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时震 >

第22章

时震-第22章

小说: 时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从小青梅竹马的女友简·考克斯(Jane Cox)结婚。 
    1947年 
    ●三个论文设想均遭否定后,离开芝加哥太学,未获得学位。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为纽约斯克内克塔迪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当公关员。此间经历后来写入《自动钢琴》和《猫的摇篮》。 
    1950年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谷仓效应报告》(Report the Barnhouse Effect),发表于《科利尔)(Collier's)杂志。从此开始至一九六三年,主要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共写下四十五篇,发表于《科利尔》、《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 urday Evening Post)、《大都市》(Cosmopolitan)、《红书》(Redbook)和《女性时光杂志》(The Lady's Hour Jour… nal)等杂志。 
    
    1951年 
    ●发表了几篇小说后,纽约的一家出版商与其签订长篇小说出版合同(后来的《自动钢琴》)。 
    ●决定辞去通用电器公司的工作,开始当自由职业作家。 
    ●离开斯克内克塔迪,搬至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 
    1952年 
    ●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由德拉科特公司出版,从此德拉科特公司成为冯内古特的主要出版商。《自动钢琴》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讽刺现代化如何剥夺人性。后重新出版时,曾用书名《乌托邦14》(U… topia 14)。 
    1958年 
    ●姐夫因火车出轨身亡。几日后姐姐艾丽丝在医院病故。 
    冯内古特和妻子收养了他们的三个儿子。 
    1959年 
    ●出版长篇小说《提坦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依然采用科幻小说的模式,对人类历史进行仿讽。 
    1961年 
    ●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夜》(Mother Night),描写一个搞谍报工作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人生危机。 
    1963年 
    ●出版主要长篇小说《猫的摇篮》(Cat's Cradle),也用科幻小说的模式,但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寓言,讽刺人类社会缺少同情与爱,人们依靠谎言麻醉自己。冯内古特曾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做过从A到D的评定,此书自评为“A+”。 
    这是冯内古特第一部被广泛认同、并受到批评界重视的小说。 
    ●将早期短篇小说汇集成册,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猫舍里的金丝雀)(Canary in Cathouse) 
    1965年 
    ●出版以科幻小说模式讽刺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God Bless You,Mr.Rosewater)。 
    ●小说中开始出现基尔戈·特劳特(Kilgore Trout)这个重要人物。此人物是个抖幻小说家,出现于此后冯内古特的许多小说中,评说人生世事,荒唐中充满机智,像是作者本人的影子。 
    ●去依阿华大学著名的作家班任教。 
    1966年 
    ●不少旧作在该年重版。并开始更多地引起批评界的注意。 
    1967年 
    ●荣获古根海姆奖。 
    ●重返德累斯顿,构思以该市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五号屠场》。 
    1968年 
    ●收集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和散文,结集出版《欢迎到猴子屋)(Wele to the Monkey House)。 
    1969年 
    ●出版以二战轰炸德累斯顿为背景的代表作《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自评为“A+”级,也被广泛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1970年 
    ●到哈佛大学教授文学创作。 
    ●出版讽刺剧作《旺达·琼,祝你生日快乐》(HappyBirth—day,Wanda June),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间在纽约的百老汇上演,后拍成电影。 
    1971年 
    ●首次出现对冯内古特作品的长篇学术性研究,在托尼·坦纳(Tony Tanner)和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的文学专著中。各有专门讨话的一章。该年被认为是“真正冯内古特研究的开始”。 
    ●最著名的冯内古特研究学者杰罗姆·克林科维兹(Jerome Klinkowitz)发表第一篇有关冯内古特的学术论文:《小库尔特·冯内古特和我们时代的罪恶)(Kurt Vonnegut Jr.and the Crime of Our Time),此文后收入克林科维兹本人的研究冯内古特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声明》(Von… negut Statement)中。 
    1972年 
    ●最早两部冯内古特研究专著出版:戴维·戈德史密斯(David Goldsmith)的《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狂想家)(Kurt Vonnegut:Fantasist of Fire and Ice)和彼得·里德(Peter Reed)的《小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Jr。)。 
    ●被选为国家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被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 
    ●《五号屠场》拍成电影。 
    ●发表短篇小说《空间大操》(The Big Space Fuck),收入他朋友哈兰·埃利森(Harlan Ellison)编的小说集《又是危险的幻象)(Again,Dangerous Visions)中。冯内古特自称文学史上第一次在标题上出现“操”字。此文引起对他作品的抵制。 
    1973年 
    ●出版长篇小说《冠军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讽刺美国的商业文化。小说中有不少作者自画插图,包括肛门、阴户、内裤等,因此更加引起了该年对他作品的抵制。 
    ●很多地方对冯内古特的作品进行抵制,典型例子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德雷克(Drake)学较,该校将《五号屠场》等放入锅炉焚烧,冯内古特对此提出抗议。 
    ●出版电视脚本《时问与廷巴克图之间》(Between Time and Timbuktu),是外星幻想剧,内容取自《猫的摇篮》和《提坦的海妖》。 
    1974年 
    ●出版散文、书评、演讲集《旺皮特、弗玛和阁兰法隆》(Wampeters;Foma and Granfalloons),书名取自先前小说中作者自己臆造的三个词。 
    1975年 
    ●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根据大学“高质量的已发表作品可替代毕业论文”这一规定,认为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研究,故补授硕士学位)。 
    1976年 
    ●《五号屠场》在纽约各学校图书馆遭禁,冯内古特诉诸法律,引起法律纠纷。 
    ●出版长篇小说《打闹剧,或曰不再孤独》(Slapstick;or Lonesome No More!)。在冯内古特从A至D的四级标准中。这是惟一一部自评质量为“D”的小说。 
    1977年 
    ●冯内古特研究的又一次高潮,该年有三本研究专著出版,包括:恩卡(Ungar)出版公司作家系列中詹姆斯·伦奎斯特(James Lundquist)的《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 negut)、理查德·杰阿农(Richard Giannone)的《冯内古特小说初探》(Vonnegut:A Preface to His Novels)和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的传记性文评《冯内古特在美国》(Von… negut in America)。 
    
    1979年 
    ●出版《囚鸟》(Jailbird),小说以水门事件为背景,讽刺美国政治。 
    1980年 
    ●与伊万·切尔梅耶夫(Ivan Chermayeff)合作出版《太阳月亮星星》(Sun Moon Star)。这是一本图案画集,切尔梅耶夫作图,冯内古特写文字说明。 
    1981年 
    ●出版自传体的散文、书信、演讲集《棕榈树星期天》(Palm Sunday)。 
    1982年 
    ●出版长篇小说《神枪手迪克》(Deadeye Dick),讲述一个男孩意外抢击射死一个怀孕妇女后的犯罪感和生活遭遇。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被认为是《五号屠场》之后最优秀的作品,也具有浓重的科幻小说色彩,说的是人类脑袋太大,进化失败,核战后幸存者逃至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为新的物种。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蓝胡子)(Bluebeard),批评界对小说未敢恭维。 
    ●由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等人撰写发表冯内古特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著述大全》(Kurt Vonnegut:A prehensive Bibliography)。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咒语》(Hocus Pocus)。 
    1991年 
    ●出版散文随笔集《比死更糟的命运》(Fates Worse Than Death)。 
    1996年 
    ●在丹佛市举办个人绘制的绢丝印画展。 
    1997年 
    ●出版长篇小说《时震》。 
    ●宣布封笔。冯内古特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书了,十分肯定。我已厌倦了。” 
    1998年 
    ●《冠军的早餐》拍成电影。 
    (虞建华)
译后记 
    
    目前国内有一股文学理论热,后现代主义尤其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讨论虽多,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学名著的翻译介绍,则相对滞后。译林出版社努力引进出版诸如巴思和冯内古特的作品,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时震》中译本的出版,可以使广大读者阅读到代表全新小说理念的新颖文本,也可以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范倒。冯内古特年事已高,公开宣布这部发表于一九九七年的小说是他的封笔之作。因此,将《时震》及时译出,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对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读和翻译,译者也从中得益匪浅。原来肤浅的、理论上的、模糊的概念,由于“精读”了一个范本变得比较深刻、具体、清晰。相信读者也一定能从阅读中获益。 
    

    翻译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有时又是一种折磨。我想很多译界同行会有同感。翻译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时震》尤其如此。小说是以聊天式的口语体写成的,各种玩笑、轶事、传闻、想像、奇谈怪论一起组合构成了一幅后现代派的文字拼贴画。小说有时语言粗朴,多用俚语俗语。有时指涉微妙,文字寓意深长。有时如新闻报道,有名有姓。有时如痴人说梦,匪夷所思。有时一本正经,严肃得叫人瞌睡。 
    
    有时异想天开,滑稽得令人喷饭。冯内古特故意为之,让文本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撞,以不协调反映杂乱无序的世界。 
    构思奇特、语言幽默、篇幅短小是冯内古特小说作品的三大特点。译文中要保持这种别具一格的文风,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 
    常说的翻译“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当然包括对文风的忠实,笔者尽可能做到,该拖沓的,不让它精练,该平庸的不让它华丽。言而“达”意的要求自不必说。但是这个“雅”字(我取其字面意思)却构成了翻译《时震》的困难之一。小说中有不少骂人话和“性话语”,有的不堪入目。我想起老一辈学者贺祥麟教授在《人文主义诗人金斯堡》一文中谈到他译金斯堡《美国》一诗时的困境。诗行中有一句恶狠狠、赤裸裸的骂娘话。直译,有伤字面风雅。适度婉转,又难以确切传达诗人的极度愤怒。在《时震》的翻译中,我也同样进退维谷,只能藏一点,露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 
    
    不知是否有违翻译原则。 
    小说中有一些作者创造的新词。常用的之一是重播(rerun),指的是人们被“弹回”到过去后重新开始的生活。 
    这个词原指影视重新上演,再次播出,是借来的形象的转意词。其他的还有如“时震后麻木症”(PTA,一种杜撰的疾病)等。但最主要的是作为书名的“时震”(timequake)一词。在以前的介绍中,也有人译成“时间震”,从英语“地震” 
    (earthquake)演变而来。译成“时震”更利索一点,也能与“地震”对应。这个新词也许将来会像另一本名著书名“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一样出现在词典中,丰富人类的表达语言。 
    译者在涉及人物、事件、典故或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疑惑的地方加了少量的注释,力求简明。作注以帮助阅读,而不打断阅读为原则。 
    翻译中在一些细微意义的确定方面,我同我校的外籍专家白丽诗女士(Betty Barr)进行了几次商讨。在几次举棋不定时,是她对本族语的直觉感悟和敏锐辨析,帮助我确定了译文的措辞。在此,我对她的热情相助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我的一些想法建议,都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支持。由于他们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这本翻译小说才得以顺利高效地出版。 
    
    由干教学、行政双重压力,每天只能挤出时间进行翻译,难以做到从容应对,反复推敲。译文肯定留下了仓促的痕迹,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译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震》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