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犯罪一线 >

第15章

犯罪一线-第15章

小说: 犯罪一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巧合吧。他曾说过,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于他取走未破案的文件时,发现凶手经常可以逍遥法外,于是他想写一本书,书里面犯罪人物最终逃脱了,故此也就没有续集。他没想到读者的反应如此强烈。   
  读到这,你大概知道最终康奈利还是决定写续集了。他把这归结于有了个女儿后〃我从愤世嫉俗中复元过来〃。他当时已从佛罗里达搬到洛杉矶,或许他想从变化中感受到什么。   
  对比在《南佛罗里达太阳…哨兵报》与后来在《洛杉矶时报》写的故事,你会感觉到康奈利发生的重大变化。他说过《洛杉矶时报》的编辑部更老些,老牌记者更加愤世嫉俗,也更加看重自己。你读到后面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洛杉矶是个与罪恶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作为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的背景,它与罪恶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共鸣。美国人几世纪来一直向西进军,最终落户在这个城市。拉美人来到这个天使之城实现养家糊口的梦想。亚洲人来此建造铁路或逃避战争。他把小说主人公取名为博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俗世欢乐之园》应当挂在《洛杉矶时报》大厦的大堂里。   
  康奈利看洛杉矶,是从一个局外人来看这座城市,而不是以一个洛杉矶人的眼光在看。他说过他去《洛杉矶时报》面试那天这里刚发生过一起惊天劫案,这个案子后来成为《黑色回声》的故事基础。他对自己说:〃天啊,这就是我要去的城市。〃作为一个局外人,他与这个地方保持距离,从而可以观察这个综合体的每一面,也给自己留有余地来讲述这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及文化现象,以此作为综合体的背景。   
  在洛杉矶,他看警方和看罪案本身的眼界都拓宽了。他对警察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包括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他的认同感开始延伸到罪犯,以及那些在洛杉矶警察局的奇怪世界里成为受害者的罪犯。洛杉矶警察局是个准军事的官僚机构,与洛杉矶警察局连续几任局长相比,唐纳德 拉姆斯菲尔德看起来像美国前总统吉米 卡特(一个和平主义者)。   
  康奈利对事件双方均有报道,在警方观点外另提供一个不同论调的相反观点。一名窃贼与警员争夺警枪时杀死警察,其后他也被警察开枪射击,头部中三枪而死。中前两枪时他没死,还神奇地伸手去拿那支刚好放在旁边的警枪。这个案件的潜台词他杀了个警察,他被打死活该巧妙地跃然纸上。满满一车持械劫匪与持枪的特别调查科探员开火,特别调查科探员目睹劫匪打劫一间快餐店后包围了他们。康奈利直接报道了这个事件,也在最后点出持械劫匪拿的是没上膛的弹珠枪,因此他们不可能拿枪与警方开火。   
  哈里 博斯也生活在这片灰色中。很难给他的世界下个定义,若不了解警察在警方运作体制下承受的压力及与工作中必然伴随的失望,也就很难理解他的世界。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解释为何警察都如此团结并保护同事。不过,警察也属于一个自相残杀极其厉害的官僚体制。想想康奈利之前描述《洛杉矶时报》内部的工作情况吧。他曾说过,《时报》编辑部比起他服务过的那份佛罗里达报纸,更像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佛罗里达报纸的同仁年龄接近,在办公室外也会一起玩儿。而这里是竞争激烈的职业棒球大联赛。洛杉矶警察局也一样,它是美国城市最大的警察局。         

第42节:一位隐身在记者里面的作家(3)         
  博斯小说里关于他与当局冲突的地方让人非常解气,如与哈维98磅到国土安全部过招的情形。博斯没时间应付野心家和争地盘的人,看着维护秩序与破坏秩序、有序与无序的界限逐渐消失,他得忙于保持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博斯回家去做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他坐在黑房里,沉浸在爵士乐中来抚平自己。   
  我最敬仰的犯罪小说作者是那些标新立异的作家。哈米特纪录人们的谎言、借口以及自我保护的证词,人物与角色间没有明显的价值判断;钱德勒总能引来读者发笑,菲利普 马洛说俏皮话,现实中的人不会说看完第二天就说个不停;唐纳德 魏斯雷克改编理查德 斯塔克空灵而简短的散文,使之成为书中人物帕克空灵而简短的散文;乔治 希金斯擅长通过对话叙述故事,他笔下人物说故事的能力高超,比其他任何描写都要厉害;詹姆斯 艾尔莱总有大量令人叫绝的头韵词。   
  表面上看,康奈利没有推陈出新。他文笔好、简洁,不过仔细读来,你会发现他的小说除了简洁外还有特别之处。他的行文风格其实是他新闻报道风格的产物,无情却没有愤世嫉俗。   
  上世纪三十年代,很多人把达谢尔 哈米特与海明威相提并论,经常暗示达谢尔 哈米特才是首开内敛散文体的作家。这对海明威很不公平,因为他的散文《在我们的时代》中所展现的空灵几乎无人能比。海明威把这种文字的纯净归功于学习〃电报体〃文章,他必须以简约的文字写成新闻报道再发电报回美国的报社。不过这两位作家比不上保罗 凯恩在《快的那个》或拉奥尔 威特菲尔德在《绿冰》中简约与不动声色的风格。纵览海明威的其他作品或达谢尔 哈米特的一些作品,你会发现文章里充满着浪漫笔调,就是因为他们不想让文章中充满冷嘲热讽,他们在生活中已见尽世态炎凉。   
  康奈利在看了罗伯特 阿尔特曼执导的影片《漫长的告别》并参考钱德勒的小说后,下定决心成为一个犯罪小说作家。他爱看钱德勒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地看。他在佛罗里达州大学读书时师从小说家哈里 克罗斯研习文学创作。尽管他声称克罗斯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小说的盛名对自己产生了影响,但对文学风格影响不大,不过我在康奈利的小说里看到了克罗斯的黑色幽默元素,克罗斯的黑色风格介乎南部哥特式作品与荒诞戏剧之间。我也发现哈里 博斯其实是个非常克罗斯化的人物,与自己的世界格格不入,力图打破框框来容纳自己。   
  博斯是催化剂,让康奈利表演把现实改编成小说的魔术。塑造优秀的内敛文章需要一定的抽离感,需要一定的功力,可以把文章那如鸡蛋黄般松散的情感内核聚拢起来。   
  然而,那个鸡蛋不是在壳里煮熟的。我能举的一个最恰当的例子是罗斯 麦克唐纳的犯罪小说。他笔下的主人公鲁 阿切尔是个社会变迁的观察者,几乎算是个记者,他的文章带给读者一种视角,读者可以看到阿切尔看到的东西,没有玩世不恭和做作。   
  这就是我以为迈克尔 康奈利作为一个内敛作家及一个成功作家所具有的意义。他达到抽离而保有情感中心的境界。他在小说中能够维持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距离感与参与感就像一个记者,与读者分享警察的经历,不是单单从警察来观察,受害者的悲痛、施害者的本质以及警察的失望都拿捏得当。他在收进本书的文章里学会了这样做。   
  也许你注意到我在文章开头说迈克尔 康奈利是位记者,而不说迈克尔 康奈利曾是位记者。他现在依然是位记者。   
  想成为作家的人必须从记者当起,这是以前的说法。我不认为迈克尔是不得不做记者。我不知道他第一次去犯罪现场做笔记时是否带着收集小说素材的目的而去。你在这些故事中看到不少素材罪案、罪犯、警察以及城市,这些都是他小说的素材。然而,这些文章的确显示康奈利是个非常棒的记者。而做一个非常棒的记者就是做个非常棒的小说家的良好开端。   
  迈克尔 卡尔森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现与妻子和儿子住在伦敦。他在《观察家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帕斯星期天时报》(澳大利亚)、《射门》以及《犯罪时报》(卡尔森在这个刊物编辑电影版块)上评论过迈克尔 康奈利的作品。他对导演塞尔乔 莱翁内、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和奥利弗 斯通的研究报告在袋装书系列丛书中出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