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难得门当户对+番外 作者:何以疏狂(晋江vip2014-09-16正文完结) >

第26章

重生之难得门当户对+番外 作者:何以疏狂(晋江vip2014-09-16正文完结)-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乐观的心态嘛!啦啦啦!
2。之前跟大家分享的门当户对的文章似乎过于偏重家庭背景了,作者君一直觉得门当户对更多是两个人精神层面的事情。今天看到了一篇讲到了这点的文章,分享给大家。题目是:《夫妻之间最大的矛盾是什么?阶级!》
【夫妻之间最大的矛盾是什么?阶级!】阶级一点都不是什么高深的词。你买的房、你买的车、你买的手机、你买的牙刷都喻示着你的阶级。你说,我不是买不起LV,我只是舍不得。舍不得就等于买不起。写得很深刻的一篇文章,值得看下!
在所有出了车祸并且断了腿的人里,我认识的东子,是最幸运的。他有钱。
跟《触不可及》和《遗愿清单》那类成了高位截瘫或者得了癌症的超级富豪一样,虽然很惨,但是人家有钱。
东子的老婆是他的大学同学,外企高管,年收入几百万,御姐型。他瘫了,老婆跟没事儿似的,该调侃调侃,该骂人骂人,丝毫没当他是残疾人,甚至会拿他的残疾打趣。老婆推着轮椅中的他,照样秀恩爱,害得朋友圈里的男人很不爽,那孙子凭什么啊?
两年之后他们就离婚了。朋友们松了一口气,早就说了这世上哪有什么真爱!
东子真是残障人士中的励志偶像,刚办了离婚证,第二天就娶了公司前台,童颜巨乳大美妞。朋友们当天都扎了他的小人,活像东子睡了他们的女人似的。
如果你以为这个狗血的故事已经结束了,那真是太天真了。
上个月,东子的老爸过生日,亲朋好友都在,他前妻过来,拿着他们当年的婚戒,重新跟他求婚。亲朋好友拉着他,生怕他拿盘子砸过去。
东子当场就答应了。
现任妻子傻眼,东子说,你要多少钱才能离婚,开个价。
然后他被盘子砸了。
据说,东子之所以跟前妻离婚,是因为他车祸之后,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他前妻的梦想是,35岁就辞职,然后回家生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东子不忍心耽误心爱的女人的梦想,忍痛把她赶出去,火速展开了二婚,就是希望她死心。以她的条件,哪怕二婚,都能嫁个好男人。
结果,娶了现任老婆,才发现,这是一次长时间的嫖。他付钱,她卖笑,两个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共同朋友……等前妻送上门来,东子瞬间就崩溃了,郑重决定,从此以后,做一个自私自利的残疾人,缠着他前妻一辈子。
有一次东子自称喝醉了酒,要吐点真言,他说,前妻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智商情商双高,以她的能力,开个公司,一年赚上亿,都不是难事。所以他们在一起,没有利益瓜葛,谈的都是真爱。而现任老婆,爱好就是逛淘宝、看言情剧,跟他聊的话是双十一打折了她买了多少东西申通快递太慢她弟弟想出国留学赞助80万……即使他前妻不来求婚,他也会和现任妻子离婚,他的原话是“老子总不能真的跟充气娃娃过一辈子”。
这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解读,我想说的是,夫妻之间的最大矛盾是什么?阶级。
这没什么新鲜的。门当户对是古训,可是,现在的阶级差异,还不仅仅体现在门第和出身上,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阶级坐标。东子、前妻和现任妻子,论家庭出身,都是小城市普通小康家庭,按理说,并不存在阶级冲突,但是,东子和前妻都是知识型、奋斗型中产(接近富豪),现任妻子是没文化的小市民,学历背景、知识结构、视野见识、经济能力截然不同,除去前妻的性格魅力以及他们的共同经历,最重要的,就是阶级和价值观上的相近。
查尔斯王子为什么选择卡米拉而不爱戴安娜?从家庭出身来说,卡米拉和戴安娜都出身于贵族,但是,查尔斯毕业于剑桥,卡米拉曾在瑞士和法国留学,两个人都是学霸、文青,戴安娜则是补考都不及格的高中辍学生,典型的学渣——没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兴趣,很难有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土豪朋友兴致来了,找了个清纯朴素的女大学生谈恋爱。一个月之后,他跟我说:“我们去吃私房菜,两千块一位,她得知价格,非要走人,拉着我去吃木屋烧烤;我给她买卡地亚手镯,她拿去退了,默默把钱存起来;我们去逛O L E超市,我拿任何一样东西,她都在旁边唠叨说太贵,为什么不换便宜点的……”我说,多勤俭持家的姑娘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示橱窗啊,你娃赚了。他说,赚个毛。我买个东西,她在旁边碎碎念,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这妞挺实在挺可爱啊,听多了,老子烦都烦死了。坦白说,我最近在收购一家公司,1亿还是8000万,差别真的不大,关键是投资回报率。我他妈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比较180块的牙刷和280块的牙刷哪个性价比更高上。
土豪的结论是,发誓不找穷逼谈恋爱了。
一点也没考虑我这个穷逼听众的心情。
阶级一点都不是什么高深的词。你买的房、你买的车、你买的手机、你买的牙刷都喻示着你的阶级。你说,我不是买不起L V,我只是舍不得。舍不得就等于买不起。
就算是夫妻之间,阶级也是有流动性的。很多夫妻结婚伊始,阶级属性近似,但是男的开公司了发财了,女的还在原地站着,关心着七大姑八大姨那点小事,以为等啊等啊老公就会退回来,太乐观了。
笨蛋们又要问了,那我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找阶级差异太大的,除非你自己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去跨越这个差异;其次,结了婚,也要保证两个人的同步成长。势利是人类的天性,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你能干、你牛逼,父母都会更爱你。找到你的优点,维护你的优点,在婚姻中和在职场中一样,永远保持你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社会的真谛就是,你的劳动和报酬不是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3。之前有读者君提到作者写的富家女不够富家女的范儿,必须要说,这只能是因为作者君不是被“富养”的孩子啊!虽然物质还算优渥,但是父母就是传统的80后们的父母,总是灌输作者君讲究物质不好,赚钱不易要珍惜的想法!今天看到一篇讲的好深刻的文章,跟大家分享,希望我们做妈妈的时候都能够养出内心富有的孩子!!
PS:这句话真美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PPS:噗——!女友回复:“剩下8块都在说:胖死你!”
《请不要再对孩子说养家有多辛苦,毁孩子的一生!》
孩子该如何教育?如何让孩子孩子品行好?在中国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要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最好的方法便是让他们生活得愉快,家长们,请收回自身对生活的沉重与匮乏感,在下一代身上传递希望与丰盛。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事实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一样接近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
  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去趟香港给孩子带一堆上千块的童装,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摇摇车,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一些,容易变得欲壑难填,跑车名表攀比着买,也很难弥补童年的匮乏感。然后所有人都会感叹一句:就是父母太溺爱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费。
  溺爱几乎是中国人的万金油标签,孩子出啥问题都往溺爱上贴,典型的中国式浆糊逻辑。那些口口声声富养就会把孩子养成李天一的网友,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穷养的孩子就要变成马加爵?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时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看不得孩子顺畅开心。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刘志军成克杰等著名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