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英雄传 >

第3章

大唐英雄传-第3章

小说: 大唐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讲我就说了,凌烟阁的设立是大有用意的。表面看起来是表彰建国功勋,可是长孙无忌在建国战争中真的作为不大。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举兵,兵锋直指长安。此时的隋朝已经是四分五裂,一片混乱。当李渊过关斩将来到关中的时候,长孙无忌投靠了李渊。他来到隋炀帝的一处行宫长春宫拜见李渊,长春宫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从这点你也可以看出来他不是建国功臣,人家都打到关中了他才加入,起码可以说太原举兵没他的份。

    李渊见了长孙无忌,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官职并不算高,不过李世民见了他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两人从小就认识,而且在四年前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也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此后,长孙无忌在建国战争中的作用史书记载寥寥无几,《旧唐书》说他“常从太宗征讨”。也就是说啊,长孙无忌这个建国功臣当得实在有些抱歉,基本上没什么显赫功绩可供夸赞。后来太宗自己也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那为啥长孙无忌能名列凌烟阁第一?首要原因就是人家这个身份,外戚加关陇集团,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感情有多好,那是中国古代皇家中少有的真爱夫妻,所以长孙无忌也就备受重用。有的人实在看不惯,就在太宗面前上密表提意见,说您也太重视长孙无忌了吧。长孙无忌自己也不安,怕树大招风,于是向太宗提出辞职,最后无奈,太宗解除了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想提拔他为司空,长孙无忌又委托高士廉请辞,太宗对高士廉说:“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我要是冲着他是个外戚重用他,那还不如干脆多给他金银财宝就可以了,我重用他是因为他才能高超。实际上唐太宗心里看重的还是长孙无忌的身份——外戚,加上是关陇集团成员,双重保险,这种人自己用着放心。
第8页 :
    第二个原因,玄武门首席功臣。

    史籍中频繁出现长孙无忌的名字是从玄武门事变开始的。秦王李世民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矛盾日益尖锐,双方都在暗地里大做手脚,勾结内廷外廷,私蓄武装,准备将对方置于死地。这个事件很多观众都熟悉。咱们来看看长孙无忌在这里面的表现。

    作用之一:首倡发动政变。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作用——一言九鼎。当时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正在鼓动高祖杀掉秦王李世民,秦王府陷入了一片恐慌中,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智囊,他想劝李世民来个先下手为强,但是觉得自己不好开这个口,于是他找到了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资治通鉴》卷一九一)什么叫周公之事?就是指周公杀死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这么要命的话,房玄龄觉得只有拉上长孙无忌才能说出口,可见他知道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房玄龄刚一说完,长孙无忌大腿一拍:“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我早都想说这个话了,你所说的正合我意,我去跟秦王说!

    于是他去面见秦王,说出了这个话,这可是第一次把杀死太子和齐王的计划放在台面上谈论,可以想见当时李世民的紧张与不安,长孙无忌开了这个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敢进一步劝说,给秦王加温。但是,秦王一时还不敢下决心。

    作用之二:独力支撑。

    人家太子和齐王那边也没闲着,当时他们商议,觉得秦王府里最主要的智囊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把这两人赶跑就好了,于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将房玄龄、杜如晦放逐到外地了。这下子,李世民面前能说机密14话的心腹就剩下长孙无忌了,《资治通鉴》记载说:“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这阶段能帮李世民出主意的也就他了,长孙无忌没放弃努力,日夜反复劝说李世民,这才帮助李世民下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李世民决心举事,于是让长孙无忌秘密将房玄龄、杜如晦招了回来,这是违背皇命的行为,掉脑袋的事情,所以做得非常机密,房玄龄、杜如晦打扮成道士的模样跟随长孙无忌潜入长安。

    作用之三;诛杀建成、元吉。

    到了玄武门事变这一天,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骁将一起随同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当然,在诛杀建成、元吉的过程中尉迟敬德才是首功,但是在整个行动策划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居功至伟,尤其是他第一个在李世民面前说出了大家想说又说不出口的话,就是先下手为强,杀死太子和齐王。就冲这个,李世民也得善待人家。《旧唐书》说太宗即位后立即奖赏他,“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您听听,功第一。

    第三个原因,能力强,忠心耿耿。

    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能力强。长孙无忌在行政能力方面是无可挑剔的,这人的确不像一般外戚那样是个绣花枕头,他在太宗朝的宰相当中始终名列第一,处理政务熟练而聪颖,太宗夸赞他说:“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第9页 :
    第二,主持修订律法。长孙无忌还做过一件大事,影响深远——主持修订律法,唐代建国之初,一切典章制度都沿袭隋朝,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从武德七年开始,唐朝制定了自己的律令典章,但是还不完善,太宗即位后立即开始制定新的律令,《资治通鉴》记载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卷一九二)这就是所谓“贞观律”,贞观律的制定长达十一年,比较完备。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后,再次对法律进行修

    正,并且增加了司法解释,形成了著名的《唐律疏议》。主持者不是别人,还是长孙无忌。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事,《唐律疏议》是所谓“中华法系”的奠基石,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那都是它的徒子徒孙,日本、朝鲜的法律也是模仿它的。人都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名垂千古,不是因为它那个战无不胜的军团,而是因为它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罗马法》,他们有《罗马法》,我们有《唐律疏议》,这是长孙无忌对历史的贡献。

    第三,时刻维护太宗利益。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但是也有人总是顺着他,长孙无忌就算一个。他对唐太宗的态度跟别人就是不一样,别人对待太宗的忠,是对国家的忠,以国家利益为重。他对太宗的忠,是对太宗个人的忠,以维护太宗私人利益为重。太宗屡次让臣下给自己提意见,长孙无忌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

    您太圣明了,我们顺从还来不及,哪里说得出什么过失。

    后来在伐辽东的战争中,长孙无忌再次体现出他对太宗个人利益的维护。当时战争的形势是这样的:太宗御驾亲征辽东,长孙无忌等随行。辽东早寒,中原军队冬天待不住,一定要在秋季结束之前战胜敌人。可是,敌人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许多山城,一座接一座地打,很浪费时间,当时有人提议干脆绕过这些据点,出奇兵直取敌人腹地,长孙无忌站出来反

    对,他说:“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天子亲征,安全最重要,跟一般将领打仗不一样。所以他建议按部就班,逐步推进。结果这场战争成了一场窝囊仗,唐军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战役,但就是把时间耗费完了,最后冬季来临,不得不撤离。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说:“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资治通鉴音注》)这是谁的过错?长孙无忌起码要担负部分责任,面临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维护太宗利益,国家利益被放在了第二位。

    所以您千万不要以为唐太宗手下都是魏徵式的直臣,非也。太宗手下也有长孙无忌这样善于维护他利益,有时甚至拍他马屁的人,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明君其实都是用人高手,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用各色各样的人,善于让各种人为我所用,维护朝廷的平衡。只能用一种部下,只喜欢一种部下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第四个原因;太宗交托未来。

    图画凌烟阁把长孙无忌放到第一位,还有个原因就是借此烘托其地位,把太子交托给他。不管最后谁做太子,承乾也好,李泰也好,李治也好,那都是长孙无忌亲外甥。画像之后两个月,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子齐王祐在齐州谋反被镇压,太子承乾听说之后很不屑,齐王算什么,我离皇宫一墙之隔,以后你看我的。结果这话被人揭发。太宗勃然大怒,命令将承乾抓起来,命令长孙无忌等对其加以审讯。

    那么此时形势对魏王李泰很有利了,承乾倒了,舍我其谁。不过这阵子他也有个担心,担心什么呢?朝臣中有人支持他,但也有人反对他,谁呢?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倾向立晋王李治。这时魏王做了一件糊涂事,他私下跑去恐吓晋王李治,他对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16乎?”(《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什么意思呢?元昌指的是汉王元昌,太宗的兄弟,他和太子承乾是一伙的,已经被抓起来了。魏王拿他吓唬李治,意思是小心办你个谋反大罪。这招实在是一个昏招,起不到任何作用。李治这个人历来胆小,听了魏王这个话真的被吓住了,在太宗面前侍立的时候面带忧色。太宗觉得不对劲,逼着他说出了实情,李治原原本本一说,太宗恍然大悟:李泰实在是个阴谋家,绝对不能立他,再加上事先审讯承乾时承乾也说了,自己的谋反纯粹是被魏王逼的,自己与魏王不共戴天。所以太宗说:“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濮王泰传》)承乾和魏王哪个也不能上台,承乾不是个东西,魏王上台则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只有立了晋王李治,承乾和魏王才可能都活下去。
第10页 :
    所以,太宗最后的决定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事让人感慨万千啊。要知道,在争位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多少人都被卷进来了,而最与世无争的就是晋王李治,他完全是无欲无求,太宗最开始也没注意他。斗争到最后阶段都白热化了,立谁都不合适,扒拉扒拉一看,就这小子表现好,一点都不争权夺利,得,立他吧。这叫什么?这就叫“不争是争”,是争夺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不争,可以让争夺双方都接受你;不争,可以体现高风亮节。最后,这个不争的晋王李治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人生在世,难免竞争,但是竞争一定要急赤白脸吗?一定要气急败坏吗?李治给了咱们另一个答案。

    立李治为太子的一幕颇为戏剧化。当时朝会结束,其余大臣都退出了,太宗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个人,然后忽然难过地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什么叫“三子一弟”?三子指的是齐王祐、太子承乾、魏王泰,一弟指的是汉王元昌。这些家伙都叛乱谋反,我不想活了,于是竟然拔出佩刀要自刺,长孙无忌等立即冲上去抱住他,把佩刀夺下来了。这就是演戏,咱们知道皇帝和大臣议事,大臣离皇帝且有段距离呢,太宗要真想自杀早一刀捅进去了,这就等着你们上来夺刀呢。褚遂良把刀夺下来,顺手把刀交给了在一旁的晋王李治,看到没有,李治在场,说明什么?说明太宗名义上是和大家商议太子人选,实际上早已内定了。

    长孙无忌跟太宗说,您究竟打算怎么样啊,您别吓唬我们啊。太宗说:“我欲立晋王。”(《资治通鉴》卷一九七)长孙无忌立即回答:“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听到此话,太宗转过头来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你舅舅已经许诺你当太子了,还不拜谢。李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