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警察手记:京师四小名捕破案传奇 >

第9章

警察手记:京师四小名捕破案传奇-第9章

小说: 警察手记:京师四小名捕破案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猛地一推车门要跑,老尹一把揪住,这才发现那边的司机已经从车上下来了,正那儿缩头缩脑地看呢。
  别动!手抱着头,蹲到马路牙子上去!老尹一边喊,揪着那个要跑的小子扑上去,把那司机也控制了。
  到此为止,无意中破了北京站80年代为止最大一起走私毒品案,稳稳一个三等功到手,老尹的运气,那不是吹的。
  老尹说这时候我有点儿紧张,那弄粉的主儿,都是亡命之徒,我一个对俩,手里还就一对讲机,不紧张那是假的。
  把两个人都推到马路牙子那儿蹲下,老尹赶紧用对讲机叫人,就在这时候,那司机忽然一边喊着“撤利油爆儿”,一边蹭就蹿起来了。
  要跑?老尹不及多想,抡起来照这小子耳门上就是一下子。
  当时就给打趴下了。
  问题是……“撤利油爆儿”?
  嘛叫“撤利油爆儿”啊?老尹忽然想起这好像是一天津来的出租车……
  事后查明,这司机和贩毒的并非一路,被扣纯属被连累。
  可是,把人家耳膜打穿孔了,老尹只好给人家道歉,还得赔偿,这一赔,可就赔了八百块。
  80年代的八百块啊。
  老尹感叹,车里有包儿你也犯不着这么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上)(1)
那天和老尹提到绑架吴若甫的案子,是很偶然的情况,好像起因是在警察博物馆看见一个农家院子的模型,比例精确,每扇门每扇窗还有ABCD甲乙丙丁的标示。当班的警察说,这玩意儿是为了解救吴若甫准备的,他当时就被关在这排房子中的一间里。那些ABCD的标识是每名警员出击时候的位置,出发前头儿就是对着这个模型给大家分派任务的,细到冲进去后谁用防弹衣捂吴若甫的脑袋,有罪犯从门里跑出来谁打左脚谁打右脚。条理清楚,责任也清楚。整个解救行动十分成功。
  所有门窗在同一时间骤然破碎,一切在两秒钟内结束,三名绑匪尽管上了膛的手枪就在身边,却没有一个来得及抄枪反抗。从录像中可以看到,警察把一名扑翻在地的绑匪拉起来时,神态愕然的绑匪嘴里还叼着一根已经压扁了的烟卷,竟没有来得及吐掉。这是一个类似从红色旅手中解救多齐尔准将的精彩行动。
  看完模型,我回头问了一个问题,把老尹的眼睛给问圆了。
  警察的眼神因为分工不同也颇有不同特点。老尹当年外号神眼,可实际上此人两只眼睛看起来多半时间是一副半睡半醒的样子,看人看物漫不经心却尽收眼底。大约正因为这种特点,在人丛中寻找猎物的时候才不会惊动对手。
  所以,能看到此人两眼瞪圆的样子,可谓一大奇观。
  老萨这个问题是:“吴若甫是谁?”
  假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足球场里问:你知道谢亚龙是谁么?那球迷看您的眼神估计和看白痴不会相差太多。
  “吴若甫……是谁?”老尹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表情就跟上面的北京球迷很相似,“有名的演员啊……演过好多有名的电视剧……”说到这儿,老尹底气也有点儿弱了,要有人问某某是谁,你说某某是有名的什么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他要这么有名人家还会问么?还是警察的本能帮了老尹的忙,他马上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让我明白了吴若甫是谁。他一指旁边一张照片:这人,你认得么?
  哦,当然!
  啊?他就是吴若甫?他被绑架了?!
  老尹没理我,那眼神是——多新鲜啊,难道还有别的吴若甫这么有名吗?这案子当年北京城都轰动了你不知道?
  还真是有点儿冤枉老萨了。这个吴若甫我的确很熟悉,可是看了他不少片子呢,他扮演的硬汉形象还是我家小魔女的偶像之一呢!但是,在海外通常看不着国内的文艺节目,没人介绍说这个演员名字叫什么,萨也就自动忽略了人家的名字,真是惭愧惭愧。不过,让观众记住自己塑造的形象而不是自己的名字,或许,这样的演员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演员吧。
  居然是他被绑架啊!结婚以后老萨有越来越八卦的倾向,一看居然是此人被绑,顿时来了兴致,出了博物馆就拜托人家帮忙,找找有没有朋友参加了这个案子的侦破,这样精彩的行动,细节一定不少。
  结果真正破案的警察同志第一个感想就让萨没想到:这样的案子,我们喜欢。
  喜欢?因为绑的是吴若甫?
  不是,因为那几个绑匪,那是真正的好对手啊。
  一般人的看法,大案、重案的案犯,应该是警察的好对手。实际上这个看法有些片面,所谓大案、重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新闻影响力。作这种案子的案犯有些只是比较愣,胆子大得没边儿,或者变态而已,并没有多少犯罪技巧。对警察来说,谈不上是什么对手。绑架吴若甫案件中,几名案犯都是令警察最兴奋的那类对手。这有什么标准么?有的,绑匪中的三名主谋,都是初次进出劳改农场的刑满释放分子。用警界的说法,这样的案犯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理论基础,劳改农场是个染缸,要么出来重新做人,要么在里面会耳濡目染犯罪的手段和方法,掌握一定反侦察能力;第二,有实践经验,案犯都有亲身犯罪和与警方打交道的经历,心理素质稳定;第三,有良好的体力。我国劳改农场可不是“蹲”监狱的地方,那里犯人每天都有土方量的,连续几年强制性高体力劳动,营养上又并不缺乏,这样下来快到出狱的时候劳改犯都堪称四肢发达;第四,正在犯罪的最佳年龄。一般初次入狱的犯人出狱时多在25-35岁之间,正是一个人身体和智力配合的巅峰阶段。出现这样的职业半职业案犯,作案手段巧妙而又敢于亡命对抗,才是警方真正又看重又紧张的“好对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上)(2)
以绑架吴若甫案为例,其中第一个被捕的主犯王立华,时年27岁,曾因抢劫入狱九年,被捕后和警方斗智斗勇,死扛到最后一刻才“撂”。
  这个“好”对手留下了一个富有心计又颇显狂妄的细节。
  说到这个细节,我们就得谈起另外一个问题。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吴若甫被绑架的时候,他是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被绑走,那位朋友当时并未全力阻止,生死与共,是不是因为胆怯或者不够义气呢?王立华留下的细节说明,要这样评论吴若甫的这位朋友,是比较冤枉的,搁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当时都不敢上去玩命。
  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王立华留下的一件证物,今天就摆放在警察博物馆里,那是他自制的“警官证”,堪称惟妙惟肖。
  假扮警察也有个扮得像不像的问题呢。
  当绑架吴若甫的时候,吴的朋友曾上前讲理。王立华立刻亮出了这张警官证,而且说得很清楚,别妨害公务!扣他就有扣他的道理,你不服可以抄我警号上市局投诉。
  混乱之中,那位朋友还真被这一手给镇住了。换我,估计也得给镇住。
  直到车都开走了,这位朋友才反应过来 … 这几个人怎么看也不象警察啊!这位朋友正拍着一个警匪的电视剧,和警察打交道不少,一冷静觉出不对的地方来了。马上就报警了。不过这个也在王立华的意料之中,这张警证的作用,也就是为了当时摆脱旁人的纠缠。
  巧妙而大胆的是,他这张警证上用的名字,就是他的真名减去一个字:“王华”。
  这一手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听见绑匪中有人不慎叫了他的真名,看过这张警证的人也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他们在用化名相互称呼。这一手大胆的是,等于明着留给警方一条线索,看你抓不抓得着。警方把这种行为称作——狂妄。
  这也是一个教训,对案犯来说,除非您有开膛手杰克那种本事,最好不要让警察觉得你狂妄,否则只会对自己不利。
  吴若甫案的具体侦破过程和双方斗智经过,可以找到很多公开报道,重复起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趣味,至少据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些报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真实可信的。比如徐韬的实地跟进拍摄,堪称惊心动魄。对于她见到吴若甫时语无伦次的祝福,现场的警察认为大可原谅,她那是紧张的啊!女的比男的容易激动,在这时候她说什么都正常,哪怕上去咬我们队长一口,都……正常。
  也就是敢背后开这位徐大姐的玩笑吧。对这位敢于跟着大伙儿往里冲的女主持人,警察们评价比较高。
  那几个劫匪的确堪称职业,有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未经证实的事情:首犯王立华被捕后被带着到处指认地点;其间还要求一见女朋友;跟那女的在警车上警察监视的情况下拥抱告别;事后警察搜索发现王身上新藏了一把小钢片;就是那女的趁拥抱时藏在他身上的;而那个女的和他之前只见过两三次。
  所以对他们发动的行动颇有危险性,徐韬跟着冲上去是有点儿玄乎的。她在解救行动中拍摄到了第一张吴若甫的照片,这张照片意义深远,要是案犯藏着啥手雷之类的武器把大伙儿全都送上去了,这张照片恐怕够得普里策奖的资格。
  这张照片似乎网上没有,可以看到的是两个警察前后夹着吴,蹲在地板上,吴若甫从警察的侧面伸出头来,表情……
  根据警察的回忆,当时一冲进去,看到吴若甫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扑上去,预先安排好的三名警察立刻用三件防弹衣把吴若甫保护起来,一件遮前胸,一件遮后背,一件挡在他头顶 ,至于胳膊腿之类不太重要的地方就顾不的了。和吴若甫同样被绑架的另一名人质也享受同样的待遇。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根据王立华的交代,他们手中是有手榴弹的。一旦对案犯的控制不够成功,比如对方引爆了手榴弹,这三件防弹衣可以给人质最大的保护。而吴若甫这时候伸出头来,大有一点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意思。
  那么,当时吴若甫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场的警察开玩笑说,吴若甫当时“非常听话”。事实上吴若甫的表现是很不错的,一方面,他当时很冷静,和警方的配合不错,反应灵敏,估计是和他曾经当过兵,心理素质较好有关;另一方面,他当时还很注意看一同被绑的同伴是否也被救到,说明他很理智很清醒的。
  警察后来曾经和几个当事人谈过破门而入的瞬间,有趣的是吴若甫和案犯的用词竟然一模一样:神兵天降。
  从徐韬拍摄的照片上看,吴若甫的表情平静中还有一丝迷惘,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获救,看来这次行动的突然性很出色。不过,警察们对同时从两方面得到“神兵天降”这样的评价,明显有些洋洋得意。
  记得新闻报道中提到,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曾经有意夺枪反击。对这种说法,警察的看法是吴最终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是正确的,因为尽管吴曾经是军人,身体的柔韧性也比较好,但几名案犯都是有犯罪经验的,一对一的情况下与吴至少是半斤八两,二或三对一的情况下吴就算夺枪成功,也几乎没有胜望。没有绝对的机会时选择等待警方救援,应该是最佳选择。
  那么,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是否曾经试图努力自行脱困呢?
  答案是他的确曾经尝试过,而且做得可算相当不错,可惜功败垂成。这个尝试失败的时候,对吴若甫的冲击不亚于被绑的瞬间。绑匪和与他在一起的另一名人质都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下)
关于绑架吴若甫案的具体侦破过程;我不再赘叙;大家有兴趣可以当时的报道,如果您觉得还不过瘾,可以找记录此案的DVD看,都在里头了。
  这一场恶斗堪称经典,有位朋友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查到绑匪下落时;队长向局长(应该是现场指挥的市公安局副局长阮增义)请示“摘不摘?”
  局长双眉一挑“摘!”
  两人的面相都是一脸的横肉;杀气腾腾。
  记得当时我的感觉这俩位就是山大王。不过事后感慨首善之区确实有人物。
  真的是这样吗?萨没法证实。
  在大多数情况下,警察不鼓励人质随便挑战绑匪自救,因为这是太危险的举动。人家绑票的是干这个的,你可不是被绑专业户,这专业对业余,绑匪不是中国足球队,打起来基本不会出现足球是圆的这类结果。不过,对吴若甫当时采取的自救行动,警察方面也颇为赞许,算是个例外。
  据知情的朋友说,吴这个人品行是不错的,为人正直有同情心,这次脱险也算好人好报。这应该比较可信,因为吴若甫选择的自救方式与这种性格比较合榫。
  如果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