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种完全不用典的作品,最有名的如篇首所引的 《入朝洛堤步月》。这首诗声律精审、音响清越,描写作者入朝之时洛堤月下闲步之所见,动景与静景相映、月色共蝉鸣交辉。诗歌全篇写景,未有一字及情;但在景色的细腻描绘中,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雍容自适的感情。《隋唐嘉话》 载,上官仪吟出此诗,群僚“望之犹神仙焉”。这些人全都是文化精英,上官仪一首小诗,为什么能让他们如此佩服呢?他们佩服的不仅仅是上官仪的文采,更是他通过景物描写而流露出来的太平巨宦的雍容神采和淹雅气度。
上官仪贵为宰相,诗又写得好,所以当时诗人竞相学习他的诗,并将他这种风格的诗命名为“上官体”。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诗歌风格,意义非同寻常。
然而,虽然有很多人学习上官仪的诗,但上官仪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骆宾王:算博士算不到自己的命运(1)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619-684?),字观光,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名气极盛,却在“初唐四杰”中叨陪末座,实在是有点委屈他。
骆宾王从小就被人目为神童,相传他七岁时在池塘前玩耍,大人指着池塘里几只大白鹅让他赋诗,他随口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您看,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这小家伙的色彩把握能力实在是没得说。好像唐人中文学天才确实不少,武媚娘就曾召见过一个广州的小丫头,让她以 《送兄》 为题赋诗一首,小姑娘咏曰:“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啧啧,从意境来看,很有点王勃同志 《山中》 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味道,只是稍稍稚嫩些而已。不过,考虑到人家不过是个七岁的小姑娘,能写成这个样子,已经牛皮哄哄了。
骆神童之所以在四杰中排行最后,跟他做人比较低调是有关系的。四杰中的其他三个,尤其是王、杨两个小屁孩,都是仗着自己才华盖世而极其狂妄惹人厌。小骆不,他谦虚着呢。小骆最初在道王府做官,道王李元庆让他介绍一下自己都有些啥本事,小骆摇摇头,啥都不说。他的意思是:俺就是一把锥子,要放在袋子里才能显露出锋芒,叫俺自吹自擂?恕不奉陪。李元庆这小子是个糙人,不懂小骆的深沉,就以为他真是啥本事也没有,所以小骆在道王府不得志就是必然的了。小骆踏实地爬啊爬,终于做到了长安县政府秘书长的位置(一般的县主簿都是八品,因为长安县是京县,所以主簿是六品)。
骆宾王同志谦虚谨慎,做起官来却升迁得很慢,不可能没有牢骚。所以他郁闷之际,时不时会跑到赌馆散散心,结果却落得了一个“落魄无行”的坏名声。武媚娘执政时,骆宾王正当侍御史,上书言事,不知道怎么就触到了媚娘的痛处,先是被扔到局子里关了些日子,然后又贬到浙江临海县做秘书长。骆宾王心中老大不高兴,六品的秘书长他都做着不高兴,何况八品的秘书长?于是,不几天,他撂担子不干了。但是,他心中从此就种下了仇恨武媚娘的种子。
公元684年,名将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这徐敬业又姓李,因为他爷爷跟随唐太宗鞍前马后、劳苦功高,唐太宗给赐的姓。所以徐敬业以李唐宗室的名义起兵匡扶王室,特有号召力,不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骆宾王听说,赶紧投奔徐敬业,一起做事业。徐敬业正需要人才参赞军事,就委托骆宾王来写###武则天的檄文,以赢得天下更广泛的支持。骆宾王写这样的东西相当拿手,一气写成《为李敬业檄天下文》,文采斐然,此文一出,江南州县传檄而下。武则天听说后,让人把这篇檄文念来听。当念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的时候她泰然自若,笑嘻嘻的;当念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她耸然动容,马上把宰相叫来教训说:“你这宰相怎么当的,这样一个才子,怎么就从你的人才清单里遗漏了呢?”
据说徐敬业起兵之前,就令骆宾王想办法争取中书令裴炎站到自己这一边。骆宾王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创作了一首儿歌:“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暗地里让人教会裴炎庄上的小孩们唱这首儿歌,很快,儿歌就在整个长安的小朋友们间流行了。裴炎偶尔听到了这首儿歌,觉得有点奇怪,于是让人寻访高人给他解释。顺理成章地,儿歌的创作者骆宾王被请到裴炎府上来了。但骆宾王却故弄玄虚,裴炎送他钱财、骏马乃至美女,他一句话都不肯说。等到裴炎请他一起欣赏历代名人图时,骆宾王终于找到机会了。他指着司马懿的肖像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英雄、伟丈夫。”一句话就勾起了裴炎的兴趣。骆宾王接着解释道:“自古以来,重臣执政,很多人都成功地转移了帝祚。我想,您是当朝宰相,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只是不知道社会上有没有关于裴氏代政的预言?”裴炎听得心花怒放,马上将“一片火,两片火”的童谣告诉了骆宾王。骆宾王装做才听到这首儿歌,马上下拜说:“‘两片火’,是为‘炎’;绯衣,是为‘裴’。‘绯衣小儿当殿坐’,是说您与司马懿一样,虽然自己做不了皇帝,儿子却能坐天下。”裴炎听了,乐得差点疯掉,立马定下了与徐敬业合谋起兵反武之计。不久,徐敬业从扬州起兵,裴炎准备在长安响应。一天,武则天的情报机关截获了裴炎写给徐敬业的密信,信上只有“青鹅”两字。情报分析专家瞅着这俩字琢磨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只好报到武则天处。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看一眼就明白了信件的意思。她解释道:“‘青’者,‘十二月’也;‘鹅’者,‘我自与’也。”也就是说,裴炎打算十二月时在长安城内举兵响应徐敬业。于是,她马上让人捕杀裴炎,同时派出大军围剿徐敬业。徐敬业这个行事莽撞的青皮后生,哪里玩得过老辣的武则天呀,没撑几天,大军就作鸟兽散了,骆宾王也在战争中不知所踪。
骆宾王:算博士算不到自己的命运(2)
再过了许多年,软骨头的宋之问先生从岭南回来,到杭州灵隐寺游览。晚上,他诗兴大发,吟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然后就卡壳了,戳在那里徘徊吟哦。这时,僧房踱出一个老和尚,手里端着烛台,问道:“小伙子,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宋之问说:“小生来贵寺,本来想题首诗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可惜写了两句,诗思便再也接不上。”“把你那两句念来听听,”老和尚说。宋之问念罢,老僧随口接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就愣住了,好家伙,这两句诗来得气势非凡,一般人哪里写得出来!列位看官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宋之问先生这首 《灵隐寺》,老和尚这两句便是全诗的警句,其他几句,平平而已。
天亮后,宋先生想再去拜访一下老和尚,讨教一下诗艺,却再也找不着人了。一个知情的和尚告诉他这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大惊:“骆宾王不是死了么?”和尚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徐、骆二人都逃了。平叛的将领抓不到这哥俩,惧怕朝廷治罪,只好胡乱捉了两个跟他们长得像的砍了头送上去,算是交差。后来虽然知道两人没死,他们却不敢再大张旗鼓地缉拿徐、骆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地方官员承认二人没死,那就说明以前是“欺君”。欺君,那可是死罪啊。所以这两条漏网之鱼都能逍遥法外,徐敬业跑到衡山当和尚,活到九十多;骆宾王则在杭州灵隐寺住下了。
但是,这个故事明显又是瞎编。骆宾王诗中有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说明两人是旧时相识。骆宾王兵败后又没有嫠面变容,怎么做了几年和尚小宋就不认识了呢?葛立方还傻乎乎地解释说:“盖是宾王逃难之时,之问不欲显其姓名耳。”老葛忘了宋之问是个卖友成性的家伙,于他有救命之恩的张仲之他都敢卖,再多卖一个骆宾王,难道他就会内疚得睡不着觉了不成?所以,对这样的花边,咱还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好。
不过,虽然骆宾王不待见武则天,武则天却还是颇为看重骆宾王才华的,还特意搜求他的诗文呢。中宗即位后,念及骆宾王保唐有功,再一次下诏求取骆集。于是,这次由郄云卿编辑的 《骆临海集》,便流传到后世了。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据说杨炯就喜欢连用古人姓名,什么“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文章里到处都是已死之人的名字,所以大家把他的文章称为“点鬼簿”。而骆宾王喜欢用数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之类,故而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算博士”。
可惜,这位“算博士”怎么也算不到自己的命运,要不然他就不掺和徐敬业的事儿了。
卢照邻:一个彻头彻尾的衰人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634?-689),字昇之,河北涿州人。范阳卢氏,自东汉卢植以来,一直是北方的传统大族。单就文人来说,隋唐间就出了卢思道、卢照邻、卢纶、卢仝等好几个诗人,也算得上是诗礼传家的高门。
卢照邻自幼聪慧,十余岁就以博学闻名,还善于写文章。他最早做的官是邓王府典签,邓王李元裕对他极为看重,曾对别人说:“西汉梁孝王有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做幕僚,小卢就是寡人的相如啊。”这话当然不算太高抬卢照邻。卢照邻曾经在著作局与人比赛作 《双槿树赋》,赋成之后被许多人传抄,一时长安纸价大涨。这篇 《双槿树赋》 如此有名,以至后来人们都把著作局改叫“双槿署”了。
可惜卢照邻八字不好,虽然他也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但是,“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位“相如”的绯闻完全不能跟西汉那位相如比。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知道他曾经与一个姓郭的川妹子有过一段艳遇,还信誓旦旦地跟郭小姐发誓说要娶她;结果他一回长安,就把这事儿给忘脑后了。倒是他哥儿们骆宾王喜欢打抱不平,写了一首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把卢照邻嘻笑怒骂了一通。不过,在“多愁多病身”上,卢照邻可比那个相如“强”多了。那个相如还只是有点糖尿病,注意一下饮食就无大碍;可卢照邻患的病要严重得多,足以让人痛不欲生。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最衰的一个,历代文人中罕有其匹。他在邓王府干得好好的,不知道犯了啥事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