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

第20章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第20章

小说: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约涸馐芙戎性詈畹亩啻稳肭帧

  这年冬(…571),楚杀了大夫右司马公子申。缘由是公子申多受小国贿赂,又逼夺子重、子辛权势。

  楚恭王二十一年(…570),为了报复四年前吴师的侵伐,楚派子重帅师伐吴,攻克了吴邑鸠兹(今安徽省芜湖市东南三十五里),并达到衡山(吴地,今安徽当涂县境)。又派邓廖帅师侵吴,不过,这次给吴打败了,邓廖也被俘虏了。吴又乘势攻占了楚驾邑。虽然这次子重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亡将失邑,得不偿失,楚人归咎于子重,子重因此郁闷,精神病突发,就死掉了。

  自郑服晋后,郑悼公满意至极,同年六月,举行了鸡泽之会,晋侯、单子、鲁公、卫侯、郑伯、邾子、齐世子光都参加了。晋悼公还设想让吴君寿梦也与会,并派荀会去淮水边迎接寿梦,以便共同对付楚国。不过,寿梦没有来。这之后,陈也见风使舵,也服晋了。晋又在同年秋为陈服召集诸侯与会。陈叛楚,楚恭王当然不答应,随后就派司马公子何忌侵陈。驻军在繁阳直到第二年春,看陈的态度。不过很快陈成公(名午)就死了,楚这时下准备进军,闻此,也作罢了。古时有不伐丧的传统。过了几个月,楚又派彭名伐陈,同时使顿人(近陈之小国)为之侦测。楚军退后,陈为此围顿。

  楚恭王二十三年(…568),楚人在讨陈中得知,陈叛楚是因为,令尹子辛(公子壬夫。子反弟)常侵凌陈国,楚恭因此就把子辛给杀了。其实,这次陈叛楚服晋,还是因为,晋楚争强晋稍占上风,吴又打败楚师,对从楚的安全感减弱了。并不完全是因为子辛所侵凌。所以这次楚恭杀了其重臣,被君子讥为“不刑”,因为在八年之中,就连续杀了三卿,子反、公子申与公子壬夫,这三人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因陈杀令尹,实在不应该。自夏姬乱陈,楚庄王伐陈,陈从楚以来,已有三十年。算中原诸侯中,服楚较长的。

  楚杀子辛没有解决问题,同年九月,晋与诸侯就盟于戚,开始派兵戍陈。这次盟会,吴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是吴第一次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

  子辛被诛后,子囊(公子贞)代子辛为楚令尹。晋范宣子在听到这一任命后,就预言晋不能保有陈。陈距楚太近,离晋较远,晋无力保陈。这年冬,子囊就帅兵伐陈了。晋也连忙在城棣会集诸侯商讨救陈。当时虽然留有诸侯兵戍陈,但毕竟不能与楚敌。因此,要增派援兵。这次伐陈,晋兵来救,楚多半是退军而去。

  楚恭二十五年,子囊又帅楚师围陈,晋又召集宋、陈、卫、曹、莒、邾等诸侯会于鄬以救陈。郑僖公在前住赴会途中,因多次对郑当国子罕与执政子驷无礼,子驷就派人弑杀了郑僖公,立僖公子嘉为君,是为郑简公,简公时年五岁。

  在楚大军围陈的情况下,陈人恐惧,其二大夫庆虎与庆寅就与楚合谋,执公子黄(陈哀公弟),告正会于鄬的陈侯,并威胁,如果不归,就另立新君,陈侯闻此,急忙逃归。

  第二年,晋又召集诸侯会于邢丘。

  这年冬,楚子囊伐郑,因为郑子国与子耳在上半年侵楚的与国蔡。这时,郑国内部对从晋与从楚产生了分歧,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而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晋。最后,子驷决意从楚,并愿意承担责任。在与楚盟后,也遣使告知此事。晋当即派使告郑,将帅诸侯兵伐郑。晋随后进行一番伐郑的准备工作,联络诸侯,内部动员,训练等。

三、灵厉不谥(3…3…3)
三、灵厉不谥(3…3…3)

  由于郑子驷与尉止有隙,子驷,在田洫(兴利水利或整顿田界)中,侵夺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田产,也引起了这五族的怨恨。因而,这些人就密谋政变,这年冬十月戊辰(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就纠集徒众攻杀了当国子驷、司马子国与司空子耳。不过,子西、子产、子蟜等迅速率领国人平乱,杀掉了尉止与子师仆,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尉止子)、司齐(司臣子)奔宋。子孔代子驷当国。

  晋与诸侯兵这时占领了郑要地虎牢(今河南荥阳上街镇),由晋士鲂与魏绛戍守。打算以此逼郑求和。郑于是又与晋平。楚恭王又兴兵救郑,十一月,晋楚两军夹颖而军,都不退。郑又派使与楚盟。晋军中倒有一些人想作战,可是诸侯兵不太愿意与楚战,最后,晋军退了,楚师也回去了。

  楚恭王二十九年,郑子展为郑国的安全设了一谋。欲通过伐宋惹来晋等诸侯兵,然后,郑听命于晋,与晋平,然后告楚,楚来救郑,郑又与楚盟,同时重贿晋,这样就可以免祸。于是郑设计挑起了与宋的纷争,在宋向戌侵郑取得胜利后,子展(公孙舍之,公子喜)就帅师伐宋。诸侯兵果来伐郑,秋七月,郑与晋盟于毫。

  这边,楚子囊去秦乞师,秦派右大夫詹帅少数部队跟从楚恭王,准备伐郑。郑马上按计迎楚,同时,与楚一起伐宋。 这样可惹恼了各路诸侯,于是调集大军在九月再次伐郑。郑人派良霄、大宰石 如楚,说将服于晋,还让楚出玉帛来贿晋。楚恭王闻此大怒,就把郑使给捉起来了。

  这年冬,晋悼公大逞志于郑,郑被迫又向晋臣服,晋赵武入盟于郑,郑子展出出盟晋侯。郑又向晋贿赂了三个乐师,师悝,师触与师(益蜀)。还有其它一些礼乐物品与兵车。

  这次争郑事,就不了了之了。楚暂时不敢与晋争。不过,第二年,楚子囊与秦庶长无地一同伐郑,以报复晋取郑。楚与秦不断接近,不单是有共同的敌人晋,还因为,楚与秦的婚姻关系,因为楚共王夫人秦赢就是秦景公的妹妹。这一年,秦赢就在楚司马子庚的陪同下,回秦省亲。

  三十一年(…560),楚恭王也慢慢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年秋,就去世了。在其生病时,恭王留了遗嘱:“不谷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当时,楚之众臣也允诺。但是,在楚恭王卒后,令尹子囊谋谥,以为楚恭王:“夫事君者,先其善不從其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若先君善,則請為‘恭’。”

  肯定了楚恭王的贡献,尤其是能知过能败,宜谥“恭”,谥法曰:“既過能改曰恭。”这一议谥插曲,足以定楚恭王一生功过了。

  楚恭王后期,依然是与晋争夺中原诸侯,焦点集中在郑。后来晋悼公即位,晋复霸,在与楚争夺中,稍占上风,同时让楚传统与国陈背楚从晋。这一时期的晋楚争霸,除了在中原之外,双方都开辟了另外战场,晋连吴制楚,楚也联秦制晋。相比楚庄王时,楚在中原的影响力有些削弱,自子反主导的蜀之盟以来,楚没有举行诸侯盟会,亲楚的,也只有郑、陈等。同时,楚与吴在东南的对抗揭开了序幕,都相互*了一次,互有胜负,接下来,晋楚争霸就逐步转变为吴楚相争了。

  对内,楚恭王时期,执政团队就没有楚庄王时期那样贤明了,子重、子辛、子囊先后为令尹。子重与子反有隙,又因个人私怨杀了申公巫臣的族人,掠夺其财产,子辛又多次威逼陈,因而,产生了不少内部矛盾,楚恭王诛杀了,司马子反、右司马公子申和令尹子辛。

四、争晋伐吴(3…4…1)
楚共王死后,其子熊昭立,是为楚康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559…545),与前面几位楚君不同的是,这时期,楚国是左右开弓,两线作战,既继“先君之业”与晋争霸,又*东边之吴国。春秋争霸的态势,出现了复杂化,面对晋吴联合战略压迫,楚也同东边的齐、西边的晋联合,晋也同时感到齐、秦的压迫,先后与两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而晋与楚的争强焦点依然集中在郑国。这时期,因争中原诸侯,晋楚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偏师之间的战争却发生了一次。到后来,宋向戌继承了华元的和晋楚的路线,利用与晋执政的赵武与楚令尹子木都友好的私人关系,推动“晋楚弥兵”。从而使晋楚长期的争霸战争停歇下来,长达四十年之久。

  这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各国政治舞台上,晋悼公用魏绛执政,九合诸侯,和戎﹑翟,达到其霸业的顶峰,悼公死后,晋平公即位(悼公子,名彪),先是留用魏绛,后是任用赵武(即赵氏孤儿)。先后打败了秦、齐、楚,延续了晋国的霸业,直到最后与楚弥兵。在齐,齐灵公(齐顷公子,名环)死后,崔杼拥立齐庄公即位,后来又弑杀了齐庄公(灵公子,名光),齐景公(庄公异母弟杵臼)即位,齐庆封又灭了崔杼之族,不久,齐高、国、田、栾四族又联合起来逼走了庆封。齐乱,晋以盟主之尊,调集诸侯伐齐。后来,晏子与景公如鱼得水,齐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在鲁,为鲁襄公时期(572…542), 内部,三桓氏势力越来越大,分三军正式瓜分鲁公室。对外,鲁国则是依附于晋。这时期,孔子降生,并逐步成长。在郑,郑简公在诛杀了子孔之后,长期任用子产为政,郑国出现了比较良好的政治局面。对外,还是主要依附晋国。在秦,为秦景公(…576…537)时期,主要是与晋发生了二次互伐,并与楚联合伐吴。在宋为*公时期(…575…532),支持向戌上演了一出弥兵大戏。

  现在,我们来看看楚国。前面说到,在楚共王时期,申公巫臣使吴,留下了战车及士兵,使吴国迅速强大起来,并伐楚,楚也派子重伐吴,各有胜负。吴当时的国君是诸樊(…560…548,寿梦子),楚共王卒(…558)时,吴很是无礼,违背“礼不伐丧”的国际惯例,居然兴兵伐楚。这与楚共王“闻陈丧而止”,后来楚昭王时“楚师闻吴乱而还”的作法截然不同,甚至,在吴王僚时,还想乘楚平王丧而伐楚(…515)。这也反映了,吴楚两国对中原文化接受程度的不同。楚比越更先进一些,在与中原诸侯的争霸中,不断而且迅速地吸收着华夏先进文化。而越在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的蛮越部族。这次伐楚失败后,虽然晋在明年初为此举了向(郑地,今河南尉氏县西南,鄢陵县西北,或云吴地,今安徽怀远县西四十里)之会,但因为“伐丧无礼”因而没有得到中原诸侯的支持,而且,还受到晋范宣子的指责。史臣在论及此事也下论断道:“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不吊”,就是“不淑、不善”的意思。

  这次吴伐楚,与楚发生了庸浦之战(今安徽无为县南长江北岸)。楚这边是神箭手养由 

  基(养叔)、子庚(公子午,时为司马,后为令尹)为将,设伏诱敌深入,最终大败吴军,

  俘获了吴公子党。不过,令尹子囊帅领的另一支部队,驻扎在棠(今江苏六合县境),也准

  备攻吴,但吴师不出,子囊只好班师,在退军时,在皋舟(吴地)的险隘处却受到了吴的袭击,楚首尾不相救,楚因此小败,公子宜榖被俘。时间是第二年秋。古时作战,由于交通问题,一次战役所用的时间很长。这次吴楚互伐,来回共一年时间。

  子囊班师回朝后,就死了。在临死时,就交待后继为令尹的子庚,叫它定要筑郢城以加强楚都的城防。子囊预感到吴将越来越强大,有可能伐楚围楚,因而提醒后继者注意。

  对此,史臣论赞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忠信矣),万民所望。’忠也。”《左传·襄公十五年》“君薨不忘增其名”是指楚恭王卒时,议谥时,力主以“恭”,而不是楚恭王亲自交待的“灵”或“厉”,从而为楚恭王赢得了“知过能改”的美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就是指告诫子庚城郢的事。

  关于子囊的死,《吕氏春秋·高义篇》(《说苑》“立节”与“渚宫旧事”两篇也袭此

  文)另有说法:“荆人与吴将战,荆师寡,吴师众,将军子囊不复于王而遁,遂伏剑而死。”

  两种说法,前者死因不明,后者伏剑自刎,未知孰是?

  关于城郢,《世本》载武王已都郢,《史记·楚世家》载文王元年都郢,《左传·庄十

  八年》载巴人遂斗于楚。都表明当时郢已筑城,不过,这次子囊告诫的筑郢,或是在原有基

  础上加大加固,或是在原城附近,另筑新城。而且,也可能是子囊在做令尹时就开始修筑,

  其告诫子庚,是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