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千年-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晨,铁匠大院的一个炉房内,一个满脸胡茬的中年男人,手里端着两个碗,踢了踢地上的铺盖卷,叫道:“起了,起了!”男人跨过铺盖卷,把碗放到了炉台边,回头看见地上没什么动惊,便搓了搓手,捡起被子的一角,猛的一掀,被子里便滚出来一个年轻小伙子来。
这小伙子二十岁模样,头发凌乱,满脸瞌睡,被掀了这么一下也不吃惊,仍然躺在地上,一边伸着懒腰,一边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今天是不是来早了?”说着打了个寒战,“真冷!”接着便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抓起衣服利落的穿好,把地上的铺盖卷到一旁,又把铺盖下的门板也立到墙边,最后走到门边,伸头向外看了看,说道:“我就知道你来早了,外面一个人也没有。”中年男子也不说话,指了指炉台边的碗,便开始往炉子里加煤。
虽然已经立春,但关外正月里仍是冰冻三尺,云津一边吃着饭,一边不住的打哆嗦。炉子的火还没烧起来,从门外进来的寒风倒是十分的提神。终于在粥凉之前吃完了饭,一抬头,中年男子已经端了一盆热水放在了他面前,“赶紧洗。”
云津有些惊讶,但也没说什么,赶紧洗了脸,又把碗和盆收拾好,这才问道:“郭叔,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郭叔叹了口气,抓了抓脸上长短不齐的胡茬。他的胡子总是被炉火烤到,怎么也长不起来。“鞑子要来了,估计就在这几天。”郭叔道。
“什么?明儿才正月十五,这么快就来了。”云津很是吃惊,他知道郭叔说的是女真人。这些女真人个个凶狠强悍,打仗十分英勇,他在辽阳时就见识过。去年辽阳城破时他和一些士兵逃了出来,想起当日的惨状,云津仍心有余悸。
“现在河还结着冰,鞑子要来,也该是趁着河开冻之前。昨个儿我听城上的几个兵说,守备大人这几天里已经巡了三回城墙,还有老张他们,这几天也是没日没夜的做弓箭火炮,看这阵势也是免不了要打了。”郭叔说道:“今儿个估计城里的人都会知道,收皮子的老赵肯定会回关内去,你一会儿再给我写一封信,我托老赵捎回家去。我让他捎带五两银子,信里可要写清楚了,免得这龟儿子赖我的钱。”说完,从怀里拿出一摞纸,递给了云津。
云津接过纸,足有上百张,便问道:“这么多?”
“你拿着吧,我向王老头讨的。这一听说要打仗,少不了有人来找你写信。”郭叔伸头往外一看,说道:“这不说着就来了。”
“郭叔,秀才哥在不在?”云津听了声音,知道是李小山,赶忙答应了一声。
李小山个子挺高,但人长的很瘦,虽然穿着棉甲,仍显得身子细长。他身上背着一张长弓,年轻的脸庞黑黑的,眼虽不大,眉却很浓,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憨直的笑容,显得很有精神。一进门,李小山便拉着云津说:“秀才哥,俺帮你抡锤,你给俺哥写封信吧。”
“行,我先给你写。”云津知道李小山人很勤快但也很老实,做事快,说话却很少,写信也一样,让他口述时总是几句话就完了,吱吱唔唔再也说不出来,每次信里都要云津替他加上几句问候的话才显得不那么寒酸。
“听说明儿个要关城门,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开门,所以先给俺哥个信儿。俺给你磨墨。”李小山依旧很勤快。
郭叔看着李小山,问他:“小山还没打过仗吧?鞑子来了,怕不怕?”
“俺打过仗,打过两回呢!”最后李小山还是老老实实答道:“不过还是有点儿害怕。吴头儿说了,这不丢人。”说完又憨笑起来。
“小山你今年是十八还是十九?”
“虚岁十八。”
郭叔看着两个年轻人,不再言语。
不到一刻钟工夫,信写好了,李小山捻着两张纸等墨迹干,郭叔瞥了一眼门外,小声说道:“你们两个听我说。”
云津和李小山都抬起了头,郭叔又看了一眼门外,压低了声音,“你们两个听好了,万一鞑子兵来了,城要是守得住最好,万一城楼吃紧,秀才和我也少不了上城去,就怕真到了那时,城池十有**会丢,城里的兵是决计挡不住鞑子的。”郭叔又瞄了一眼门外,说道:“真要到了那时,你们两个就想法儿到这儿来。往北最后一个炉房后面,找一间三面墙没有顶的破屋子,里面有个破水缸,水缸下面有个酒窑,能容四五个人。我无意中发现时,里面还有两坛酒,估计是哪几个兵偷偷挖了用来酿酒的,不想房却塌了。你们俩可记好了,这是咱爷仨保命的地方,莫让别人知道,记住了。”说完,又看了一眼门外。
李小山听了,一个劲儿的点头。云津却想,万一鞑子占了城不走,难不成在里面藏一辈子,况且,这还没打仗,倒先想着保命,心里颇有些不齿。但又想郭叔毕竟只是个铁匠,又是一番好意,而且自己也打过败仗,深知城破之时,多战死几个人也于事无补,能活下来毕竟是好的,于是也点了点头。
郭叔这才放开了嗓门:“小山,还要去校场吧!赶紧着,别晚了。”
李小山收起了信,回头冲着云津傻笑一下,一溜烟跑了。
云津重新磨了墨,开始给郭叔写信,郭叔家的事他最清楚。郭叔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四岁了,家中还有个老母亲,郭婶一个在家照料。他们家虽然在关外,但离山海关不太远,真有什么变故,家人也能及时进关避难。郭叔对家很放心,而且关外前线粮饷给的足,也从不拖欠,这是郭叔愿意待在这里的原因。
写完信,炉子也烧了起来,两人开始做事,隔壁也都热闹起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到了晚上,众人都吃了饭,封了火炉都去营里睡了,云津还在院里,他喜欢独处,所以自愿留在这铁匠大院里照看炉子。云津从自己房里搬出来一个草垛子,立在院墙边,又取出一把破弓和三支箭,站到约十仗远的地方,借着月光开始练习射箭。搭箭、拉弓、放箭,正中垛心。
“啪、啪、啪”,院门边一个士兵打扮的人依着门框,兀自拍着手掌,一脸奸笑,说道:“好,好箭法,射的好!将来必能立大功。”
云津瞪了他一眼,也不答话,把剩下的两只箭射出,便转身进了屋。来的那人三十岁模样,个子不高,蓄着八字小胡,此时也不言语,只在院里踱步等着。不一会儿,云津从屋里走了出来,扬手丢给那人一个钱袋,说道:“拿去!”
那人伸手接住,解开钱袋往手里倒,见哗啦啦全是铜板,脸上很是不高兴,又听咚一声,钱袋里掉出一块银子,这才喜出望外。把银子收了,又把铜板倒回钱袋,丢给了云津,一脸假笑,说道:“兄弟放心,你的事儿我保证不会有人知道,你只管安心。日后建功立业,可别忘了老哥便是。”
云津手里攥着钱袋,心里恨不得活劈了眼前这人。但转念一想,这人不过是个兵痞,不管怎样,面子上不能撕破,暂且不与他计较。于是复起平日随和的面孔,淡笑道:“哪里哪里,能有口饭吃,小弟就很知足了,比起在登州之时吃的罪,这里已经是极好的了,哪还敢谈什么建功立业?还是马四哥够义气,要不然,兄弟早就被拉出去砍了头。”
那人听了这话,很是高兴,挥手道:“诶,都是兄弟,说什么客气话,老哥还不是全仗你照顾。哈哈!不打扰兄弟练功,老哥走了。”说完便出了院子。
云津冲到门边,咣的一声把门狠狠关上,拔下垛子上的三支箭,开始重射,拉着弓瞄了半天,终于把弓丢在了地上,愤愤的出了口气。转身进屋拿出一截铁棍,开始练刀法。
他并不会什么精妙刀术,只是军中练兵所用的寻常刀法,招式简朴无华,但老兵们常说,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招式,所以云津练的很用心。在辽阳时云津经常向老兵们请教武艺,大家也都喜欢这个年轻人,所以老兵们也乐于传授。虽然只是一招半式,别人都觉得没什么用,但云津清楚,这些招式都是久经战场的老兵总结出来的,在危急时刻能用来保命,因此学得也格外用心。不仅如此,云津还读了不少兵书,对兵书上的武术也都用心练习。两年下来,他的武艺在军中已很是不错。辽阳城破时云津能逃出来,也多亏了平日的苦练。
云津练了几路刀,又练老兵们传授的招式,这些招式只能在特定情形下使用,多是些反守为攻的招式,很错融汇到一起,只能一招一招的单练。最后又双手持棍,练了一路戚家刀法。云津觉得怒气消了些,便捡起弓箭开始练习。弓箭是李小山教的,对于李小山的箭法,云津很是佩服,所以想向他学,李小山又是个真诚朴实的人,一听云津说要学射箭,便欣然答应,而且教的很用心,云津十分感激。
云津的弓早没了弹力,射不远,只能拿来练习用。虽然拉弓很省力,可箭却只有三只,射完了就要跑去把箭拔回来。练了一刻钟,云津也来回跑了几十趟,实在有些累了,于是便依在墙边休息。他从怀中掏出一块白手帕,想擦一下颈上的汗,手伸到到了脖子边,却又放下,抬头怔怔地看天上的明月,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又把手帕放回了怀里。
云津已想不起家人的样子,只记得小时候自己名叫狗子,每天在河边放羊,跟在一群孩子后面玩耍,等黄昏时就牵了羊回家。从别的孩子口中,云津隐约知道自己是父母捡来的,不是亲生的。这一切似乎都说的通,自从五岁那年多了个弟弟,云津就感觉到了自己受到疏远。每天父母总是打发他出去放羊,连话都很少跟他说。但他生性恬淡,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一直到八岁那年的一天。
那一天村子里来了个书生打扮的人,村里人都出来看。云津当时在河边放羊,几个孩子疯了似跑来,说有人找他,然后拉了他就走,一路把他拉回了家。在家里他见到了那个书生,还有面有喜色的父母。之后那书生一直在屋里和父母说话,云津和一群小孩在屋外,听着邻居们议论纷纷。从村里人谈话中,云津知道那个书生是邻县的一个秀才,也有人说是个举人;还有人说是狗子的生父,这是来寻儿子来了。。。。。。
很快书生走了,村里人都围上去问父母是什么事,父母却什么也不说,但看上去却是很高兴的样子,于是村里人都说肯定是好事。之后的日子似乎没什么异样,云津依旧每天和小孩们玩耍,到河边放羊。突然有一天早上,当他醒来时发现家里人都不见了,连家人的衣服和院里的牛羊都不见了。他们家只有一间瓦房和三间草房,云津找遍了所有角落也没找到家人,很是着急,然后他哭着在村子里找,找了一天也没找到,问村里人也都说不知道。到了晚上,好心的邻居给他端了饭,云津哭了一天,又累又饿,吃了饭就睡着了。之后几天,云津每天坐在门口,希望父母会突然回来,可一直等了半个月,也不见人出现。云津意识到自己被丢弃了,可为什么呢,因为不是亲生的?他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悲苦。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若不是村里人轮流周济他饭吃,他怕早就饿死了。
好在之前的那个书生又来了,听说了情况,很是惊讶,于是他把云津带走了。
这之后的几年,云津一直住在禹州城外的一个私塾里,与一群小学生一起跟着一个大胡子先生读书认字,就在那时,他有了云津这个名子。
一晃六年过去了,云津也已经十五岁。这一天卢先生说身体不适,让学生们提前回家去。云津吃住都在塾里,所以没走,一个人在屋里练字,心里想着黄昏时该去先生家问候一下。突然外面谈笑声传来,云津心头一惊:好像是卢先生的声音。正要迎出去,却见先生已经引了一人走了进来,指着云津对那人说:“就是他了。”
那人青衫青巾,三十岁样子,面皮白净,胡须也修的十分整齐。他看了看云津,笑道:“几年没见,就长这么高了!”
云津恍然记起,这人正是带自己来此地的那个书生,于是赶忙跪到地上,向那书生说道:“先生大恩,学生不曾拜谢,今日终于得见,请受学生一拜。”说完向那书生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
“这可使不得!”书生赶忙扶云津起来,说道:“这先生二字,可莫对我说。论起来,你我还算是同窗哩。卢先生也是我的受业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