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去北京-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透着不少当年的原汁原味。
出雨儿胡同向北走不远,路西就是帽儿胡同。在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楚地写明了,7号至15号院为旧宅院“可园”,35号、37号院为末代皇后婉容故居。或许是与末代皇后有关,在帽儿胡同遇见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旅行者比例明显比其他胡同要高不少,无论是三三两两步行的,还是单独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这些来北京寻找胡同往事的外国旅行者,看那脸上的表情显然是对胡同进行了一番好奇的探索与穿梭后,接着又产生了不少浪漫的遐想。
现在帽儿胡同的“可园”被某个法律事务所占据,矮矮的带檐粉墙在南边开了个红漆小门,透过半扇敞着的小门,可以望见里面的建筑没有进行重新油彩或其他修缮。“可园”的一组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积累了大量财富,精心修筑多年而成的规模宏大的并联五院和花园,其中的花园虽不大,却是极为小巧精致,疏密有致。当然,这座宅院与其他精美的宅院一样也无法避免几易其主的命运。但最令人遗憾的是,总体格局保存完好的“可园”至今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而这被众多文物专家以及胡同研究者所期待的“可园”,被给予的是比恭王府花园更具艺术价值的清末京城私家园林的厚望。
由“可园”再向西边走,路北的35号、37号院就是末代皇后婉容郭布罗氏的家。今日的宅院前只有个“旧宅院”的石牌标记,晒着太阳的修车摊师傅眼皮子都没抬地说“这里现在可住着不少人”,那一句外地口音让人顿时失去了继续搭讪、探询的兴趣。但在来之前,就知道作为皇后少女时代的住所,在婉容被“册后”了的几年内,曾花了不少钱按府第规格大加修缮。听说这后院里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叠石亭榭,还有一面放置在正房的华丽穿衣镜,据说那可是慈禧太后花了500万两白银从德国购来送给婉容的聘礼。只是这些支离破碎的房屋与记忆,如今同样是不再轻易示人了,倒是世代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时常坐在一块聊聊,这位“长的还行,人也时尚”仿佛是自己那多年前的老街坊佳人。只是与宣统在大婚后直到吸食鸦片的最后日子里,这位柔情的、活泼的、端庄的、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末代皇后婉容,再也没有回过她在帽儿胡同里的娘家。
主要景点(10)
再说这菊儿胡同,此胡同是北京首批危旧房改造的对象,在经过了吴良镛教授设计改良后的古典式四合院,在1992年便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菊儿胡同由此,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外所认知,住在这“类四合院”里,一是接地气,二是私密性较强,三是宽敞舒适。这些年不少迷恋京味儿文化的各国老外,更是拉家带口地在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特色的平民区里安下了异国的家。只是这条胡同曾经显赫的历史背景,总是像尘埃一样飞起、落下、再被人抹去。菊儿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清楚楚写道:“菊儿胡同在乾隆年间称橘儿胡同,后在宣统时期改称为菊儿胡同,当年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为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其中3号为祠堂,5号为住宅,7号为花园,此后7号还曾为阿富汗大使馆。”这位曾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政客荣禄,据说当年所住的宅邸很大,分为西部的西式楼房,中部的花园,东部的五进四合院,共三部分,其中有意思的是,荣禄的宅邸大部分为小楼别墅式的西洋景。而目前在宅院东南角的“原装门”上赫然贴着房管所的通知和联系电话,里院三间正房以及东、四厢房和倒座房倒是都还齐全,只是如今的暗淡到底是让曾经的雕梁画栋失了气派。
沿着南锣鼓巷满是小酒吧、小咖啡馆的巷子一直向南,从东边数第三条的东棉花胡同就是中央戏剧学院所在了。校园里边练声的学生正怀揣与戏剧结缘的梦想,或许梦想中还有一份与青春有关的纠葛。只是旧宅主人段祺瑞以及靳云鹏的故事,在今日绝少被人提起了。中戏北边的那条叫做北兵马司胡同,这小小的一截胡同在几年前那会儿火起来,还是因为北兵马司的北剧场是上演先锋话剧的主要阵地,近两年来北剧场因经营不善,也就把剧场名字改成了中戏实验剧场,可名字一改总感觉似乎是缺了点什么,就像是这胡同本身的名字——北兵马司。明朝时在北部负责地面治安捕盗的称为北兵马司,此后这条胡同的名字也就在兵马司胡同、交道口南六条、大跃进路四条以及北兵马司之间来回更迭了。
南锣鼓巷紧靠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77号院曾住着一位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的勇士,这位名叫僧格林沁的科尔沁郡王可谓是戎马一生,勇士总是与骁勇、善战、统领、铁骑、战火、血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战死沙场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归宿。而今,77号院只是冷冷清清地在门外挂了块石牌,写着“僧王府”三字。据说当年僧王府的地盘可谓是纵跨了两条胡同,那会儿僧王府的前门开在了炒豆胡同,而它的后门是开在了北边的板厂胡同,四进的王府照例也是分东、中、西三路,那时建筑群的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只是在民国后期,府第被后代们逐渐变卖,当年的院落也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了。而这曾经的王府,现在的一部分已是被改建成了“侣松园宾馆”,只是这王府变客栈的四合院,不知那穿着老锈铁衣铠甲的勇士,在梦里重返时还能否敲开自家的门儿?
南锣鼓巷除了以上几条比较特别的胡同外,其实细细琢磨来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胡同在宅院深处等待着你的搜寻。像是北兵马司胡同北边的秦老胡同,那里的35号院原是晚清内务府大臣索家宅院的花园部分,名为“绮园”;像是后圆恩寺胡同7号友好宾馆的西式洋楼、喷泉水池和中式四合院,像是距离友好宾馆不远的13号,规格只有两进院的茅盾故居,还有像是胡同口墙上褪了色的“灭资兴无”的革命口号等等。
最后还是听听在锣鼓巷生活过,或是来过锣鼓巷的人是如何品评这些胡同的吧。那些青春与古老连在一起的人说“现在不光什刹海,连自己家门口儿也给弄得乌烟瘴气了”,那些来旅行的外国人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能呆在北京胡同里的小院晒太阳、喝咖啡、聊大天更好的事了”,那些怀揣情调期待来这里怀旧一把的各地小资说“现在这里的酒吧都像是给外国人专设的了,走进去都觉得自己成老外了”,那些无事闲来研究北京胡同文化的退休老爷子说“从这儿低头走进古都的胡同,抬头就能撞进明、清、民国的历史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主要景点(11)
南锣鼓巷酒吧
过客
“我们要跟没时间和没钱旅游做长期的斗争。”你可能没去过中戏边上的过客酒吧,但你不一定没听说过这句,关于动员我们进行旅游斗争的名句。这儿是匆匆过客们的小憩之地,这儿是自助旅行者们看片会的俱乐部,这儿有以旅行为主题的T…shirt、海报、书籍、杂志,这儿有很棒的中东、非洲音乐,这儿有美味的披萨、苹果派、茄子卷,这儿还有陈年的红酒和特制鸡尾酒,这儿是所有爱好自助旅行者的家,也是传奇店主小辫儿的家。来到过客,坐一坐也好,吃点喝点也罢,关键是我们还要同行走江湖的过客们交流、切磋,怎样跟没时间和没钱旅游斗争到底。
地址:南锣鼓巷108号
沙漏咖啡
安静、纯真、自然。拨浪鼓、不倒翁、收音机、缝纫机、连环画、石榴树、蜂窝煤……沙漏咖啡是怀旧的小店,沙漏咖啡也是找寻光阴故事的小店。美味的杏仁豆腐、咖啡冻、cakikao、摩卡,却是挡住对小豆冰棍儿、北冰洋汽水和往日种种的思念。沙漏咖啡的时光是缓慢流淌的,沙漏咖啡的记忆也是漫长而悠悠的。
地址:南锣鼓巷帽儿胡同1号
胡同儿
胡同里的黑白照片,老北京的口头禅,旧地图,各种老北京旧有元素的拼结、整合,这就是胡同儿酒吧。胡同儿酒吧的主人原来就是老北京网站的掌柜的,所以来这里自然也就能嗅到不少老北京的味道,品上两款名叫深巷胡同和四海为家的鸡尾酒,闲适之中体会这个城市的包容与大气。最后听这里的服务生按照桌牌号,叫上一声“菊儿胡同买单”,能让您在临了还能倍儿面子的近距离体会把京味文化。
地址:南锣鼓巷39号
小新的店
清新可人,是小新的店特色。阳光、音乐、咖啡、网络、好书、美食,温馨舒适是小新的店风格。一杯薰衣草奶茶,一款提拉米苏,就是一个人在冬日的周末,也能独享你的午后寂静。另外,据说由店主小新主厨制作的“阳光先生披萨”,还受到不少外国回头客的称赞呢,来到这里要记得要一尝究竟哦。
地址:南锣鼓巷103号
那里酒吧
Life is nowhere; life is there。生活不是在别处,就是在那里。“那里”当初在北大东门外成府园的时候,便是安静而从容的。店主是喜爱摄影之人,一脉相承的那里酒吧也就自然被人冠以“京城影吧”之名。流动的故事,凝固的瞬间,黑白的胡同面孔,鸡毛或是爱情的话剧。那里的墙壁和酒单上有不少北京人酸甜苦辣咸的旧事,那里更多的还有一份无论是掺在茶、咖啡或酒中,都能找到的人生观照。
地址:帽儿胡同36号
延伸景点(1)
张自忠路——铁狮子护佑下的深宅大院
从隽永淳雅的炒豆胡同穿出,就是川流不息与世间繁华,以及汇入其间的青砖灰瓦与红柱飞檐。这是很典型的京城街景,人们往复在张牙舞爪的现代面孔与依稀古貌的旧日风情间,听得到撞击声,听得到交错声,还听得到面孔背后安然、踏实的步履声声。
平安大街就是这样一条很北京的街道之一,它西起官园,东至东四十条。这条街两侧的历史可谓是沉稳而厚重,从东不压桥和西不压桥告别了黑暗,从众多的故园名寺再到明清皇城根的遗址等,说这条街为“重点文物保护第一街”应不为过。在平安大街中段的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命名的张自忠路上,王府旧园一户挨一户,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旧址、欧阳予倩故居、和敬公主府、孙中山行馆等,这些旧日故事发生之地的外观,虽是有着不尽相同的气质和调子,但内里却是一样的怀旧,一样的情节。
从乱世沉浮到学术净土
张自忠路3号,一整排华丽而苍凉的欧式洋房,新修的大门前守着“不得参观、拍照”的门卫,无非只是个虚摆设,这里因有一部分被作为了人民大学宿舍,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出入自由之地。而当年,这儿可是段祺瑞执政府,在抗战前为铁狮子胡同1号,还有那不远处的铁狮子胡同3号,便是当年的孙中山行馆,只是如今行馆一直被某机关单位占据,未得开放。
这里清代原为和亲王府。清末时府内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砖木结构的楼群,也就是如今的这座灰砖色的欧式古典主楼,主楼的东、西、北三面还各有一座楼房。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便设在这里。后来,曾经沉浮六次执掌京城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入住,这里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陆军总部。总统、总理大权总揽时门前的车水马龙,失势后的门可罗雀,荷枪实弹的“三一八”惨案,风云急转直下后的“南下颐养”。这位北洋军阀的政治风云人物段某,在与京城断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后,选择在上海过上了吃斋念佛的日子,最终饮恨而去。
锈涩的窗棂把手,褪色的游廊栏杆,吱呀作响的纯木地板,陈旧华美的西式吊灯,这些距离我们年代并不太久远的物件,所散发出的沧桑味道仿佛还想要诉说些什么,最终却是欲言又止。
段府昨日的荣辱到底是渐行渐远了,现在的主楼已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灰色的砖石调子和几只流浪猫出现的寥落院子,在冬日里难免会显得有几缕肃杀。但那枝头的玉兰骨朵儿和已返绿的迎春枝条,社科院前孤单的篮球架子,放有绿色植物的旋转楼梯,古董般的沙发和台灯,宽大的檐角与游廊,还有那见证了人生太多美丽与忧伤的大树……这一切的一切又不免让人会去遐想有关它的春暖秋凉,复又忆起院子里曾经的故人旧事。
西式小洋房里的昔日闲情
段府西边隔壁,张自忠路5号的小门脸儿,与东西两侧“豪宅”的段府和和敬公主府相比的确是有些拘谨、清冷。半中半西的红门微微敞开了一条缝儿,圆柱尖顶的洋房主楼流露出几许遗世的静寂,东、西两侧后搭建的民房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