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中国海战档案 >

第1章

新中国海战档案-第1章

小说: 新中国海战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中国海战档案》
中国海军到底有没有打过海战?打过哪些海战?在哪里打的海战?海战是怎样一个经过?等等一连串人们所关心的有关中国海战的问题,始终没有一本书做出较为全面地、权威性的回答。
  中国海军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是在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下成立的?这样一支包括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及各种舰船的庞大舰队后来又去了何方?他的第一任司令员张爱萍为何离开海军和他所热爱海防事业?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手下的将士们命运又流向何方?这些,随着岁月的流失,都已经为世人所淡忘,化作礁石沉入历史的汪洋。
  至今为全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大陆和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偶然事件所致?当时存在武力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吗?海军在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后,为何又没有攻打台湾?一直在民间口传的“金门岛登陆战”、“登步岛登陆战”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赢谁输?死伤多少?有关中国海军和中国海战的话题始终困扰着国内读者的求知欲望,传闻与猜测共存,褒贬与感叹相抵,失望与希望交替,人们渴望在和平盛事之年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史为鉴,看清过去,展望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八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中国海战档案》一书中,海军资深作家、评论家崔京生以他多年来的积累与探索,客观诚实的态度,另辟蹊径的笔锋,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用了洋洋二十余万言,加上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见证了1949至1965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战事,集合成篇,以飨读者,可谓书界与读界的一件幸事。
  1949至1965年习惯性地被国人称之为新中国建设时期,是一个极具政治色彩与精神特点的历史阶段,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发生的一系列海上战事,都披上了一层传奇的神秘亮色。透过海战的烽烟,人们可以从另一个窗口看到共和国、中国海军成长的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从而扪心自问,得到启发。
  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中国所有的海战几乎都发生在1965年之前(不包括西沙之战,越南扫雷和南沙之战),而这些战斗的百分之九十又都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不包括南海发生的“垃圾尾之战”、“海战”等),本书作者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数以百计的海战中遴选出数十场经典战斗,通过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层层剖析,客观公正地双方评价,全方位的、尽心尽力地满足了不同层面的读者:年轻人对海军常识的渴求,中年人对成长的怀旧,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回顾荣誉的心理。这些篇章包括:迄今为止我军唯一的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一江山岛登陆战”,鲜为人知的“反封锁长江口扫雷战”,脍炙人口、被改为电影《海鹰》的“击沉洞庭号”、“海战”、“海战”,大陆与台湾海军之间驱逐舰、护卫舰编队的正面较量“东矶列岛海空大战”,催人泪下的“瑞金舰沉没”,以及至今仍然谜一般的“琅矶山海战”、“解放大陈岛”,长期避讳不谈的“金门登陆战”、“登步岛战斗”……有关权威审读机构在看了此书后预测,这样一本史料性强,阅读性又极强的爱国主义军事读物首次面世,一定会给这方面盼望已久的读者推开一扇观察历史的新窗口,对创作和阅读带来一缕清新之风。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1)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举攻陷南京,国民党政府逃遁广州。
  也就是在这一天,江的对岸,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转年,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一支包括3个舰队和若干大队的作战编队已初具规模,总体作战实力超过当时国民党海军,时刻准备听从党中央的召唤升帆南下,一统国土。
  可是,为何后来的岁月里这样一支浩荡水师名不见经传?它去了哪里?那些曾经征战海疆的将士今又在何方?打开弥漫硝烟的历史画卷之前,便于讲述,还是有必要追根溯源,话说当年——
  1948年的冬天是漫长的,长江上飘过零星雪花。
  从东北战场、华北战场、淮海战场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麇集江南岸。蒋介石此时白发搔更短,引退溪口垂帘听政。回顾他的从政生涯,这已经是第三次下野了。桂系魁首李宗仁临危受命登基。不可一世的枭雄们此时早已看到了前景日薄西山,惟抱着一丝侥幸,就是:划江而治,养精蓄锐,东山再起。
  长江的北岸可谓一片飘红,车辚辚,马萧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陕北窑洞迁移抵近北平的西柏坡村,目标明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可是,一直拖延到来年春天,局面仍在僵持,两党之间的谈判放在北平艰难地进行,看不到任何和解的希望……
  其实早在1948年初,三大战役还没结束毛泽东就在考虑渡江战役。每次面对作战图,他手中的红色铅笔总不免戛然止步于宛延而泻的长江边。作为一个湖南人,他深知渡江作战远非陆上打仗可比,而恰恰这又是手中的一张弱牌:没有海军。
  他的眼前滑过这些年因为没有海军而吃的大大小小的亏——
  1945年,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当权者命令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组织原地不动,国民党军却动用海、空力量将80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从大后方抢运至东北、华北战场,仅一个月就完成兵力部署。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万毅、吴克华所部10个团3万余人接到出发的命令,从山东航渡渤海湾登陆辽东半岛,竟耗费一个月之久,造成的被动局面后来花费一年多艰苦作战才逐渐扭转。
  1946年11月6日,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在军舰飞机掩护下大举进犯掖县,舰炮猛轰胶东军区守军侧翼和后方,造成惨重伤亡。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激战正酣,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围调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又以沈阳地区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实施南北夹击,向“四野”塔山阵地发起进攻,海军司令桂永清坐镇“重庆”号,指挥舰队以152毫米、120毫米大口径舰炮支援陆上作战,在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一笔。
  辽沈战役尾声,营口万余守敌,葫芦岛12个师,面临围歼的最后时刻从海上逃生……
  滔滔大江,昼夜不息。
  古人云:“长江天堑,古来阻隔,虏军岂能飞渡。”
  眼前的战场,双方投入兵力近200万人,沿岸正面战场宽1800公里,纵深战场300公里余,可谓继三大战役之后死后存亡的关键一仗。而这一仗的特殊性则在于,国民党陆、海、空三军集结了全部重兵,凭借长江天堑构筑了一条立体作战防线,坐迎没有一艘舰艇的共产党军队。
  纵观国民党陆、海、空三军防线中海军的实力,眼下依然保持着以往的战斗力,几乎没有损伤,在编4个舰队,即第一、第二舰队,江防舰队和登陆运输舰队,以及10个巡防艇队,总兵力4万人,拥有各种类型舰船275艘(在编舰数,舰艇总数为428艘),总排水量达20万吨。对于没有海军的人民解放军来说,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兵力全都部署在长江中下游一线,其中海防第一舰队担任吴淞口至江阴段防务,海防第二舰队担任江阴至江西湖口段防务,江防舰队担任湖口至湖北宜昌段防务,每个舰队配备了各种类型舰艇数十艘,每日24小时不分昼夜巡逻在长江南侧一线,见到可疑目标立刻开炮击沉。并以海军总部直属巡洋舰“重庆”号镇守吴淞口外,担任对外封锁和对内监视任务。最为致命的是,国民党军撤往南岸时掳走所有船只及航渡工具,哪怕是一条小舢板,也不留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2)
再看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战线,纵有两万条船只,却都是征集自江淮、山东,甚至更远的辽宁沿海的渔船,既无机械动力,也无航行保障设备。每船上仅能装载一个步兵班,更是无水战经验可谈。
  由于木帆船满载步兵,速度更加慢,在航渡中既无相应火力对付江面舰艇,且一旦中弹很容易沉没(尽管部队进行了专门的轻武器水上射击训练,但携带弹药有限,效果也有限),所以船队在航渡阶段基本上不具备与舰艇对抗的作战能力,原则上尽量避免战斗,主要任务在于登陆作战。很明显,航渡阶段是我军渡江作战中的致命弱点,江面国民党舰艇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我方要做到的,则只有尽力摸清对岸舰艇在江面的活动规律,采取乘隙偷渡和在北岸炮火掩护下全速强渡,以巧制胜。
  在探索渡江战役可能遭遇的风险时,有关作战部门曾经有过概略的计算。
  以第三野战军为例,共4个兵团15个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以第一梯队展开10个军,每军展开两个师测算,共20个师60个团;以每条帆船载步兵一个班测算,每排需要3条帆船,一个连需要10条,一个营需要40条,一个团需要160条,60个团共需要9600条至一万条,才能基本满足第一梯队的需要。这样一算,江北岸的两万条帆船就不是多,而是不足了。
  而“三野”渡江的正面,正对的是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的防区,所辖军舰20余艘,以每艘舰甲板装有762至100毫米舰炮两门(平均值),37至40毫米机关炮4门计算;炮艇80余艘,以每艘装有25或37毫米机关炮一门,127或13毫米机关枪一挺计算;若北岸舰队在船渡中与之遭遇,舰艇可以充分利用其速度,机动性,防弹及其火力等优势,对帆船进行抵近直接射击,如在夜间,还可以探照灯照射引导火炮射击,由于帆船队形密集、速度慢、火力弱,所以被击中沉没的概率相当高。测算结果显示,第一梯队在航渡中可能被击中7500艘左右,占航渡用船百分之七十五,可见之风险。而按照国际战例评估,登陆战役中第一梯队损失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航渡即应立刻停止,战役宣告失败。
  如此看来,水面一役,事关重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若受挫,不仅接下来的沪杭之战谈不上,40余万南岸陆军也可趁机获得喘息之机,巩固防线,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局面就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人民解放军南下的步伐则就此一役告失而终止,从而推迟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深入到国民党内部的策反行为在关键的时刻再一次起到了作用,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渡江战役前夕听从了从江对岸过来的共产党统战人员劝导,率部起义。导致长江中下游一线国民党海军防线全面瓦解,共产党陆军百万雄师挺舟过江成功。从这一点上讲,林遵对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功不可没。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1948年1月8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决议中明确:“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有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紧迫感,人民必须拥有一支海军力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初步决定,组建人民空军的任务交给“四野”。考虑到“三野”下一步承担着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的任务,国民党海军舰船和人员大多分布在华东,这些船和人是组建海军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内主要造船厂又分布在上海和华东地区,是建设海军重要物质基础,遂将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三野”。
  毛泽东让华东军区上报海军司令员人选,陈毅不假思索地说出张爱萍。很快,毛泽东在呈阅件上签署了“同意”。他和陈毅一样欣赏这位能征善战、气度儒雅的将军。
   。 想看书来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3)
张爱萍,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达县罗江口。1925年,正是陈毅带上他离开巴蜀盆地投身革命。从此,南征北战,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优秀指挥员,截至他最后一次战斗负伤,时任解放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爱萍接到“总前委”命令时正在大连养伤。19�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