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刊》评选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百人榜”,关广梅位列其中,获选理由:“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国庆阅兵一个月后,中央军委举行座谈会,军委主席*严肃指出:阅兵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之后,经过复酝酿,中央军委决定精简整编,裁减员额100万。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3)
为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和任正非告别了部队生活。
出生军人家庭的王健林,15岁从四川到东北入伍参军,来到小说《林海雪原》里杨子荣战斗的地方,28岁成为一名正团级军官。转业后,他任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一年后,负债数百万元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濒临破产,区政府为了救这个“烂摊子”,面向全区公开招贤。被他人认为仕途无量的王健林主动请缨,自愿担任西岗住宅开发公司经理。他借来100万元,其中扣除20万元的利息及50%的担保。办公场地,没有工作人员,只有区政府淘汰的双体座农夫车,可谓赤手空拳打天下。
接手房地产开发公司,他稍做了些改变——推出13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采用铝合金窗——就将卖不动的房子叫到1600元/平方米的“天价”,偏偏购房者趋之若鹜。
那时,只要敢想敢干,挣钱其实容易。承建商手中转包来的项目,王健林负责施工,双方四六分成。一个项目能赚200来万;拆迁回迁问题复杂、成本高,只有王健林愿意做,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卖完,挣了1000多万。王健林的胆子越来越大,项目规模也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多。他开始在大连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用了两三年时间就使自己变成了“大佬”。
但王健林这样的“大佬”,在体制下也活的窝囊和苦恼:辞退两个霸道司机,要跑到领导面前以辞职相要挟才能办到。五一节,包了几辆大巴,王健林带着员工到景点旅游。还没回到公司,举报电话已经到了纪检部门。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有人转告王健林,他将被“警告”或“通报批评”。幸亏有领导求情,为王健林免去处分,但“每名员工必须把公费200元补回来”。所以,后来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在大连选3家企业作为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别人避之不及,王健林却第一个申请。几年后,国有股彻底退出,王健林从“官商”,变成一名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家。从此,他踏入房地产圈,万达故事就此开始。
深圳,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用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创立了华为公司。
那是在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大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刚到华为公司的员工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景仰———在他们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好大,他们中有些人甚至幻想,如果自己能到这样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多神气。
无论魄力,还是见识,任正非都可称得上是大企业家。但这位华为掌门人、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企业领袖,在企业创立的第一个五年,只是中国经济中一个毫不起眼的配角。而此刻的华为,除了任正非本人,谁都没有想到,也都不敢奢望,一家诞生于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将在未来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格局和历史,达到“山高人为峰”的高度。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正文内容。互联网叩响中国的大门。于是,我们回顾1987年,会饶有兴味地看到,一些现在看来毫不稀奇的东西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理所当然成为一种中国即将加入的新生活方式的自我暗示和滥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4)
1987年,肯德基家乡鸡进入中国
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当天,天气寒冷,飘着雪花。由于等候人群太多,不得不求助公安人员维持秩序。门口排队的人绕了一圈,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人们兴致盎然。事实上,在肯德基前门店开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处于这种状态。最有趣的事情是,每个礼拜天肯德基三楼都会举办婚礼。在快餐店举办婚礼,大概是世界奇闻。不过那时候能到肯德基举办婚礼,在北京是件有面子的事情。
11月,中国卖出的第一台移动手机来自NEC,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徐峰成为第一位消费者,号码是吉利的901088。这个需要用一辆丰田农夫车的价格才能换来的“砖头”机,价值为2万元人民币,很长时间里是金钱、地位和特权的象征。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将“砖头”机叫做“大哥大”。这实在是一个贴切的名字,属于躁动的暴发年代,对财富的追求和炫耀达到鼎盛的年代,两手七八个金戒指的人比比皆是,但根本不算什么。因为还有做得更出色的温州人。在那里,有派头的人请客,必上两道汤,一道海鲜大盆中飘浮一只百元美钞折成的小船,是为“一帆风顺”,另一道海鲜大盆中再浮一小盆,上面有规则地摆了十只进口手表,在座各位一人一表,是为“表表心意”。
人们,就用这样原始的方式表达着对财富的炫耀,这其中不乏虚荣心的作祟。“露富”的范围不断扩展,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在中国的渗透力。吃上了肯德基,知道了E…mail,用上了“大哥大”,但其实中国人的生活离世界依然很远。加湿器这样陌生的“玩意”,也只有有海归背景的人才会发现它的市场。
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何鲁敏创业的领域比较冷门:加湿器。这个产业在国外叫GDP行业。它的市场容量和人均GDP呈正比例关系,一般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的时候,行业才会出现比较大的增长。在人均GDP才290美元的中国,知识分子何鲁敏似乎起步之初就选错了方向。
何鲁敏出生于保加利亚,5岁随父母回到北京。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上山下乡”的号召,把上初中的何鲁敏送到山西一个偏远的村庄。插队5年,他自修了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甚至通篇研读《资本论》。
顽强的姿态帮助他考入清华大学,后公派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何鲁敏在一家名为“理研钢机”的企业研修。这家企业老板透露,他之所以能够赚钱,是因为把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捆到一起,坐上了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升降机。全世界,还有两座这样的升降机,其中一个是中国。因此,1987年初,何鲁敏谢绝日方高薪挽留,带着9箱技术资料回到中国建筑研究院。
何鲁敏所在的研究院里同一批留学归来的还有两人,一个学建材,另一个搞塑料门窗研究。3人志气相投,都想做一番事业。再加之一个从湖南进京发展的青年发明家,四人合伙办企业。但何鲁敏谈起他的创业理由,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纯粹的技术人员办企业,也纯粹是偶然。那时候办企业是赌气,因为我念这么多年的书,一个月只挣62块钱,还不如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
在创业前辈指点下,何鲁敏给东城区科委写了一封信,请求给予支持。经东城区科委协调,为他们在鼓楼附近找了一个面积100平方米的仓库,大门正对着钟楼。因为天安门是首都象征,鼓楼在北京的文物古迹中是仅次于天安门的建筑,因此何鲁敏把企业取名为“亚都”——“北京亚都建筑设备研究所”。 。。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5)
注册资金是以年息25%,向安定门街道联社借来的5万。因此,企业性质定性为“集体企业”。那几年,“挂羊头(打着集体头衔)”的企业在中关村大行其道,何鲁敏顺理成章照搬操作,不料此举给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因为场地小,亚都主要负责研究,然后转让技术。4人各干各的,在企业内部分别列账,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一个“个体户”联盟。在其中,何鲁敏从中国台湾引进1500台加湿器散件,组装成亚都加湿器。而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民用加湿器。三年后亚都分裂,青年发明家改行做矿泉壶,做塑料门窗的研究员远赴山东创办塑钢门窗企业,学建材的研究员出国,剩何鲁敏一人“孤苦伶仃”。
当年从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识分子何鲁敏,还有高级工程师黄鸣和技术革新能手郭立文。他俩一个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做磁化产品,可谓是“比翼齐飞”。但两人彼此依据的逻辑泾渭分明:一个精耕细作,一个激进冒失;一个立场端正,一个动机不纯。因而,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曾经的黄鸣有过许多理想,科学家、教授和写小说、造军舰,没有一样与商业有关。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德州原地矿部石油钻井研究所工作,因负责的科研项目多次获部级奖励,被称为“石油专家”。
1987年,黄鸣在图书馆看到美国学者贝克曼的《太阳能热力过程》。这本被称作“太阳能产业圣经”的书,详细介绍了整个太阳能利用的理论体系,且把太阳能利用设备的设计、材料、制造等都记述得非常详细。与日渐枯竭的石油相比,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黄鸣被震撼了。他跃跃欲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制造太阳能热水器。
热水器制造出来,黄鸣把它当亲戚结婚的贺礼送去。婚礼已是深秋,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见过黄鸣的礼物,要求现场尝试。结果出来的水不仅够热,而且烫人。顿时大家齐声叫好。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黄鸣有了经济以外的动力。他变成“38干部”,8小时正式工作、8小时业余研究太阳能,8小时生活。接下来,他陆续做出10多台热水器,全都无偿送给了亲友。一天,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找上门,想给厂里车间买一个热水器。黄鸣才知道,自己自娱自乐的东西还可以卖钱,“我已经30多岁了,你想想我多么单纯,懵懂书生,对社会和商业毫无概念。”第一笔生意很快谈成,企业付了5万元,让黄鸣做了一个可供上百人同时洗澡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
郭立文有个不雅的绰号——郭疯子。原因是他家境贫寒,却嗜书如命。18元的工资,要吃饭、穿衣、接济家人,可他每月都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钱购买图书。三年困难时期,供应极端紧张,填饱饥饿的肠胃成了第一需要,然而郭立文用饭票和人换书看。
因为好学,郭立文自修完了大学课程,评上哈尔滨某大型国企技术革新能手;因为求知,他挖掘出中国史书记载磁疗的记录。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郭立文带着他申报的第一项专利——吊瓶式磁化卫生器,连找了厂长7次,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无奈之下,四十有七,无人无钱的郭立文辞去公职。
带着样品,骑着自行车,郭立文遍访哈尔滨的医院、诊所。年末,产品投入市场,他背着三只吊瓶去大庆推销。大庆工会主席为郭立文介绍了四位客户,结果带去的三只吊瓶卖掉了两只,还签订了8万元的售货合同。再接再厉,哈慈推出磁化杯,很快打开市场。几年间,哈慈销售收入由139万元增为亿元,利润由万元增长到2000万元。全国有1500万人用上哈慈产品。哈尔滨,几乎家家至少有一件哈慈的产品,许多单位将哈慈作为福利发给职工。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6)
1996年,以郭立文父子三人为股东的哈慈股份,成为国内医疗保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当时极少数几家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郭立文没有让股民们失望,几乎所有及时变现的人都大小赚了一笔。一年后,国外考察回来,郭立文对电视购物产生兴趣。他立即在四川省进行实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接着,他通过全国有线电视台的电视购物频道轮番轰炸,推销“家庭针灸师”哈慈五行针。半年时间,哈慈五行针创下日回款1180万元的惊人纪录,成为国内营销策划的经典案例。
曾经风靡一时的哈慈五行针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你若量力而为,你就永远不会出错。事业心得到极大满足和膨胀的郭立文,却踏上了多元化的道路。他野心勃勃,什么都想干;几年下来,什么都没干成。看来,多元化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家或许是一个假命题。
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引导下,在期待成为大鱼、快鱼的梦想中,在扩张、多元化中寻找机会。如何把握速度与方向,成为踏上发展征程中的企业面临的常见问题。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