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无声--"好汉一个半"探案系列1-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到那个墨玉烟嘴是谁的了,在昨晚半夜三更,我脑袋那聪明的灰色细胞突然联通了。”廖凡有点飘飘然,学起了福尔摩斯。
“谁的?”拓费有点兴奋。
“李征南李校长的,我们那天在学校参观的时候,我见他拿着的。我想马致远应该更清楚,那天他和李校长可是对坐聊了很久,可惜他无法作证了。”廖凡有点遗憾。
这一句提醒,仿佛也联通了拓费头脑中的记忆网路,他分明记起了那天李征南的确是拿了一个玉石的烟嘴吸着卷烟。“走,我们去找王村长,先检查一下魏名扬和马致远的遗物,然后再去查一遍祠堂,最后去找李征南聊聊。案子总算有眉目了!”拓费披上衣服就向门外跑去。
“不吃早饭啦?!”廖凡似乎在抗议。
“你要怕饿,就带两个馒头!”此时拓费已经冲出了院门。
我当然怕饿,廖凡心里说,不然我就算一整个好汉了,还何必自诩半个。他找柳大娘要了几个馒头,揣在怀里,跟着拓费,到了王村长家。
第二十四章 查遗物,照片中的老面孔
王长明正在院子里抽着烟袋,听说了他俩的来意,没敢耽搁,便带着他们来到客房。“魏名扬和马致远的遗物分别放在了炕的两端,左边是魏名扬的,右边是马致远的,那个吴吹水倒是没留下什么,走的他妈干净。”说罢,狠狠的敲了敲他的烟袋,似乎对吴吹水的消失还有些耿耿于怀。
“王村长,您给做个见证,我们开始检查了。”拓费先翻开了魏名扬的包,廖凡从旁看着,里面放着几套平整的衬衫,精致的生活用品,还插着几本关于书,都是有关于西夏遗迹和考古的。一看到书,就印证了他们的猜想,这个魏名扬,绝不是单纯来投资这么简单。包侧边的小袋里,装着一些药品,其中包括两盒治疗心脏病的药,还有些维生素和钙片之类的东西。检查完毕,拓费总觉得少了点件什么东西,又无从想起,便问廖凡:“你觉得少了点什么不?”
廖凡仔细想了想,又看了一遍摊在炕上的东西,突然说道:“墨镜啊!魏名扬的墨镜不见了,尸体发现时也没有。”
“廖凡,你可帮了大忙!”拓费赞许道。
收好了魏名扬的物品,接着,他们又翻开马致远的行李。除了一些简朴的衣物和日常用品外,也有一本书,却是本闲书——《苏东坡传》。拿起书,一张照片从书中滑落出来。拓费端详着照片:这是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六个年轻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其中一个该是马致远。岁月虽然给他增添了许多苍老的痕迹,却改变不了他的轮廓和面貌。另外几个也有些眼熟,当然更眼熟的是作为背景的那城墙。对,“落雁无声”,城门上的四个大字把照片的拍摄地定格在了这里。这该是马致远当年在落雁村当知青的时候拍的。
“王村长,我们要这张照片有用处,您先帮忙记着,我们用完了就归还回来。”拓费让王长明做个见证人。
“好,好!”王长明答应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五章 再探现场,破解上吊机关
整理马致远的遗物,他们出发准备去再查看一下祠堂的情况。三人到村部拿上长梯,信步来到了祠堂的后殿。连续两天的大太阳,炙烤着大地,才早上九点多,空气已经是闷热难当了。拓费和王长明先行进了后殿,而廖凡因为饿,则先留在石门外的一棵槐树下背阴吃着干粮。拓费一进石门,就感觉到后殿与昨天早上相比,已经干爽了许多,他支了梯子搭在大梁上,又慢慢爬上去,想再检查一遍大梁,王长明则在下面帮他扶着梯子。正在检查大梁上绳子痕迹的时候,拓费忽然发现后殿四周墙上,有一圈清晰的水渍,比房梁略低一些。头脑中只一瞬间的闪念,让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他又仔细看了看房梁,望了望那破碎的天窗。天窗距离房梁有一米多远,阳光此时已经透过破碎的玻璃投射了进来。看罢,他急忙爬下来,又到两具尸体旁,检查着下吊着魏名扬的绳子,一个微笑,不经意的掠过了他的脸庞。
“王村长,快,咱们再到屋外去,上房顶检查检查。”说罢,拓费和王长明抬着长梯又到了祠堂外,把长梯搭在了北墙上。
廖凡看了,忙吞下最后一口馒头一路小跑过来:“我能帮什么忙不?”
“你在下面帮我们扶着梯子,我和王村长上去。”拓费嘱咐到。
“没问题,我体重大,又吃饱了,在下面扶着绝对稳当,你们小心点!”廖凡馒头下肚,已经恢复了精神。
拓费和王长明依次爬上梯子,小心翼翼的爬到了屋顶上。只见屋顶上的瓦片已经被掀开了一些,大雨过后的杂乱痕迹还历历在目。拓费先是沿着房檐,寻找着什么,然后掏出手机拍了下来。又爬到天窗附近,贴近细细看了又看,再拍下来,并用镊子小心翼翼的取了样。王长明则在后面保护着拓费,顺便把手边的屋瓦重新铺了铺。
约摸十分钟的样子,拓费和王长明都沿着长梯爬了下来,廖凡急切的问:“有什么发现吗?”
“发现了我想要找的痕迹,瞧,绳子摩擦的痕迹。”拓费把手机拍到的房檐边和天窗边绳子摩擦的痕迹拿给廖凡看,王长明也凑过头来观瞧。
“哎,你别说,我刚在树下吃馒头的时候,也看到了绳子摩擦的痕迹。”廖凡突然想到。
“在哪?”拓费更加兴奋了。
“就在那棵树的树干上。”廖凡用手一指。
他们三人到了树下,果然,在树干上一米多高的地方,有少许绳子摩擦的痕迹,而且是新的。拓费又照了相,取了少许纤维。
“现在就基本完美了,我已经知道凶手把魏名扬吊起来的手法了。”拓费自信的说道。。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六章 寒窑内,李征南从容开讲
“什么手法?”廖凡急着想了解。
“先不急,我只是知道了吊起来的手法,却还没完全掌握杀人的过程和动机。”拓费解释说,“说此事还早,咱们现在去找李校长聊聊吧。”
“李校长,这事和李校长还有关系?”王长明不解为什么会牵连到李征南。
“也许该有吧,走吧!”拓费拉了王长明,廖凡跟在后面,一起走进了村小学的大门。
暑假的小学一如前日的寂静安然,无风的日子,热浪从地上缓缓升腾起来。几只小麻雀在操场上蹦跳着,追逐着,似乎有点躁动不安。
“李校长在吗?”王长明照例站在校门口大声询问着。
只见李征南缓缓的从房中走出来,站在门廊下平静的说道:“你们来啦,到屋里坐吧。”
李征南把三个人让到他的屋子里坐下。这小屋只有十几个平方,四壁残破,一铺小炕,一张老旧的书桌,几把木头凳子,和一盏小台灯,几乎是这个屋子的所有家当。当然还有摆满炕边、桌上,甚至堆在墙角的各种书籍。窗户朝南,阳光已经照到了窗台上的几株花草。而从窗子斜望出去,透过树木的枝干,正好能望见村中祠堂后殿的大石门。
李征南到隔壁厨房打来了开水,给他们三个人倒上。王长明说:“李校长,您别忙了,快坐,我们来是有事想和您聊聊。”
李征南从容的坐到了炕边,慢慢说道:“我猜想,你们会来的。”
三个人都为李校长这句话微微一震,沉默短暂的持续了半秒。
拓费从怀中拿出那个墨玉烟嘴,递到李征南的面前,问:“李校长,您看看,这是你的东西吗?”
李征南接在手上,随手从兜里掏出根卷烟,插了上去,熟练的点上火,待一缕烟雾升腾起来,才慢慢说:“我想这老伙计一天了。我知道你们要问我事情,但请等等,先听听我说的故事吧。”谁想,这一说,便说回了四十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章 四兄弟,组团上山下乡
1969年夏天,北京的大街小巷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那热度不逊于天上的滚滚骄阳。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每所学校,每个街道都在积极的宣传和组织中学生开赴农村。
红星中学,是建立在工厂区的一座六年一贯制中学,此时的校园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自从*以来,学校逐渐进入了半停课状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只能把那精力过剩的青春,消耗在打架、拍婆子和“阶级斗争”中。自从学校里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后,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都有些按耐不住,向往着祖国的广阔天地,渴望着自己能大有作为。
红星中学高三的马致远、李征南、魏光明和梁厚冬四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他们正愁高中毕业了没事做,正好,赶上了这场洪流,便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进去。四个人商量好了,要下乡就去一个地儿,兄弟们在一起有乐子,还能有个照应。
他们一起找了学校知青办的李主任,申请组团下乡,李主任满是热情的招待着,因为学校和农村当地愿意要像他们这样的高三学生,年纪大懂事多,不容易出事,学的知识也多些,还已经能干重体力活了。
“李主任,我们要去最艰苦的地方!什么大西南或者北大荒之类的!”梁厚冬代表他们申请道,他是这四个人的头儿。
“好小伙子们,有志气!可是,今年到云南和黑龙江的名额都已经足够了,难道你们再等一年?”李主任解释说。
“那就去内蒙,去新疆!”马致远满腔豪情,他是个耿直的工人家庭的孩子。
“嗯……目前也没名额了。”李主任显出为难的神色。
“哦~,哪儿都不要咱们喽!”魏光明在旁边起哄,这个活宝没有一会能安静,正敲着椅子背当吉他。
“你们别急,让我看看,要不,去太行山怎么样,支援太行老区的名额还有几个。”李主任不断翻动着名册。
李征南一直没说话,他从来都这样,少言寡语,随和内向。
“太行山离这儿也就几百里,离家太近了,再说那儿艰苦吗?”梁厚冬和另外三个年轻人就像所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一样,似初次离巢的鸟儿,总希望飞的越远越好。
“太行老区为我们革命是做了大贡献的,那里现在还是很艰苦,怎么样,你们有没有胆量去啊?”李主任用着他小小的激将法。
“艰苦就行啊,我去了!”梁厚冬满口答应,又回头询问另外三个兄弟,“怎么样,你们?”
三个人也都纷纷同意。
就这样,没有太多离家的不舍,和对故土的牵挂,十天之后,他们便踏上了去往太行的火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八章 投宿三家,种地享田园
火车颠簸而行一天,终到了蔚县。他们忽然发现,在这里等待分配的全国各地的知青还真多。知青办门口的广场上,熙熙攘攘,南腔北调,好不热闹。由于他们四个年龄较大,又是北京的高三生,于是被分配到了蔚县最偏远落后的落雁村。与他们同去的,还有两个从天津来的初三男生。
六个人转了两趟车,又做了仨小时马车,才到了落雁山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子。为了留个纪念,送他们来的县里的干部,特地为他们六个在落雁村的西城门外合了张影。
老王支书把他们安排住在祠堂的后殿里,闷热,潮湿,第一个夏夜里他们都因着环境的不适和初到的兴奋,辗转反侧无法安睡。魏光明大呼上当,说不该来这鬼地方,闹腾着要换地儿;而马致远却说这也是一种革命锻炼;李征南在角落里没说话,暗地里盘算着这次下乡的不易。第二天,梁厚冬就代表他们找到了村上的王德友书记,说明了他们的住宿条件实在是太艰苦。王书记也怕慢待了这些首都来的娃娃,掂量了一夜,找了村上另外条件相对好些的农户一商量,准备把他们六人分别安排住到了老乡家上。经过几天的努力,两个最小的天津学生被安排住在王书记自己家里;马致远和魏光明被分到了村南头的赵安顺家里,赵家原来是赶大车的,有些家底;而梁厚冬和李征南则被安排住在了王书记家隔壁的柳石方家。柳石方是村小学的校长,兼着村上的会计,村里少有的肚里有墨水的人,也是吃公家饭的。
第二年,村里给六个人在缓坡上又开了几亩知青田,以供给他们的口粮。平时除了种地,他们就到村上小学代课,要么就去修水渠,支援水利建设,赚些公分儿。
坡田收成本来就不如河川地好,又赶上伏旱,田里的秧苗总是瘦小稀疏,让人看着心急。可心急的只有梁厚冬和马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