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

第4章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时间——你们慢慢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哪里不对劲?

在漫长寂寞的行军途中,逐渐有人开窍了,大家没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新皇帝就要来了,是被我们搞死的那个混蛋的兄弟……我们在开封烧杀抢掠,也是犯法的……这下和刘家翻脸,他们掌权之后……

大家互相看看,娘咧!祸闯大了!

于是,再次开拔出发之时,军士们却鼓噪起来,他们开始消极怠工、游行请愿,军队最可怕的哗变发生了!郭威却不慌不忙,把自己关在民房里默不作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不成,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我们抢劫,现在命悬一线,你却装作没事!

众军士搬来梯子翻墙窜进屋里,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弟兄们,将民房团团围住,他们嘴里喊的都是同一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很无奈,反复推让,说时迟那时快,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眼疾手快,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上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

新皇帝诞生了!虽然黄袍简陋了一点。

众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也都落了地,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而且拥戴有功,这简直比打了胜仗更令人欣喜,风险大,回报也相当丰厚。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郭威第二次带兵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否则在京城办事会有很多无谓的麻烦,还有其他的武装力量阻挠。

纵观郭威登基的全过程,客观来讲,是“半推半就”的,是被小皇帝逼急了的无奈之举。不过他的那些谋士确实不怎么样,完全不能体会领导的本意,领悟力差,而且没有前期准备,缺乏现成的黄袍就是明显的失误。

相对而言,赵匡胤的登基,准备得有点太充分了。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10)
    现在开封人民结合本朝太祖的经历,看出了赵匡胤谎报军情的企图,所以人言汹汹。如果那块牌子当时真是赵匡胤自己放的,现在他估计得后悔地打自己几个嘴巴,出来混,真的是要还的吗?

张永德因为那块牌子丢了位子,自己该不会也因为坊间谶语断送了谋划良久的前程吧?他苦苦思索,来回在院子里踱着步子……

不知不觉就踱回了自己家,哀叹说:“外面人说话太不负责了,都说我要造反,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他的妹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一声叹息勃然大怒,提着擀面杖冲出去,抡圆了,收拾她贵为高级将领的哥哥,一边打还一边训斥说:“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

赵匡胤遭到痛打,脑子似乎开了窍,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和谋士是否经过了商量,这种犯忌讳的事当然不敢讲。我们可以猜测,经过大家研究之后,赵匡胤决定兵行险招,来个富贵险中求,拜访军事统帅韩通,把话说清楚!

我辛辛苦苦带兵出征,背后还有人不停地捅黑刀乱放火,搞得我心哇凉哇凉,政府要为我做主啊!

当然,在这之前,赵匡胤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正月初二先派慕容延钊领兵先行出发。为什么?关系虽然很铁,但是慕容年纪和资历都比较老,在军中有威信,事先没有和他通气,关键时候翻脸不好应付。

韩通对赵匡胤的到来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意外,以为这只是例行的辞行,两人握手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官话,韩通叫赵匡胤放心:我们信任你。

悲剧人物韩微再次力劝自己的父亲借此机会干掉赵匡胤,又被很干脆地拒绝。

韩通当然知道民间的传言,但是他太自信了。

这一幕很像鸿门宴,赵匡胤走出韩府,不知道脊背上出了多少汗。他抬头看看一晴如洗的青天,经历过了风雨,该看到彩虹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一路上队伍秩序井然,秋毫无犯,京城老百姓眼看大军的旗帜消失在远方,这才松了口气。

随大军一起出发的,当然还有以赵普为核心的幕僚集团,陈抟老祖的预言再一次发挥了威力:“非渠不能预此席!”

大军行进途中,有一位殿前司军校苗训开始散布“反动”言论,说太阳上还有一个太阳,二日黑光磨荡许久。我们知道,太阳历来都是皇帝的象征,很多皇帝出生之前,他老娘都会梦见太阳飞入腹中。

所以苗训的意图很明显:改朝换代迫在眉睫,有新天子要出世了!此人跟随道士王处讷学过星相,也算师出名门,所以在军中颇有一些信徒,引得议论纷纷。

王处讷,河南洛阳人,史载年少时候有老人到他的房舍,煮洛河的石头如面,令他服食,告诉他:你天性聪悟,以后当为人师。王处讷也曾梦见天人手持巨大的镜子,里面星汉灿烂光芒闪烁,剖开他的腹部放进去,一个多月尚觉得心口疼痛。

有了这样神奇的梦境,不久之后,王处讷就开始留意星历、占候之学,深得其中精髓。有一次周世宗因为旧历差错太多,就让王处讷修改,改好了还没有呈上,这时令赵匡胤胆寒的王朴也献上自己做的《钦天历》。

王处讷私下告诉王朴说,你这个日历目前尚且可用,但是精确度有限,日久肯定会出错的,并且指出王朴的失误所在,王朴甚为叹服。

苗训既然是天文学家王处讷的高徒,自然不会信口雌黄。随后赵匡胤的幕僚楚昭辅也抬手指天,告诉众人天意有归,授命有兆,新天子已呼之欲出了。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11)
    煽动起众人之后,当晚大军到达陈桥驿,人心已经激荡不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在军中迅速蔓延开了。兴奋,激动,还有略微的恐惧,所有的人都好像面临着一场豪赌,大家搓着手,不知道该不该出手押牌,押下去,搞不好诛灭九族;不押,但是金光大道在召唤……

赵普手下的那帮谋士不是吃干饭的,大军一安营扎寨,他们就开始四处活动,煽风点火,很快中高层将校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很显然,这些人当兵纯粹就是为了在乱世中混口饭吃,祖上积德的话,没准还能弄个官当一当,搜刮一点民脂民膏,谈不上什么崇高理想。

现在主上年幼无知,你在前方拼死拼活,又有谁能知道呢?不如自己策立新天子,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五代十国这种事情上演得太多了,限于篇幅我们不能详述,其实被部下拥立成功,到赵匡胤这里已经是第四个了。宋太祖之前,有前面提到的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后唐末帝潞王李从珂;李从珂之前,有后唐明宗李亶。

既然大家的路数都如出一辙,随便找个样本抄袭一下就行了。这些将校们的意见初步形成后,由都押衙李处耘反映给赵光义和赵普。

赵普佯作吃惊,说策立天子事关重大,不可草率行事。他又试探提议:现在外寇压境,要不咱们先去打契丹,把他们击退了再回来商量这件事?

诸将哇哇大叫,强烈反对这个愚蠢的方案。将士们虽然鲁莽,但也知道造反这种事属于典型的“一不做,二不休”,要干就一条道走到黑,否则就缩起脑袋不要叫嚣,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还少吗?

“儿皇帝” 石敬瑭还是河东节度使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打猎,忽然有人不识抬举簇拥过来且高呼“万岁”, 石敬瑭吓得屁滚尿流,当时还没有认耶律德光这个干爸爸当靠山,哪敢显山露水。虽然心里想得要命,但为了皇帝不生疑,他也只好当场斩杀了倡导者李晖等三十余人。

估计石敬瑭一边下令,一边心里流泪:弟兄们的好意心领了,但你们咋不按套路出牌呢?事先也不打个招呼,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嘛!

再有就是后唐明宗时大将符彦饶,当时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发兵三千镇守瓦桥关,控鹤指挥使张谏犯上作乱,杀害了权知州高逖,领兵迫使符彦饶为帅。

符将军将门虎子,什么场面没见过?但是目前情况特殊,如果拒绝的话,肯定会被灭口。于是装作心花怒放,点头说:“好,很好,非常好。要我领导你们没问题,有一点,不要烧杀抢掠,明天在南衙咱们按正规礼数来举行仪式,形式主义是个宝,这样才名正言顺。”

次日,张谏高高兴兴带人前来,岂料,符将军早就联合拱衙指挥使庞起,伏兵衙内,将这一班四百余人全数歼灭。想这张谏也是脑袋被某种动物踢过,当皇帝哪有犹犹豫豫的道理,有实力有预谋的,早就迫不及待了,故意推托者,绝对有阴谋。

言归正传,为了避免拥立不成反遭杀身之祸,将士们执意要求现在就策立太尉(赵匡胤)做皇帝,一刻都不能耽搁了!

赵普看火候差不多了,才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中心思想就是你们不要骚扰百姓,防止那些节度使再次作乱,稳定压倒一切!安定人心,就是长保你们的富贵!

赵书记这一番话深入浅出,点出要害,随后,吩咐众将回去鼓动士兵,准备拥立劝进。另一方面和赵光义派快马入京,通知守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要他们做好应变准备。

外围工作部署就绪,这幕戏的主角呢?

赵点检这几天过得不错,并没有因为契丹犯边而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他晚上多喝了一点酒,现在宿醉未醒,似乎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啊,有些人在梦里稀里糊涂就化作孤魂野鬼,有些人则莫名其妙成了九五之尊。

天刚蒙蒙亮,士兵们就聚集在赵匡胤营帐周围齐声高呼,声震原野。新科皇帝的弟弟和赵书记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破门而入,将一件合体的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

在陈桥驿薄雾笼罩的拂晓,被人强行推上权力巅峰,此时的赵匡胤,会是什么表情呢?诡异的淡淡微笑,虚假的过分惊恐,或者睡眼惺忪浑身酒气……我们无从知晓。反正结果只有一个,他必须无条件接受。

太祖披着黄袍,被人扶上战马,众人喊叫着要回京城,先把位子稳定下来再说。

赵匡胤又发表了一番讲话,大意还是要遵纪守法,听我的话,我就当皇上,否则我就不干了。然后又说:“少帝和太后都是我们的老上级,那些公卿大臣也都是老同事,不要欺凌他们。历来帝王登基进入京城,都要纵容手下烧杀抢掠,我是不会允许的。事成之后,肯定重重赏赐你们,否则,就是灭族之罪。”

众人一听赵匡胤同意当皇帝,同时拜道:“谨遵号令!”

这是一次相当完美的策划,兵不血刃夺得皇权,从前虚无缥缈的预言,刹那间结结实实地变成了事实。
第二章 免死铁券失效了(1)
    悲愤的李重进一咬牙,决定干个体户。为什么说他悲愤?其实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李重进确实有理由悲愤:当初进京表忠心都活活被拒,还要我怎么样?赵匡胤,是你逼的我!

就像《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很多年后……”老宰相赵普回想起这一幕,肯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自己一生最为成功的作品。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他始终觉得遗憾,如鲠在喉,那天他应该这样……

进入太祖营帐之前,他应该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宣布:“为了拥立太尉做皇帝,为了不像周太祖裂旗为衣那样尴尬寒酸,我们连夜让村口的王裁缝赶制了一件黄袍,尺寸合适,价钱公道……”

这样的话,就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件事是早有预谋的。一招不慎,露出了破绽,遗憾终生啊。

赵匡胤自己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赵书记拥戴之功劳实在巨大,这些细节也就抹平拉倒,可有些人就令太祖耿耿于怀,比如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

·0··0·却说回到京城,石守信得到消息,打开城门迎接新帝,随后安排少帝“禅让”。明火执仗抢了人家的位子,还要人家陪着表演“禅让礼”,礼教的虚伪于此可见一斑。

禅让是个非常严肃庄重的场合,有成套的礼数,但大家都太兴奋了,忘记了一个说重要就重要、说不重要就一文不值的玩意——禅让诏书!总不能让幼帝对太祖进行口头禅让吧?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总设计师赵普暗自懊悔自己失误时,陶谷扬扬得意地从袖子里抽出诏书,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过,太祖是个实在人,他很讨厌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派。陶谷此举虽说为太祖解了围,但据记载“太祖由是薄其为人”,一是为他不忠后周,向新主争宠;二来肯定怪他泄露了此事早有安排。

陶谷文章号称宋初第一,却一直是翰林学士承旨,这个职位的待遇一般,所以他想辞去,但太祖不允许,跟他说:“此职有何难做,依样画葫芦而已,且做,且做!” 既不许罢官,也不进用。

陶谷一生的尴尬,都是被小聪明害的。所以,他无奈题诗曰:“官职有来须有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