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生死绝恋 >

第8章

生死绝恋-第8章

小说: 生死绝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立三平冤出狱了,李莎的团籍恢复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英男又出生了。在中国这叫做“三喜临门”。
  有了孩子之后,家务事增多了,李立三尽量帮李莎做些家务事。除了做饭炒菜之外,喂奶洗尿布他也抢着干。开始时,苏联卫国战争尚未结束,经济还十分困难,生活依然艰苦,牛奶或者奶粉很难买到。英男没有奶吃,经常饿得哇哇哭。后来,买到了从美国进口的鸡蛋粉,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喂孩子,虽不如牛奶,但是可以充饥,也就解了燃眉之急。李立三常常抚摸着女儿的脸蛋,类似于自言自语:“孩子,你生活在困难的时期,但愿这困难的时期磨炼你的意志,多难兴邦啊!”
  李莎休完产假后,便上班了。为了便于工作,他们雇了一个保姆,早晨上班时把英男送到保姆家,晚上下班时再把英男接回来,生活虽然辛苦一些,但却格外甜蜜。
  

救助患难中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正当中国的抗日战争比较艰苦的时期,八路军电影团团长、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共产党与八路军》的纪实影片。导演袁牧之特别点名要冼星海为该片配制音乐。鉴于当时苏联的设备先进,冼星海与袁牧之等人于1940年5月被秘密派到苏联。在苏联期间,他除了为电影配乐外,还完成了早在国内已开始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等。
  不幸的是,冼星海到苏联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没有办法为战争效力,便想回国。但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已露出了###反人民的真面目,冼星海一行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当时,林彪正在苏联治病。迫于严峻的战争形势,林彪中断养病回国。由于林彪当时是抗日名将,他不仅有专机,还持有国民党政府发给他的边境通行证。为了顺利通过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冼星海一行原准备扮作林彪的随从、翻译,搭乘林彪的专机回国。林彪原来也同意了,但在临登飞机之前,他却突然变卦,拒绝了冼星海一行的请求。就这样他们一行回国的最后希望被无情地打碎了。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准备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国。但在国境线上受到阻碍,只得流落在乌兰巴托。1942年12月9日,他辗转到阿拉木图,化名“黄训”取得“政治居留权”。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他还创作了表现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和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该尔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等作品。在延安还陆续撰写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著名论著。
  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的冼星海,于1944年1月30日抵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库斯坦奈州,住在十月大街44号22室;生活十分艰苦。贫病中的冼星海从1945年1月27日开始至2月15日,坚持完成了《中国狂想曲》的钢琴部分,作品充分表现祖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斗争的精神。1945年初夏,在他的犹太族夫人的陪同下,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再次来到战乱中的莫斯科。当时,共产国际这个国际组织早已在1943年解散,中共也没有正式代表团常驻莫斯科。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找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
  听了冼星海诉说的处境,出版社的同仁们深感同情,却又无能为力,这时,李立三挺身而出,坦诚地对冼星海说:“我是李立三,如果你不怕受牵连的话,就先到我家去住吧。”冼星海望着李立三,他早知道李立三的鼎鼎大名,在国内时无缘见面,想不到在苏联碰上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来到家里,李立三给李莎、岳母和哥嫂作了介绍,出于对这位中国音乐家深深的敬意,一家人表示欢迎。
  当时,李立三一家仍挤住在李莎母亲家中。房子只有约20平方米的一个大间,当中用一幅白布帘相隔,一边是李莎的哥哥嫂子、侄子居住,一边是李立三夫妇和母亲、女儿英男三代四口。李莎一家四口把床铺让给病中的冼星海夫妇,自己挤在临时铺的地铺上。后来,林利和孙维世、李特特去看望冼星海,见此情景,十分感动。林利说:“我们过去总听别人说李立三如何如何不好,犯了许多错误,这时不禁对他有些改观。他们很热情,连两岁的英男也喜欢中国人。她当时还不识字,但却会顺着拿中文书。别人把一本书倒着递给她,她接过后又顺过来了,大家称奇不已。那次我们造访后告辞出来,把三双套鞋都忘了,丢在他们家里。”李立三夫妇不仅要帮助冼星海联系治病,还要为解决冼星海夫妇的食品来源日夜操劳。经李立三多方奔波联系,一个多月后才得到苏联国际救济总会的帮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医院治疗,李立三夫妇还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
  

救助患难中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2)
冼星海身患严重的血癌,沉疴积疾,医院已无回天之力。四个多月后,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的医院中,终年只有40岁。李立三夫妇与苏方一起共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苏方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著名音乐家穆拉德里。最后,把冼星海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公墓里,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里,匣子正中镶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的照片,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下面刻着金色的俄文字: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还亲笔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周恩来给他写了挽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后经李立三夫妇多方奔波,冼星海逝世一个多月后,苏方在原共产国际的宿舍“柳克斯”大楼找了一间房子,冼星海的犹太族夫人才从李莎家中搬出去。这位夫人是一所少儿音乐学校的校长,她欣赏冼星海的天才,自愿嫁给他。冼星海向她一再表明自己在国内有妻子,将来回国后要和中国妻子团聚。她却表示没有关系,情愿在苏联这段时间照顾他。
  

李立三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
1945年5月,苏联人民迎来了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节日,大家心里期望着和平。当年夏天李莎跟李立三乘火车去莫斯科郊外时,又看到坦克、大炮,还有载满军人的列车络绎不绝地驶向东方。“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军车?战争不是打完了吗?”李莎费解地问道。“不,还要继续打,要粉碎日本法西斯!”李立三兴奋地解释说。当时苏联报纸对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没有作报道,8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才发表了日本战败的消息,李莎一家人又惊又喜。李立三获悉日本侵略者被赶出祖国大地,更是欣喜若狂,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渴望。李立三向苏共对外联络部交涉,表达了这个心愿。
  9月起,苏共联络部批准他定期阅读国内报纸,作为回国的准备。李莎得知后,内心既矛盾又忐忑不安。她支持立三回国的决心,又担心夫妻从此分离、再也无法团聚。但她知道,李立三的战斗岗位在中国,他必须回去。李立三耐心地安慰李莎说,一旦条件成熟,他会马上叫她带着孩子过去。他们憧憬着在中国的未来生活。李立三说:“我现在还没有恢复党籍,但我回去还是可以工作的。到报社当编辑,或作俄语翻译,我都愿意。这些工作国内还是很需要的。你在中国可以教书,也是有用之材。我们会有自己的小房间,和和睦睦地生活。”
  李莎听了以后,心里乐滋滋的。有自己的小房间,这是她当时最大的期望。李立三做好了以党外知识分子的身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思想准备,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身份和工作。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李立三再次当选中央委员。这年的除夕夜,按照苏联人民的风俗习惯,家家晚上都要等到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到来时才开始吃年夜饭,一直吃到天亮。当晚9点多钟,突然一辆小汽车来到李莎家门口,不作说明就把李立三叫上汽车拉走了。家里人异常惊慌,以为李立三又被逮捕了。李立三后来对人说道,他当时也作了第二次被捕甚至被处死的思想准备。
  汽车把李立三接到苏共中央联络部后,部长潘友新迎过来,开门见山地向李立三说:“接中共中央通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你已被选为中央委员,现在问你愿不愿意回国?”
  这突如其来的通知和提问,使李立三一下子懵住了。后来他对人说:“当时事出意外,还以为是我听错了,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这位部长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使我惊呆了,一时万感交集。我像远离亲人的孤儿,流浪外国十多年,突然听到了母亲的召唤,那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流,怎么也控制不住,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历史上犯过那么大的错误,党却没有忘记我,没有抛弃我!当时,我感激党、怀念党的心情,到现在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这位部长的一再催问下,李立三只是连声地说:“我要回国!我要回国!”
  李莎和妈妈留在家里做过年的准备,装饰好圣诞树,把几盘简单的菜碟摆在桌上,等着李立三吃年饭。晚上10点多钟了,还不见他回来,李莎心里笼罩上了阴影:莫非他又出了什么事?
  11点,李立三喜冲冲地推门进来。“你猜,找我有什么事?”他兴奋地对全家人说。李莎认真猜谜,怎么也猜不准。“我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李立三激动地向大家宣布。李莎愣住了:“怎么可能呢?共产国际早就把你开除了,你连党员都不是。”“我们党没有接受这个决定。今年召开‘七大’,照样把我选上了。刚才苏共联络部部长潘友新亲口向我转达,还同我握手祝贺呢!”这个意料之外的喜讯给李莎一家人带来了真正的节日欢乐,她们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下举杯迎接1946年的到来。
  “!!!”元旦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个意外的喜讯,给李立三全家带来了真正的节日欢乐。李立三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万分感激的心情,含着热泪对李莎说:“我们党的政策就是伟大。有的党,谁犯了错误,就要坐牢杀头。我们党,允许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我就是最现实的例子。”李立三和李莎全无倦意,两人兴奋地交谈着,一想到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以往所受的苦难就算不得什么了。李立三向李莎憧憬着中国革命的灿烂前景,他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投降,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全国人民通过抗战烽火的洗礼,锻炼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强,总有一天,我们会打败蒋介石、打败国民党,使中国获得解放的。我们也要建立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也要搞集体农庄。国家新生,医治战争创伤,会有很多工作适合我做的。”他再一次向李莎表示:“我可以到报社去当编辑,当校对,也可以充当俄文翻译,您还可以到中国去教俄语……我要把这许多年浪费的时间补过来,我要殚精竭虑,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立三当选中共中央委员(2)
李立三讲得情真意切,全然没注意到李莎已是泪流满面。李立三知道李莎为什么哭,因为又要分别了,他们这对恩爱夫妻是难分难舍的。
  李立三安慰李莎说:“亲爱的,不要哭,这次分别和前几年的分别是不同的,不是生离死别,而且,你曾说过要去中国,我先回国打前站,待工作有了头绪,我来莫斯科接你,我们还会在一起,那时,我们就永远也不分开了。”
  李莎含泪点头。她知道,李立三一直盼望着回国,好不容易盼来了这一天,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回国。何况,他又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将参与中国革命重大政策策略的决定,他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中国人民,他应该去为他的祖国效力。
  从感情上讲,李莎真的舍不得放李立三走,他们经历了李立三的牢狱之灾,又经过了卫国战争的逃难之苦。作为妻子,李莎想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让李立三充分体味家庭的温暖,爱情的芬芳。但她也懂得,革命者要服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小家要服从大家。当然,她也清楚这次的分别,只不过是短暂的分居,因为李莎已经做好了去中国的精神准备,她选择了李立三,同时也就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