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夺鼎1617 >

第68章

夺鼎1617-第68章

小说: 夺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苑揭路旅嫜诟堑纳矸荩呐率且桓雠怕榇牧髅窨嗔Υ虬绲模材芘卸铣鏊欠袷乔亲案陌缋醇觳榱髅窕锸澄郎榭龅男吕垂僭薄

    眼前这五六个人,一身同样的青布裤褂,神情彪悍,脸上浮现着营养良好的油光。虽然没有携带武器,但是一望便知,这些人定是某个富商巨贾或是某个到商贸区游历的公子王孙带来的家丁护卫。

    这样的人,巡捕们一般都是不招惹,但是这样的人也是他们欢迎的对象,因为他们往往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拿出比罚款多得多的钱来了事。

    但是今天他们失算了。

    “叫什么!缴什么罚款?!”

    为首的一个家丁打扮的人习惯性的咧咧嘴,面带讥笑的看着眼前这几个巡捕。

    这几个家丁都是老兵油子,多少次从死人堆里进出了,心里已经完全没有正常社会的法度意识了,要么是他们杀人,要么是他们被人杀。

    几句话,双方便争吵起来。

    从一旁的酒楼上。这群家丁护卫的主人皱着眉头看着这一幕。

    “侍画,下去告诉他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坏了李姑娘的兴致。”

    正在与李香君诗酒唱和。吟风弄月的兴致勃勃的侯方域语气温和的叮嘱随身小厮。

    下面的那些家丁,乃是他此次从归德府南下避乱。捎带着到南京准备参加会试时,侯家的故交、旧部,左良玉派人送来的,沿途护送他们到南京。防止在往南京的路途上,被数以十万计的流寇和沿途的饥民撕成碎片。

    自古才子爱佳人。何况是侯方域这个以文采风流自命的人物?

    抵达南京之后,眼见得南京城中的“故交”,那些勋贵太监们都在忙着在江海联防体系下大赚特赚。被他觑个空子,大摇大摆的以一时名动江南的复社四公子之名堂而皇之的进了媚香楼。

    李香君这种文艺小清新风格十足的女孩。遇到了侯方域这种才子级别的人物,如何能够有抵抗力?当下便是一见倾心。更是趁着李丽贞外出的时机,与数名江南才子一道到这素来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商贸区来游历一番。(哦,购物加旅游吗?)

    但是却不想手下的家丁与商贸区的这些巡捕发生了冲突。当初在秦淮河边的那一番折辱惊吓,至今还是令侯方域每每午夜梦回之后惊出一身冷汗。何况,身边这个佳人,虽然与自己此刻正是你侬我侬,郎情妾意。但是其母与宁远伯之间的小**可是几乎整个江南士林都清楚。以李丽贞此时在江南士子当中的人望,若是被她知道自己等于是将她的女儿拐带出来,闹将起来。怕是面子上不好看。

    忍着那些巡捕们的奚落,侯府的家人塞给了巡捕们一块银元,算是将此事平息了下去。

    但是。以侯方域的心高气傲性格高洁,当日迫于形势,受了宁远伯的一番羞辱之后倒也罢了,如何能够受一群皂隶衙役的羞辱?当晚,当几个下江才子议论起今日之所见所闻,颇为对商贾工匠与读书人并列而坐表示不满时,更是激发出来了他胸中怒气。

    坐在一品香客栈的房间里,便是李香君的贴身侍女前来传信,说姑娘请公子过去用晚饭。侯大才子都是一动不动,脑海里全是白天那几个巡捕和城管的嘴脸。

    “尔等如何这般对待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太祖圣谕。小民可扑贪官。沿途有司需提供车马食宿,尔又是。胆敢对太祖皇帝的大诰不敬?”

    “对!况且,此地之法条律例,乃是本朝崇祯爷所定。你这厮,枉自读了许多圣贤书,不守大明天子所定之法条,便是目无君父之人!”

    “吾等虽不敢言孝子,然君父教诲却是牢记在心。此人连君父教诲尚且说不出,必然是大逆之子!吾等当代君父教训此等逆子!让他知道天地之间有浩然正气在!”

    往常都是侯方域等人用君父圣人之道来抢白别人,今日却是被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这如何能够让他咽得下这口气?当下命书童铺纸研磨,他准备将数日来在上海县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在江南时报上发表,“也为世人做当头棒喝!为天下苍生鼓与呼!”

    “公子,此等壮举,如何独独丢下妾身独往?”

    不知何时,李香君俏灵灵的身形站在了书桌旁。“公子须知,若是没有家母的允可,只怕是公子的文字便是如两都赋一般可以一时洛阳纸贵,只怕也难以登上江南时报的。”

    “那,姑娘有何赐教?”

    “只要朝宗兄的锦绣文字能够唤醒江南百姓,令朝廷大佬能够正视时局,便是我等破家而为,也是值得的!”

    当晚,同侯方域一道游历上海县的几个读书士子,也是慷慨激昂,为了能够让侯大才子的这篇煌煌大作如黄钟大吕达到振聋发聩的地步,他们宁可掏出银子来在江南时报上买版面。

    “时人以江南为繁华富庶,江南又以杭嘉湖苏松太为膏腴。时下上海县却为江南人所公认之富庶繁荣之所在。然学生看来,富庶繁华之后,却是亿万生民之膏血!”

    侯方域的文字模仿了时下江南时报的半文半白风格,这样的文字意境能够引起共鸣。

    “上海之繁荣,皆由商贸区而起。然商贸区内,却是酷吏横行,压榨不定。区外。则是茅檐草舍触目皆是,蓬首垢面者嗷嗷待哺。问之曰。皆为长江沿岸各处之饥民、流民至此。”

    “江南之粮价,据闻为中原被灾各地所不敢奢望者,上好白米不过数元一石。仆以愚钝之目观之,浦江两岸,大小船只不下万余,若以此等船只运输粮米往各地,我大明何惧天灾?各地百姓何以有饥馁之虞?然船户告之曰,吾辈之船。概只能出吴淞口,在崇明、杭州湾等处接驳转运粮米布匹沿江贩卖。此举皆为所谓江海联防协定所致!”

    几个读书人抑扬顿挫的声音在一品香客栈的院落里传播,随着这声音,侯方域的文字也传递到了住客们的耳中。

    “这是哪位才子所做?当真是振聋发聩!我冒襄当以此下酒,浮一大白!”

    跨院里,一个男人兴奋的大叫着。

    复社四大公子的两位,就此相见。

    不过,此时冒辟疆却还没有那位给无数历史学者和三流小说作家制造了饭碗的董小宛在身旁陪伴。

    “吾辈复社,当效仿前辈东林,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自当为民请命,废除江海联防协定。将粮米运至大明各地,以哺嗷嗷待哺之灾民。”

    两位日后都是靠着女人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才子,在书桌前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似乎这二位不但都是因为女人被大家记住,而且,在节操等方面,似乎还不如女人。)

    “朝宗兄既然开风气之先,辟疆自然要追随骥尾。便也要做一篇拙劣文字,为朝宗兄鼓吹一番!”

    冒辟疆也是说干就干。数日之后,一篇充满了人文情怀的文字。便同样出现在了江南时报的版面上。

    “余自上海县游历,常有天上人间之感。毗邻之间。咫尺之遥,上海县城外江滨。与商贸区一步之遥。然却令余有莫大之惑,常有天台桃源谪落凡间之感。商贸区间,道路宽阔坦荡如砥,房舍干净整洁自不必说。然一出商贸区,江滨之畔,观看游民之居所,顿时令人哑然。”

    冒辟疆很是详细的描写了在商贸区外等候着甄别与体检的那些流民的生活状态,那些四面透风,只能勉强遮挡雨雪的滚地龙房子。

    衣服只能说是勉强遮住身体,勉强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说合体、样式、美观等要求,完全没有人去考虑。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几乎完全是一个样式和尺寸,用黄麻和棉花混合在一起织成的纺织品,制造出了这些流民的几乎统一服装。

    吃的东西,在冒才子笔下,更是猪狗食都不如。蔬菜不新鲜,而且胡乱切上几刀便下锅加工。草草的煮一煮便成了桌上佐餐的菜肴。主食是用质量很坏的陈米煮成的粥饭。用来炒菜的猪板油是发臭的,偶尔有些咸鱼腌肉也是又瘦又陈又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制成的肉。冒才子甚至担心,这些东西人吃下去会不会被毒死。

    最为令冒辟疆痛心疾首的是,在商贸区内,种种现象,圣人见到了势必恸哭于九泉之下。原本应该世人耻于出口的利字,在这个满是铜臭气味的所谓商贸区内,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了。

    在秦淮河上,若是与某个青楼女子相好,势必是人品、名声、诗词歌赋相貌举止等等综合指数都能达标之后,才能入得了姑娘的法眼,然后大把的银子撒下去,才有可能一亲芳泽。

    可是在这商贸区内,只要有孔方兄和赵公明的帮助,任何一个青楼女子都可以施施然的灭烛留宾,让客人体会到欲仙欲死的乐趣。

    两位才子在报纸上遥相呼应,对于商贸区大加指责。在侯方域的笔下,更是将江南、中原等处粮价过高,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甚至强壮者从贼,老弱者填于沟壑等现象,直接归罪所谓江海联防协定和海关的关税。

    “余观之上海,几乎无一物不税,江面海上之船舶,无一船不悬挂海关特许贸易之旗帜。呜呼!我太祖皇帝所手制之各项法度,竟无一条留存于世。余甚疑之,今日之上海县,究竟为何人之土?为何人之治下?我大明耶?宁远伯耶?抑或为其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之势力?”

    因为一口痰而引起的各方骂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一时间,因为侯方域的这篇煌煌巨著,将矛头直指南粤军与南京勋贵集团的共同利益——江海协防以及与皇帝的切身利益——海关关税制度,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各方势力,各色人物,纷纷跳上舞台来做一番表演。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此刻在辽东、在山东、在河南的战事。(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三十一章 风口浪尖(下)
    京师,紫禁城,东暖阁内大臣聚集。

    内阁首辅周延儒,吏部尚书郑三俊,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刘泽深、工部尚书苑景文,甚至老得不象话的礼部尚书傅淑训均有在列。

    同时进入内阁的,但并不是一部之尊的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魏藻德,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东阁大学士陈演,一样列于东暖阁之内。

    陈演善于勾结内臣,往往从内侍口中,可以暗中得知次日皇帝要问之事,每每对答如流,很得崇祯帝欢心。

    魏藻德擅长辞令,极有辩才,很能猜测崇帝心思,也每每总能迎合,所以一样简在帝心,虽然现在最得宠的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但二人非一部之尊,却也不落下风。

    以小官制大臣,这是大明的传统,或许崇祯帝觉得周延儒势头太盛了,又与倪元璐、郑三俊皆是江南人氏,东林党一员,不愿看到阁中一家独大,隐隐有以二人相制之意。

    新近由南京兵部尚书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职的李邦华,也静静坐在一张绣凳之上。

    李邦华虽然刚刚从南京兵部尚书调任,但他根深叶茂,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在内阁之中也是颇有发言权,更何况,族人李日宣,一样任过兵、吏两部尚书,李氏族人,也皆是官运亨通,族中李振裕,历史上更先后担任过工、刑、户、礼四部尚书,民间直有“一家八尚书,九子十知州”的说法。

    今日之议题,却是在场众人早已心照不宣的。

    办报纸!

    大明虽然有邸报之设,由通政司管理,但凡是朝廷大事。邸报上都有反应。但是,邸报却也有些弊端。一曰内容单独,大多是些官员奏疏、上任、免职、入狱之类的消息。而且字数少,每期字数不过五千到一万字。二曰价格昂贵。若是没有阅读邸报资格之人到通政司每抄一次邸报。价格也不便宜,特别外地州县,每年需要抄报银上百两。

    邸报内容还控制严格,不要说自行采写新闻,评论的权利都没有。至于说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与生活、生意相关的信息更是半点也无。

    主席曾经说过,思想宣传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去占领。这话确实是至理名言。朝廷邸报乃是官样文章,不是给广大中下层百姓官员而设,如此一来,由隆盛行在京师、江南等处代为发行的南粤军系统各个报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