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

第13章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第13章

小说: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扬不能不为毛泽东所折服,这些极富哲理的话,分析透辟,开人心窍,深深地铭刻在了他的心中,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毛泽东的这段话,周扬一生中不知讲过多少遍,经常用来勉励别人,包括同事和亲友,也勉励他自己。他说:“毛主席的这些话,包含了多么深刻的真理!多少年我都铭记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话,时时地鼓励了我,支持了我。”(同上,第4页)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的延安迫切需要人才,毛泽东慧眼识珠,周扬这个才学出众、热情肯干的年轻人,很快就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器重。
  周扬到达延安之前,就和艾思奇、李初梨等人被陕北公学聘请为教授。他到达延安之后不久,便与成仿吾、柯仲平等组织“特区文化协会”。1937年11月14日,“文协”成立大会举行,周扬被推为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边区“文协”筹备经过和意义的报告。这个协会先后设立了诗歌总会、《文艺突击》社、戏剧救亡协会、《文艺战线》社、抗战文艺工作团等。1938年9月,他又与艾思奇一道组建了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以后又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周扬作为一个文化人物,活跃在边区“文协”各项工作中,活跃在陕北公学的理论研究和国防教育活动中,为开展边区广泛的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奔赴前线,开辟理论和创作阵地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就任教育厅长、鲁艺副院长 周扬先在中央宣传部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工作,很快就担任了边区教育厅厅长。时间约在1938年春。

8 初到延安(3)
为什么让周扬到教育厅工作?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党中央很重视边区教育事业,想尽快提高边区农民和干部的文化水平;二是边区政府没有设文化厅,文化方面的一切工作都放在教育厅之内。所以教育厅,实际上就是文化教育厅,周扬所管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边区文化教育方面的所有工作。周扬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大学又学过教育,可谓人尽其才,应当说,组织上对周扬的工作安排是适当的,对他这个文化名人是相当重视的,是寄希望于他在边区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1938年2月13日,刚刚成立的国防科学社举行边区文化界反侵略大会,洛甫、凯丰、罗曼·罗兰等中外人士为大会名誉主席团,周扬、何干之、艾思奇、陈伯达等为大会主席团,艾作报告,周、何、陈等作讲演。周扬在讲话中提出了“没有自由,文化就会灭亡”,“文化上的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的运动”的重要论点。他说:“文化上的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的运动,因为全世界受到侵略的威胁,文化界的任务,那是反侵略。……文化和侵略是根本不相容的。首先以侵略的国家来言,文化被毁灭,文化机关被摧残,文化人遭受打击,中国如此,西班牙也如此。再从侵略国来看,文化也是不得发展的。马克思说过,压迫他民族的民族是没有自由的,侵略国家只有铁和血,如德国。一个国社党作家说,提起文化,我就要拔出手枪来!这怎能开展文化,还有什么文化!没有自由,文化就会灭亡,因为文化是思想自由的结果。侵略国只有欺骗、只有‘侵略的文化’,结果全世界文化只有灭亡。因此全世界的文化界,特别是中国的文化界,首先要起来响应全世界的反侵略运动,保卫中国的文化而斗争。……中国反侵略运动不是只是有保卫中国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包含有保卫全世界文化的意义。”(《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运动》,1938年3月15日《新中华报》“边区文化”)。
  1938年2月21日,延安“文协”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血祭上海》一剧。到会的有30余人,周扬在会上有个重要发言,见诸报端的约有500多字。他说:“批评不能单凭印象,印象不常常靠得住。应该客观的从下面各方面来看才对:一、观众是否欢迎;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三、一般的倾向是否现实的。根据这三个条件应该给予这剧以较高的评价。一、这剧获得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二、这剧是在极困难的技术条件下于短促的时间写成与演出的;三、一般的倾向是现实的,不管是否能好好地把握住现实,但正因为这戏已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赞贬,批评就应当严格一点,找出成功与失败的要素。这剧的缺点:一、‘一二八’各界民众反日斗争,这个中心主题没有把握牢,没有正确地发展起来,恋爱的穿插占了主要的地位,使主题模糊和多少走入岔路了。带上半团圆主义和传奇性。人物没有活跃的个性,离典型也很远。脸谱主义是相当存在的。最后我说一点,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艺术不只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表现他怎么做。要人物行动很正确,说话很正确,那是容易办到的,问题是要表现出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凭怎样的身份,那样动作,那样说话。假如没有前面的条件,最正确的行动和说话也会成为不真实的。”(1938年4月1日《战地》)
  周扬等人的到来,给陕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生活带来了一派新的发展景象。据艾思奇回忆,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只会唱一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才发展起歌咏和戏剧活动。在他们到达延安后的一年中,戏剧界的张庚、崔嵬,画家丁里、江丰,小说家刘白羽、萧军,著名教授何思敬等先后来到延安,同原先已在延安的文化人一起,使延安的文化活动和文艺活动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
  周扬作为教育厅长,在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力气。他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治本的办法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在这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他都有不少建树。田瑜回忆说:“由周扬署名发出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关于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指示信和通令,现在搜集到的就有八个之多。……1938年6月,周扬主持的教育厅编印了一本《社会教育概论》,阐述了社会教育的三项内容:一、文字教育:给文盲和半文盲以获取知识的工具。二、政治教育:提高群众政治水平,给群众以民族意识,抗战知识,动员群众参加救国实际行动。三、娱乐工作:给群众以正当的娱乐,消除疲劳,在娱乐中并施以文字、政治教育。在这本书中还阐述了怎样办俱乐部,对其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1939年,边区各县大都成立了民众教育馆,作为为抗战服务的社会文化教育机关,成为建国以后新型文化馆的雏形。

8 初到延安(4)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发起人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创立缘起”说:“在这抗战时期中,我们不仅要为了抗日动员与利用一切现有的力量,而且应该去寻求和准备新的力量,这就是说:我们应注意抗战急需的干部培养问题。”“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同时发布“成立宣言”。鲁艺的教学方针由###拟定,经中央书记处通过。规定:“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设音乐、戏剧、美术三系,修业期限为9个月,包括中间安排有3个月的实习。正院长暂缺,沙可夫为副院长兼教务长。
  周扬作为该院的一位教授,主讲《文艺运动》、《艺术论》。1939年11月28日,鲁艺正式宣布:新任院长为吴玉章,副院长为周扬。
  不久又任命宋侃夫为政治处处长兼党总支书记。从此,鲁艺的工作一直由周扬主持。鲁艺作为党的文艺干部的摇篮,为新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文艺领导骨干和创作队伍骨干,为促进新的人民文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时的周扬,心情格外舒畅。他感到,一切都比他来之前所想象的还要好,要好得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党中央、毛主席对他是理解的、信任的。党中央和毛主席以及同志们对他的关爱、教育与帮助,处处使他感到党组织的温暖,有一种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一神圣事业的使不完的劲头。 毛泽东谈两个口号论争 周扬最大的一块心病是在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对他的批评。这里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怎么看,他不能不关心。还在他到达延安之前,1937年5月间,这里的中国文艺协会就曾召开过两次座谈会,研讨两个口号问题。到会的有七八十人,丁玲任主席。根据丁玲的建议,由文艺理论组的负责人李殷森(朱正明)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作了关于联合战线下文艺运动的报告。李在这一年的秋天回上海后写的《陕北文艺运动的建立》记述他报告的内容是:一、联合战线论;二、检讨两个口号的论争;三、联合战线下文艺运动的目标和任务。文章中记录了他当时的论点:“显然的‘国防文学’这个口号是更适合于进行和建立战线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这个口号是太狭窄了。即以它的名字一项而论,标榜‘大众文学’,那末非大众的分子就已经都被关在门外,丢到联合战线之外去了。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要‘大众’的联合,而且是要联合非‘大众’的资产阶级、地主以及甚至军阀等等。如果政治上的联合战线或整个的联合战线的阵营是这样的广泛,而文艺界的联合战线却是如此的狭窄,那末这个联合战线是不可能建立的。所以‘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这一口号在目前确是不适合的。”他在文章中还介绍了中央局宣传部长吴亮平做的结论:“最后,由中央局吴亮平做了结论。他说对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我们同毛主席与洛甫、博古等也作过一番讨论,认为在当前,‘国防文学’这个口号是更适合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作为一种前进的文艺集团的标帜是可以的,但是用它来作为组织全国文艺界的联合战线的口号,在性质上是太狭窄了。”(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第19页)这个记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党中央以及延安文艺界当时对两个口号之争的看法。这些情况,周扬来后想来是会知道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 初到延安(5)
一年之后,即1938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徐懋庸时,就两个口号的争论发表了系统的意见。这次接见是应徐懋庸的请求安排的。他是在转眼之间由鲁迅器重的红人变成攻击鲁迅的罪人,顶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失去任何组织关系的情况下,辗转来到延安,投奔革命的。
  他一到延安就请求向毛泽东汇报“左联”的情况,一洗自己的不白之冤。毛泽东先派秘书找徐了解“左联”情况,然后亲自听取徐汇报了一个半小时。毛泽东听后讲了如下几点意见: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的问题,周扬同志他们来延安以后,我们已基本上有所了解。今天听了你所谈的,有些情况使我们更清楚一些,具体一些。二、我认为,首先应当肯定,这次论争的性质是革命阵营内部的争论,不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争论。你们这边不是反革命,鲁迅那边也不是。三、这个争论,是在路线政策转变关头发生的。从内战到抗日统一战线,是个重大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不平衡,认识有分歧,就要发生争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何尝只有你们在争论呢?我们在延安,也争论得很激烈。不过你们是动笔的,一争争到报纸上去,就弄得通国皆知。我们是躲在山沟里面争论,所以外面不知道罢了。四、这个争论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争来争去,真理愈争愈明,大家认识一致了,事情就好办了。五、但是你们是有错误的,就是对鲁迅不尊重。鲁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旗手,你们应该尊重他。但是你们不尊重他,你的那封信,写得很不好。当然,如你所说,在某些具体问题上,鲁迅可能有误会,有些话也说得不一定恰当。但是你今天也说,那是因为他当时处境不自由,不能广泛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