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医道三部曲 >

第38章

医道三部曲-第38章

小说: 医道三部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舐墒Γ颐橇郊乙菜闶鞘澜弧J┮詈臀掖蟾缜嗝分衤恚黄鹂既搿肮⒂⑹看笱А薄N掖蟾缭诜ㄑг海诿朗跹г骸K┮黄鸩渭恿恕胺醇⒍觥⒎茨谡健⒎*”的学生运动,不久我大哥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前夕,她全家去了台湾。施翌留了下来,一直痴情的在等我大哥。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在我大哥向组织申请要求结婚时,没获批准,原因是她父亲去了台湾。无情棒打鸳鸯散,只能分道扬镳。这位阿姐终没能当上我的大嫂,但留给我一个‘嫂姐’ 的亲昵称呼。我忽然想起那‘跳海女人’, 心中升起个个疑团;新社会是‘婚姻自主、尊重*’ 吗?为什么在‘婚姻’ 上,有那么多政治上的清规戒律昵?

  在施翌布置的十分雅致的房间里,我再次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她几乎一直看着我,弄的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她问了我家的情况,尤其是我大哥的情况,一点细节都不放过,她把我当成年轻时的大哥了。当她听说我母亲已去世时,禁不住抽泣起来,难过的说:“你妈待我亲生女儿一样,想不到这么早就去了天国,我连一点孝心都没尽到。”她让我回东阳祭扫父母陵墓时,替她鞠三个躬,多烧点纸。我问她为啥还住单身宿舍时,她苦笑着说:“我这一个人生活,不也挺好嘛。往事不堪回首,人强,强不过命啊。”

  她希望我常和她保持联系,我留下了地址。告辞时,她拿出一幅画;“这是我临摹郑板桥的‘竹石图’,捎给你大哥吧。”出门时,她拥抱了我,“小弟,不要忘了阿姐。”“你多保重!";

(16一116)
昨晚下了雨,葡萄架下的坑洼处积满了水,抬头望天,灰蒙蒙的。我来到西湖边,望着披着面纱似的 ‘烟雨西湖’,欣赏这空濛的迷人景色。

  我登上游船,第一站‘小瀛州三潭印月’;岛内九曲回桥、楼台亭榭、杨柳婆娑,宛若仙境。复至‘西山公园’,胜景是‘花港观鱼’;中有奇花异卉的‘牡丹园’,高大的塔松,紫藤缠绕的“长廊”。在花港只要投入面包屑,成百上千的金色鲤鱼,就会争相而来,济济抢食,真乃奇观也。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出园漫步苏堤;南风熏人,烟柳如画。暖风吹得游人醉,乐而忘返。忽见天外飞来一团乌云,狂风骤起。我急登一小游船,女船工憋红了脸,有如赛船般的划动木浆,刚到湖滨拢岸,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紧接着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好一场暴风骤雨。

  躲进湖滨路边的‘朵云轩’避雨,正好有画展在此展出。其中有一幅(毛主席来到了双龙电站),是我中学恩师劳坚清所作。望着画面伟人的光辉形象和背景的熟悉山水,又勾起我种种酸涩的回忆…。

  雨过天晴,望着晚霞,在湖滨伫立良久。直到肚子咕咕叫,才去解放路吃了碗青菜面。天色已晚,我沿着延龄路逛商店,各种商品虽没有上海丰富,但没有工业卷之类的限制,我一口气买了八床线绨被面。售货员用疑惑的目光打量我;“你该不是搞投机倒把吧?”我向她作了解释。她才委婉地说:“一下子买这么多,要有麻烦的。”我感激的点点头。

  浙江素有‘美术工艺之乡’的美誉,我特别喜欢杭州的伞、扇、金石、丝绸等工艺品。在‘都锦生’买了六幅织锦画,特别对一幅(西湖全景图)爱不释手,咬咬牙,花五块钱买了下来。我买了一只竹篮,竹编的椭圆形筐,镶有红边,上有一只网袋,正好装我买的东西。回到旅馆,老伙计笑着说;“这么多东西,怎么带啊。”我无奈的摇摇头:“都是给同事们捎的,没办法。”“听说东北很冷,你怎么跑到那么远地方去?”我苦笑着答道:“还不是为了糊口嘛。”老伙计连连点头:“那是,那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君枕亭上看潮头’,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可憾不是秋季,没有桂香。沿石阶进入虎跑泉,在‘定慧寺’,品茗‘龙井茶叶虎跑泉’的天下双绝。

  步行到钱塘江畔,登上‘月轮山’下的六和塔,极目远眺;钱塘江横贯南北,大桥、船帆、田野、房舍尽收眼底。但没有看到钱江潮。听说观潮要在中秋节前后。传说:梁山好汉武松、鲁智深曾在此修行,踏潮而去。

  一早乘车去‘灵隐’,这是游客必到之地。山门有一照壁,大书‘咫尺西天’过了桥,顿觉凉气扑面。洞天佛地,千年古刹,气势不凡。寺内古木参天,巍然大殿有‘灵鹫飞来’的额匾。寺前有‘飞来峰’,峰下有冷泉,泉边有‘冷泉亭’。入殿有‘如来佛’的巨像,佛像背后有大型群塑,各路神仙栩栩如生,蔚为壮观,虔诚的善男信女跪拜不迭。

  传奇中的济公活佛就圆寂于此,近代的李叔同在此出家当了和尚,成了“弘一大师”。解放前,母亲年年要到‘杭州灵隐’、‘舟山普陀’朝拜,常常带着少不更事的我。而今,母亲已作古,触景生情,唏嘘不已。

  在山门的‘天外天’餐馆,吃了一碗素面。回程时在‘岳坟’下车,殿内额匾书有‘气壮湖山’,殿内有岳飞身着戎装,正襟危坐的塑像。很多游客在“满江红”的碑刻前照相留念。岳王墓前,栅栏中有四位奸臣的跪像,唾痰狼藉,可鉴人心向背。偏殿内还有岳飞、于谦、张煌言史迹陈列,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回旅舍已是日落西山,老伙计迎上前来,满脸堆笑的交给我一封信,还说:“你姐来找过你。”我道了谢,回到房间。拆开信,是十分娟秀的字体:“昊弟;我回东阳奔丧去了。”落款是翌姐。短短一句,令我孤疑不解,心神不定。不知奔的谁的丧?我再也没了游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6一117)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这个难忘的日子。暮色中,我到达了浙赣线上的一个小站——义镇。大哥接过我的行装,第一句话就是:“你终于回来了。”魂牵梦回是故乡,游子又回来了!

  义镇是义乌县的一个小镇,六一年大哥右派摘帽后,就在‘义镇中学’教书。这是一座乡村的初级中学,筑有泥坯的院墙,校舍为十几栋平房。校园内植有花木果树,种有蔬菜。虽然简陋,不失为乡镇的文化中心。      

  学校内有栋教工宿舍,大哥有一小房间,房内只有一桌一床,两把竹椅。进门有人叫我“叔”,一看是小侄方晟。三年前,奶奶去世后,他回到父亲身边,在镇上读小学。大嫂带着一子两女在离义镇五十里外的“大陈财税所”工作,他们离多聚少。

  晚餐在食堂打了几个菜,方晟又到镇上打来酒,买了几个烧饼,还有一包茴香豆。大哥兴致勃勃的说:“难得回来,来,干一杯家乡酒,走到哪里不发愁。就算给你接风了。”几杯酒下肚,大哥的话多了起来;他似乎过的挺知足,这一带正是他当年‘打游击’的地方,解放初还当过‘义镇区长’。而今虽然不再当官,但在相对稳定的乡村教师生涯中,工作省心轻松。

  大哥已近不惑之年,经受过生死考验,又当了十几年的官。虽然在那场反右斗争中落马,但对共产党的信仰,仍然忠贞不渝,痴心不改,还想东山再起。大哥说:“我正在积极工作,争取回归党的队伍。”这是老上级省委李书记,当年找他谈话时许诺的,恐怕是有些‘痴人说梦’吧。这个想法我没说出口,只是隐隐的觉得;他在政治仕途中,还是患有一厢情愿的幼稚病。

  第二天是‘义镇集市’,大哥没有课,就陪我到镇上转转。路上不少人跟他打招呼,有人喊他“方老师”,还有人喊他“方区长”,我不甚诧异。大哥说:“这里民风淳朴,受儒派影响深,很讲义气。地名‘义镇’就从此而来。”

  这是一个江南农村典型的小镇;镇中有一个‘大塘’,镇内有两条小街,黑瓦白墙的民居已有些斑驳,显示出时代的久远。各种鹅卵石、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路,磨出了历史的光辉。食品、农资等‘统购统销’物品,都囊括在国营的供销社中。但仍有地方色彩的小酒店、小吃铺、小货摊应运而生。

  每逢农历三六九,是农贸集市。附近的农民推着独轮车,挑着萝筐,提着竹篮,带着土特产,从四面八方涌入了集市交易。大哥说:“集市是南方农村的习俗。不管怎么改朝换代,在历史长河中,都这样沿袭下来了。” 他自嘲地说:“这些年,当了老百姓,才懂得为什么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尾巴很难消声匿迹的道理”。

  我打听了一下;一角钱四个鸡蛋,五分钱两个酥饼,上好的黄酒才二角五一斤。我忽然想起‘三年灾害’, 饿死人的岁月。支撑共和国大厦的脊梁,不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勤俭的五亿农民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16一118)
礼拜六,大哥请了假,陪我回东阳老家。从“义镇”上火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义乌火车站。这是个三等小站,只有慢车才停,却是东阳、磐安、永康等县的门户。

  义乌站旧貌依然;一个站台,一间兼卖票的候车室,还有一间行李房,刷了醒目的黄色。站前是一间间简陋的食宿店,还有一些小摊贩。我突然想起,那个五九年的夏天,母亲不就在这里送我上车的嘛。幕幕情景,犹如昨日,可真是物事人非了。

  我们在此转乘汽车去东阳。这是最后一班车,又是农忙季节,旅客不多,车开的很慢,不过三十八里地,却走了一个多小时。暮色中,西甑山正沐浴在惨淡的晚霞中,进城时,夜色已经降临了。

  我们“潜入”了家,开锁进门,一般霉味冲鼻而来。大哥说一个月前他还来过,可我的感觉,似乎许久没人居住了。简单的整理了一下床铺,我俩上街小吃,要了两个小菜,两斤黄酒。小店的老板娘似乎认出了大哥;“你是方家的大少爷吧?”大哥一怔。“侬勿认得我了?我是祥嫂。还做过你家的厨娘啊。”她又看了看我,“你是阿昊,是吧?小时我还抱过你呢。”我记起了那个年轻漂亮、干净利落的厨娘,点点头叫了声祥嫂。她激动的撩起围裙,擦了擦手,回到厨房,又做了两个菜,端了上来。一碟是“炸响铃”,一碟是“豌豆雪菜”,“这是你哥俩都爱吃的。”她叹了一声:“唉,你妈可是个好人哪,可惜走的那么早。”我俩又添了一壶酒,默默的喝着,再也没有说话。

  我俩不敢贪杯,微有醉意,便起身回家。祥嫂说啥也不肯收钱,我掏出五块钱,放到她手心里:“你们小本生意,也不容易。”祥嫂一再叮嘱;“一日三餐都到我这吃。”

  回家也没洗漱,就着醉意,在母亲的旧花床里躺下了。南方的习俗,我俩抵足而眠。大哥很快就睡着了,我却久久难以成寐。

  小时候,只有我这个小儿子睡过这张床。这张“千工床”,伴我渡过了儿时一段温馨的岁月。母亲的喜怒哀乐,老花床可以作证。想必母亲最后的日子,也辗转在这张床榻上。

  月光从窗棂上泻进来,映着打了补钉的蚊帐。我能想象得出;母亲病痛的面容和盼望儿归的表情。我似乎听到了母亲的呻吟,和难以瞑目的叹息。我的心一阵阵发紧,又一阵阵发冷,还一阵阵发痛。往事不堪回首,逝者如斯夫,我眼睁睁的一直到天亮。

  为避耳目,我俩一早就起来了。天,灰蒙蒙的,阴霾的让人窒息。南门外有座小小的‘馒头山’,就是我家祖莹地。有太公太婆,祖父祖母的陵寝。东侧的新坟就是父母的安息地;坟上旧草增新绿,却连个墓碑也没有。大哥说:“当时没处买墓碑,临时做了个木头的,也被人拔掉了。反正心里有,就行了。”茕立墓前,不由得悲从中来;乌鸦知反哺,况人之于父母。天地间,虽然万事都有个定数。历史长河中,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鬼节、清明、冬至,母亲都要带我们来此上坟。提着内装祭品的竹篮,拿着银箔冥纸和香烛,虔诚地叩头跪拜。那时,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稚童,没有叹喟,没有感伤。直到我上了中学,母亲常告诫我一句话:“人活着就要有用,死了,骨头打鼓也没人要了”。

  我俩伫立在坟前,默首致哀。我还特意烧了本‘纪念母亲’的小册子,九泉下父母有知,也会感到几分欣慰吧。大哥说:“当年选址时,风水先生说:祖莹地背靠双岘峰,前临东阳城,坐南朝北,有一条小溪流过,是风水宝地。”虽然是迷信,但我宁信其有。真希望西方有个天堂,有朝一日,我们还能到另一个世界团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