终前的应付,目的是要避免对老臣心理的刺激,绝不会认真对待其言。做出了这番分析判断后,卫鞅若无其事地在魏国度过了一段平安的日子。事实上,无论是任用卫鞅还是杀掉卫鞅,都是以承认他的才能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识其才,两者都无从谈起。卫鞅的分析足显其才思的高超和敏捷。 
   。。

公叔痤:看重卫鞅,病榻荐才(2)
围绕魏国选相之事,公叔痤、惠王和卫鞅三人,每一位都对其他两人提出过建议、形成过看法或做出过判断,公叔痤能看准卫鞅却把握不准惠王,其认识有对有错;惠王既看不准卫鞅,又误断了公叔痤的临终善言;其认识全错;卫鞅认定惠王不能看中自己,同时断定了公叔痤对自己安全担忧的多余,事实证明其认识全部正确。这些情况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三人的才智水平,表明高超的才智包含于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中,常常能通过该人对复杂事情的准确判断表现出来,它与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均无必然的联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徐子:坐保成业,“百战百胜”(1)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大军攻韩,迎战救韩的齐国,任太子申为上将军。《战国策?宋卫》和《史记?魏世家》载,太子申路过宋国之地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当地一位名叫徐子的人口称有“百战百胜之术”向太子呈献,太子申召其来见,他对太子说:“您身为太子,亲自领兵攻打齐国,即使战胜了齐国,那您的富贵也不过是做个魏王,但若不能战胜齐国,那您和您的后代就再不会拥有魏国了,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之术。”太子申一听此言,立即表示要撤军回国,徐子对他说:“太子虽想回师,但手下想借此战邀功取利的人太多,他们热衷于出战,回师肯定是办不到的。”太子申提出回师,他的驾车人说:“为将者出征而还,与战败没有两样!不如一直向前。”太子不得已,率军与齐人作战,结果战死于马陵,未能生还魏国。 
  太子是国君的当然继承人,太子申即使不随军出征,立此战功,也能稳稳地得到魏国的王位,但他率军出征,就有胜负两种可能,如果作战取胜,立下赫赫战功,那也无非是做个魏王,个人不会得到有高于此的地位;而如果作战失败,那就会轻则受贬,重则亡身,就会失去应有的地位。正是这样的道理,徐子轻易地说服了太子申,他要让太子申放弃出征,在国中坐待王位,这就是他的所谓百战百胜之术。 
  《史记?楚世家》和《战国策?齐二》载,楚国令尹昭阳君在攻破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后移兵伐齐,陈轸为齐王去游说劝阻昭阳君,他向昭阳君讲了一个“画蛇添足”的例子后接着说:“您现在已经身为令尹,这是国家最高的官位。您伐魏立功后又移兵攻齐,攻齐若胜,官爵上难以复加,但若攻齐不胜,不仅性命和爵位无法保持,而且会受到楚国人的咒骂,这就等于画蛇添足了。您还不如领兵离开,给齐国留下恩惠,这才是保守成业的持满之术。” 
  陈轸在这里的所谓“持满之术”和徐子的“百战百胜之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要求已经处在最高地位的、或者职位上再难以复加的人物放弃一切求功冒险的行为,谨防其失,以此保守已经到手的成业。 
  历史上的人们看待一定职位的官员,总是持有“无过便是功”的观念,对于一切“有功”的官员,自然难以降低他们的职位,因而历史上的官员一般总是在能上不能下的升迁中漫度他们的从政生涯。应该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上述所谓百战百胜之术确实可算太子申、昭阳君这些人物保持功名、稳中求升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是放弃国家事业而专门营私的策略,是使采纳者变成一名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之人的庸人策略。给昭阳君献来此策的陈轸,是为齐王办事的说客,足见这种策略可能正是敌对国家所采用的诡计。 
  太子申采纳了徐子的百战百胜之术,准备班师回国,但是已经欲罢不能了,因为徐子所献的策略仅仅适用于地位难以复加的人物,太子申无升级封爵的诱惑,愿意放弃立功冒险的行为,但他身边的人物正对这次出征寄托着立功封爵的希望,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一立功受爵的机会,终于推动太子申走到了他不愿去的地方。 
  太子申在徐子的唆使下,意欲放弃出征求功的机会,回国保位,其实,他的太子之位本来就处在了难以保守的危险境地,当时各诸侯国的惯例总是国君出征、太子守国,如《国语?晋语一》和《左传?闵公二年》载,晋献公当年派太子申生率兵伐赤狄,许多大臣就反对说:“太子,君之贰也”,即认为太子是国君的副职或国家的储君,主张遵守“君行则守”的古之旧制,让太子在家守国。晋献公则回答:“我有几个儿子,还不知道要立谁为继承人呢!”坚持让申生率军出征,申生本人为此猜测说:“我恐怕要被废掉了吧?”申生后来果然被逼杀。列国时太子出征而国君守国的事例并不多,而仅有的几次多是太子地位动摇的迹象。太子申被魏惠王任将命征,其中一定包含着父王对他的另一种难以明言的用心。因而,徐子的建议即便被采纳实施,太子申也未必能够“百战百胜”地坐待为王。 
  

徐子:坐保成业,“百战百胜”(2)
徐子的百战百胜之术,包括陈轸的持满之术,为部分自满于已有功名的官员提供了一种保守成业的“绝妙策略”,这种以守庸为进取的策略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它的存在暴露了该制度的严重弊端。 
  

惠施:善处无毁,持宠保荣
惠施是战国时的名士。《战国策?魏二》、《韩非子.说林上》记载说,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宠用,惠施于是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比如那杨树,横着栽下能生存,倒着栽下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个人栽它而一个人拔它,那它就难以生存了。十个人栽这一易生之物,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原因就在于栽起来困难,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险。”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一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赏识的某方面能力。然而,不管田需的个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必然地保证他长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为魏王作为一国君主,他处在国家政治活动圈的中心,受到许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围,他必有自己身边的一批亲信之人,这些人物参与他的决策和用人,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甚至会动摇他的某些既成观念,田需如果不能争取到这批人物的认可和支持,那他们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诋毁田需,最后势必动摇魏王对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经获得的宠信地位。 
  杨树是一种易生之物,但它一经栽下,却经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须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样,田需虽有赢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经不起人们的诋毁,要想取得君王的长久信任,也必须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惠施把这一道理明白地告诉了田需,从而教给了他一种实用的保宠之方。 
  惠施的保宠之方向人们无意间透露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而且取决于他与周围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大众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在社会上实现。 
  我们还应看到,人是一种自觉能动的生物,他不仅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且具有为生存而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他和杨树的生存还不完全一致。然而,惠施对田需的告诫,仅仅注意到了人必须适应环境的方面,却忽视了人可以改造环境的方面。它一味劝导人们善待君王左右,虽然指出了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这种劝导有可能使人误入一味投人所好、追求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使人最终丧失真实的自我。一个丧失了真我、扭曲了自我本性的人必定不会大作为于社会,因为他们为了保证自我对周围关系的适应,总是舍得把个人有限的精力投注于对自我灵魂的戕伐和对自我行为的设计调整上,既没有大作为的气魄和自信,又没有抗拒外在压力的决心和韧力,他们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获得反倒是难以思议的。 
  

惠施:“投票”惨败,理证反常
张仪一度做过魏国之相,这期间惠施也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