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未列入名册 >

第36章

未列入名册-第36章

小说: 未列入名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铀锖蟠涝兑脖鹣氪辰砺匏梗 �

  普鲁日尼科夫怀疑,准尉是否濒临失去理智的边缘。一种按捺不住的暴怒愈来愈经常地迸发,因而他无情地驱赶普鲁日尼科夫到地面上去。普鲁日尼科夫没有跟他争辩:对他来说,除了对敌人的仇恨,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是,他的这种仇恨有别于谢米施内依的仇恨,它是冷静的、理智的。

  一九四二年元旦的这一天,他很是走运。不知是由于德国人新年狂饮而丧失了警惕,还是由于调来了一些新兵,他们还没有学会对这死寂的要塞里比比皆是的、黑洞洞的无底深渊怎样戒备,他一下子撂倒了两个,从一个很好的掩蔽处一枪结果一个。为了逃避敌人的追捕,他在地下室里跑了很久,最终逃脱了,因为正值暴风雪天气,他的足迹就连最有经验的警犬也无法寻觅。

  他把追逐的敌人引到离洞穴较远的地方:差不多快到霍尔姆斯基大门处。在那里德国人最终找不到他的踪迹了,他们呐喊了一阵,乱窜了一阵,乱放了一阵枪,然后空手离去。而他却在一个僻静的壁龛里躺到黄昏以后,才往自己的洞穴走去。他要向准尉汇报:又有两个可以在阎王簿上签到了。

  他非常想使准尉高兴高兴,因为准尉近来实在力不能支了。他常常陷入昏迷状态,常常由于不堪忍受的疼痛而叫喊起来,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浑身可怕地打寒颤,额头上冒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只是凭借无比的意志力,自己那渐趋僵硬的躯体才维持着生命的余辉。

  “看来,我活不到那一天了,”在通常的一次发病以后神志清醒时,他无限忧伤他说,“看来,需要你了。”

  “需要我做什么?”

  “我快要死的时候再告诉你。怎么,战争结束了吗?”

  “不象是。”

  “那你为什么还坐着?有子弹吗?”

  “有,”普鲁日尼科夫一面说,一面站起来往这个暴风雪肆虐的元旦清晨走去。

  而现在已是黄昏时刻,他急于去向这个奄奄一息的人报告好消息,以使他高兴。但他刚走到拐角里面、还没有到达洞孔的时候,就听到了沉闷的呻吟声。看来,谢米施内依是在声嘶力竭地喊叫,就连厚厚的沙土也无法淹没他的喊声。

  普鲁日尼科夫急忙钻进了洞孔,在一片漆黑里他摸到了最后一截蜡烛,点燃了起来。他没有呼唤谢米施内依,他知道这意味着完了,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中又一个亲人正在离去。他拿起一块破布,擦去了准尉额头上的汗珠,呆呆地站在他身旁。德国人能否听到这些喊声,对他来说已无所谓了。他已经疲倦了——不论是送别,不论是战斗,不论是生活。

  喊声骤然而止,突然沉寂了,谢米施内依自己安静了下来。普鲁日尼科夫想,这下子——完了。然而准尉睁开了眼睛:“我叫喊过吗?”

  “是的。”

  “为什么不把我唤醒?”普鲁日尼科夫没有吱声,谢米施内依叹了口气说,“懂了,是不忍心吗?可你有这种权利吗?当敌人的皮靴踩到了我们母亲身上的时候,我们还考虑什么不忍心呢……”

  谢米施内依说话很困难,呼吸急促,吐字已不清楚。死神已渐渐向他逼近,他的两手已不能动弹,只有两个眼珠还在滚动。

  “我们问心无愧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没有吝借自己。直到最后也是如此,直到最后。不能允许自己在死神来临之前杀死自己。只能如此。只能如此,战士。以死还死。只能如此。”

  “已没有力量了,谢米施内依,”普鲁日尼科夫轻声说,“再也没有力量了。”

  “没有力量了?马上就会有的。我马上就给你力量。解开我的衣服,敞开我的胸口。解开棉袄、军衣——统统解开。解开了吗?把手伸进去。怎么样?感觉到力量了吗?感到了吗?”

  普鲁日尼科夫解开了准尉的棉祆和军衣,怯生生地、懵里懵懂地把手伸进了准尉的怀里。他那粗糙的、冻僵了的手指立即触摸到冰冷的、光滑的、摸上去质地厚实的绸子旗帜。

  “从第一天起我就随身带着它,”准尉的声音颤抖了一下,但他强自忍住了揪心的恸哭,“团旗在我身上,中尉。我以它的名义命令过你。以它的名义而让自己活着,把死神驱赶到最后。现在轮到你了。纵然死去,你也不能把它交给德国人。这不是你的荣誉,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祖国的荣誉。不要玷污它,中尉。”

  “我不会玷污它。”

  “重复一句:我起誓……”

  “我起誓,”普鲁日尼科夫说。

  “……永远,不论是活着,不论是死了……”

  “不论是活着,不论是死了……”

  “……决不交给敌人战旗……”

  “……战旗……”

  “……我的祖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战旗,”

  “我的祖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战旗,”普鲁日尼科夫重复说。他跪了下来,吻了吻贴在准尉那冰凉胸口上的旗帜。

  “等我死了,你就把它缠在自己身上,”谢米施内依说,“而在这之前,不要碰它。我活着的时候同它在一起,死的时候也要跟它在一起。”

  他们沉默了一会儿,这是一种庄严而又悲伤的沉默。随后普鲁日尼科夫说道:“今天我打死了两个敌人。外面是暴风雪,很方便。”

  “我们坚守着要塞,”准尉轻轻说,“没有交出去。”

  “没有交出去,”普鲁日尼科夫证实说,“而且永远也不交出去。”

  一小时以后谢米施内依死了,再也没说一句话。普鲁日尼科夫以为他还活着,在他身旁又坐了许久,可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从准尉身上解下旗帜,脱了自己的上衣,把团旗缠在自己身上。凉丝丝的绸于很快就变暖了,他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特殊的、激动人心的温暖。时时刻刻——在埋葬谢米施内依的时候是如此,后来他盖着所有的呢子军衣躺在他床上的时候也是如此。

  他躺着,心情平静地想道,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怕了——既不怕德国人,又不怕死神,也不怕寒冷。他已经感觉不到自身的“我”,他感觉到的是某种更大的东西:自己个人。感觉到自己个人已成为祖国的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环节,这面美好的绸子旗帜象征着祖国,温暖着他的心。他安然地意识到,这样的个人究竟怎样称呼、他在哪儿住和怎样生活、他爱过谁和怎样死去,这一切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把过去和未来连结为一根时间链条的那个环节应该是牢固不破的。他深信,这一环节是牢固的、永恒的。

  地面上暴风雪大作。田野与小径,空寂的乡村与瓦砾场,全都覆盖在白色的银毯底下,阒无一人的城市里风雪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肆虐。

  游击队的篝火已经升起,那些如向普鲁日尼科夫一样不被征服的人们,排除万难朝着淹没在暴风雪中的点点星火走去。德国人瑟缩在房屋里和路口上,惧怕黑暗、暴风雪和这不可思议的人民。

  还没有发生哈退尼①(注:①哈退尼:自俄罗斯一村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侵略者烧光杀光,现已成为名城,1969年在该地建起了一座纪念碑。)那样的事情,在白俄罗斯,每四个人当中有一人尚存。每一个尚存的第四者都在射击,不停地战斗,因此,这块土地对法西斯军队来说已变成了一座地狱。而这地狱的大门就是布列斯特要塞。

  暴风雪从布列斯特要塞卷向莫斯科。它不停地飞旋,覆盖了德国人的尸体和残破的武器。别的中尉们正率领着自己的连队向敌人发起了进攻,摧枯拉朽,一直向西方挺进。向他,向不可征服的祖国的这个不屈的儿子这里挺进…… 

第三章
 
  四月的一个清晨,昔日具有人的尊严的小提琴家鲁维姆·斯维茨基,低低地耷拉着脑袋,匆匆沿着肮脏的、被车轮和履带轧坏了的路边行走。德国人的汽车鱼贯成行,迎面开来,挡风玻璃上光点闪耀。

  然而斯维茨基并未看见这种闪耀着的光点。他不敢抬起眼睛张望,因为他的背上和胸前都有一颗硕大的暗黄色的六角星:这个标记意味着任何一个迎面走来的人都有权打他、骂他,不然还可以在溢满了水的城壕边上把他枪毙。这颗星象诅咒一样在他身上燃烧,象死亡的重压窒息着他。小提琴家的眼睛早已暗淡无光,长得出奇的两手顺从地垂在两边,而驼着的背弯得更厉害了,每一秒钟都等候着打击,推撞或者子弹。

  现在他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住在犹太人区,已经不拉小提琴了,而是在战俘营里锯木头。他那纤细的手指变得粗糙不堪,两手开始发抖,音乐早就在他心中泯灭了。他每天早晨都匆匆忙忙赶去干活,每天傍晚再勿匆忙忙返回。

  一辆汽车在他身旁夏然而止。他的一双灵敏的大耳朵准确无误地断定,停下的是一辆小轿车,但他并没有朝它望一眼。看是被禁止的,听——同样如此,因此他继续往前走去,一双破鞋继续在泥途中走自己的路。

  “犹太!”

  他驯服地转过了身子,脱下了帽子,打了个立正。一个德国少校从打开了的车门里探出了身子。

  “会讲俄国话吗?”

  “是的,少校先生。”

  “上车。”

  斯维茨基顺从地坐在后座的一角。后座上已经坐着一个人:斯维茨基没敢朝那里看,但用眼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将军,于是他瑟缩在边上,尽量少占地方。

  汽车行驶得很快。斯维茨基凝视着足前,始终没敢抬起过头,不过,他还是瞥见汽车拐向了栗树大街,这时他明白了,他们是带他到要塞去。不知为什么他更为害怕了,尽管对他来说,似乎已不可能有更为可怕的事情出现。他吓得蜷缩着身子,甚至在汽车停下来时也动都没动。

  “下车!”

  斯维茨基忙不迭地爬出了车门。将军的黑色“霍尔赫”牌汽车停在废墟上。在这一片瓦砾之中他立即看到一个通往地下的窟窿,包围这个窟窿的德国士兵还有稍远处被斗篷蒙着的两具尸体。斗篷底缘露出了笨重的德国皮靴。再远处——在这废墟的后面,包围圈以外,两具尸体后面,——妇女们在拣砖头;看守已把她们忘之脑后,此时正在引颈翘望,瞧着黑色的“霍尔赫”。

  一声命令,士兵们即时立正,一个年轻的中尉走到将军面前作了报告。他报告的声音很响,斯维茨基从中得悉,在地底下有一名俄罗斯士兵:早晨他射倒了两个巡逻兵,追逐结果是把他赶到了这个没有第二个出口的掩蔽室里。将军听取了报告,小声对少校说了点什么。

  “犹太!”

  斯维茨基脱下帽子。他已明白要他做什么事情了。

  “在那里地底下,有一个俄国狂热分子。你下去,劝服他自动放下武器。假若你留在他那里不出来,那就用火焰喷射器把你们烧死,假若你一个人出来,而他留在里面,那就把你枪毙。把电筒给他。”

  斯维茨基跌跌撞撞地踏着碎砖慢慢下到黑暗里去。光亮逐渐消失,但是碎砖地很快就到头了:出现了一条堆满碎砖的通道。斯维茨基打亮了电筒,刹那间从晦暗中传来了暗哑的声音:“站住!我开枪啦!”

  “别开枪!”斯维茨基停住后喊道,“我不是德国人!请不要开枪!他们派我来的!”

  “照一下自己的脸。”

  斯维茨基驯服地掉过电筒,在明亮的灯光中眨巴着视力甚弱的眼睛。

  “过来吧。照着点脚底下。”

  “请别开枪,”斯维茨基一面央求,一面艰辛地沿着通道走,“他们派我来劝服您出去。要是您拒绝的话,他们就要把您烧死,把我给枪毙……”

  他沉默了,突然感觉到自己附近的什么地方有深沉的呼吸声。

  “把电筒关上。”

  斯维茨基摸了摸按钮,灯光熄了,浓重的晦暗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你是谁?”

  “我?是犹太人。”

  “翻译?”

  “有什么两样呢?”斯维茨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是谁——这有什么两样呢?我曾经忘记过我是犹太人,然而他们又提醒我这一点。于是现在我又是个犹太人了。我只不过仅仅是个犹太人而已。他们将把您烧死,而把我枪毙。”

  “他们把我驱赶到陷阱里了,”一种沉痛的声音说道,“在亮处我视力很坏,所以他们把我赶进了罗网。”

  “他们人很多。”

  “反正我也没有子弹了。我们的人在什么地方?你听到什么消息吗?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