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民间记忆1978-2008 >

第2章

民间记忆1978-2008-第2章

小说: 民间记忆197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的力度提示股市风险。
  在这之后紧接着就是大盘蓝筹飙高后回落,将大盘死死拖住。而今年给无数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5·30”大跌前,《新闻联播》用了长达一分钟的时间报道广发证券的违规内幕交易,结果是题材股全面下跌,至今都很少有个股能回到当时的股价。
  对于《新闻联播》的解读,并不是普通看电视节目那么简单,它从来不会直接说出股市涨跌,必须要做到文本细读才有意义。细读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要关注其新闻时长和在其他新闻栏目中重播的力度,特别是出现上市公司名称时,更要字字都严加分析。
  《新闻联播》更是观察重要人事变动的最佳视角,监管层领导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有着莫大关联。过去在美国,就有专人研究格林斯潘每次云山雾罩的讲话时是怎样的表情,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学得来。
  《新闻联播》的历史,何尝不是30年来中国变革的历史。
  

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
1978年,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
  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从来都是以青年人为主。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这必然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压迫的事例。
  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去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捉摸。
  今天的服装业再发达,我们仍然要对当年穿喇叭裤的青年,投去钦佩的目光。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1978年,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悄然来到中国,它叫范思哲。
  詹尼·范思哲1946年生于意大利南部小城。母亲开设的名为“巴黎淑女”的裁缝铺影响了他们兄妹一生的命运。巴黎成了少年范思哲的梦想。从跟母亲学艺开始,他踏上了时装设计的创业。哥哥管理财务,他做设计,妹妹做公关宣传。
  1978年,他们推出范思哲女装,并很快开了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艺术先锋,强调快乐与性感,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他拮取了古典贵族风格的豪华、奢丽,又能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的显示体型。范思哲善于采用高贵豪华的面料,借助斜裁方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间巧妙过渡,范思哲的套装、裙子、大衣等都以线条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描写妓女的影片《望乡》让一些人勃然大怒
1978年,中国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争议,始于一部日本影片,叫《望乡》,也有人译为《山打根8番妓院》。
  这是一部揭露50年前日本少女被卖到南洋当娼妓的辛酸史。
  1978年,《望乡》在中国上映,引起的反响远远超过了日本国内。很多人认为它毒害了青年的心灵,更多的人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种讨论中,人们睁大眼睛,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世界。
  一些人看到一部公然描写妓女的影片上映,勃然大怒,在大街上贴出大幅标语,要禁止和批判这部“黄色电影”。结果有关部门又剪掉了一些镜头才重新放映。
  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有很多人,抱着看一场“黄色”电影的心态买了票,却在被主人公阿崎深深感动之后走出影院。
  与《望乡》不一样,当时另一部引进的日本影片《追捕》,毫无争议地占据了中国观众的心。影片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们,一举打入冷宫。
  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的第一代梦中情人。
  片中的经典对白流传至今:
  “跳啊,跳啊,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不是也跳下去了。”
   。。

神童小宁铂“向科学进军”
1978年的中国,知识开始受到尊重。
  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迎来了郭沫若在会上高呼的“科学的春天”。从此,知识分子从“臭老九”一跃而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特别是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更是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让无数中国人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名字:陈景润和哥德巴赫。
  “向科学进军”,成了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广播都在报道一个小孩:宁铂。
  报道上说,这个13岁的神奇少年2岁半时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并能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擅长古诗词,通晓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人们把这个聪慧过人、智力超群的第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大学生,誉为“第一神童”、“宁铂现象”。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指点星象的情境,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他的故事甚至成了手抄本题材,广为流传,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77年10月,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举荐了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年级的天才少年。11月3日,方毅批示中科院下属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很快,学校便派出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根据举荐信中的内容对宁铂进行了考察。
  据倪霖回忆:这种考试是特殊的。问他医学方面,什么病拿什么药来治,剂量多少,怎么开处方,宁铂回答全部正确,而且有一次老师说错了,宁铂还把他矫正过来了。考到最后,他们说宁铂你写一首诗吧,他们就出了一个题目《报考有感》,他讲,宁铂你在这里只管写,我们两个出去走一圈,到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他们两个走出去20分钟还不到就回来了,宁铂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们,诗已经写好了。
  宁铂的传奇故事传开之后,更多的推荐信从全国各地寄往中国科技大学。
  不仅仅是宁铂,少年班其他的孩子们也频频出现在报刊的照片上和纪录片的镜头中。神童们的故事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孩子,少年班也成了这些孩子心目中神圣的科学殿堂。
  入学一年之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他喜欢的,汪惠迪就帮他给学校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报告交给了教务处,当时的领导立即批复:“既来之,则安之。”回绝了宁铂的要求。他只好选择了毫无兴趣的理论物理专业。1983年,宁铂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助教。在此之后,宁铂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从1982年开始,宁铂曾经三次报考研究生,却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考试。在科大任教期间,除了上课,他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宗教和气功。1993年,他开始接触佛教,并且开始吃素。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中国科技大学。
  2003年,已经研究了十年佛教的宁铂出家为僧。
  

“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这一年政治上的关键词,是平反昭雪、拨乱反正。
  1978年9月23日,进入夏末的上海已初显凉爽之气,临近傍晚,位于西藏中路120号的上海工人文化宫,开始热闹起来,文化宫里一个仅能容纳四百人的小剧场,陆续坐满了人,这一天晚上,工人文化宫的业余话剧队将要上演一出名为《扬眉剑出鞘》的话剧。这出话剧以两年前的“###”为背景,描写革命干部梅林和儿子欧阳平等人,因为悼念周恩来而遭到迫害的故事。
  后来改名为《于无声处》。
  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所有的观众都记住了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后来人们还听过类似的声音,是美国总统林肯说的: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很快,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1978年11月16日的晚上,《于无声处》在北京首演。这一天,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完全是革命行动。”
  很多被颠倒的东西,得到纠正;很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人,得到平反昭雪。那时的新闻,不时出现哀乐、花圈和一些低头默哀的场景。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控诉了“文化大革命”对人的迫害。
  从此,“伤痕文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永远提醒人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著名诗人舒婷,在1978年春天,写下一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背景之下青年人的心声: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一时间,篝火边、晚会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为青年传诵率最高的诗歌。
   。。

邓小平肯定首都机场的人体壁画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型台上,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上演了。

  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中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应对,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进入。

  法国国际级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的这一场时装秀, 挑战了国人的审美观念,一个崭新的职业也在这个时候诞生。

  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情谊,源于一幅挂毯。1976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皮尔·卡丹心驰神往。他斥巨资买下这幅挂毯。此后,皮尔·卡丹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运作。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念头不断被朋友们“泼冷水”:“中国没有时装,中国人不会给你一分钱!”

  事实并没有像“泼冷水”的朋友说的那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皮尔·卡丹在中国发展得很顺利。1981年11月,“皮尔·卡丹”品牌时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9月,皮尔·卡丹创建的马克西姆餐厅在北京开业。

  继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也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表演。见识了几场外国时装表演之后,中国人迈开模特步,开始打扮起来,中国式的时尚大戏开始上映。

  1979年的中国,不妨从一幅壁画说起。

  10月,由张仃、袁运生、袁运甫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宣告完成。其中,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也一并展出。

  民众的反映,颇为热烈。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拥进裸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