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歌的情况更是如此,当全体共产党代表肃然起立,高声吟唱出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会场上人人心神激荡、掌声雷动。
黄兴抑制不住大喝道:“好,太好了!国歌非此曲莫属!”他哪里知道,这些细节都是中共中央党组的精心安排。
黄兴突发奇想,建议将1910年定为共和国元年,以后的年份以此类推,以示纪念。遭到了共产党代表的激烈反对,秦长风认为这种年号法则带有浓烈的封建意味,新生的共和国不宜采用,况且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此举容易造成年份混乱,对国家的行政外交都是有弊无利的。
黄兴原是一时兴起,哪里想得到这么深远。对秦长风的话也颇觉有理,遂不再坚持。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次会议共产党方面收获甚丰,绝大多数提案获得了通过。同时也展示了我党对建国的各项方针都有独到见解,对各个细节问题也都抱着极负责任的态度。在国会中确立了威信。
二
正当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共和革命时,中国的北方形势又已大变。
由于中南各省相继爆发革命,共和党人夺取了政权。北上勤王的清军一下子成了孤军,后勤保障断绝、缺粮缺饷。军心士气一落千丈。
北洋军原本遭清廷的南北夹击,已渐渐陷入颓势。袁世凯遇上这天赐良机,大喜过望,立即下令驻守河南的冯国璋、驻守山东的段琪瑞发动全面进攻,势如破竹地连续攻占了清军十几座城。
袁世凯趁机施展出各种威逼利诱手段,收买劝降清军将领。这些身陷绝境的清军撤退无望,无奈之下只得归降。
所以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袁世凯就已经扫平了中原大地,控制了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
光绪皇帝眼见大势已去,忍痛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全军退守山海关以东,黯然离开了北京这座近三百年的清室都城、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袁世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后,野心又进一步膨胀了。对他来说,清廷已不足为虑,他真正的敌人是南方那些天天吵闹着要民权要自由的革命党,那才是他真正的绊脚石。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随便找了个三岁小孩来,对这娃娃顶礼膜拜。号称这就是前明崇祯皇帝的嫡传后裔,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并自任全国兵马大元帅。
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革命军限期解除武装,向他新任命的大明天子称臣。否则便被视为乱臣贼子,他这个大元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兴王师、讨逆贼了。
新华社立即发表社论,无情揭露了袁世凯这一系列拙劣表演的丑恶本质,号召全社会团结起来,打倒这个逆潮流而动的封建野心家。首次提出了“打倒袁世凯,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袁世凯之所以敢这样赤裸裸地向革命政权挑衅,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
首先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北洋集团中,储备的金钱军火物资不计其数。又从英德两国获得了大批军火和巨额贷款,原是预备和清廷打一场大战的,没想到战争一开始就结束了,不但北洋军的实力没有受损,反而缴获了大量装备,吸收了大批清军。再加上他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如今的北洋已经拥有五十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到八十多万人。
南京政府虽然基本控制了南方各省,可是各地的清军残部还在四处袭扰,遗老遗少们也在暗中破坏,所以地方上还极不稳定。
一些省份的督军原本是清廷的官员,只不过迫于形势,才摇身一变成了革命人物的。这些人骨子是地道的封建官僚,所谓参加革命不过是他们捞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对中央政府的服从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怀里揣着军阀割据的小算盘。说白了,这种纯粹的政客随时都有可能背叛革命。
再加上新政权的财政极其困难,政府的行政开支都有些困难,更别说养兵扩军了。
双方强弱悬殊,由此可见。
三
危难之际,共产党直属的峰青集团向政府提供了紧急经济援助,汉阳兵工厂的十几条军火生产线全负荷运转,源源不绝将军火运往各地。这种大公无私的举动赢得了政府内外一致好评,孙中山先生也深受感动。
这时,雪崩传来了北洋军的最新情报,袁世凯已决定分两路同时进军。
西路军于河南境内信阳附近集结了十个镇十三万兵力,冯国璋任总指挥,计划沿京汉线一路南下进攻武汉。
东路军十五个镇近二十万人以徐州为中心集结,总指挥段琪瑞。预备开赴镇江渡江,直扑南京。
袁世凯还征调大量人力物力,日夜抢工修建津浦铁路,以确保东路军的补给。企图一战平定江南。
南京政府急调南方各省共和军开赴长江沿岸构筑防线,并有针对性地划分了两大战区。
第一战区以京沪一线为中心布置江防,战区司令黄兴。
第二战区自然是以武汉为中心了,战区司令石铮。
石铮闻讯后,立即委任余英代理四川军管会事务,率领新整编的川军第八师星夜赶赴武汉。
湖北附近各省的督军虽然都派出了援军,可是各怀私心,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大多阳奉阴违,所以提供的兵力非常有限。加上武汉原有的一个混成旅,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七千多人。
长江沿岸阴云密布,一场规模浩大、决定中华民族前途的战役即将全面爆发。
四
石铮站在一只宽大的沙盘前久久沉思,空旷的作战指挥室内只有他一人。
“报告!”
“进来!”石铮随口应道,并没有抬起头来。
“云南蔡锷向石总司令报到!”
石铮猛地抬头,极度震惊地望着面前这位相貌英武的青年将官。“再说一遍,你叫什么?”
那人微笑道:“报告总司令!小将名叫蔡锷!”
第二十七章汉水南北
一
蔡锷,字松坡。武昌起义爆发时,他已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闻讯立即与革命党人密商响应,在昆明组织武装起义。起义军占领昆明全城后,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在任何人看来,他已贵为一方督军,手握重权。以这样的名望地位,只需派出一支人马前来相助就算很够意思了。
可是石铮万没料到他竟会亲自率军赴汉,当下深为感动。
对视片刻,石铮方才如梦初醒,一把握住他的手,激动道:“蔡将军,太好了!太好了!”面对这位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华名将,石铮几乎不能自持。
蔡锷虽没料到石铮对他的到来反应如此强烈,但也深受感染,诚恳道:“捍卫共和,蔡锷义不容辞。”
两人一见如故,坐下详谈。他们都是那种天生的共和志士,言语间自然十分投机。蔡锷对石铮早已神交,此次亲身前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结识这位断刃将军。此刻得偿所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石铮心念一动,拉着蔡锷走到沙盘前,诚恳道:“嗯,你看看,咱们这一仗该怎么打?”
蔡鄂调侃道:“总司令面前,小将怎敢胡言乱语?”
石铮故意板起脸。“既然知道我是总司令,为何胆敢不遵将令?”两人虽是初识,言语中已如老友般亲密。
蔡锷收起玩笑,凝神研究起沙盘上的地形部署。这套沙盘做工甚是考究,尤其是准确无误地展现了武汉三镇全貌: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江把武汉从中隔开,江东便是武昌城,蜿蜒的汉水又自西向东把江西的土地一切为二,与大江汇合。汉水南岸是汉阳,北岸则是汉口了。
一条铁路自汉口镇内出大智门一路向北,经黄陂、孝感、应山等县,与河南信阳州路接,为京汉铁路南段。
半晌,蔡锷抬起头,凝重道:“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来的路上就一直在想。”手指沙盘上的铁道。“敌人以铁路为依托,行军补给十分便捷,又数倍于我军,可以这么说,武汉北部无险可守。”
石铮连连点头。“照你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蔡锷犹豫片刻,似乎有所忌讳,石铮鼓励道:“蔡将军有何高见,不妨直说。”
蔡锷眼中射出异样的光芒,挺胸道:“那我就不客气了!总司令,我们要想打赢这一仗,唯一的出路是放弃汉口,退守汉阳!”
二
石铮屹立山顶,远眺汉水北岸的忙碌景象。
偌大的汉口城内,各主要建筑、重要通道均已落入北洋军掌控。这些遍布城内的军士队列严整、行动快速。虽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却依然是步步为营地搜索前进,行动之际毫不疏忽大意,庞大的军队渐渐向江岸逼近。
城内的铁道上,一辆浓烟滚滚的蒸气机车缓缓减速,停靠在站台前。车一停稳,车站立刻一片沸腾。十几节车厢内涌出无数身背巨大包裹的士兵,把一箱箱弹药、一门门笨重的克虏伯加农炮从货厢内卸下——
冯国璋的大部队终于到了。
石铮放下那架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高倍军用望远镜,下意识地轻抚黑亮的镜身,似乎是要借此拭去心中愈加厚重的阴霾。这场和北洋精锐的正面交锋,不论胜负如何,都将是一场血战。
同样一身戎装的李云忽然低呼道:“总司令,有人上来了。”这位一心杀袁报仇的女刺客现在已成为石铮的机要秘书,挺括的黑呢制服衬着她青春健美的身材,散发出一种刚柔兼济的特殊女性魅力。
石铮凝目望去,山腰一个熟悉的魁梧身影正快速向上移来,正是他的得意门生杨霆。
杨霆一路奔到近前,匆匆行完礼,就气喘吁吁道:“校长,我!”显然十分激动,一时语塞。
石铮温言道:“慢慢说,不要急。”杨霆缓过劲来,快速道:“我哪能不急?不知是哪个糊涂参谋传的令,竟然把我从先锋营调到了预备队!”脸上一副求助之色。
石铮淡淡道:“是我直接下的令,有问题吗?”杨霆闻言大急,央求道:“校长!我,我想打仗。”
石铮调转话头。“你和胡铁比,谁厉害?”这个问题虽来得突兀,杨霆却毫不犹豫反应道:“那还用比吗,我怎么是胡大哥的对手。”
胡铁是湖北革命军中公认的第一勇将,也是杨霆除石铮外最佩服的人。
石铮转向李云,微笑道:“你来告诉他。”李云立刻意会,接口道:“你听清楚了,总司令已经任命胡铁将军为总预备队指挥员。”
杨霆一时大脑混乱。“这,这怎么可能?”兀自发愣,忽然瞥见李云脸上似笑非笑的神情。猛地醒悟,把胡铁这样的骁将都安排到预备队,这个预备队一定是大大不简单的。立时惊喜交集。“哈哈!我知道了,胡大哥呆的地方肯定最有油水。”
石铮悠然道:“怎么样,不想去我现在就把你调走。”杨霆干笑道:“呵呵,都定好了还是不要变了吧。”
李云低笑道:“一会哭一会笑,真是个傻子!”杨霆心情大好,厚起老脸。“傻就傻吧,总比没仗打强!”
石铮轻拍爱徒宽肩。“这回包管你满嘴流油。”
三
冯国璋在一群北洋将官的簇拥下,大步向江边疾行,锃亮的长筒军靴终于踏上了汉水北岸的长滩。
江面平静无波,并不因这场即将爆发的人类大屠戮而起丝毫波澜。此时天色极佳,对岸景物建筑依稀可辨,不见任何防御工事,甚至连个人影都瞧不见。
冯国璋放下单筒望远镜,大笑道:“这条汉江也不算宽嘛!区区三万人马,何堪我北洋精锐一击!”
随军参议唐绍仪凝重道:“临行前大帅千叮万嘱,对石铮一定要小心在意。单看他一月之内就踏平了川鄂两省,便不是等闲之辈。冯将军万不可轻视啊!”袁世凯之所以把第一智囊都派到了冯国璋身边,便是此用意。
冯国璋似有所觉,就地盘膝坐下,低头盘算。“大帅爷的话老冯还是要听的,这个石铮竟然这么快就放弃了汉口重镇,倒是我没想到的,不简单啊!”他虽然性格粗豪,但能够列名北洋三杰、统领一路大军,自然不是只懂逞匹夫之勇的莽汉。
唐绍仪又道:“最奇的是他竟然留下了大量民船,似乎唯恐咱们不渡江。不知是何道理?”
冯国璋:“嘿!这是明摆着告诉我老冯,他不怕咱过江。”唐绍仪:“我军虽然人多势众,在这江面上却是发挥不出多少优势。看来需得早做计较了。”
四
指挥室内,石铮正凝神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