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极品三国-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赐早是心有城府。不慌不忙道:“这三个人有两个人不在朝中。一个是北地太守皇甫嵩。一个是尚书卢植。最后一个乃是汉中太守丁淮。若有这三人领军征讨。微臣担保不出两年必然能够平定叛乱。”
杨赐地话音刚落。何进心中便犯起了嘀咕。杨赐这个老家伙毕竟老奸巨猾。所推荐地人必然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倘若真地平定了叛乱。自己这个大将军地岂不是要让出来给杨赐这个老东西了。不行。我不能让好事全落在他身上。
于是。还没等灵帝开口说话。何进便一闪身出列。站在杨赐地右前方。道:“陛下。微臣以为杨太尉之意不可采纳。”
灵帝知道自己的这个大舅哥有多少斤两,没想到他竟然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列阻止,也不看现在是什么时候,马上就要火烧眉毛了,还在这里瞎凑热闹,若不是担心会影响其他大臣的言路,灵帝早就将何进给喝斥下去了。
没奈何之下,虽然明知何进不会有什么好主意,灵帝只有强作笑颜,问道:“哦,何爱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也可为朕分忧一二。”其实,灵帝这是话中有话,意思是说,你何进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何进却是个大老粗,没听出来灵帝话中的意思,还以为皇上对他十分欣赏呢,挺了挺腰板,傲眼一扫群臣,清了清嗓子,道:“陛下,臣以为若是单凭三路精兵扫平天下黄巾,虽然也可以做到,但只恐兵力过单,时日过长。根据唐周所报,黄巾之众遍布八州之广,且人数甚众,非三路可敌,微臣也保举一人,乃是谏议大夫朱儶。另外,以微臣看来,陛下可一面令四路大军专攻黄巾军主力,一面可令各州州郡各自募兵,抵抗地方的小股黄巾,如此一来,一两年之内必然能够扫平黄巾之乱,还请陛下圣裁。”
别看何进以前是一个屠夫,没有读过几天书,这一席话说得还头头是道,确有几分道理,不但灵帝听了心中暗暗点头,就连其他一些认为何进没什么本事,全靠裙带关系才到达大将军之位的大臣们对何进也改变了看法。何进的这一番话,不但博得了灵帝的欣赏,也为自己招揽了一些臂膀,如袁绍、曹操等人。
但是,虽然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并且现在却是对于及时平定黄巾大有益处,但是其中却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一旦各州郡募兵抗击黄巾之后,势必会成为尾大不掉之势,一旦不再听从中央号令,必然酿成诸侯割据之局面。
当然,由于当时人的局限性,不可能会看出来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当时的人大多是忠君爱国之人,从未想到要不服从中央管辖;二是谁也猜不到汉灵帝会早死,以至于太子年幼,不能执政,进而演变成何进欲诛杀宦官反为其害、董卓进京等事情,这后来之事是完全出乎群臣的意料之外的。
灵帝大喜,道:“何爱卿真乃朕之肱骨之臣,虑事如此周全,何愁黄巾不灭。太尉和大将军方才共同保举了四位领军之将,大将军又建议各州郡募兵抗击黄巾,不知众爱卿可有其他补充?”说完,扫视了群臣一遍。
这时,杨赐再次出言道:“陛下,既然派兵讨贼,并且让各地加强戒备,但京师的防御不可不加强,还请陛下让大将军统率左、右羽林军,屯兵洛阳,拱卫京师,并星夜调兵进入洛阳外围的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轩辕、旋门、孟津、**津八大军事关隘,以加强京师外围防御。”
杨赐确实老谋深算,考虑问题极为全面,洛阳乃是天下之首,一旦京师震动,天下不战自乱,所以这洛阳的防御是必须要加强的。一旦洛阳的防御得到加强,黄巾军便只能在各地造成一些动乱,经过大汉军队的镇压,必然不会长久。
经过杨赐的进一步补充,这个计划已经算是十分完美了,根本不需要再有什么补充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兵源、粮草等等事宜了,当然这些问题对于当今皇上来说就算不得什么大事了,只要能将方案定下,还怕没有兵源、粮草吗。
见众人没有一个人再开口,灵帝便道:“既然如此,封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丁淮为右中郎将,朱儶为南中郎将,命令四人接旨后立即赶赴洛阳,各领精兵五万,讨伐黄巾军主力,具体平乱方案可有大将军和太尉共同制定;另外,命令各地州郡加强防御,招募新兵,讨伐本地小股黄巾。大将军何进统率左、右羽林军,屯兵洛阳,拱卫京师,还令大将军立即调兵进入洛阳外围的八大军事关隘,以加强京师外围防御。最后一点,此次抗击黄巾的四位爱卿之中,战功最为卓越者便可获得‘大汉第一名将’的称号。”
。
正文 第四章 匆忙起义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02 本章字数:2763
为什么何进刚刚担任大将军便知道朱儶之能呢,也许大家很是奇怪,其实是何进知道灵帝必然急欲平定黄巾,急需领军将才,所以在上朝之前何进已经问过群臣,朝中有谁可为领军之人,结果得到朝中公卿共同推荐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卢植,另一个就是朱儶了。
大汉末年,可谓是人才凋零,并没有什么名将,直到黄巾之乱突起的时候,灵帝朝中的将军竟然无一可以上阵平乱。后来在杨赐的保举下,灵帝才起用了当时的北地太守皇甫嵩和尚书卢植以及谏议大夫朱儶三人。
本来,皇甫嵩、卢植和朱儶被誉为汉末三大名将,黄巾之乱的平定可以说全靠了三人,其中以皇甫嵩的功劳为最巨。但是,由于丁淮的出现,使得黄巾之乱的平定日期提前了半年,历史的改变更为明显。
且说灵帝当天下旨,令人快马送往北地和汉中,命令二人接到圣旨之后火速进京,同伐黄巾。
三天后,圣旨便到了丁淮的手中。
接到圣旨后,丁淮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也被封了中郎将,并同皇甫嵩、卢植、朱儶一起参与平定黄巾,实在是大出丁淮的意料之外。因为历史上平定黄巾之乱的三个中郎将分别就是皇甫嵩、卢植和朱儶,还有一个董卓则是后来之事,并且董卓只有一战还是大败。丁淮原以为能够在黄巾之乱的时候能够趁机占领武都、阴平两郡就已经不错了,没想到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恭喜主公,如此一来,主公必将会名扬天下,成为大汉第一名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阎圃急忙向丁淮恭喜。
“呵呵,皇甫嵩、卢植之才不在丁淮之下,这大汉第一名将岂能是轻易获得?”丁淮虽然心中激动不已,但是嘴上还是比较谦虚的。
阎圃明白丁淮的心思,也不再这个话题上说下去,转了一个话题道:“主公,此次前去剿灭黄巾叛乱,需要那几位将军跟随?另外,黄巾之乱遍布过广,汉中也需多加防守,主公还需使一员上将留守此处。”
丁淮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会,道:“汉中之地乃是我之根本,不可不慎重,淮以为留张任、徐荣二将防守汉中,相真从旁辅助,如何?”
阎圃点点头道:“徐荣、张任二位将军皆是将帅之才,由此二人镇守,汉中必然安然无虞。”
丁淮见阎圃也赞同如此安排。再无疑虑。命令徐荣、张任、阎圃率军镇守汉中。以徐荣行太守事。张任辅之。大小事宜不必上报。可自行处理。阎圃出任汉中主薄。而严颜则继续秘密为丁淮训练骑兵。丁淮亲率高顺、成廉、庞德三将和旋风骑即日赶赴京师洛阳。
且说。由于唐周告密。灵帝不但将封諝等一干相关人等下狱。而且还召集众大臣商议了对策。命令皇甫嵩等人四路讨伐。但是。这样大地举动岂能瞒得过张角布在朝中地耳目。就在灵帝退朝之后。张角地耳目便已经派人快马将消息报告给在广宗地张角。
得到消息之后。张角真是又怒又急。重重一拍案几。大骂道:“唐周真他娘是个混蛋。枉我一直以来对他如此信任。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侯竟然背叛我。让我数十万大军措手不及。有朝一日。我必然将其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一旁地张牛角素与唐周交好。见状道:“主公。如今朝廷已经开始发兵征讨。我等还是马上举事才是。否则必然会陷入极其被动之地。”
张角听了。默然不语。沉思了一会。叹了一口气道:“也罢。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希望上天能够眷顾我太平道。马上通知张曼成将军和波才将军。令二人将南阳和颖川附近地大军汇集起来。先行攻下南阳郡和颖川郡。以为抵御官军之用。”
张牛角走了之后。张角仍然恨恨不已。没想到自己刻意栽培地弟子唐周竟然会在关键时候背叛自己。导致自己现在准备不足。措手不及。起义地诸项事宜还没有成熟。朝廷却已经开始派兵镇压了。这次地胜券真不知会是几何。
张角的势力本来遍布八州之广,但是由于准备(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拾陆K文学网)不足,张角担心兵力过于分散反而可能会被朝廷大军各个击破,所以才命令大军分别由张曼成、波才和自己各自率领一军,准备对抗朝廷的四路大军。此刻张角的军队基本都集中在冀州和豫州、南阳等地,接受训练,匆忙之下,张角也只能命令张曼成、波才占据最近的城池,以为防守之势,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驻守广宗城。
其实,张角这样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朝廷的虚实张角早已探听的清清楚楚,能够凑成这四路大军已是东汉朝廷最大的能力,只要自己能击败这四路大军,然后兵指洛阳,东汉的政权也就到了末日。
二月,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政治口号,号召起义。其属下的36方,共计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皆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军队没有到位,各地准备不足,在起义之初,义军节节胜利:河北黄巾军生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黄巾军斩杀太守褚贡,围攻宛城;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黄巾军败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北);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黄巾军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在张角的刻意指挥下,各地起义军很快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率主力活动于冀州(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南)的广大地区,张角、张梁驻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张宝屯兵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成为领导起义的中心,后来由于张曼成、波才、彭脱、卜已的逐一战败,张宝也与张角合兵一处,共同驻守广宗。
张曼成自称“神、卜使”,率南阳黄巾军屯兵宛城,成为南方的黄巾主力;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陈国(治所今河南淮阳市)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三大黄巾军的主力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形势看似十分严峻。
初时,在张角的极力约束之下,黄巾军的军纪甚是严明,每攻占一个城池之后,基本上是秋毫无犯,虽然也有个别黄巾军的将领或士兵作出了扰民之事,张角都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斩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黄巾军还是颇受冀州、豫州百姓的拥护的,当然,这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就是起义初时,黄巾军的粮草供应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但是,此时朝廷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共分为四路大军,约十万之众,分别由四位中郎将统率。其中左中郎将皇甫嵩、南中郎将朱儁率步骑4万余人重点进攻颍川黄巾军;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和地方官军进攻河北黄巾军;右中郎将丁淮率领步骑三万连同地方官兵进攻南阳一线的黄巾军。
官军进攻重点首先指向直逼京师洛阳的颍川黄巾军波才部。负责进攻波才部是南中郎将朱儶,此人颇有才华,但是为人却十分孤傲,并未将颖川的波才部放在眼中,这才导致了在阳翟之战中被波才军大败,从而影响了整个局势。
。
正文 第五章 宛城之战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04 本章字数:2987
南阳位处荆州北部,是荆州的一个郡,治所在宛城,是原荆州首府,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最早的主人是袁术,可惜袁术小儿称帝时已失了宛城,否则必当定都于此。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它是联系中原与荆襄九郡的通道。“隆中对”中孔明平定中原的两条出兵路线,其一便是由宛城直指洛阳。可惜关羽这个自大狂失了荆州,致使孔明的北伐孤掌难鸣,成了聊尽人事的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