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道德天尊-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弧保嵌蕴焐稀罢婢钡募蟛蛔稹K指交帷疤闭呒耙弧闭咭纪场S志喾叫疤┮弧背晌捍雷鹬疤焐瘛薄<茸穑┮唬职盐宕竺椒直鹆俗鸨埃蕴┨熳钭穑啤拔逶蓝雷稹薄R虼耍┥绞欠忪栏嫣斓氐牡胤健
古代帝王凡认为统治有功于天地者,都想借封禅表达功绩,但多受大臣们阴挠而未能成行,连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也为管仲所阻止未能做到。因为大臣们知道,皇帝组织这么个大型活动,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国力不强绝难做到。秦始皇虽去了泰山,但上山途中却遇上了暴风骤雨,没能完成封禅大典。因此,要想封禅必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天降祥瑞,表示天帝承认了你是受命于天,也做有巨大成绩;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须功德卓著,恩泽文布四方;再次,必须天下太平国有余力,人有闲情,不能勉强使百姓怨恨。三者缺一,就不配封禅。
以武则天的知识、才华,尤其在宫内的读书、听闻,上述内容她是通晓的。她更知道太宗贞观年间,因文治武功的成绩,百官力劝封禅,太宗也很想做,但魏征却极力反对,认为当时的国力还不够,边疆四境没有平静,不足以达到封禅的资格,若硬是实行,是“崇虚名而受实害”。以太宗的气魄之宏伟,还是没有去泰山封禅。
但武则天认为她有资格,她的国家也有资格,无论国力、朝政、四方武功,都超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她到泰山封禅还有她的特殊想法、特殊目的。因为她是女人,如今是她武则天、一个女人在治理国家,是她一个女人打倒了关陇士族男人集团,是她指挥边陲征战,取得了远比贞观年要辉煌的成绩。这些事都是由男人们做的,如今却由她去做,做得不比男人差,却比男人好,连唐太宗那样的伟大的男人没做好的,她却做到了,也做好了。
封禅,是宗都仪式,男人们几乎剥夺了女人的权力。所以,今天她就是要打破这个规矩。过去的礼法都是男人定的,认为女人一无权力,既无政治权,也无祭祀权。男人还认为女人不洁,是阴霾,但男人却又争抢女人,当作物件争抢。这太不公平,今天她武则天就是要打破。向男权宣誓,向男权挑战。
如今,令她讨厌的长孙无忌们被她打垮了,她正好去封禅,谅也无人敢阻挠了。所以,她在朝堂直接向百官提出去泰山封禅。果然百官们像应声虫一样,赶快为她找封禅的根据,为她的提议而欢呼,而迎合。
高宗像个摆设,在朝堂上他是个摆设,所以一摆就同意;不给他作主,他也不会想到去封禅,他无此气魄。
于是,由“二圣”下诏:准备封禅大典,由司空、英国公李勣,少师、高阳俊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叵鹿男窦德玄界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并议定礼仪。
在旧制封禅礼仪中,根本没有皇后的位置。祭天时,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德高望重的重臣为终献。祭地时,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的亚献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仍由公卿代行。武则天认为这不公平,也不像话,她要给改过来。于是,武则天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资治通鉴》,卷201,麟德二年十月癸丑。'就是说不仅皇太后的“昭配”(即名义的祭献)不到位,如今她要作为皇后的身份亲自祭献,要率领宫内的所有妃嫔和皇姑、皇姐妹、皇女、皇太子之女、王之女和所有官员妻女,一同参加实际的封禅祭祀礼仪。武则天决定的,没有人敢反对。
武则天的决定,乃旷古之创举,封禅典礼是封建礼仪中最高的礼仪了,几乎排斥了所有的女性,连皇帝的母亲也只能是名义出席,实行仍由男官代行。而武则天要亲自出席,并率领内命妇和外命妇,其人数不会比百官少。这就表示,男权与女权,男官与女官,完全对等,不能让男权、男官专断。女人在最高的典礼上,要表现出与男人的平等,就是要在最能显示的时间和场合显示。
武则天的行为,是妇女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应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如此向旧礼教、向男权挑战、张扬,无怪那些守旧的史家们要下决心否定她、涂抹她、侮辱她、伤害她、打倒她。
由于大批女性要出席封禅大典,跪拜祭尊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所以,在同一天她让高宗下诏,封禅坛所设的上帝、后土位,要改用茵褥等铺垫。当天还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阴森的乐曲,要改为“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别小看乐章的改变,这是武则天要把那传统的祭神祭鬼音乐,改成喜庆的和勇武的乐章,这正代表了武则天的非凡神彩。
《资治通鉴》写到驾车远行泰山的阵容时,是生动而有情感的。尤其是描写的结束语用当时粮食的价格便宜、差一点的粮食品种市场上见不到,说明那时的丰稔、富足,可见史作者为武则天的举动所感染,是较为自然思想的流露。由于文字不多,抄写于下: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鸟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如此浩大的阵容,仅队伍自身即数百里长,行程数月之久,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不是一个气魄无比宏伟的指挥者,是很难会有这种想法和举动的。
当年的十二月,封禅队伍达泰山之下。有关部门做好了迎驾和封禅准备,只等封禅队伍休息准备好,即行封禅大典。
所谓封禅,要在泰山和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两个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梁父山上辟地为墠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封禅对帝王的重要。如果不去封禅,在礼制上上天还没有承认你是合法的受命天子;如果天下太平了,你不去报告天地,那是对天地的最大不尊重。
古代帝王百官,都十分重视这一礼制,只是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而已。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台谈,被武帝留在洛阳没能去,气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诉:“如今皇帝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的盛典,而我缺不得同行,这就是命啊”可见,百官对封禅大典是多么的重视。
武则天的封禅准备,大约仿照汉武帝。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12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方坛”。
一切准备好后,封禅典礼开始。麟德三年正月三十日,高宗在泰山南的祭坛上祭祀了昊天上帝。祭毕登山,第二天在山顶的“登封坛”上再度祭天,把给上帝写的信(写在玉上,称玉牒,内容保密),放在玉匣里,缠上金绳、封上金泥、印上玉玺,藏在坛下。
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按照先前的规定,由高宗先祭,执事人等全部退下。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率领内外命妇登坛亚献,越国太妃燕氏(越王李贞的母亲、太宗的后妃)为终献。帷幕以锦乡做成,五彩缤纷,真是中国古代祭祀史上的一大奇观。
第四天,高宗、武后登上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贺毕,降诏立登封、降禅、朝勤碑。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丰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以纪念这次封禅盛事。
封禅毕,车驾回京师。途经曲阜,赠孔子太师衔,以卿大夫礼致祭。途经毫州(今河南鹿邑),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先返回东都洛阳,稍停再还京师。其间又八百余里,直到四月还京,将封祥事告谒太庙。
古来皇帝巡幸,包括封禅,史家多有不同的评论。除掉一些纯属游山玩水者,皆应一分为二。封禅是政治目的的大型活动,抛去迷信方面,可向海内外昭示声威。作为一个旷古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打破传统,显示妇女地位,皆应特别认识。自然,如此大型活动,连唐太宗也未轻易举行,其消耗也是巨大的。如后世的康熙六次南巡,《红楼梦》中的侧面描述,重视的是消耗,但曹雪芹却不知,康熙六巡对治理黄河水患发挥了莫大作用,是康熙一朝的政绩之一。而乾隆也六次南巡,却重在游幸,连他自己都认为“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上元二年(675年)春天,高宗的病情加重,头晕目眩,浑身疼痛,连形式上的临朝也撑不住了,决定把政务彻底让给皇后掌管,所以便有了朝中大臣关于皇后摄政的议论。敢于说话的几个大臣不同意高宗的想法,要让太子弘摄政。正在议论期间,太子却突然死亡。两事的巧合发生,宫内外议论纷纷,疑太子为皇后暗害。成为徐敬业等要推翻她、史家们否定她的罪状之一。武则天杀女、杀姐、杀子、所以是“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上元元年(674年)秋,李治自封天星,尊武则天为天后。同时把其先祖一律追封,把太祖李虎的祖父李熙(后魏时任过金门镇将,谥宣简公)追封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追封李虎之父李天赐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氏为文德圣皇后。因为已追封了太宗和长孙皇后为“圣”了,为避其称号,才把先前的“二圣”改尊为“天皇”和“天后”的。
自尊封号也没用,李治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看来他们的家族寿命都不长,他的爷爷李渊身体最好,才活58岁。祖母49岁病死;父亲李世民只活到50岁,母亲才36岁就死去。自封“天皇”这年李治46岁,离身强力壮的父亲逝世的岁数没几年了。所以,李治的意志很消沉。这些年自己的身体一直很坏,能活到46岁,还亏得妻子武后的关爱。实际上武后已视朝决政20年了,朝臣大小政务都是武后处理,他只是摆摆样子,免得亲自操劳。后营的改革,也使高宗不被女色侵害,自立武后高宗只同皇后生过五个孩子,和以前的子妇加起来共八子三女。高祖是22个皇子,19位公主。太宗是14个皇子,21位公主。武则天进宫后,他几乎过着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对他的身体大有益处。
然而,他生来虚弱的体质,加上少年的伤害,使他勉强生存和上朝应景。至自封“天皇”之时,他已再难上朝应景了,才考虑再三,提出让“天后”摄政的。
然而,当高宗把自己的想法交众臣讨论时,却遭到或明或暗的反对。而朝中拥护武则天的重臣许敬宗已于咸亨三年(672年)逝世,他死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曾提出为他谥“缪”号,这个谥号显然是对许敬宗的极大侮辱,《谥传》上确记有这个号,但那是对一些极不称职官员的盖棺论定,是一种惩罚性的论定。而许敬宗半生替武则天争斗,是武后忠心不二的大臣,死后竟如此谥号,可见得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再度抬头了,他们打击死去的许敬宗,实际指向是武则天。谥号问题也弄起波澜,许敬宗在朝的孙子几乎气疯,向皇帝诉讼袁思古,高宗下诏让五品以上的官都参加议论,最后才改“缪”为“恭”。“恭”号也几乎是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也曰恭”。实际上朝臣中所以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忠于武则天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咸亨三年八月。'。
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十分顽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则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则天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则天的坏话,但在这重大问题上,也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反对武则天摄政的代表是中书侍郎兼任宰相的郝处俊。他向高宗说:“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郝处俊的话刚说完,中书侍郎李义琰又抢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