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两者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老板私人请客的发票能拿到企业报销吗?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会计主体假设了,要分清会计是为谁服务的。撇开老板的身份不说,这笔费用不可以报销。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笔费用与企业或者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就企业而言,会计主体假设的真正含义是指:只有那些与企业或者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关系的业务才是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
人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不能再生存下去,他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是如此。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这虽然是一假设,但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不仅会计核算无法保持其稳定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举个例子,企业以15万元购进了一台设备,预计可用5年,每年可为企业带来收入4万元。按持续经营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长期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5年内不会破产。因此,这投入的15万元可分5年收回,每年承担3万元,因而,该设备每年可赚1万元。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则会计核算就无法正常进行了。我们设想企业可能在4年后破产,则该设备必须在4年内收回,每年需承担万元,这样,每年就只有万元的利润了。企业也可能只能正常经营3年,则每年要承担5万元,这样,每年亏损1万元。在这里,我们假定每年的收入固定,也没有考虑企业破产后设备变卖的价值。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假定,会计就没有确定的时间范围,就无法进行核算。同样,也就无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如采购材料,产品的各项投资等都不能正常进行。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明确了时间范围,从而使会计核算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或清算,这已不是正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了,此时就要用非正常的会计核算方法。这种非正常的会计核算方法称为“破产清算会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2)
(三)会计分期
会计为什么要分期?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说:“因为经常的会计核算有利于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按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正常生产将无定期地进行下去,要绝对正确地核算盈亏,理论上应当从企业成立开始经营起,到企业终止结束经营止,将企业存续期间全部收支相抵才能确定盈亏,如果真的这样,会计信息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此,为了及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我们假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以方便我们考查经营结果,这就是会计期间。可见,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定的一个必要补充,它同样是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规定。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关系
会计期间通常以“年”来计量,称为会计年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我国以日历年度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有了会计期间假定,才有了企业“某年盈利多少”、“某年亏损多少”等说法。
会计期间假设是后面将讲到的有关收入与费用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此会计核算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如采购原材料花费了1万元,支付职工工资2万元,出售商品取得收入3万元等,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但公司召开董事会议、产品销售例会、签订购销合同都是很重要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不能以货币客观地计量,因而不是会计核算的范围。
货币计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企业会计制度》(2002)第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但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此时可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但无论如何,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仍然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提示〗 正确理解会计假设的含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此可见,中期可以指半年,也可以是季度或一个月。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会计假设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业务都需要会计处理,一般仅是那些能认定与主体有关并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才应予以确认和报告。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3)
二、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我国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如图1…3所示。
〖关键术语〗 会计对象与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会计科目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3 会计要素的分类
图1…4 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会计科目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会计对象看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有六个树杈,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每一个树杈上还有很多的树枝,有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资本公积、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等,这些都是会计科目,树枝上的树叶就是明细科目,应收账款里有客户名称、固定资产里有设备名称。
(一)资产
任何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资产,才能进行各种经营活动。我们看看会计准则中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二十条:“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此可见,资产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资源。资产的定义有三个定语,也就构成了资产的三个特征。
一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也就是说,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某企业计划购买的某机器设备,虽然已与卖方达成了协议价格,并交付了订金,但该机器设备仍不属于该企业的资产。
二是,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企业直接拥有(拥有所有权)当然属于企业的资产。即使不拥有,也要控制。例如融资租赁不拥有但能够控制,确认为资产;经营租赁资产不能控制,因此不视为企业的资产。
三是,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资产在未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量。“待处理财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能确认为资产。
资产按照流动性快慢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待摊费用等;非流动资产主要有: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您可以拿一张资产负债表来看看,左边的都是资产,也按上述的标准进行了分类。
〖相关链接〗 经济学中的资产与会计学中的资产
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微观经济学(葛家澍,2006),主要是指经济资产,并且要满足资产确认的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称为资产。经济学中资产的范围要比会计学中资产的范围大得多,资产是“以前所提供服务的聚集和将要获取的服务的储存”(斯普瑞格,1907)。以无形资产为例来说,经济学中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而会计学确认的却只有15项,但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却只有6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目前会计界对资产的定义开始与经济学相结合、相接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4)
〖提示〗 资产与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资产(asset)是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为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归企业所有。资本(capital)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它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本不拥有所有权。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的一部分,投入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务、土地、资本。从会计学角度来说,资本是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能产生效益的经济资源。资产代表了拥有的经济资源的总量,是资本的存在形式。
角度不同,资本的内涵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资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与会计学中的资产在金额上相等,狭义资本的仅指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源,即“所有者权益”。
(二)负债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是这样定义的:“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事项,不会形成负债。
二是,清偿负债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清偿负债有很多种方法,例如,用现金或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这都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例如,企业一般对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负债按照反映流动性强弱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等;长期负债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您也可以拿一张资产负债表来看看,右上边的都是负债,也按上述的标准进行了分类。
〖提示〗 负债与资产的关系
负债与资产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就如同维罗尼卡(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中的主角)的双重生命一样,对立而统一。对立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如,您用信用卡透支,您的银行存款变成负数,成为负债。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关系刚好相反,您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您的透支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