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外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从命运的安排,在不由自主的破戒中坚守;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承担——这是虚竹活着的方式。”
“在学习怎样死亡之前必须先学习如何怎样生活。一个人是一生自有命定的历程。如弘一法师,倘若没有先前的李叔同,何来后来的高僧弘一呢?悲欣交集,不错,悲欣交集才是完整的人生。”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要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
读古今,王怜花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历程和小说紧密相连,能打动人心的当然是情感的力量和智慧的洞察,都有了——性情文字、诗酒人生。
看到王怜花引用的臧棣的诗句:无论是当初,还是现在,我拒绝问自己是否幸福。读到这一句,我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排列出上面的文字《我奔跑在春天的道路》。时青岛大风、寒流、浮尘,而法国梧桐新发出枝芽温暖我的眼睛。
。。
自序:一本书的序言应该怎么写?(1)
作者:王怜花
1.《江湖外史》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本名叫《江湖外史》的书,和一个叫胡少的人密切相关。书的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王怜花写于2001年—2002年的《古金兵器谱》、写于2003年的《怜花宝鉴之人物志》,还有一个附录,是与《古金兵器谱》有关的几个帖子。附录里的这几个帖子及其作者的份量,倒比王怜花及其文字要重要得多。写《捕快旧事》的若平扬,这个曾经在北京大学和约克大学攻读政治学的人,是一个汉语写作的天才,一条卧龙,他日成就,不可限量;写《那些北大的才子》的李方,是混乱而糊涂的传媒业界中屈指可数的清醒、理性、勇敢的批评家,他和他的同仁卢跃刚、李大同、贺延光、解海龙等一起,为汉语传媒保留了底线的尊严;写《2004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五本书》的何帆,一个被业界同仁预期为最有可能为汉语经济学做出原创性学术成果的人,一个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写出了——“算了,我再不会为这些故纸浪费自己本来可以寻欢作乐的时间了”——这样了不起的句子;写《那些酒、那时的侠客与诗歌》的苗炜,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汉语文体,成就了一本名扬四海、给许多人带来快乐的汉语周刊,他在汉语写作史上的地位是原创性的、不可替代的,在王怜花正在撰写的《汉语江湖》——一本讨论汉语写作的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是这一切和胡少有什么关系呢?话说2004年,王怜花决定离开已经偏安N年的福州,到北京的一家公司供职。检点偏安福州N年的往事,王怜花发现自己有这么几件事可堪自慰:娶了一个后来成为哥儿们的老婆赵宇红、生了一个生来就酷爱享乐主义的女儿蔡花花;交了一群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于江湖的朋友;做了两个开创性的项目:一个是参与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条24小时播出新闻资讯的电视专业新闻频道,时为1999年,该频道后来几年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商业计划,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可谓日进斗金;另一个是开办、运营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有线数字电视项目,时为2002年,这个项目听说后来灰飞烟灭了,很可惜,本来它应该也是一个日进斗金的项目;还有就是写了一部《古金兵器谱》。2004年春夏之交,王怜花到北京工作,出于长期养成的、一定要选一张报纸看的读报习惯,自然而然地选定了《新京报》。这个习惯的形成,和王怜花上学时读到的加缪的一句话有关,加繆说:“读报和通奸是现代人的特征。” 某一日,王怜花在《新京报》上看到关于弗朗索瓦兹·萨冈去世的报道,心有所感,写了一个帖子《因为萨冈 怀念萨冈》,贴在网上。随后出差了几天,出差回来,在办公室翻看《新京报》,赫然发现这个帖子已全文刊发在《新京报》上。正纳闷间,打开邮箱,看到一个署名胡少的人发来的邮件,说是《新京报》的编辑,用了那个帖子。出于对汉语名字的敏感,“胡少”这个名字给曾经自诩为“汉语手工艺人”的王怜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再无联系,直到2006年初,王怜花突然接到胡少的电话,说想再版《古金兵器谱》。原来胡少已改行做了书商,正在运作“胡杨文化”。随后胡、王二人约在西坝河畔的太和茶馆做一番详谈,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这一见,有分教,才发现二人原来竟是同门师兄弟,同出曹文轩教授门下——世界确实很小,呵呵。
于是就有了这本《江湖外史》。
2.王怜花是个什么样的人?
《古金兵器谱》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这使王怜花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慢慢地,江湖上都以为《古金兵器谱》的作者应该是关于古龙和金庸的专家,其实,王怜花不过是在借古金说事而已,所谓“借古金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本质上,《古金兵器谱》是一部关于道路问题的书(这一点何帆博士说得准确而锐利)。关于古龙和金庸,王怜花的看法是:古龙和金庸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研究的;肯定会有“古迷”和“金迷”,但最好不要有“古学”和“金学”。这个逻辑有点像王朔在别人将他和高尔基一块相提并论时说的那样:“别把我和人家比,否则,把人家比庸俗了,也把我比庸俗了。”不过,总是不断有人问王怜花到底更喜欢谁,古龙还是金庸?王怜花的回答是:“最早只读金庸,不读古龙;后来也读古龙了;后来金庸和古龙轮流读;后来读古龙的时候更多了;现在,古龙和金庸轮流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序:一本书的序言应该怎么写?(2)
因为《古金兵器谱》,王怜花认识了很多朋友,遭遇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比较有意思。第一个故事是王怜花的朋友华年说的,华年说她的一个朋友,是一个做到很高职位的、做市场的职业经理人,有一天读到了《古金兵器谱》的最后一章《尘土荣华 昔晦今明》中的这段话:
最后,当韦小宝身处不可调和的两难境地时,他想通了一个惟一的破解之道:“老子不干了。”不瞒诸位,这些年兄弟混迹江湖,每当碰上种种难题,就会想起韦小宝,并且学着用韦小宝的方式和态度来对付,结果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该低头时就低头,没有什么屈辱、压抑和郁闷,最多老子不干了。
据华年说,她的朋友读到这段话时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跟着就辞职不干、退隐江湖了,不久后,到一家刚刚开业的很有个性的小书店做义工帮忙打杂。呵呵。
第二个故事是王怜花自己说的,有一天,王怜花收到一个叫“烟花三月”的ID发来的MAIL,说他喜欢文学,想系统地学文学,请王怜花帮忙开些书目。开书目的事是张之洞和胡适之这样的人干的,王怜花绝不敢干这样的事,于是拖着没给回复。过了一阵,收到“烟花三月”的第二封MAIL,说自己是北师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喜欢文学,想转到中文系。王怜花觉得这个MAIL必须回了,就回复说其实学经济学是很不错的,说北师大的钟伟教授经济学造诣高深,应该跟着好好学,可以帮忙介绍。很快王怜花就收到“烟花三月”的第三封MAIL,说还是喜欢文学,想改学文学。王怜花想了想,回了如下三句话: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赚钱养活自己的职业;把爱好当职业很容易把爱好也给毁了;文学本质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很隐密的、自我的精神享受。过了几天,王怜花收到“烟花三月”的第四封MAIL,只有一句话:“文学本质上是一种享受。我明白了。谢谢。”
照王怜花看来,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道路问题的故事,至少都和道路问题有关。关于王怜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网上一个叫“河马”的ID有一个很简明的答案:写《古金兵器谱》的男人,《谁会感到不安》的写者,写《美好十四行》的诗人。如果不嫌啰嗦,还可以列举如下:汉语手工艺人;自由主义者;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一个倡导自己和员工“努力工作、及时行乐”的人,“努力工作”是因为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努力工作,否则就会饥寒交迫,“及时行乐”是努力工作的目的所在——呵呵,应该还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3.在《江湖外史》之后,江湖上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1'。以PPT的方式回答如下:
标题:江湖上会马上出现一个叫“汉语江湖”的网站
网址:——'更好的域名都被注了,只剩这个还算凑合'
宗旨:全世界热爱汉语的人们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美妙的汉语江湖。
口号:“江湖是讲汉语的”
栏目:《风》、《雅》、《颂》、《文选》、《绝妙好辞》、《汉语的敌人》、《汉学档案》——'详情请即登陆查阅'
团队:堂主和斑竹均为江湖高手,登陆即知,将有意外惊喜。
商业模式:绝密。略。
合作伙伴:胡少——'所有文字产品均交由胡少出版'
产品案例:《江湖传信录》——'见附件,链接'
'2'。点击链接,查看附件。
1.序言或关于江湖的一种说法和两部文献
世上本来是没有江湖的,那时大家都过得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后来有一天,出了一群人,靠着手中一支如枪秃笔,渐渐折腾出一个江湖来。大泽龙蛇,大浪淘沙,终于这群人中的两个成了大佬,其中一个是金家帮的总设计师,江湖上人称金老大;一个是古家帮的总舵主,江湖上人称古老大。这是江湖上势力最大的两个帮派,实力对比十分微妙,很像现在江湖上民进帮和国亲帮之间四年一次的阿里山论剑,总是以微弱点数险胜或者惜败。其余梁家、柳家、温家、诸葛家、卧龙家、司马家等等小帮小派都是不成气候的。且说这两个老大手下高手如云,个个都曾做出过泼天大的事来,只是韶华易逝、岁月无情,等到时过境迁,那些传奇也就逐渐被人忘记。不过,每个时代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洞悉人生和历史奥秘的智者,知道什么才是不朽——比如金老大手下一个叫前朝太监的人和古老大手下一个叫王怜花的人,知道只有文字才是不朽的,因此他们各写了一本书,前朝太监写的叫《葵花宝典》,王怜花写的叫《怜花宝鉴》。事物总是不可思议地呈现微妙而神秘的对称,这两个人的才华、这两本书在江湖史上的地位,竟然也和金家帮与古家帮的实力对比一样旗鼓相当,就连这两本书的书名都惊人地对称。当然了,这两本书都成了江湖学的经典文献,不过,奇怪的是,江湖上听说过这两本书的人很多,见过的很少,真正读过的人就更少了。江湖上一直以为这两本书只是武功秘籍,而事实上,武功秘籍只是这两本书的附录部分,这两本书主要记载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江湖秘史,其中有些是金老大和古老大有意留白的;有些是他们以为不足为外人道的;更多的是他们手下的那些高手不让他们知道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恩怨情仇,何必事事都让老大知道呢?
如果套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么,可以说金老大和古老大的经典文本只是江湖这座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那一小部分,而前朝太监的《葵花宝典》和王怜花的《怜花宝鉴》,才是海面下的那绝大部分。关于这两本书以及它们所记载的从未披露过的江湖故事,是这本《江湖传信录》的主要内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一本书有自己的命运(1)
按金老大和古老大在经典文献中的表述,《葵花宝典》和《怜花宝鉴》都已失传了。根据经典文献的记载,从版本学的角度对这两本书做一番考辨或许是一件有趣的事。
关于《葵花宝典》,少林寺方证大师的说法最为重要。据他在和冲虚、令狐冲于恒山翠屏山悬空寺三人绝密会议上的说法,前朝太监在三百年前写出《葵花宝典》,其中前两百年的流传史已不可考,只知其间无一人据此书练成绝世武功——其原因当时至为神秘,现在则是地球人都知道。可考的历史从百余年前福建莆田少林寺下院方丈红叶禅师获得此书开始。为方便叙事,可将红叶禅师手里的这部《葵花宝典》称为“红叶本”。可以肯定红叶禅师精读过此书,但同样因为那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没有据此修练。后来,华山派的岳肃和蔡子峰到莆田少林寺做客时偷看了此书,由于时间紧迫,他俩分工一人偷背一半,回到华山后,拼凑参研。红叶禅师发现华山派这两位老兄的行径后,当即派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阻他们进行修练。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