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活"时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多数头脑聪明、有工作能力的女性在面对恋爱、结婚这些问题时,还远远处在被动状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期待着那种顺理成章的相遇,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明白那种“顺理成章的相遇”只不过是“自动被设置好的结婚系统”而已。而在这种系统已经瓦解了的现在,如果我们再不自己去找对象、去做选择的话,就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且,即便是结了婚以后,也需要互相充分地磨合。
但是,日本的男女双方好像都不太擅长通过交流来渡过磨合阶段。面向30~39岁的女性杂志刊载,男性们表示当然不会因为结婚而改变自己,连女性也表示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让步的余地。
即便结了婚之后,仅需要彼此间磨合这一部分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无论把工作、家务、抚养孩子这几项工作分得多么清楚,双方还是会觉得是自己吃了亏。把这种矛盾的产生归咎于无性婚姻和少子化,并不言过其实。进一步说,如果体味不到作为男女两性间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我认为少子化的真正原因,是婚前婚后两个人之间关系不融洽。确实,由旧的价值观向新的结婚观的思想转变的过渡将有一段持续的镇痛期。但是,尽管这是过渡期,女性身体机能的衰退却时不我待。面对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清楚时间是有限的。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日本的独居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2007年,我一个朋友的丈夫病了,据说那时候多亏了周边的亲朋好友帮忙。她跟我感慨:“相互扶持让人信心倍增,让人的力量增大了几倍啊!”就算个体求得了独立,如果身后无援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也会随之变得脆弱的。即便是非亲非故,也应该互相帮助。但是在日本,“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根深蒂固,基本上除家庭以外,就再也找不到与之类似的社会团体了。
最后,我的一些思考能够以书的形式问世,这得力于山田昌弘老师、AERA尾木和晴编辑主任、浜田敬子副主任、记者木村惠子、发现有限公司的干场董事等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此外,还要感谢接受我采访的诸多的被采访对象,谨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后记:少子化社会下的“婚活”
山田昌弘
“少子化”这个名词在日本自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围绕着日本孩子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日本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讨论,并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且予以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未婚化”,也就是结婚人数的减少。但是政府出台的却是诸如“增建幼儿园、增加育儿休假期、发放育儿津贴”等为帮助抚育幼儿的少子化政策和措施。
之所以出台这些政策,政府的逻辑是,“因为大多数女性都会觉得结了婚之后就必须得辞职,所以她们才不想结婚,因此,只要营造好女性生育后还依然可以继续工作的环境的话,结婚率就一定会提高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一逻辑实在有难以成立之处。关于这一事实的论述,在我的另一本名为《少子化的日本社会》的拙作中也提到过,事实上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女性在不断增加,对于她们而言更多的是希望结婚后就辞掉现在的工作。
原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译者注)审议官增田雅畅写了一本名为《这样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政策可行吗?》的书,尽管书中提到未婚化是少子化的主因,但是其结论依然认为导致少子化问题严重的罪魁祸首是日本社会依然离“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相距甚远。作者增田在其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各样的可行方案,却完全没有提及有关“结婚对策”的内容。
当然无论这是否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建设一个“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都是我想举双手赞成的。但是,如果无视独身人数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即便是推行一系列的解决少子化的政策,其效果也不会太显著。
首先,我们有必要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并理清人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下定决心结婚。其次,由于年龄上的鸿沟,可以说中老年的执政者和研究人员们几乎不理解现在的年轻男女交往的现状。他们会觉得:“不就是结婚嘛!这是太容易的事情了。”的确,如果时光倒退20年,可能情况确实是这样。而现在,就像我在这本书和《少子化的日本社会》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想结婚却无法结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状在不断地扩散开来。
因此我们发现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进行“婚活”的人,就如同进行“就业活动”一般,他(她)们是为了结婚而努力、下工夫的单身,也就是“婚活”一族。
对于就业活动,从学校的就业指导,直到官方的支援以及就业指南的小册子,来自方方面面的援助可谓是林林总总。然而,支援结婚活动的,我们却几乎找不到。
在我看来,弄清楚进行“婚活”的人们的实际状况,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这对于解决当今少子化问题是一个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以上的内容是我和老朋友干场弓子一起吃饭聊天时谈到的,她听后极力劝我尽早把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于是,我就写了这本书。本书由我与白河老师共同努力,并得到了干场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才得以成形。在此,谨向干场先生以及给予这本书大力协助的诸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外,这本书是我在工作了22年的东京学艺大学期间所写的最后一本书。谨借此机会,向东京学艺大学的各位教师同仁及全体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后记:驾驭自由需要能力,邂逅良缘需要“婚活”
郑 杨
三十几年前,记得我的姐姐曾为大学毕业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南方工作而苦恼。而今天我的学生们在面临分配时,都异常地怀念二三十年前大学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是的,当自由来临时,大家会惊愕地发现驾驭自由并非是一件易事。
由本书的两位作者创造的“婚活”一词,就是为了说明日本的婚恋市场开放后,自由后,反而出现了许多想结婚而无法结婚的人群,在自由的时代,青年男女需要拿出找工作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即他(她)们只有积极地“婚活”才能找到结婚对象。
实际上,“婚活”一词自2007年11月在日本一出炉就引起了大众的瞩目成为现在无须解释的通用词汇,到2008年3月这本《“婚活”时代》一经出版便成为日本的畅销书,并且此书出版后当年以《婚活》命名的电视剧便在日本热播。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今天的日本,在婚恋市场越来越自由的今天的日本,也愈发地需要渴望婚姻的男女拥有驾驭婚恋自由的能力,因为他们不能再像上一辈人那样,守株待兔,“坐等姻缘”了。
中国又如何呢?
从近年“剩男剩女”成为我国的流行语,大都市的“剩男剩女”悄悄地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们似乎可以这样预测,中国不久的将来也会以大城市为中心出现越来越多想结婚而无法结婚的人群,而在统计数字上,他们将成为一个个点连成一条条线,标出我国婚姻进入了晚婚化和未婚化。然后婚姻这个看似很个人、很隐私的话题将逐渐引起政府的注意,因为国家由人口构成,而人口的再生产在目前的中国是依赖于男女两性组建家庭来完成的。所以作为从事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助于让剩男剩女们早日步入婚姻的措施。
那么,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鲜活的青年们,该如何“婚活”呢?
在我的课堂上或者在讨论会上,我建议学生们要趁大好青春多谈恋爱时,常常引来同学们的笑声。其实我并非哗众取宠。因为,恋爱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一样,也是需要循序渐进,而决非一日之功。而这个恋爱能力何时提高呢?我认为大学阶段是最合适的阶段,借用《“婚活”时代》中的话语,这是“围网捕鱼”,两个人不需要特别的约定便可以共用一个校园、一个食堂、一个图书馆,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他或她很多真实的面孔。当然即使错过了大学,还有研究生阶段,还有工作期间,还有很多种可以和他或她邂逅的机会,详细内容请大家阅读这本译著《“婚活”时代》。
我还要从女性的角度对还处在二十四五岁的妹妹们叮嘱一句,即使在大城市依然认为25岁是中国女性结婚的最佳年龄。早婚可能会导致女性低嫁,但是过了25岁由于在我国男性对年龄的偏好也会因女性年龄的增长而导致女性可能会出现滞婚或失婚。所以早早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婚姻在何时开始进入倒计时的准备阶段,这也是考验是否具有“婚活”能力的一环。
总而言之,既然自由的时代已经势不可当地逼近了,渴望婚姻的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魅力吧!因为,在这个时代,驾驭自由需要能力,邂逅良缘需要“婚活”。
最后,我想我首先要感谢马洁编辑对我的信任,从选书到和日本出版社关于版权的商谈,到我一再延误工期的翻译。等待日本出版社究竟敲定哪家中国出版社时的忐忑,得知被选中时的愉悦还恍如昨日,今天终于可以用后记表达一下感慨。有同路人相伴,路途再遥远也不寂寞。我还要感谢山田昌弘老师,我们虽有过几面之缘,山田老师对我唐突的电话和邮件总是礼貌而热情。最后还要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的刘一然、张弦、董小洁和邢玉冰同学为本书译文做的大量的工作。
郑杨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
2009年12月18日
结婚和就业,如此相似
找工作和结婚是人生的两件大事。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 “作为人必须要学会擅长‘工作’和‘爱’。 ”随着人的成长,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并被看 做是一个成人,成家和立业是必要和必需的。 即使工作的内容和结婚的形态因时代地域的不 同而有所变化,但是,有史以来“成家立业方 能算成人”的观念却丝毫没有任何变化。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必须有意识地“活动 ”才能完成这两件大事,这还是最近的新鲜事 。在日本,就业需要多方活动是近15年左右的 事,而结婚需要积极努力地活动是现在才刚刚 开始的。
说到职业的选择,在日本前近代社会,也就是 大致到江户时代为止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只 能是继承家业。结婚在原则上也同样是媒妁之 言父母之命而没有自主权。女性一般就嫁给和 自己的父亲做同样或类似职业的人家,因此她 们出嫁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要与丈夫共同劳 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青年男女 想为自己的婚事“活动”,也没有可活动的余 地。所以即使不过多地考虑工作和结婚这两件 人生大事,他(她)们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地子承父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了。
然而,到了近代社会出现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和 选择结婚对象的自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己 来决定职业,自己来选择结婚对象了。但是, 在日本社会,此前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 ”,即使选择时无须有意识地进行积极主动的 活动和努力,也都能各自有了归宿。
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到1990年的泡沫经济时期 ,在日本只要进了学校,就业也就自然而然有 了着落。如果是高中毕业,学校的就业指导老 师就把大家分配出去了。如果是大学毕业,可 以依靠研究室老师的介绍和学长学姐们的推荐 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而且如果拿到就业协定 、即拿到正式工作合同以前的工作内定书的话 ,那么只要本人工作能达到一般人的水准,也 就自然而然地定下来了。工作之所以如此好找 ,是因为那时招聘人数远远大于求职人员,所 以才能这般轻而易举地找到和自己毕业学校相 称的职位。但是,日本女性能从事的职业有一 定的限制,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从事的是端茶 倒水、复印文件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职务 。
换句话说,由于就业像是规定了“范围”的考 试一样,所以大多数人不做太多的努力便能找 到工作。
结婚也如此。在第三章将详细解释,由于有“ 派对机会少”、“恋爱就得结婚”、“禁止婚 前性行为”等等诸多“限制”,所以大家通过 相亲和职场内部结合,到了适龄期就都纷纷娶 妻嫁人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放宽限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