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神医这样看病 >

第6章

神医这样看病-第6章

小说: 神医这样看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2)
不会吧?四大王也傻了,怎么这个钱乙说得这么准啊?
  那赶快找钱乙吧!家人纷纷议论。
  四大王这回也蔫了:“我曾经说过再也不找他了,我看还是找其他太医们吧。”
  于是又找来了那帮太医。
  这帮太医一瞧,这位五太尉脑袋都耷拉下来了,面无人色。
  于是纷纷摇头:对不住了四大王,这病我们瞧不了。要么,您再找找别人试试?
  我靠!四大王恨不能把这帮爷脑袋给拿下来。他伸出手来指着这帮医生,气得直哆嗦,半天说不出话来。
  没办法,低头求钱乙吧,去,派人请钱乙。
  钱乙那边正为皇上的事儿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呢,就对来请的四大王府的人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忙完回头就过去(适用故不时往)。”
  派去的人回来了,四大王一看不高兴了:“怎么一人回来了,钱乙呢?”
  下人回禀:“钱乙说他正忙,回头再过来。”
  四大王一想,不对啊,这个钱乙这是跟我摆谱呢,我说过不再请他,他居然敢给我脸色看(王疑且怒)?
  来人,给我多派些人,去把钱乙给我抢来!(使人十数辈趣之。)
  这回场面可就大了,只见十几号人杀气腾腾地从四大王府里出来,直奔太医院。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是谁跟谁啊?这位四大王跟哪个山头的火拼上了?
  钱乙还在忙呢,呼啦进来了十几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冲着钱乙狞笑:“太医丞,怎么着?我们四大王那边请你,你就敢不给个面子?”(按: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
  钱乙这才明白为什么,嗨,犯得上来这么多人请我吗?可是,我这倒是有个条件,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去,否则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什么条件?”
  “我去了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子下药,否则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了皇上这边的事情。”
  于是马上有人跑了回去,按钱乙的原话通禀了四大王,四大王顺手给了此人一个耳光:“废话,我要是不听他的,还用这么多人请他干吗?”
  这个倒霉蛋可真够窝囊的,专程回去挨了个耳光又跑了回来,捂着脸说:“大王说了,听你的。”
  就这样,钱乙跟着这帮人就来到了四大王府。
  路上行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还议论呢:“嘿,这位钱大人架子真大,连四大王请他都得出个仪仗队。”
  到了王府,钱乙再次诊脉,然后对四大王说:“仍然是热证,用*汤(按:这是《伤寒论》中张仲景开的方子,方中的主药为生石膏,该方能清阳明气分邪热,故以西方*名之),一日服用三次。”
  到了第二、第三天,用*汤每天服用两次(与*汤各两服)。
  第四天,用石膏汤加味服用一次。然后患儿的热就退去了(热退而安),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四大王一直张着大嘴,在旁边看着呢,直到最后儿子康复了,才把舌头缩了回去:“我的天啊,这才是瞧病啊!”
  看完了热闹,四大王也忍不住问了句:“钱大人,您干脆再给讲讲得了,为什么要这么治啊?”
  钱乙也没客气,正好给各位御医讲解一下:“这个病发生在六月,六月热盛,邪热侵入了孩子的体内,热伤脾胃,所以才会发生严重的吐泻。这个时候要清热,如果用了温热药,则上焦也就热盛了,所以才会发生喘的症状。后来又误用了丁香散,丁香是下焦热药,这样上中下三焦皆热,所以我判断会腹胀,饮水吐逆。至于如何使用*汤,仲景先生已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过了,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然后心里也寻思着:要么我也像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

钱乙的诊断诀窍
故事看到这里,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正纳闷: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开始大家不相信,最后预言果然应验,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以更尖锐的哭声回答您,或者尿您一身。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都是中医给调理好的。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百日乃可保)。”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
  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结果是,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看钱乙的书。
  因此,在儿科还不发达的当时,在其他医生还完全不清楚患儿的疾病状态的情况下,钱乙已经通过他这些独特的诊断手段了解了病情,这弄得他总像是个先知似的,其实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正常的内容。在中医诊断里面,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但现在有很多内容医生都不会了,只剩下问诊了,很可惜。
  

钱老师组织的考试
在太医院里任职,除了给皇族治病,宋朝那会儿太医是可以出去给老百姓看病的(按:后世有些朝代就不行了,必须一心为皇室服务),所以钱乙也经常被请去给京城里的各家诊病。因为当时钱乙的名声已经很大(连皇上都颁发认证证书了),所以请他的人多极了。这样,钱乙也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不合格医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现场考试。
  这搞得其他的不大合格的医生很痛苦,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噩梦开始了。
  一天,京东转运使李同志的孙子病了,那孩子才八岁,咳嗽,气短,胸闷。
  一开始李同志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是肺经有热啊,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好家伙,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加上喘了。
  这回李同志急了,赶快又请来了钱乙。
  这个医生一听钱乙要来,心想坏了,这位以现场考试闻名啊,我这两下子,还不露馅?赶快跑路吧!
  还没等迈腿呢,钱乙已经来了,于是只好一脸苦相地看着钱乙,脸都白了。
  钱乙诊完了脉,果然开始发问:“服用的什么药啊?”
  李同志抢先回答:“竹叶汤、牛黄膏。”
  于是钱乙同志正式开始了现场考试,问医生:“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啊?考试这就开始了?医生硬着头皮答道:“用,用来退热、退涎的。”
  钱乙同志接着考:“这个病是什么热发作呢(何热所作)?”
  这个医生一脸苦相,心里想:老大,你要看病你就自己看吧,干吗要考我啊,兄弟我以后还要混啊,这样很丢人的啊,拜托给个面子吧!心里想着,可嘴上还得回答啊,于是说:“是,是肺经热,所以才咳嗽,咳嗽久了才生痰涎。”
  钱乙同志接着考试:“那么竹叶汤和牛黄膏是入什么经的药呢?”
  老大,求求你别考了行不?这个医生脸都绿了,还要回答:“是入……什么经来着?”
  钱乙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是入心经的。”
  医生恍然大悟,说:“对啊,是心经。”
  钱乙又问:“既然是肺热,你用入心经的药做什么呢?”
  医生又被问住了:“啊?”
  钱乙同志终于宣布考试结束,开始了教育的过程:“这个孩子不是肺热,而是肺虚,同时感受了寒邪,治疗的思路是补肺,同时散寒,此时千万不可用凉药。下面我治疗,你来看着,以后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这位考生眼泪差点下来了,老大!这堂课我的印象好深刻啊!
  最后钱乙很快就把这个孩子治好了。
  除了在民间推广现场考试外,在宫里钱乙同志也开始了推广运动,这搞得太医院的医生们也开始紧张得抓耳挠腮的。
  一天,睦亲宫里的十太尉小朋友病了,是疮疹。先是诸位太医们来给诊断了一下,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可让睦亲宫的大王(不知道是几大王)急了,你们的说法还不统一呢,让我们太尉怎么服药啊?去,把钱乙给我找来。
  钱乙很快就被请来了,诊了脉,然后转脸看着诸位太医。
  这些太医感到后背一阵发麻,心想,别不是又要现场考试了吧?
  没错,您猜对了,钱乙同志又要开始推广考试运动了。
  钱乙问:“刚才大王问了,这个病是属哪个脏腑的,大家来回答一下吧。”
  我靠,你自己回答不就行了,别拉上我们行吗?大家心里虽都这么想着,可嘴上还得回答呀,一个太医说:“是胃热。”
  钱乙同志看着这位太医,眉头微微一皱,好嘛,这位同志脸上立刻白了,额头上直冒冷汗。
  钱乙又问:“如果是胃热,为什么患儿会乍凉乍热的呢?应该一直热才对呀。”
  太医顿时哑口无言:“啊?这……”心想:我怎么知道啊!大哥,你去问问别的家伙吧!
  于是钱乙又看着另一个太医,这位太医的脸也立刻变得煞白。
  钱乙问:“你说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呢?”
  这太医犹豫了一会儿,小声回答道:“是母亲的腹中有毒。”
  钱乙又问:“既然是母亲的腹中有毒,那是哪个脏腑的毒呢?”
  太医心想:天啊,我哪里知道是哪个脏腑有毒啊,大哥,我回去好好看书还不行吗?别考了成不?
  可这不回答丢人啊,于是硬着头皮回答:“母亲的毒在她的脾胃。”
  钱乙同志还真是不依不饶啊,接着问:“既然毒在脾胃,那患儿为什么惊悸呢?”
  太医被问得张口结舌:“这……”心想,丢人就丢人吧,于是把头一低,开始装傻,不再回答钱乙的问题。
  于是,钱乙开始了他的正式讲课:“这个病啊,是一种传染病(此天行之病也),但也是由于婴儿自身正气弱造成的。正气之所以弱是由于还是胎儿的时候吸收了母亲的不洁之气。这个病的治疗,不可妄用泻下法或者发表法,需要解毒治疗,需要按照五脏来辨证。呵欠顿闷,要着重肝经;时发惊悸,要重视心经;乍凉乍热,手足冷,要重视脾经;脸上,特别是眼睛和面颊如果发红,咳嗽,要着重肺经……”(具体钱乙老师讲了很多,就不给大家多写了。)
  在钱乙那个时代,对麻疹、水痘和普通的幼儿急诊还分得不清楚,原因很简单,那是将近一千年前哦,基本还没什么成型的儿科呢,人家钱乙是第一位,他的很多关于小儿病症的记录都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具体这位十太尉小朋友患的是哪一类的病症我就不给一一对号了,反正在上课结束后,钱乙老师做了个示范课,用抱龙丸给十太尉小朋友服用了几次后,就给治疗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