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三千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多米高,树干周长9米,得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遮荫面积达到600平方米,真正称的上是参天巨树。等到秋天来临,满树的叶子就会变成金黄色,看上去非常美丽,让人难以忘记,成为潭柘寺的一大奇观。相传这棵树植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大约有1400年的历史。在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曾经封这棵树为“帝王树”,这是因为清朝的皇帝在登基即位的时候,树的根部就会长出新的小树来;如果皇帝驾崩的话,这棵树就会自然的折枝,的确是妙不可言。
那么“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俗语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在北京、天津地区有一条恶龙,常使这里发生旱涝灾害,弄得民不聊生。当明朝准备迁都北京的时候,开国宰相刘伯温奉旨修建北京城,便下定决心除掉恶龙。由于刘伯温精通奇门遁甲、天地五行之术,所以他很快就活捉了恶龙,并镇压在了北新桥下,还用一支箭做房屋的大梁修建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的咽喉。从那以后,人们才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据说,后来在北京城里修建皇宫时,都必须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这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发展起来的。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听从了大将巴图鲁和谋士汉人刘秉忠的建议,以“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为由,于1276年建成大都城,而从时间上来看,这已经是晚于晋代800余年了。在此之前,辽国曾在916年以幽州为南京,晚于晋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则天时代也比晋代晚了400多年。所以,民间所流传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是所言不虚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古城的“双龙”布局
关于北京城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貌,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话题。有关专家根据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北京城的整体设计存在了拟人化的理念。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拍摄了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惊奇地发现,北京城的设计建造竟然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横山环水,盘踞京城,蔚为奇观。
其中,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为龙吻,金水桥宛若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就好比是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的龙骨龙身,四座角楼仿佛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像一宝珠。纵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体现出皇家神秘气氛。
这种“双龙”布局设计,反映了封建社会鼓吹的君权神授思想。这一建筑设计不言而喻,北京乃兴龙之地,封建帝王乃天降龙种,理所当然地成为统治者。如今,帝王已去,空留皇城。双龙盘踞的北京城,仍然隐藏着那解不开的谜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南海的历史沧桑
中南海,在普通民众眼里是那么的神秘和威严,这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新中国建国后这里成了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其实在不太遥远的元明清时期,这里仅仅是皇家园林,其所拥有的政治意味和神秘色彩,也远不如后来那么浓厚。
中南海是全国的最高领导中心,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不过对于北京这样一个非沿海的城市中怎么会出现“海”呢?这是北京人故弄玄虚,还是另有他因?追溯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中南海的“海”,出自蒙古人之口,在蒙古语当中“海”是“海子”的简称,有花园的意思。又因为它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他们把这一带风景秀丽的地区统称为中南海。由此可知,“中南海”之名始于元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方位上看,中南海位于故宫西侧,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在此基础上,中南海又与北海共同构成了西苑三海,也称作太液池。西苑三海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皇家园林,而在三海一带原先只有一片小山和水池,辽统治者选中了这里作为游玩之地,于是便对水池进行了开拓,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为“太液池”。
金代,这里开始成为皇帝的离宫,在此修建了不少的宫殿、园苑,所以被称之为“西苑太液池”。元朝建大都都城时又对三海进行了大规模挖掘,挖出的土堆成了景山,水面也得以开阔,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00米,成为北京内城最大的风景区。明代,皇宫向东迁移,太液池成为皇帝的行宫,时称“西海子”、“ 金海”,并正式分为北、中、南三海。
到了清代,统治者又对三海大加拓建,现在建筑就多属清代遗物,中南海被列为了皇家专用的禁苑。康熙皇帝时,一些政务开始在离宫别苑处理,中南海也逐渐成为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并且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如阴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每到这一天的夜晚,宫女们会兴高采烈地把成千上万盏荷花彩灯放在水面上,看上去流光逐波,颇为壮观;中秋节前三天的时候,召集上三族大臣侍卫在紫光阁前校射,而且皇帝也要搭弓射箭,以示王威;每科殿试武进士,皇帝也要亲临紫光阁检视骑射;冬天的时候,湖水封冻,则命八旗禁旅在池中习冰戏、练技艺,有时候乾隆来了兴致也会亲乘冰床游湖。
民国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都曾设置在这里。北伐战争之后一段时间,中南海一度被辟为公园,供人游览。国民党时期,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行辕”也曾设在中南海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会议都曾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此居住和办公,从此中南海作为全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而闻名于海内外,也成为世人目光关注的焦点。
北海九龙壁的传说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古典园林,这便是名闻中外的北海。北海的水面,日辉闪耀,一组精巧的建筑就临水而建,是为五龙亭。五龙亭以北,天王殿西侧,耸立着一座石壁,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壁。
北海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米,长27米,厚米,体魄巨大精美,由七色琉璃砖瓦砌成,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图案。壁两面各有蟠龙九条,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色彩明快,造型生动,是数百年来的精美建筑。九龙壁雄浑壮观,虽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侵蚀,色彩依旧鲜艳如故。
那么九龙壁上是否真的只有九条龙呢?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除了壁前壁后各有9条醒目的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九龙壁顶呈“庑殿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9条龙,垂脊左右各有一条龙,正脊两侧有两只吞脊兽,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条龙,这样五条脊上就有30条龙。往下每块瓦当下面镶嵌的琉璃砖上,也各有一条龙,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块,陇垂251块,龙砖82块,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18条蛟龙,就有633条龙了。再仔细看,在正脊两侧“吞兽脊”下,东、西还各有一块椭圆形的瓦当,上面也各有一条龙。这样算来,北海九龙壁上总共有635条龙。
关于九龙壁,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人唐鲁孙在《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龙壁前佛光普照,空场上摆放着香案、香炉,香案前有一黄色的蒲团,一高僧端坐在蒲团之上,数百人在虔诚观看,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原来,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给九龙壁开光。当满天祥云缭绕、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有人把手帕丢到第九条龙的头部,就看见此龙通了灵性,龙眼、龙须都动了起来,把手帕吸着不放,仿佛要从壁上腾飞到天空。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反映了老百姓希望龙具有灵性,能够保佑大地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说明了北海九龙壁上所展现的技艺是何等的高超。
其实,九龙壁上的龙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会动,但是它还真的能给人飞动的感觉。每当晴天正午的时候,阳光普照大地,也会洒在九龙壁上,而在这个时候九条龙就仿佛动起来一样,栩栩如生。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还要归功于琉璃砖。九龙壁运用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七彩琉璃砖,它颜色鲜艳,经久不褪,加上光的反射作用,还真能让观者觉得龙活了起来。
什刹海的由来之谜
什刹海,人又称之为海子。在明清的时候,人们把前海、后海称为什刹海。对于为什么给前海、后海取什刹海这个奇特的名字,有人猜测说可能是因为明朝时候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叫什刹海寺的寺庙,所以海子也就随之而被称为什刹海了。这种说法听上去似乎无可怀疑,但是并未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因此,关于什刹海之名的由来,也一直处于争论当中。
有人说,“九庵一庙”,共为十刹,所以称为什刹海。也有人对于“刹”字有着不同的理解,谢锡勋在诗中称为“汉海”,注曰“十汊海”;张之洞的诗又称为“石锸海”。锸,即闸,石锸是指前海西口建有响闸。除此之外,最有名的、在老百姓中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关于明代富豪沈万三的传说了。
传说在明朝的时候,京城里有个“活财神”叫沈万三,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自己却一个钱也没有,平时衣服也穿得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可是,他怎么会叫活财神呢?因为他能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但是平常的时候沈万三是说不出来具体的埋藏地点的,要想跟沈万三要金子、银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了,他就能指出金子或银子的埋藏地点,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就因为这个,人们都叫他“活财神”。
可是,谁肯打他呢,他家里的人不忍打他,一般老百姓呢,又不会平白无故地打人。就这样,沈万三跟那些不肯打他的人,就都穷得吃不饱饭,穿不上好衣裳。这一天,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又不愿意把他库里的钱拿出来,就跟大臣们商量其他修城的办法。于是有个宦官就和朱棣说了沈万三的事情,朱棣一听,说好啊,就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
官兵奉了皇帝的“圣旨”,飞快地跑到沈万三的家门口。等到了沈家门前,看到了一个很破旧的小门,官兵们都乐啦,一个兵乐着说:“活财神就住这么个地方啊!”官儿说:“甭管住的咋样,先把沈万三抓来交差就行啦。”一个兵上前敲了几下门,就从里边出来一个老头儿,身量不很高,穿着一身破裤褂,他问:“你们这些人找谁呀?”“找沈万三。”老头儿说:“我就叫沈万三。找我有什么事?”官儿说:“皇帝叫我们找你,你跟着我们走吧。”沈万三知道不去是不行的,于是就跟着这些官兵见皇帝去啦。
见了皇上,一开始因为没有打他,沈万三当然不承认自己是活财神。皇上气得吹胡子瞪眼的,直说,你这不是妖言惑众么,没别的,给我打。等到打得沈万三抗不住了的时候,他大声喊道:“别打啦,我知道哪儿有银子。”于是,武士们便住了手,回禀了皇帝,皇帝说:“带他挖去,挖不出银子来,再打!” 于是,朱棣就派人跟着他挖银子。他到了现在的积水潭一带,说就这里有,结果真从那里挖出了十窖银子。后来那里就有了一个大坑,下雨积水了,人们就管那里叫“十窖海”,后来叫着叫着叫顺口了就叫成“什刹海”了。直到现在,还会有人强调说:“这原叫十窑海,不是什么十刹海!”
从这些对什刹海的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老百姓到文化人士,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关于什刹海的答案。沈万三的传说也许并非是对什刹海的最好解读,然而,这个有趣的故事毕竟寄托了人们对什刹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的一种探索。如此看来,“什刹海”的历史中是包含着非常丰富又美丽的历史文化的内容的,而这种文化内容应当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