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军史集要 >

第35章

军史集要-第35章

小说: 军史集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属东北野战军建制的铁道兵纵队扩建为铁道兵团,司令员膝代远,副司令员吕正操,直属总部。 
    另组成第19军(兼陕南军区)、第58军,属中原军区;第50军,先属东北军区,后调归第四野战军;第32军,先属山东军区,后改归第10兵团。 
    华东野战军的两广纵队番号不变,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 
    各野战军的特种兵纵队一律改为特种兵司令部。 
    原有的5个一级军区,除中原军区于1949年5月同第四野战军合组成华中军区(12月又改为中南军区,领导人均由第四野战军领导人兼任)外,其余4个军区无变动。各军区的领导人是: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王维舟,参谋长张经武;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副政治委员李富春,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周桓;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徐向前,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舒同。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入北平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自1948年3月离开陕甘宁边区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夺取全国胜利及胜利后党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入北平工作。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等,同时到达北平。在北平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及其他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共1000多人,前往西苑机场迎接。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和检阅式。5时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军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同各界人士和代表一一握手。当50门60毫米迫击炮同时发出照明弹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乘指挥车检阅部队。受阅的野战步兵、警卫部队、坦克、榴弹炮、高射炮、摩托化步兵等部队列满整个机场跑道周围,显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 
    此后,北平成为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9年北平改称北京,定为首都。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国共两党北平和平谈判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进行的其他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在军事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部分已被消灭,剩下的兵力仅220万人,其中正规军130万人,分布在西起新疆东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且主要盘踞在几个中心城市,已无力组织有效的战略防御,军事上失败的命运已成定局。同时,国民党在政治上、经济上也面临崩溃。国统区通货膨胀,市场混乱,经济失控,“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民族资产阶级公开转向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地奔赴解放区,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更加尖锐激化。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第一批头等战犯43人的名单,并声明予以惩办,更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中上层的极大恐慌。同时,军界高级将领对蒋介石的指挥无能和用人不当也公开表示不满。蒋介石已人心丧尽,众叛亲离。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保存残余的反动势力,赢得时间,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企图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伺机反扑。 
    蒋介石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形下,被迫于1949年1月1日发出求和声明,提出要在保存国民党宪法、宪政、国体、法统和军队等条件下,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接着于21日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出面同我党进行“和谈”。但蒋介石在“引退”前对继续进行战争作了布置,“引退”后又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总揽军政大权,实行幕后操纵,企图卷土重来。 
    中共中央一方面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于1月5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评论《评战犯求和》,痛斥了蒋介石的元旦求和声明;另一方面,“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1月14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指出蒋介石的“求和建议是虚伪的”,蒋介石的“求和条件是继续战争的条件,不是和平的条件”,并提出了中共实现和平的八项条件: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声明中共愿意在这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获得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坚决拥护,给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以沉重打击。 
    1月19日,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会议做出决议,“愿与中共立即先行无条件停战”,双方各指定代表进行和平商谈。这一无理决议当即遭到中共的断然拒绝。1月22日,李宗仁上台后,即发表文告,声称“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政府愿即开始商谈”。南京行政院于同一天宣布,派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彭昭贤、钟天心5人为和谈代表。1月23日,李宗仁又令行政院施行所谓七项“和平”措施:各地剿匪总部一律改为军政长官公署;取消全国戒严令(接近前线者例外);裁撤勘建大队,交国防部另行安置;释放政治犯;启封一切在俄乱期间抵触勘乱法令而被封的报刊杂志;取消特种刑庭,废除特种刑事条例;通令停止特务活动,人民非依法不得擅自逮捕。 
    与此同时,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大耍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法,加紧备战。 
    蒋介石早在“引退”前就已拟定计划,准备利用和谈争取3到6个月的时间,在长江以南重新编练国民党军400个师200万人,并重新部署兵力,加强台湾、上海、东南沿海、华中、西南等地防务及长江防线,以确保江南半壁山河。 
    中国共产党为了以真和平来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没有拒绝李宗仁的和谈要求。1月25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表明了我党的严正立场: 
    “我们允许南京反动派政府派出代表和我们进行谈判,不是承认这个政府还有代表人民的资格,而是因为这个政府还有一部分反动的残余的军事力量。”2月14日,中共在北平接待了受李宗仁派遣、以私人资格出面的“上海和平使者团”16人。2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平山县西柏坡村接见了“和平使者团”,双方就和平谈判及其他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主要内容为“谈判以中共1月14日声明及所提八项为基础”的八项非正式协定。3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和平谈判代表,周恩来为首席代表;和平谈判决定于4月1日开始在北平进行。 
    3月29日,国民党政府派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刘斐为和平谈判代表,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代表团秘书长卢郁文,顾问屈武。 
    3月30日,国民党决定了和平谈判的五项基本原则:一、停战需在和平谈判以前实现;二、国体不容变更;三、修改宪法须依法定手续;四、人民之自由及生活方式必须保障;五、土地改革等首先实行,但反对以暴力实行土地革命。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到达北平。北平谈判开始,双方首先交换了关于战犯问题和渡江问题的意见,国民党代表要求对战犯从宽处理,要求人民解放军不要过江。此间,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4月1日,南京发生了镇压学生要求接受中共八项条件实现和平的“南京惨案”。4月10日,李宗仁召集会议,主张:就地停战;国共划江而治,对中共和平渡江占领京沪的要求断然拒绝。 
    面对国民党的假和平伎俩,中共中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南京惨案”发生后,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指出这是国民党借以抵抗中共八项和平条件的结果。 
    4月12日,和谈双方经过频繁接触和交换意见,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草案)》。4月13日,双方举行正式会议。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把和平协定草案八条二十四款正式提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15日,双方举行第2次正式会议,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交付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表示可以接受。4月16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派代表黄绍耽、顾问屈武返回南京复命。中共代表团约定4月20日为国民党政府签字的最后期限。 
    4月17日,周恩来在作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时指出:“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一定要实现,不论用战斗或用和平的方法。”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北平谈判宣告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阴谋彻底破产。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百万雄师渡长江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向中外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4月20日,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军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到1949年4月初为止,在宜昌到上海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75个师约45万人,担任湖口至上海800余公里段的沿江防御;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40个师25万人担任宜昌至九江近千公里的沿江防御,并配置以海军130余艘舰艇,空军300余架飞机,构成所谓陆海空立体防线。其企图和部署是:以一部兵力控制江北沿岸若干据点,作为警戒阵地,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长江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机动兵力,大量杀伤我军于半渡之时,或消灭我军于滩头阵地;如江防被我突破,则分别撤至上海及浙赣铁路组织新的防御。 
    中央军委于2月3日至3月20日先后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24个军及地方部队100万人,准备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京沪杭地区,为尔后向各地区进军创造条件。同时,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率第40、第43军等部约10万人,组成先遣兵团迅速南下,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为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1949年3月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于4月15日18时在江苏靖江至安徽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然后向南发展,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预定了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施战役展开;第二阶段割裂和包围敌人,确实控制浙赣路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被包围之敌。 
    第一阶段的计划和部署是: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第8兵团4个军、第10兵团4个军及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其中以第8兵团的两个军作为佯攻,吸引钳制浦口、仪征地区之敌;其余部队由三江营至张黄港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分兵力歼灭沿江当面之敌,巩固滩头阵地,主力迅速向宁沪铁路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