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兄弟姐妹齐种田 >

第88章

兄弟姐妹齐种田-第88章

小说: 兄弟姐妹齐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安慰,算是两全了。

    收了甘蔗就得制糖。而且就得准备起制糖的副原料。

    虽说之前是计划初二后再备下,但制小碗红糖需要的石灰、菜籽油、能装一斤糖稀的小土碗、五口直径1米的熬糖大铁锅、直径三四十厘米用来盛糖稀的陶制瓦钵等都好采买,连要用来垫碗底的芭蕉叶都是河边就有现成的,所以初二中午时就准备齐当了。

    唯一难办的就是还没细细试验过。虽我知道制作的每个步骤和细节,可还真没操练过。

    除了奶奶和老娘跟燕儿在家里翻弄柿饼,家里其余的人都集中到了糖作坊里。

    三个小哥就负责在外院收称甘蔗;家里的两头黄牛一齐上阵,拉起了大石榨子;两个哥哥和晓晨哥一齐上阵给石榨子添加起了甘蔗和牵牛拉榨。

    大家都听着我在旁边给大家细讲起分工和制糖的步骤:

    甘蔗水榨出后,先是在榨子出水口通过两层细纱布过滤再流进下方的大木盆中,装满一盆后换盆。直到够量后,把在盆中沉淀过一次的汁水倒入锅中熬煮。当然了,盆底的杂质是不能要的。

    在第一口锅中熬煮时,适当的撒入澄清的石灰水,这时边煮表面就边会起泡沫多为杂质。泡沫要用大铲子铲出去。大火煮一阵后(30来分钟)。泡沫已经减少的汁水转瓢到第二口锅里,锅底杂质同样不要。

    第二口锅同样大火煮,依然加不同量的石粉水,打泡沫,汁水开始变得黏稠。面上和底上的杂质铲到空盆里留用。

    再反复经过第三口和第四口锅中,火得越变越小,石粉水的份量也逐渐减少,这次还得往锅中不时撒入一些菜籽油。

    糖稀转瓢到得五口锅中时,汁水已经蒸发得非常黏稠变成糖稀了,火更是小到只余下火碳的程度,石灰水已经不用加。只是边搅拌边撒入菜油,让糖稀放泡,也是做最后一次分离。

    站在灶前的小凳上,接了大伯娘递过来的手绢又擦了一把满头满脸的汗水,边闻着甘蔗浓郁的原糖香,边吃力的搅拌着大铁锅中的糖稀。我忍不住又咽了口唾沫。

    透着浓浓的蒸汽看着10个满脸神圣到入了神的家人笑问道:“看明白了吧,这是这样的喔,火是绝对不能大的,不然就不是这样的香味而是煳味了。”

    说完见大家不见出声,我又是笑喊几声。大伯才道:“这。。。这就成了?”说完还是一副不信的样子。

    见家里人都是震惊中,而且也多少知道大家此时的心情,所以笑道:“嗯,算是差不多了。大哥把火煺了,我来给糖稀降降温。”说着端了早准备在灶台上的一碗清水,边搅拌着糖稀边往锅里慢慢撒起水来,见糖稀因慢慢开始冷却变得更稠,然后才道:“现在可以了,只要装碗后,等它们冷下来,就成了集市上卖的那种块装的红糖,可是好糖喔。”

    对于第一次就能这么成功的做出糖来,自是高兴的,随即让大家把几十个能装1斤多点糖稀的小碗排放在一旁的大长条桌上,然后把早准备好的芭蕉叶撒成3厘米左右的长条垫放在碗底,再让大伯和老爹用陶瓦盆各自装出一盆糖稀,安我说的要求用大勺瓢了糖稀装入碗中。

    等糖稀被老爹和大伯一装入碗,就教着其他人用手拉着叶条两边左右转动一下。

    一直很慎重严肃没说话的爷爷好奇道:“芽儿啊,这是干嘛,什么意思呢。”很是一副好奇又好学的小学生模样,又很是慎重不解的看着我。

    我只得忍住就快露出的得意笑容,正色道:“这么转一下,碗上方的糖稀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芽尖,糖块成形后也有螺旋纹,不是好看了么。”说完看到大家震惊、意外又无语的表情,再忍不住的笑出声来。

    虽然都按现代时同学家的步骤做完了,基本都明白是些什么原理,只是最后这一步转叶子,怕只是为了让成型的碗糖更好看了,现代可不就是要美观又好吃才有市场的么。

    做糖对于古人还是很高科技的了,而且看家人这么神圣的对待着,到最后这一步,自己明白什么原因,可跟古人讲出来时。还真是能让虔诚的古代家人们意外到震惊了。

    一家11人动手,一会儿就把锅中的糖稀装完整好,只等红糖冷却后装入准备好的竹筐中就算完工了。

    从榨好一锅甘蔗汁后倒入锅中算起,整整花掉了近两小时。1千斤甘蔗做出了75碗糖,也就是75斤左右。

    那换言之,一天24小时不睡觉,也只能榨12000斤甘蔗来熬制出12锅糖,900斤不到。比起现代时,用榨甘蔗机榨汁,做出2000多斤糖少多了。而且咱们一家每天至少也得睡上8小时呢,能一天制上七八锅糖不错了。

    而且开荒也是个大事,开出的山地也得种上甘蔗尖,柿饼作坊也得赶雨水落地前建起来。一家人也真不能倒着班的光忙活制糖。

    想到这事就提了出来,一家人都是头痛,商议过后,决定每天只是上午收甘蔗2万斤,下午半天请大家来开荒。

    为了加强效果。还把半天开荒的工钱订成了25文包中午饭,新鲜甘蔗依然100斤50文,但砍下两三天不新鲜的只给100斤40文,因为甘蔗堆久了容易干了不说,还有可能长霉的,不安排好就可能有大损失。

    边跟大家细算说着,边拿了比糖碗大两倍不止的碗来试糖:把这被我盗名叫碗碗糖的红糖装在大碗中。然后轻轻注入小土炉上烧开的开水,然后看看红糖自然溶解的过程,如果糖块完全溶解后,浓度会自然地形成园园的红黄一团,与周围的清水泾渭分明,断然两色。就算用细管抽去糖汁,碗中余水是清色透明的,这才是同学家小碗红糖质地优异的一大特色。

    结果是有些让人失望的。红糖溶解后,糖液大多虽也自然的在碗底聚集,却有不少糖液扩散在了周围的清水中。这和普通的红糖没太大的分别了,之前兴奋的早早准备在旁边的几根麦子杆吸管都没用武之地。

    给旁边好奇的家人讲着这区分的特点,现在没能达到标准,可一家人做出了第一锅比散糖好太多的碗状红糖,明显已经很是兴奋了,很是满足的样子,让我也只得忍住失望的情绪,并在心里发誓一定让他们见识见识何为好糖。

    一家人正说笑着分喝那透着浓浓甘蔗焦香的红糖水,还一时商议起了想再买下河对门15个山梁的事情来,最是圆滑知事的浩清哥还提议应该给村长通过气,再顺便提醒下他是不是也上些,省得将来两家出点什么别扭。

    事情刚商议得差不多,原本只有阵阵笑闹声的外院却传来了一阵的吵闹声,大家都一愣后,本能的就往外院跑。让正跟着家人往外跑去的我心中一紧,早就知道收甘蔗是平静不了的,只盼别闹得太麻烦。

    果然和之前意料中一样,村里有那么三家不好相与的到大伯家路下和后山的山梁边砍甘蔗了,堂伯家也在后山砍就看见了,因为明白家里的意思,所以都去阻止了几句,结果就跟其中两家更难缠不讲理的闹上了。

    意外的是,还有另一伙人,是外村的两家人,在村后大伯家最尾一个山梁边砍,被村民发现后,给揪过来了,一路吵着要来平理。连黄村长都被人叫过来了,正在院中跟着几家讲理。

    看着院里闹成一团,围着家里大人正说着歪理的人,我气愤之余不禁心中感叹:唉,这要真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山梁,可是不敢有人轻动的,只是家里虽有些钱了也算富户,便毕竟时间不长,而且家里人给外人的映像都是和善大方的人,这近几年是让不少人变得敬重起来,但有些人可能还会觉得我们这是软弱的一家人了,也就也像现在这样欺到头上来。

    ps:

    亲们,求票票喔。
第一百三十二章 村民惹事
    家里大人都算是老实人,遇事一般只会与人讲理,遇到犯浑的就真是有些力不从心。老爹多年来是基本没跟人红过脸的,爷爷也只是个和善的老人不好意思说重话,但好在除了大伯能对抗上两句外,几个哥哥除了小哥和浩宁哥也算是能立些事的。

    二哥因不太爱跟外人瞎yy,也倒没说什么只淡然的站在一旁看着,但是大哥和浩清哥两个十五六的少年都不是吃素的,一人几句的道理和依据讲下来,倒真说得四家男人低了头不好意思再闹,只是对犯浑的女人他们却也是无力了。老少六个女人还在院中瞎搅蛮缠着,连村长的话都不起用。

    见大伯娘指使了浩宁哥就要去找奶奶,而她就要迎上去的样子,我忙把浩宁一把抓住,也拉住了大伯娘。我可不愿意年岁已高的奶奶再来操心这些极品的事,也不想她因为这六个无知难缠的女人去呛声坏了形像,而且真吵起来她绝对是吵不过的,怎么算都不划算,对这些女人应该还是我小孩子办起方便了。

    心中打定了主意,我给看着我的大伯娘打了个安抚的眼色,然后抢先大声道:“好了,两个老大娘和大婶也别多说了,现在比你们家里困难的多了,但我堂伯家却应该算是最困难的吧。我是小孩子别的不懂,但我知道他们是我爷爷的亲侄子,他家什么情况不光我们村,连外村的也多少知道。他家人老实,但办事也是本分,这阵子他们从大到小怎么起早贪黑大家也看得见,现在房子地基挖好没钱盖房,他们跟我家是血亲,我家帮上一把是应该的。”一阵话说下来,院中除了点击应和的人整体算是变得安静了些。

    见六个女人并没好意思冲我一个小孩子来犯浑,我才又道:“我觉得我家和我大伯家山上的野甘草都是我们自家人。我们自己能做主,应该没人反对这说法吧?”说完看向六个不知在想什么却不开腔的女人,又四下扫了眼院中依然点头应和的村民和乡亲。

    这状况倒是让我不禁在心里嘀咕,看来这四家人也没极品大奶奶张艳萍极品了。她们干出这样有些丢人的事,心里多少应该还是有些羞愧的,只是因为太穷想多挣钱,没先去远处砍而到了作坊近处,又因为性格和认知等因素使然,有些不通道理,所以才闹到现在,也倒让我心中少了些气愤多了些无奈,还真都是贫穷落后惹得祸啊。

    见除了六个还有些想不通的女人外大家都点头认同,才又更缓和了语气轻笑道:“现在我家只是留着让我堂伯家去砍了。要这样安排到哪里都说得过去的,不能因为不是我自家人砍了,就大家都能去砍。也不能因为我家给了哪个亲戚什么东西,都得也给其他亲戚或是外人一份,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所以你们也真的别闹了。赶紧到对门山上或是江边砍去把,哪些地方虽远些但可比我们家几个山上的多。这阵子下来应是能挣上些钱的,以后还得到我家地里来帮忙,然后又是捡菌完了又得摘柿子了,都能挣上些钱,都别急,慢慢来吧。日子会好过的。”

    村长等在旁边,就接了话道:“看看,连芽儿一个六岁多的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你们杂就明白不了,一个孩子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想想这老刘一家是怎么样的厚道人了。真是。。。。行了。你们两家的男人也立点事知点理,管好自家啥都不懂的婆娘。你们刘二爷家是什么样的人,你们自己心里应该明白,他们家对咱们一村也够意思的了,别再心里打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主意。让我们全村都跟着你两家丢人。”说完看那两家四个女人又要因为他这话闹起来,瞪了那两家的男人一眼。

    人多面多的,两家虽然难缠,但家里男人也是要些面子的,红着脸跟我们打了个招呼说了几句歉然的话,就直接扯了自家老娘和媳妇闪出了门,然后门外就传来了男人的骂声和说教声,还隐隐带着女人不平的反驳哭声。

    村长随即转眼看着两家外村的道:“刘柱和杨喜你们两家本就不是我们村的,我也不多说,但是咱们每村都划了地界的,连砍柴都不能到外村山上砍,你们也知道这规矩,再让我们银鹿村的村民抓到你们,那就只得找里长评理了。你们两家也别乱攀亲,什么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敢乱说,咱们谁家不是祖辈就相邻住着的,谁家什么情况还不明白,就算芽儿她奶奶杨老太婆,那也是从武定那边嫁过来的,跟你杨家可扯不上关系。”

    村长口上说着不多说,可是一番话说下来,两个外村的不知是因为害怕闹到里长哪里,或是真的有些领悟和羞愧了,反正最终两家男人跟爷爷他和打了声招呼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