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我是谁-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问我是谁》第二十七章(4)
赵灵忍无可忍地站起来打断了她的话:“不,她说的这些决不是事实!”
审判长厉声制止她:“原告,你不能打断被告的陈述!”
张慧英得意地瞥了赵灵一眼,继续说:“以后我们商定,由我的女儿李楠假冒杨阳的名字,把户口迁入北京市。杨先生还给我提供了各种手续所需的材料,包括杨阳的身份证复印件、户口迁移证等等,并且特意办理了在京就读的入户委托书。为了以后有个法律凭证,他还为委托书做了公证……”
杨原平听得一头雾水:如果张慧英前面的话还有点影子的话,后面的简直就是信口胡编了。什么入户委托书,还有公证!她是不是昏了头,以为自己说的就可以蒙骗所有的人?难道她不知道要证据吗?
一旁的胡律师看出他情绪激动,悄悄按住他,小声告诫:“杨先生,被告陈述时你不能打断。”
杨原平不服气地说:“她说的都是谎话。根本没有什么委托书和公证!”
果然,审判长提问了:“被告,你刚才所说的证明材料在哪儿?”
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齐刷刷地集中在张慧英身上。张慧英迟疑了。杨原平愤然地“哼”了一声,心里追问着:拿出来啊?刚才不是还振振有辞吗?法律凭证据,可不是想说什么就可以信口开河的。
审判长见张慧英迟迟没有反应,提醒她:“被告,请把证据交上来。”
“我都带来了!”张慧英突然说,她从提包里掏出一沓材料递给了陪审员,陪审员们传着看完,又交给了审判长。
杨原平一时蒙了,摒住呼吸注视着审判长。审判长看完,把材料晃了晃,神色严竣地问:“就这些吗?”
张慧英稍稍停顿,答道:“不,还有……”她的目光朝杨原平掠了一眼,又马上避开了,取出一张纸来,“因为这件事,我和老杨还特意在私下里写了一份协议书,双方认可女儿姓名顶替的事实……就是这张。”说完,她将那张纸也递了上去。
法庭人员传阅以后,审判长又递给胡律师。
因为这个证据事关重大,胡律师看得十分仔细。这是一份在普通稿纸上手写的协议书,甲方是张慧英,乙方是杨原平,里面的内容正如张慧英所说的,写得很清楚,而协议书的下端有两个人的亲笔签字,还有日期:1998年4月15日。
赵灵忍不住凑上前去看,又迫不及待地抢过来递给父亲。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激愤,杨原平的手微微颤抖着,他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字地看着,渐渐脸色都变了,大声叫起来:“不对,这份协议书是假的!上面的签字字体摹仿得很像,但绝对不是我的!”
法庭里顿时“哗”地乱了,审判长不得不连连敲打木槌。
李楠因为没有被列为被告,再加上她也不愿意直面赵灵,便一直在大厅外面不安地徘徊着。当然,她的心还在里面。法庭一阵一阵传出来的声音使她越来越担心,于是鼓了鼓勇气走到审判厅的门口,隔着门缝可以听清里面双方的辩论声。
一番唇枪舌剑后,胡律师与杨原平父女小声商量了一下,郑重地向审判长提出了申请:“我的当事人要求有关部门对所谓协议书上的‘杨原平’这三个字进行鉴定。”
审判长勉强同意,又问张慧英还有没有证据要提交法庭。
张慧英似乎信心大增,马上又举起一张票证:“有。虽然杨先生是为了报恩才这样做的,可毕竟这是件大事,所以,事成之后,我还特意让我的女儿到邮局给他寄去了两万元的感谢费,而且对方已经收受了。所以,我认为,原告方在这件事情上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赵灵气得忘记了法庭秩序,朝着她大声叫起来:“她,她撒谎!”
胡律师连忙解释:“审判长,对不起,我的当事人情绪有些激动。现在由我来陈述她的意见吧。我想问被告张女士一个问题,你拿什么证明是你让你女儿给他寄去了两万元钱的感谢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别问我是谁》第二十七章(5)
“当然有。看吧,这就是我特意让我的女儿寄出钱后留存的汇款单和邮局的收据。如果不相信,可以按照上面的地址和日期去查。”张慧英特意将票证在手里晃了晃,展示给众人,然后才交了上去。
胡律师追问:“可我的当事人说,那两万元是他委托你帮助办手续时必要的费用和花销,后来,你没有办,给他退回去的。”
张慧英反问:“证据呢?谁能证明那两万元钱是他的?”
胡律师也步步紧逼:“你刚才说,这两万元钱是你女儿帮助汇出去的,请问,她知道这两万元钱是干什么的吗?”
张慧英犹豫了,言辞含糊地说:“不……她不知道……”
就在这时,从门口传来了一个坚定的声音:“不!我知道!”
那声音震惊了所有的人,大家都回过头去,看见李楠站在法庭门口。
于家驹吃了一惊,脱口而出:“李楠?”
赵灵也惊得伸长了脖子。
李楠在众目睽睽之下,红着脸低头走到证人席前。
张慧英不敢相信地眨了眨眼睛,叫了声:“楠……”她的眼睛里闪出一线希望,又不无担忧。
李楠抱歉地看了看母亲,又对着审判长喃喃地说:“我,我是被告张慧英的女儿李楠,我可以作证吗?”
审判长点头回答:“允许!”
李楠再次看了母亲一眼,鼓了鼓勇气,声音颤抖地说:“我就是冒名顶替杨阳的那个李楠……”
议论声从下面响起,她有些慌,不知该怎样说下去,茫然地看着旁听的人群。倏地,她看见了坐在最前面的于家驹正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右手还高高举起,做着胜利的手势。
她心头一热,顿时信心大增,把头高昂起来,勇敢地说了下去:“虽然,这一切是我母亲一手操办的,虽然,我一开始并不知道,可是后来,我还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遗憾的是,因为我已经面临着高考,我没有勇气放弃得来不易的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资格。私心作怪,我一直不敢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听之任之,直到毕业。母亲为了使我的户口能够稳妥地过户到她的名下,暂时不让我把学校的户口转回来,而是各方寻找关系,等一切风声过去了再转;我呢,在母亲的眼泪和央求下,也抱着侥幸心理等待蒙混过关。审判长,扪心自问,我今天站在这里,根本不能称为证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被告之一。我再重申一遍:那两万元钱是杨叔叔交给母亲办事的钱,决不是母亲给杨叔叔的感谢费。不是!妈妈,我没有说谎吧?”
面对着女儿坦诚的目光,张慧英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
胡律师带头鼓起掌,带着胜利的喜悦对审判长说:“审判长,一切都已经清楚,我没有问题了!”
审判长当即宣布休庭,下一次开庭日期另行通知。
人们纷纷站起来往外走去,赵灵却木然地站在原地久久沉思着。直到法庭要关门,才在父亲的提醒下离开了。一路上,她沉默寡言,引起了杨原平的注意。
“还在想法庭上的事哪?”
赵灵点点头:“嗯,爸,我一向以为自己很勇敢,现在才发现,我不如李楠。要知道,她站出来指责的可是含辛茹苦养育了她二十多年的母亲啊。”
杨原平会心地笑了笑:“孩子,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
赵灵又接着说:“这个张慧英的行为真可谓十恶不赦了,连李楠这样的乖女儿都能站出来反对她。”
杨原平摇摇头:“说话别那么刻薄。不管怎么说,你也得叫她张阿姨。我看,她也有难言之隐。也许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都会变得心胸狭窄吧。”
赵灵笑起来:“爸,您这是什么歪论!”
杨原平轻轻拉住女儿的手,感叹道:“反正我是觉得这城市里地方太窄,空气也不如咱们那儿新鲜,真想回去了。哎,咱们谈点别的,你那个金星怎么样了?”
赵灵自打从厦门回来就想跟父亲说她和金星准备结婚的事,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既然父亲主动问到了,立刻如数家珍地把金星的情况详详细细地介绍了一番,临了,还不忘介绍金星的现状:“真是应了那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已经被一家上市公司录用了,现在属白领阶层。另外,结婚得有个窝啊,我们又物色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就用温泉花园卖房剩下的五十万块钱首付了四十万,齐了!”
。。
《别问我是谁》第二十七章(6)
杨原平慈爱地看着女儿说:“得了,爸都清楚。小伙子太那个白马王子了,模样长得帅气,性格也好,为人还很懂事,是吧?”
赵灵被说得羞红了脸,撒娇地抱住了父亲的胳膊:“爸,您在中央情报局受过训练吧?还没见面,就把人家的档案都背熟了!”
《别问我是谁》第二十八章(1)
正当杨原平为女儿的婚事忙前忙后的时候,法院传来了消息:那份协议上他的签名笔迹鉴定已经出来,竟然无法判定真伪。
杨原平大惑不解:怎么现代科学连这三个字都鉴定不出来呢?胡律师这方面见的事情比他多多了,告诉他,这是因为鉴定的字太少,只有三个字,对方摹仿得又很相像,所以很难下准确的结论。可怕的是,如果这个协议书无法推翻,那我们这一方就有可能败诉。
眼看着胜券在握却突然插入这么一档子事,杨原平不由得激动起来:“岂有此理!我本来还替她考虑,觉得适可而止要鸣金收兵呢,想不到她太过分了!”
胡律师安慰他说,事情的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下面得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了。于家驹当然对杨原平的人格深信不疑,所以,当胡律师将鉴定结果告诉他后,也气愤得拍案而起。但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下来后,他开始在灯下认真研究那份复印的协议书。这是一张看上去已经微微发黄的横格稿纸,协议的内容按行整齐地写在上面,没有任何勾画修改的痕迹。在稿纸的下端,有一行印刷小字:XH98-05。
于家驹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只好无聊地盯着那行印刷小字走神。这时,小高进来了,见他那副魂不守舍的样子,打趣道:“于大记者,是不是又想大杨阳了?”
于家驹哪有心情开玩笑?他拿起那份协议书递到小高面前,问:“劳你大驾,看看下面这行字,什么意思?”
小高认真看着,读出声来:“XH98-05?这好像是各个印刷厂都要往上面打的一种标记。具体这是什么标记,那咱们得去印刷厂问了!”
于家驹脑子里一亮,高兴地拍了他一巴掌:“行啊,别看你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关键时刻还真有把刷子!”
两人立刻就去了报社的印刷厂,找了一位资格最老的工人师傅请教。老师傅一看就明白了,大声告诉他们“XH”是拼音的抬头字母,就是“新华”的意思。这稿纸是新华印刷厂出的。
谢过师傅,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位于郊区的新华印刷厂,业务科的一位女业务员确认这种稿纸是她这儿生产的,而且生产日期是1998年5月份,现在早已经不生产这种型号的了。
小高很是失望,于家驹却顿时喜出望外,马上给胡律师打去电话,约他一小时后在报社见面。小高见他手舞足蹈的样子,很是奇怪,问他到底发现了什么。于家驹指指协议的签署日期,说:“刚才还夸你有办法,怎么眨眼工夫又糊涂了?这还不清楚吗?稿纸生产日期是1998年5月份,而这个协议却在1998年4月15日就签在上面了,这可能吗?显然这协议书是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堪一击!”
小高佩服得直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见到胡律师,于家驹也把自己的分析对他讲了。胡律师完全同意他的分析,还抱歉地说:“这些取证工作本来应该是我这个当律师的来做的,却辛苦了你。真得谢谢你。”
于家驹说:“谁和谁呀,你还说这么见外的话?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去告诉杨老先生,恐怕这两天他连觉也睡不安稳!”
两人匆匆赶到杨原平的临时住处,不出所料,他正心事重重地在家中踱步,仿佛一夜之间头发又白了许多。见到他们俩,杨原平就像见到了大救星,上前拉住手连声问:“怎么样?有结果了吗?看样子是有好消息吧?”
于家驹生性爱开玩笑,此时却也不敢再刺激老人,把日期的事跟他讲了一遍,又不无得意地说:“杨老,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哪!”
杨原平这才长出了口气,无力地跌坐在椅子上。大概是太兴奋了,缓了一会儿才抬起头看着于家驹说:“要不要把这事告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