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

第27章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27章

小说: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天地会的组织者和中坚力量到底是些什么人物,他们的宗旨与目的究竟是什么。 
  当然,我说“西鲁神话”的编纂和发展演变多取材于通俗文艺作品,并不是否认这个故事的现实基础。前面我已经用专门研究天地会的罗炤先生十余次南下实地调查的结果,和他所发现的《香花僧秘典》中的《三滴水赞》,以及其他专家的考证来说明,“西鲁神话”中有些人物与情节所蕴涵的现实影痕(如万云龙及其弟子分为五房和他们与郑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以及起义和牺牲等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而,我要指出的是,“西鲁”故事毕竟是一个受到通俗小说和戏曲的影响的会众编造出的神话。关键是天地会的创建者与一代又一代的组织者为什么创作并不断发展这个故事?这是由天地会的性质和需求所决定的。天地会是游民的秘密结社,作为一个组织必需建立权威与秩序,而游民的社会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是倾向反对权威与秩序的,在游民组织中要建立秩序是非常艰难的过程。秘密宗教是以其教理教义来保持组织稳固的,这些教义、教理通过诵经和宗教仪规灌输到教徒的头脑中去,从而增加该教派的凝聚力;没有教理与教义的帮会,为了建立权威与秩序,必需创造它的神话和具有神圣意义及价值的历史。社会学家贝格尔说: 
  

秘密会社天地会内幕(9)

  的确,似乎只有通过神圣的方式才可能在最初使人们接受一种秩序。转引自郑也夫《代价论》。 
  “西鲁神话”把现实生活中某些平凡的事迹,甚至把一些不是很光彩的东西(例如对反抗民族压迫战争的背叛)都加以神圣化,使之变成能够对其会众产生凝聚力的事件。因此,“西鲁神话”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了天地会组织的需要的。 
  ②木杨城之谜 
  甲。木杨城问题的提出 
  天地会第二个令人难以索解的谜,便是“木杨城”的意义及来源。它困惑了几代天地会的研究者。木杨城是天地会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它有时指自己的基地,有时指敌方的堡垒,有时指开香堂的现场,有时又指天地会在开香堂时用的重要法器。当它作为法器时,是个木斗形状的器物,开香堂时要摆放在香案正中,中间插着“某某山,三军司令”的帅旗,两边插着代表前、中、后五祖的旗帜,下面写着“木立斗世”,上面标有“木杨城”三字。在此它具有象征意义。也有在拜会的时候,主持者“以竹插地,糊纸作门,名曰木杨城。又用桌椅搭桥,嘱令入会之人由桥下走入城内”。刘坤一奏,见《光绪东华续录》。这时开香堂的处所就是木杨城。会众在入会仪式上又有攻打木杨城和逛木杨城的节目。木杨城是如此复杂,难怪像罗尔纲先生这样博学的史学家在谈到它时也说,“几经诠释,终苦不得其解”。《困学丛书》,P598,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然而,因为它在天地会的活动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所以又必须弄懂它。而且了解了木杨城的来源,也就会对天地会的形成及其宗旨有更深刻的认识。 
  木杨城这个词早在《香花僧秘典》中就出现了。在香花僧人做法事时的“物什”之中就有“斗灯名木杨城”的说法。这与天地会开香堂时把木杨城当作法器是一样的。《秘典》里也有《木杨城曲词》,全文如下: 
  说木杨来讲木杨,说起木杨根本长。遇围四百八十里,深有十里零三分。本邑有座高溪庙,西山有座古林池。左边有对桃花树,右边有对松柏林。庙前有座三仙塔,庙后有个古林泉。专意虔诚来此地,特来拜见五祖宗。兄弟来到木杨城,指引树下同结拜。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四面八方都来到,五祖台前逞英雄。师祖传下一枝香,高溪庙内把炉烧。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部供僧人用的内部文件,为什么谈“结拜”、“一姓兴亡”、“万民忧乐”?可知这个僧团与天地会结社有必然的联系。 
  《香花僧秘典》中的木杨城就是义兄义弟结拜之地与活动的大本营,所以才详细描写它的位置、大小、形状、特征,极赞誉之能事。 
  “姚大羔本”会簿也说到木杨城,在“盘问兄弟”一节中写道: 
  “尔过里乔(桥)还有什么?” 
  答曰:“有一座木杨城。” 
  “尔进去不曾?” 
  答曰:“进去。” 
  “尔进去见有甚么为记?” 
  答曰:“有三个字。” 
  “三个甚么字?” 
  答曰:“是青气、黑气、山乃为记。” 
  这里说的就是天地会。可见木杨城是天地会的根本。 
  “田林本”的“西鲁神话”也提到木杨城。当“齐天御使”宣读完“忠义榜文”之后,对万云龙等人说: 
  招满弟兄,设下木杨,四真造三关。一名朱色,二名日月,三曰洪门,立作忠义堂。如此如此,依榜而行。 
  这里的木杨城更为重要,它是根据玉皇大帝的指令建造的,是天地会根本之所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天地会会簿,无不提到木杨城。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中所记载的天地会内部文献,关于“木杨城”的盘诘最多,下面采录一段,以见其来源的蛛丝马迹。 
  

秘密会社天地会内幕(10)

  问:过了忠义堂又到何处? 
  答:又到木杨城。 
  问:木杨城有几多高? 
  答:一望而高。 
  问:有何为证? 
  答:有诗为证。诗曰: 
  看见木杨一望高,城基八面动枪刀。 
  军情四路来飞报,云龙出阵显功劳。 
  问:木杨城有几阔? 
  答:两京十三省阔。 
  问:有何为证? 
  答:有诗为证。诗曰: 
  十三省聚会洪英,始末开基立两京。 
  灭清计策千年切,君臣相会定大平。 
  问:木杨城何料所造? 
  答:下结大洪石,上是大明砖所造。 
  问:有何为证? 
  答:有诗为证。诗曰: 
  下结洪石大明砖,城基万载世流传。 
  民安便把乾坤转,君臣相会定中原。 
  问:木杨城有几多个望楼? 
  答:有二十一个望楼。 
  问:何人把守? 
  答:明兵把守。 
  问:有何为证? 
  答:有诗为证。诗曰: 
  望楼把守是明英,清兵难到木杨城。 
  廿一相逢军将会,炮洗清兵不顺情。 
  从这些盘诘中,可以感到其中隐含着把守木杨城之意。木杨城本是明人所造,明人所居,明人所守,清兵攻打它,遭到把守它的明人强烈的抵抗。近世开香堂的仪式中又有《破木杨城诗》: 
  奉了大哥命,来破木杨城。一不扰人民,公买公卖立根衡。二不要退缩不前进,杀退敌人百万兵。木杨城已经克复了,忠义堂前把令交。 
  木杨城的所有者仿佛变了,它转到敌人手中,所以需要“攻打”。这与上面的诗歌仿佛有矛盾,实际上这反映了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有的诗歌又写到逛木杨城: 
  木杨城内有关公,花红百物在其中。四大忠贤扶左右,松柏长钱挂西东。藤牌宝剑千军列,?##由壬跬纭S癯哐掏餐ㄋ暮#岵淑被ㄕ彰鞴狻N迳势烊坡薇ι〔逦逯小=录艚鸹ê陀耋纾筇矣依钭尘荨H契防捶罹矗逭骞钗辶:榱腹榷芳幼阌茫浦蚬饣月睾臁?
  这首歌中竭尽形容铺排木杨城中各种陈设的丰富华美,它显然又不是了要攻打或把守的战争要地,而是要接纳弟兄们入伙,充满喜庆气氛的香堂了。这种矛盾现象,研究天地会的学者们很少涉及。但它确实与天地会的形成、发展有关。 
  日本学者平山周在《中国秘密社会史》中认为,天地会香堂上陈设木斗,是“以参拜唐太宗李世民为宗教仪式,即献之于少林寺以为根据者”。也就是说,唐太宗曾封赠少林寺,而少林寺开创者是少林寺僧人,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少林寺,唐太宗所封是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开创天地会者是福建漳州之少林寺。所以参拜唐太宗以示不忘本之意。帅学富的《中国帮会史》中,认为“西鲁”是影射罗刹(今俄罗斯),那么木杨城就是指罗刹与清交界的阿克萨城,这个地方有许多用杨树、柳树建筑成的“栅木城”,所以称之为木杨城。天地会所以重视木杨城,乃是纪念福建五百藤牌兵在康熙间参加与罗刹的战斗。这个论点是周贻白1947年发表的《洪门起源考》最早提出的。帅氏只是丰富和系统了这种说法。平山周点明木杨城与唐太宗有关,但没有讲明有什么关系。周、帅想把木杨城与“西鲁神话”联系起来解决,然而穿凿太过,缺乏说服力。 
  乙。木杨城的来源与实质 
  我也认为木杨城与唐太宗有关。但是为什么“设木斗”(木杨城)就是“以参拜唐太宗李世民为宗教仪式”,平山周没有论证,显然这在逻辑上是有漏洞的。而且,如果“设木斗”是与唐太宗有关的话,那么对木杨城为什么还有许多别的说法?对这些疑问,平山周更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 
  

秘密会社天地会内幕(11)
天地会是个高举着“反清复明”大旗的政治组织。“反清”就是反对、反抗清统治者的压迫;“复明”就是指建立以汉族为主导力量的政权,而不能理解为是指恢复朱氏王朝的统治。由于满清直接消灭的是朱明政权,为了号召群众才提出“复明”的口号。实际上,天地会对历史上每一个一统的汉族政权都有好感。汉朝、唐朝是汉族王朝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唐皇族李氏有胡人血统,但这是当时文化水平很低的游民自然不能够了解的。天地会对它们评价尤高。特别是唐朝,它产生了像唐太宗那样在皇权专制社会首屈一指的英明皇帝。天地会讲到其结拜根由时,总离不开万、朱、李、洪,万、洪是天地会会众的共姓,朱、李则是他们崇拜的两姓,朱代表明,李代表唐。木杨城和唐太宗有关,并非由于他封赠过少林寺,而是因为在“说唐”系列小说中,李世民曾与木杨城发生过关系。《说唐后传》中,北番赤壁宝康王向唐朝挑衅,他就在木杨城中立朝。《说唐后传》第五回就是“贞观被困木阳城(有的刻本作“木杨城”),叔宝大战祖车轮”。书中第四回写唐朝军队在李世民带领下攻下黄龙岭,向木杨城进攻,世民问投降的番将尉迟宝林前面是什么关口。 
  宝林回答说:“陛下,没有什么关了。就是木杨、赤壁康王所住之地。”三天唐军到了木杨城,却见木杨城城门大开,空无一人。 
  此时宝康王使用空城计,全部搬到贺兰山中去了。唐军到达后被敌兵逼入并困在木杨城中,时过三个月,兵粮将绝。后来见到天降飞鼠,众人感到奇异。徐茂公说这是天赐皇粮。于是他率领众人在北番的宫殿前挖出了数万粮草,可以维持数月之食,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又用徐茂公之计,派程咬金冲出包围,到京城长安搬取救兵,诸小将率兵解木杨城之围。北番求和,唐太宗答应与之和好,并主动退出木杨城,赤壁宝康王才得以复归。通俗小说把北番都城称之为木杨城,可能是“牧羊城”之讹,后世评书艺人演播这部书时,有的把它改作“牧羊城”(辽宁旅顺一度名“牧羊城”),有的称之为木阳城。天地会众取这个故事,除了包含着对李世民的爱重之外,其原因还在于: 
  一,木杨城是北番的都城,可以用以影射满清的都城北京,用宝康王影射康熙,小说称宝康王为康王,有的“西鲁神话”传本也称康熙为“康王”(见民国时小说《青红帮演义》)或“熙主”(见《近代秘密社会史料》)。而且,木杨城虽为北番都城,但也曾为唐太宗所居,这与北京分别为明清两代京城的情况类似。因此,攻打木杨城不仅有解救天地会会众心目中的圣主之意,而且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满清最高统治者。 
  二,众小将终于攻入了木杨城,并解救了李世民,赤壁宝康王不得不俯首称臣,于是,唐君臣才得以从容地中优游木杨城,观看城中风景。因此攻打木杨城与游逛木杨城并不矛盾,攻打在先,游逛在后。 
  我们说木杨城取之于《说唐后传》,从天地会内相互盘诘的诗歌中也可以找到证据: 
  问:木杨城有几重? 
  答:有三重。 
  问:有何为证? 
  答:有诗为证。诗曰: 
  木杨城内有三重,花红宝烛在其中。 
  干戈叠叠扶明主,大清事绝尽归洪。 
  问:木杨城何人所造? 
  答:唐李世民所造。 
  问:何人重修? 
  答:万云龙重修。 
  问:有何为证? 
  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