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77章

两汉往事-第77章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平、周勃灭掉吕家后,打着皇帝的旗号下发了一道诏令:罢兵归国。

    最终,鉴于灌婴威名,各路诸侯纷纷调头回家。

    然而,这些人身在封国,心在长安。也就是说,无数只眼睛正紧盯着朝廷,坐观陈平等人的举措。如果群臣稍有不慎,这些人一时三刻就会再搞一次自助游。

    在这些人中,刘襄无疑是最热心的一位,他相信兄弟刘章说过的话:陈平是个厚道人。

    刘襄对自己称帝这件事,是深信不疑的,时刻畅想百官跪迎的场景,甚至开始做起了进京的准备。

    就在刘襄焦急地等待中,陈平、周勃派使者暗自离京。

    然而,刘襄不曾想到的是,使者的目的地是代国。

    而就在此时,刘恒正老老实实地当他的代王。

    一直以来,“皇帝”那个位置,刘恒从来没想过,不是不愿意想,而是不敢想。当初老爹就不怎么待见他,何况是现在?在这次热闹非凡的博弈中,刘恒算是个奇葩,既安生又本分,京城已闹的天翻地覆,而刘恒却没事人一个,钓钓鱼、溜溜弯,日子过的很惬意。

    就在刘恒惬意的过小日子时,陈平的使者汗流浃背地跑了过来。

    使者规规矩矩给刘恒磕个头,然后开了口:群臣拥立陛下进京登基。

    这句话,把刘恒吓了一跳。自己一个不起眼的王爷,突然和“陛下”两个字联系到了一起。进京登基?忽悠我的吧?

    回过神后,刘恒连忙起身摆着手说:请先生回朝,言于诸臣,刘恒何德何能?万不敢有此举。

    下边的场景很滑稽,使者卖力磕头相请,刘恒频繁摆手推辞,就这样僵持了半天,使者无奈,只好起身告辞。

    也许大家会认为,刘恒的推辞是假惺惺的表演。

    的确,对“皇帝”这个特殊岗位,很多人在上位前,通常是会谦虚一番的,比如刘邦。一则显示自己胸怀若谷,二则彰显民心所向。但不可否认,敢于进行此类表演的,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只要有足够实力,无论怎么推辞,那个位置都跑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但刘恒此次绝非表演,他是真的不愿意干。

    实际上,刘恒有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这么多年,老老实实地当个土财主,不招人不惹人,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掉脑袋,只图性命无虞,从没想过什么远大前程。况且,群臣和吕家闹的热火朝天时,刘恒也去参与,连摇旗呐喊的事情都没干。

    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有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说“你中大奖了”。脑子只要稍微正常点,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这肯定遇到了骗子,甚至有打110报警的冲动。

    刘恒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更不情愿当傀儡。所以说,他的推辞完全是出于真心,甚至是出于恐惧。

    就在使者准备离开时,刘恒走了一步很关键的棋:派人随使者入京辞谢。

    之所说这步棋很关键,因为派去的这个人身份很特殊。这个人叫薄昭,薄姬的亲弟弟,刘恒的亲舅舅。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刘恒极其信任的人。

    事实上,薄昭这个人能力很一般,在史书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并不多,其后期的几次亮相,还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笑料。但这一次,却很关键。

    对刘恒来说,这个人的出现,是其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因为薄昭此次进京,弄清楚了朝廷里的势力格局,更为刘恒进京后顺利掌权,做了铺垫。

    薄昭随着使者进京后,不仅见了陈平、周勃等人,甚至见到了审食其。朝廷里的势力布局让他了然于胸。

    薄昭搞调研是他自己的事,陈平、周勃等人没有闲情雅致陪他到处串门。

    使者和薄昭返回京城后,薄昭开始四处溜达,而使者却没能这么惬意。因为使者气都还没喘几口,就被陈平、周勃重新给打发上路了,目的地依然是代国。他们不把刘恒拉来,誓不罢休。

    使者去而复返,也让刘恒颇为重视。此时的他,开始认真研究这次机遇。

    刘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会上,有人认为群臣血洗京城,名义上是迎接刘恒,实际上是寻找个傀儡,此去必将凶多吉少。因此,这些人主张称病不往,坐观事态发展。代表人物是郎中令张武。

    而还有些人认为此时是个机会。群臣灭掉诸吕是依靠刘氏的影响力,若陈平等人造反,天下百姓必不肯相从。并且京城内外还有很多刘氏宗族,朝廷内正处于这次博弈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刘恒即刻进京,定将天下归心。代表人物是中尉宋昌。

    在会上,双方针锋对麦芒,相持不下,刘恒也犹豫不决。会议持续了一整天,谁也没说服谁,更别奢望成个一直意见了。

    刘恒六神无主,万般无奈之下,跑去请教自己的老娘——薄姬。

    老太太虽然吃了这么多年饭,但经历的事情并不多。这么大的一件事,更让老人家六神无主。

    她娘俩研究半天一无所获,就在刘恒一筹莫展之时,老太太一拍脑袋,想到了个“行之有效”好办法。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多吃几年饭,经验的确老道。

    之说以薄姬的办法“行之有效”,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都不谋而合地想到了这个办法,并且还真的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但实际上,这个办法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字——占卜。

    刘恒也的确采取了这个办法。他认认真真地请来算命先生,捣鼓了半天,得了个结论:得天王之业。算命先生还对天王做了明确的解释:天王就是天子。

    我一直认为,这个算命先生是中尉宋昌安排的,因为他主张刘恒进京。但不管怎么说,刘恒组织的这次讨论会,终于达出了结论。

    好了,不用再犹豫了,进京吧。刘恒的帝王之业是靠占卜决定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
    刘邦也真不是盖的,拖着知天命的年龄,不辞辛劳地忙活一晚,薄姬怀孕了。

    这俩人办事效率让人佩服。

    按理说,薄姬能得幸皇帝,并且还怀了龙种,日子应该会好过一些。

    但事实并非如此。

    刘邦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中,度过那一晚后,刘邦再也没有找她,似乎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

    而与此同时,吕雉却正瞪着两眼,注视着刘邦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女人方面。因此,吕雉偷机摸空刁难一下薄姬。不过还好,毕竟吕雉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戚姬,也没把老实本分的薄姬怎么样。

    虽然日子不算舒心,但对薄姬来说,已算是有很大改观,毕竟有了个名分,有了个单身宿舍,并且还不干体力活,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高祖五年,薄姬诞下一子——刘恒。

    薄姬是一个与世无争、谨小慎微的人,如果这辈子没遇到刘邦,也许她将会默默无闻的织一辈子布。现在,有了儿子,知足了。接下来,那就安心守活寡吧。孤寂的薄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僻处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

    更加幸运的是,刘恒的性格极像老娘,安静老实,从不惹事。这些都将帮助她们娘俩渡过随后的难关。

    但她娘俩愈是如此,刘邦却愈是反感。一个老实的刘盈已经让刘老大烦不胜烦,现又多了一个“不争气”的刘恒,自然不会太爽心。

    因此,刘邦灭掉陈豨后,适时地把刘恒封为代王。

    代地是个什么状况,我在前边是提到过的。在西汉初年,这算得上是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沟深风大,匈奴人时不时还会跑来串门,顺手牵羊抢点日常生活用品。在当时,如果哪位仁兄被安排到此地,基本上等同于发配。记得那个叫韩王信的人,在这里没落户几天就痛苦地投奔了匈奴。

    八岁的刘恒有幸被封到这么个地方,可见他在老爹心目中的位置。

    但这娘俩的行为,却博得了吕雉的一些好感。甚至在更多时候,吕雉产生了一些同命相怜的感觉。当然,这并不代表吕雉会对薄姬多么友善,但这对薄姬娘俩随后的命运而言,已经足够了。

    写到此,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

    前边把许负相面的功夫吹捧的那么高,并得到了刘邦的充分认可,还被封了侯。刘邦既然如此认可许负,为什么不考虑她的那个预言?

    说实话,对于算命这种东西,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完全相信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信将疑。

    像《三国演义》中掐指一算,就知道有没有人劫寨,这种事情基本上可以定性为胡扯。如果真有那么牛,就不用研究《孙子兵法》什么的了,每逢打仗,找几个算命先生,就能一见分晓,轻松容易,方便快捷。

    所以,只要神经正常的人,通常情况下不会卜卦的结果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刘邦就是一个神经正常的人,虽然认可许负,但并不相信她的这个预言。

    后来,刘邦驾崩,吕雉掌政天下。

    吕雉当家后,对情敌们毫不客气,该关的关,该砍的砍。甚至连情敌们的儿子也不放过,百般刁难,直到弄死为止。

    但薄姬是个例外,得以出宫,跟儿子到代国养老。这的确一个幸运。薄姬之所以能够荣幸,让吕雉对她网开一面,一是因为她与世无争的性格,二是由于她不被宠幸的经历。

    也许还会有人问,吕雉那么多疑,为何没在许负的那个预言上做文章?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预言,吕雉肯定是听到过的,原因是许负太出名。但她依然没有对薄姬母子动手。

    史料里没对个中缘由加以探讨,但认真翻阅史料后,还是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吕雉也是神经正常的人,虽然她杀伐决断很干脆,但并没有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因此,她对那个预言并不怎么相信。重要的是,毫无根基的薄姬母子,根本对吕雉构不成什么威胁。再说,吕雉再狠也不可能一股脑把所有人全部杀光。

    其次,在野史中有这么个记录:文帝感念许负拯救自己和母亲的恩典,而称其为义母。也就是说,许负曾帮助过薄姬母子。不难想到,薄姬母子最危险的时期该是什么时候,能同时搭救这母子二人,肯定和吕雉有些关系。更重要的是,许负深得吕雉信任,远比陈平等人混的好。当然,这也完全得意于她的专业技术,能把马屁拍的冠冕堂皇。

    纵然如此,不代表吕雉没动过灭掉刘恒的心思。前边提到过,吕雉先后把刘友、刘恢改封“赵王”,并在这个位置上把他们弄死后,曾一度叫刘恒来接替这个岗位。

    幸运的是,那次陈平的出手相助,让刘恒顺利避险。

    无论怎么说,薄姬母子顺利保住了命,这对大汉天下来说,是一笔财富。

    上边拉拉杂杂的讲了这么多,只是探寻了刘恒能够活命的缘由,但并没有探讨他之所以能称帝的优势所在。

    刘恒的优势主要有三个:

    一是因为这个人性格比较好——老实本分。更重要的是,刘恒非常孝顺,老娘生病,他能几天几夜不合眼,亲自熬药喂药,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刘恒的孝顺是有名的。在“以孝治天下”的西汉王朝,这是被充分认可的。

    也就是说,刘恒称帝,让陈平、周勃等人感觉自己的危险系数要小一点,既得利益更有保障一点。说直白点,这些人认为,老实的刘恒更容易控制。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实践证明,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人,使起坏了更难以招架。

    二是因为刘恒没有根基。虽然他有“代王”的称号,但在刘邦的这些子孙中,他的实力是最弱的一位。这除了他的性格、出身外,还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这些年来,刘恒老老实实地待在代地,那是个匈奴出没频繁的地方。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很难滋生逐鹿天下的想法。

    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姓人在这里,混不好了可以投靠匈奴;而刘恒却没得选择,依靠朝廷也许能混的久一点,如果跑到匈奴地盘上,可能会更凄惨。因此,他老老实实地待在这个地方,没产生过非分的想法,也没培养起雄厚的实力。这对陈平等人来说,很有利。

    第三个原因是薄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