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夺鼎1617 >

第474章

夺鼎1617-第474章

小说: 夺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利用自己迅速膨胀的经济实力,在大批农民破产或者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大肆扩充、收买土地。这就有了方才有人在饮酒时不无得意的说出自己已经买下了几乎一半的土地的事情。

    其实,在每一次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往往也是土地迅速大量兼并集中的时候,如今虽然不是天灾,但却是**。

    让这些在南中军与内地进行商业往来中大做特作转口贸易,而发的流油的人突然间失去了暴利的来源,要与别人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如何让他们受得了?

    “大埔是大埔人的大埔!是我新安人的大埔,绝对不可以卖给外人!”

    “对!不经过我们同意,大埔的地绝对不能卖给外人!”

    “对!召集族中子弟,准备抵抗这些南蛮!”

    “必须要新安人先来?!”(这个口号是不是有点眼熟,和某个作死的港怂组织名字类似?在下又一次的**道了!)

    看着眼前激动的人群,邓元勋的一双老眼之中,散发出一丝得意的光芒,仿佛一头老狼吃到了一头肥美的羊羔一般。

    “太尊父母不要吾等,吾等亦不可坐以待毙!南蛮化外之夷不效礼法、不知廉耻、无恶不作、贪得无厌,南蛮今ri占了大埔墟,明ri便是青山湾,吾等祖辈之田产钱财必将被南蛮压榨一空,吾等不能做败家子,不能断送了祖宗的家业!”

    类似内容的揭帖在各处围村中飞快的传递着,人们的情绪被点燃了。原来,地里的稻米卖出不去,就算是卖也是赔本,大家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仍然是赔钱。这些都是南蛮在背后捣鬼所致!

    林村、八乡、锦田、十八乡、屏山、厦门(非福建厦门,实乃新界的一个乡村)、青山、元朗和粉岭各地的地主士绅豪强在新界五大姓邓、侯、彭、廖、文的串联下纷纷加入了抗击南蛮保家卫田的大业之中。

    而邓家、候家、彭家、廖家、文家的族长和老爷们,则是很大方的将自己库房里储存的南蛮刀枪都拿了出来,交给族中的青壮子弟,编练成团练,准备对那些到大埔来虎口夺食的南蛮来一个迎头痛击,让他们知道一点厉害!

    从吉庆围的炮台上向四外望去,远远的看得到的各处围村寨墙上都插着写有各自寨子名号的旗帜,在初chun的风中肆意的飞扬着。

    邓元勋被子孙们搀扶簇拥着,在寨墙上走了一圈,已经微微有些气喘。

    “阿公,咱们的锦田六围中,就属这吉庆围寨墙最厚,防御工事最为坚固顽强!我们一定能够给南蛮一点厉害看看!”

    一名孙儿辈的小伙眉飞sè舞的挥动着手臂,颇有点指点江山的味道。

    “愚蠢的东西!”

    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最近邓元勋的脾气一直不太好,肝火很旺,因为一杯茶不够热,将他的一个通房大丫鬟罚跪,在院子里跪了一天一夜,竟然活活的跪死了。

    “这吉庆围,能够比安南的几座都城更加坚固吗?!”

    回到家中,几个儿子和得力的孙儿都跪倒在邓老爷子面前聆听他的训示。

    “记住,我们是打不过南中军的。这一点千万要牢记在心。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和南中军开仗。”

    “爹,那是为了什么?!”

    “阿公,您的意思是不是要让南中军这群蛮子知道大埔这块地不是那么好占的,然后知难而退,和我们邓家继续合作,我们也好继续发财?!”

    看着跪在远处那个孙儿,邓元勋如同橘子皮一样的老脸上露出了近ri来难得一见的笑容,“孺子可教也!”

    “打仗、冲锋陷阵,死人的事情,让别人去做,要记住,我们的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要把大埔变成我们的地,至少也是和汉元商号两家一人一半。二是继续销售南中军的各sè货物。”

    “明白了吗?!”

    “儿子(孙儿)明白了!”

    这场因为买地而引发的冲突就这样从酝酿到积累到爆发迅速的沿着它的固有轨道进行着。它带来的后果是五大家族和陈天华都没有想到的。

    (顺带说一句,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上,著名的新界抗英事件就是由这五大家族组织的。但是,原因嘛,就不太像教科书上那么恢弘壮丽了。英国人看好了大埔墟,打算在这里建设jing察总部。但是,大埔墟从炕席十一年前,就被新安县批给了邓氏家族在林村河以北一带的地方建墟,取名大步墟,即今大埔旧墟,这里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集。外姓族人想在大步墟开设商铺,都被邓氏族反对,甚至是打出去。就连同样身为五大姓氏的文家都不能从中分一杯羹,只能是另外择地建造市房。1**2年(清朝光绪十八年),新安知县裁定大步墟为邓氏税地,他族不能在墟内建铺。从此大埔墟便合法的成为了邓家的产业或者是快活林。但是,你们这群红毛夷,又不是蒋门神,凭什么夺走我的聚宝盆?于是,豪绅地主们便寻了一个伟光正的名义,组织开始抗英斗争。最后,吉庆围被攻破,连铁门都被弄去苏格兰展览。但是,之后这群土豪们和港英当局的关系立刻处的非常好,到了省港罢工期间,似乎还和港英当局站在一起。这才有了港督亲自上门归还吉庆围铁门的动人故事。)

    崇祯七年三月。

    陈天华引军从惠州还。

    在队伍的最前面,是梁宽为首的近卫们,他作为队官,策马在队伍的中间,这一队近卫充当着全军的斥候,为大队人马选择道路,探查敌情。

    天气已经开始有些热了,长途行军,每个人头上身上都是汗涔涔的,脸膛被太阳晒得通红。为了补充水分,人们不住的拿起水壶向嘴里倒着清水。

    斥候们向队伍来的方向回头望去,是一片密密麻麻的人头,混杂在车马队伍当中,显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策马在队伍当中,身旁是紧紧跟随的司号长和护卫们,陈天华颇有立马关前,横刀凝望的感觉,果然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这一趟往惠州、cháo州走下来,不但将汉元商号的货物,那些刀枪盔甲全数卖掉,换来了不少金银不说,还从各地或是作为货物折价,或者是从贼匪巢穴中解决,反正是多了将近两万人的人口收获。

    如今广东各地到处是起来抗粮抗税的风cháo,但是,按照主席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的解析,最早起来的,抗税抗粮活动中最有干劲,最勇敢的人,往往是那些流流氓无产者,这些人一旦攻进了围村墟寨,哪里还会客气?钱粮女人牲畜衣服,无不是一扫而空,而留下的,则是一片废墟和数千或者上万的无家可归者。

    这些人要么成为抗粮抗税队伍中的新血,要么变成了流民,总而言之,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更有惨的,是被那些打着抗粮旗号的贼匪掠去的人,妇女被他们拿来解决生理问题,老弱则是成为被虐杀的对象,青壮则变成了下一次战斗的炮灰。

    这样的情形,被陈天华看过几次,都是在沿途遇到了那些不开眼的贼匪拦路时解救下来的。得知这些强悍勇猛的大爷们就是从传说中的南中来的,不用动员,自然而然便加入到了行军队伍当中,而且越来越多。

    而另外的一批人,则是被大股的暴民用来支付购买盔甲刀枪的货款的。有大户人家的奴仆,佃户,集镇上的手艺人等等。这些人在别人看来,既不能冲杀,也不能拿来派别的用处,整ri里还要消耗粮米来养着,索xing打发出去,换点能够有用的东西回来!

    这两万人便是这么来的!

    看着队伍里那有说有笑,对生活又重新鼓起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的人们,想想当ri接纳他们时的景象,一个个衣衫褴褛,身上的衣服破如麻袋,勉强可以用来遮盖身体而已。有些妇女儿童,已经对于衣服的概念麻木了,身上只有几片布片遮盖着要害部位,大片的**都裸露在外。羞耻二字,在她们身上己经看不到了,她们眼中只有麻木,或无所谓。陈天华不知道在他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看着他们的样子,他不由得暗自握住了拳头。“绝对不可以让他们,让我们重新过上这样的ri子!”

    “大人!”营官邓先达策马撵上了陈天华的马头,二人并辔而行。“属下查点过,这二万余人中,青壮大概有一万上下,回到新安县,在港岛上将养些时ri,或是登船运回南中,或是挑选一些人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属下敢立下军令状,只要给我三个月,至多半年,便又是一支强军出来!”

    “好!便给你三月时间,给我练出两千兵来!”

    二人说笑了一阵,眼前便进了新安县境内。

    “大人!担任斥候的梁队官请示,我们该如何行军?是从县城那边绕过去,还渡过深圳河南下奔九龙城寨?”

    “跟梁队官讲,渡河南下,直接奔九龙城寨!”

    策马渡过了深圳河,梁宽敏锐的感觉到气氛不太对头。。

    一道深圳河,似乎隔出了两个世界。

    河北面,正在田地里忙活着chun耕插秧的人们,见有马队路过,立刻牵着牛,扛着犁杖快步往围村中跑去,沿途丢下了几双草鞋和宽边黑顶的客家人喜欢带的竹斗笠。

    而河南面,则是另外的一番景象。田地里几乎看不到忙于chun耕的人们,随着梁宽这支小小的马队进入,沿途的围寨上纷纷升起了旗帜,敲起来嘹亮的铜锣声。无数的青壮年,手执刀枪涌上寨墙,用仇恨的眼光注视着这群不速之客的到来。

    “不对!”

    梁宽急忙唤过两名甲长,各自分派任务。

    “河南面的人似乎要对我们不利!你,我再给你几匹马,你带人快马到九龙城寨去,想办法渡海去港岛,要他们派船到海边接应!一定要炮船来!”

    那甲长领命带着人策马而去。

    “你,赶快去向大人禀报,这里的人似乎不怀好意,要他督促队伍,赶快渡河通过围寨区,迟则唯恐生变!”(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 风起吉庆围(中)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变化无常。

    几个时辰之前还在城下威风凛凛的指挥部下对新安县人马大肆屠戮的首脑人物,如今却坐在自己面前,将一笔笔的银元拱手送上,而且在即将开展的商贸活动中为自己加了干股,这让邬文明大人感觉是如此的美好!

    算算账,刚刚一见面,便送上了两千银元,为白天在城下的屠戮行为给邬大人带来的惊吓表示歉意,之后又是准备花费五千银元购买土地,大埔的土地,值得了五千银元吗?更何况,还有那一万银元用来打通各路关节的费用?

    邬大人脑海中都在冒出这样的念头,“是不是一定要调走呢?留在这新安县任职也是不错的!”

    “天华还有些俗务要去处理,待天华从惠州、cháo汕一带回来,再来与老父母品茗谈天。”

    事情已经办完,把自己的想法和底牌都向眼前这个小官亮明,陈天华觉得没有必要继续留在这里与他扯这些没用的咸淡,便起身告辞而去。

    虚情假意的挽留了几句,邬大人便安排家人打着新安县衙门的灯笼送陈天华一行人出城。

    在府门前看着夜幕中陈天华一行人策马而去,十余匹骏马的蹄铁在街巷的青石板上敲击出一溜火星转瞬就消失在苍茫夜sè之中。

    望着这无边无际的夜sè,想想今天这一天大起大落的事情,不由得让邬大人唏嘘不已,感念世事无常。

    “东翁,东翁?”一旁的师爷高昌小声向自己的雇主发声询问。

    “学生有事要向东翁请示。”

    高昌很是恭谨守礼的向邬文明问道。

    回到书房之中,邬文明大人很是大方的命人通知太太,抬了五百银元过来。

    “老夫子,这是方才陈天华那厮送来的银子,奉送五百银元给老夫子,听说近ri便要有纳宠之喜事?这算是我给如嫂夫人添置些首饰头面钗环之类。”

    邬文明不是那种科举正途出身的书生,但是正因为如此,花钱买了一个恩贡的他,更加熟悉官场世道人心。懂得如何与人分赃,不,分享。

    “那学生就愧领了!”高昌也不客套,千里为官只为财,他们读书不成,去而学幕,当这个钱粮刑名师爷,为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