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英雄传 >

第13章

大唐英雄传-第13章

小说: 大唐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岭南与内地的交通十分不便,有五岭横亘在今天江西、湖南与两广之间,道路险峻漫长,岭南的落后有很大原因就在这里。咱们祖国这么一大片领土没有经过充分开发,那么丰富的资源不为人所知,谁不着急?所以张九龄做的这件事对国家来说是具有战略性影响的。

    在张九龄之前,有三条通往岭南的道路。第一条路,当年秦始皇攻打岭南不顺,开辟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走水路。但是这条路太绕道。第二条路,大致相当于今天京广线的路线,由鄂州也就是武昌到衡阳、郴州,再越过五岭到达韶关,然后到广州。这一路水陆联运,但是有很多艰险路段,尤其是水路,险滩很多,也不方便。第三条路,由今天江西越过五岭到广东南雄。这条路也就是张九龄最后选择的路线。
第36页 :
    但是这条线路最大的问题是年久失修。早在秦代这里曾经有路,但是秦末战乱导致关隘和道路均被废弃,当时这条道路无法通车,运输货物都靠人背肩扛,根本就称不上是路。张九龄亲自指挥开辟新路,他亲自踏勘线路,参与设计,然后在农闲季节集合大批民工动工。经过他的整修,整条大路焕然一新,道路宽阔,“方五轨”,也就是可以并行五辆车,而且沿途修有驿站馆舍供人休息,由于这个地方多梅花,所以后人把新关隘叫做梅关,此地叫作梅岭。这条路一直沿用到近现代,现在还在,我去看过,真的很佩服张九龄当年的大手笔。这条路的开辟使得岭南与内地交通变得通畅了很多,岭南地区日后的发展与张九龄的贡献密切相关,这是张九龄对岭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贡献。ㄨ米ㄨ花ㄨ书ㄨ库ㄨ ;http://www。7mihua。com

    在当时,人们把张九龄看作是整个政府的中枢,是唐玄宗最主要的助手。但是此时危机也在酝酿。当太平天子久了,李隆基已经失去了即位之初的锐气,变得倦怠,而且喜欢听人拍马屁,厌恶有人犯颜直谏。唐朝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已经有了颓势。

    其实我特别不愿意把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兴亡归结为君主是否贤明,臣下是否耿直,那说白了是另一种人治思想,超不出司马光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你无法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的的确确就是人治社会,所以君主和臣下的状态不说是影响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起码它是个标志物吧。张九龄的进退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张九龄担任宰相期间,曾经有三大战,都是与邪恶人物的较量,谁呢?李林甫和安禄山。张九龄不愧有多年人事工作的经验,很早就意识到这两人不是善茬。果然,人们公认这两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其实呢,唐玄宗也算一个,是他的糊涂导致邪恶势力不断坐大。而张九龄是唯一一个能制止祸患发生的人,他在职期间,也的确这样做了,暂时压制住了敌手。但是很可惜,唐玄宗把这一切断送了。我们来看看这三大战。

    第一战,保护三皇子。

    唐玄宗早年曾有三宠妃,分别是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赵丽妃生儿子李瑛,就是唐玄宗的太子;皇甫德仪生鄂王李瑶,刘才人生光王李琚。但是后来这三个女人都失宠了,因为唐玄宗此时有了新宠武惠妃。武惠妃生了个儿子寿王李瑁。武惠妃和她的儿子特别受宠,其他人就难免有怨言。尤其是太子李瑛,自己贵为太子,父皇却最爱李瑁,所以怨气越积越多。他和李瑶、李琚常聚在一起骂武惠妃和李瑁。

    有一个叫杨洄的官员,是一位驸马,他娶的是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此人是个小人,想往上爬,讨他丈母娘武惠妃的欢心,通过什么途径呢?就是告发太子他们。不知道他通过什么手段侦察到太子他们的言论,然后汇报给武惠妃。武惠妃原本就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取代太子,这下子更有理由了。她跑到皇帝面前哭诉,说太子他们阴谋结党,想谋害臣妾,而且他们的目标还不止于臣妾,他们还想害您。请注意,后半句纯属武惠妃添油加醋诬告。

    唐玄宗听了大怒,这人心眼已经偏了,对武惠妃无比宠信。他想将三皇子一并废黜。这动静那叫一个大,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一日废三皇子的记录。大家都觉得冤枉,尤其是此事证据不足,就凭武惠妃上下牙一碰就是证据啊?但是皇帝盛怒,无人敢劝谏,只有张九龄挺身而出。他指出,三皇子一直生长于深宫之中,接受正统教育,从未听说有大的过犯。今天您听信无根无据的传言就要废三皇子,臣不敢奉诏。他还列举了历史上晋献公、汉武帝、隋文帝杀害或者废黜皇子导致动乱的事例,劝玄宗回心转意。唐玄宗开始犹豫起来了。武惠妃则私下派人去找张九龄,说这个事假如您不干预,宰相可长久当下去。张九龄听了勃然大怒,将武惠妃派来的人大骂一顿,并立即向皇帝汇报了此事。皇帝此时才有所觉悟,于是暂时把这件事平息下去了。
第37页 :
    但是三皇子并没有就此脱险。张九龄在位期间竭力保护他们,所以这个阶段他们没事。但是当张九龄去职以后,三皇子还是被杀了,而且是同一日被杀。此事也被看作是唐玄宗后期乱政之象征。

    第二战,洞察安禄山。

    安禄山是粟特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本姓康,因为母亲改嫁,所以随后父改姓安。

    此人从小孔武有力,十分狡猾。有关他的事迹,咱们就不多讲了,此人是安史之乱的头号元凶,唐朝由盛转衰的罪人,生灵涂炭的负责者。我们重点来说说他早年的一段经历。这个经历差点让他断送了性命,而要他小命的就是张九龄。换句话说张九龄曾经差点挽救了唐王朝。当时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手下当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张守圭派遣他去讨伐奚和契丹,结果安禄山轻敌冒进,被人家打了埋伏,导致惨败,损失惨重。张守圭将其捆绑起来,奏请皇帝批准死刑。临刑的时候安禄山大喊:“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您不想灭奚和契丹了吗?为何要杀我这样一个壮士呢?安禄山这人虽然是个坏蛋,但是他此时羽翼尚未丰满,而且此人孔武有力,聪明能干,很会来事,是张守圭的养子,所以张守圭其实并不想真的杀他。但是他犯法严重,没办法。此时安禄山这么一喊,张守圭又心软了,那么怎么办?自己也无权私自放人啊。于是乎他来个踢皮球,将安禄山押解到长安,交给皇上来处置。∨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到了长安,按例由宰相处理此事。这下子这小子在劫难逃了,为啥呢?因为张九龄打心眼里讨厌他,这还不是那种一般的厌烦,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不祥之兆。

    要说张九龄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史无明文,没有说过是什么事触动他了。两人以前曾见过面,安禄山曾代张守圭入朝奏事,第一次见面张九龄就觉得安禄山不对劲。这大概就是所谓直觉吧,他曾对其他人说:“乱幽州者,此胡人也。”(《唐会要》卷五一)他准确预见到安禄山表面的愚钝之下有一颗狡猾的心。至于怎么看出来的真不知道。反正一见安禄山张九龄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也许是这小子的样子太让人闹心了。安禄山长什么样?史书记载说他“肥白”,一个白胖子,甚至有传言说晚年的安禄山体重达到三百斤以上,这可能有点夸张,但安禄山胖得走不动路倒是真的。唐人以胖为美,所以安禄山这长相在那个年代占便宜。安禄山虽然胖,但是后来得宠之后,曾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据说旋转如飞,有人问他三百斤体重怎么能旋得起来呢,我说那还不简单,他把大肚子抡圆了,离心力就上来了,他不就稳定了嘛。

    古人喜欢相面,对生有异相的人总觉得他会干出不同凡响的事情来,不管好事坏事,总之是大事。安禄山那小山一般的体重大概也给了张九龄这个感觉,而且通过察言观色,张九龄得出这是个野心家的结论。此番安禄山犯罪,张九龄觉得机会来了,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一段批示:“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圭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张九龄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司马穰苴诛庄贾,《史记》记载齐景公让司马穰苴当将军,司马穰苴提出来要让齐景公宠臣庄贾来当监军。庄贾平时骄横惯了,大大咧咧来到军门,已经迟到了,司马穰苴将其斩首示众,全军大惊失色,国王宠臣都敢杀,还有谁不敢杀?从此没人敢不听他的话。孙武也是这样的,他给吴王练兵,特地提出以宫中妇女编成一队进行试验性训练,女人爱笑,站在队伍里嘻嘻哈哈,孙武将吴王的两个宠姬斩首,这下子其余人吓得噤若寒蝉,从此孙武训练部队无人敢违抗军令。张九龄意思是要想严肃军纪,就得拿安禄山开刀。

    但是老天不帮忙,安禄山不知怎么特别讨唐玄宗的欢心,唐玄宗觉得这是个壮士,再加上平心而论安禄山还是有一些战绩的,是个能打仗的人,所以唐玄宗还挺喜欢他。于是想释放他。张九龄反复苦谏,他说:“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这小子有反骨,非杀了他不可,否则后患无穷。唐玄宗老大不高兴,他说:“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据说西晋时候大臣王衍曾经偶遇十四岁的胡人石勒,都走过去了王衍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这个小小胡人面相非同一般,是天下之大患,于是他马上派人去抓捕,可是石勒已经走了,不见踪影。后来,石勒建立了后赵,王衍果然死于石勒之手。唐玄宗的意思是你别把自己当王衍,也别把安禄山当石勒。你看他形容安禄山的话,忠良。这就等于一锤定音,于是安禄山被释放了。一个将祸乱掐死在摇篮里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第三战,对抗李林甫。

    李林甫出道比张九龄晚。但是这个人极端狡猾,而且嫉贤妒能,表面看起来笑容可掬,与人为善,但背地里害人无数,当时人评价他是“口有蜜,腹有剑”,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玄宗在开元后半期开始逐渐懈怠,不再励精图治,统治者只要有这种心态,您就看吧,小人就会趁虚而入,李林甫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这种人会来事,会揣摩迎合上意,让皇帝很舒服,所以很快李林甫就成了与张九龄平起平坐的人物。
第38页 :
    他跟张九龄之间有明争暗斗,这是具有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两路人,他们不对抗倒还奇怪了呢。两人的路数也是他们人品的体现,张九龄走正路,坚持原则,李林甫走邪路,以迎合唐玄宗为目的。

    比如唐玄宗有一次想从东都洛阳前往长安,张九龄劝谏说此时正是农忙,最好等到冬天农闲再走,这样不扰民。李林甫很狡猾,他有不同意见,但是当着张九龄的面不说。退朝时假装脚跛,玄宗就问你的脚怎么了,这下捞到单独说话机会了,李林甫趁机说我脚没事,是有话想对您说。玄宗说你说吧。李林甫说东西二京,不过是您的东西两宫而已,您想去哪里干吗要征求宰相意见,您就直接去好了。最多蠲免沿途百姓租税就可以了。玄宗大喜,于是下令驾幸长安。┴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再有一次就是三皇子事件。在唐玄宗犹豫要不要废掉三皇子的时候,李林甫也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通过宦官转告皇帝:废不废皇子那是您家事,何必问外人。这是在模仿当年李勣对武则天立后事件的回答。

    还有一次,唐玄宗想拜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以为不可。为什么呢?因为牛仙客是边将出身,张九龄很反感无故对外用兵,所以对于边将的奖赏他历来十分谨慎,如果牛仙客拜相,那么就意味着告诉其他边将,可以靠边功、战功获取相位,张九龄觉得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穷兵黩武。再加上牛仙客是吏职出身,不是从入流的品官开始做起的,这也是张九龄反对的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