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尚有数千人。这李大将军该有多少家丁啊!”
有那细心的官员偷眼打量兵士们身上的胸甲,虽然经过擦拭上油,在秋日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金属的光芒,但是仔细看来,胸甲上依旧可以看得出来一些细微的痕迹和凹陷,很明显,这些胸甲和穿着它们的人,都是经过战阵,见过血腥的老兵。
这些老兵身上除了一套胸甲之外,大多数人都是斜斜的披着一条水牛皮制成的袋子。从左肩到右胯,将胸甲分为两半,赭红色的皮带上面大大小小的又有几个小袋子鼓鼓囊囊的,不知道里面装了些甚么。
这些带着皮带的兵士俱都是手持一杆火铳,火铳的铳口用细棉布制成的布套仔细的套好,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
火铳手们腰间皮带上悬挂着一柄长长的匕首,没有刀鞘,只是用皮套套着刀柄,系在腰间。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广东很早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洋火枪,很多铁厂也都在加工制造各种火铳甚至火炮。广东兵更是以善于用火铳而著称。这些官员们家丁之中便有不少使用火铳的,对于火铳的好坏,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但是,这三千多家丁之中,怕是有二千人都是使用火铳。而且火铳俱都是打制精细坚固厚重。绝对没有炸膛之虞。这样的火铳在佛山采购的话,怕也是所费不赀,若是给二千家丁都装备上。只怕花费更大。
有那官员已经决定;一定要投靠到李将军门下做一个走狗。
原因无他,兵强马壮,人数众多,钱粮广有。这样的主子,便是内阁的阁老们也是要巴结的。
但是,从镇海楼中出来的一名近卫部队的军官很是客气的收了众人的手本和名帖,然后告知他们,“大将军清晨便出城带人往虎门去了。怕是此时已经抵达虎门,督率水陆二军同英夷开战了。”
刚刚在崇祯十年闰四月以从南京光禄寺卿的职务上接替了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官职的张镜心;是个典型的文人书生;平生的建树就是写了《易经增注》、《云隐堂集》、《驭交纪》等书;反应出了他在易经、诗文、以及如何选官吏上的造诣。但是。对于用兵打仗这种事情,却是十分欠缺。
听闻钦命督办两广剿抚事宜的李大将军已经出城与犯境逆夷作战,不由得心中大为感动。
“席不暇暖,剑及履及,正是我辈人臣者应尽的职责操守。”
但是,他手下的一众文武大员对于这位刚刚上任不到半年的书呆子总督大人却是不太感冒。
李大将军出城去与逆夷作战。若是我们这些广东本省官员不到现场的话,日后该如何向朝廷奏报?
李大将军胜了,战功没有我们一丝一毫。报捷文书上没有我广东官员的尺寸之功,朝廷大佬见了,岂不是要大力申饬我广东官场畏敌如虎。不思如何上报君恩,下安黎庶?
若是李大将军败了,那他推卸责任之时,也可以将黑锅全数扣到广东官场上,什么粮草不及时,后援不给力,等等。反正如今朝廷是不敢对带兵将领如何,但是杀起我们这些文官来,可是毫不手软。
况且,凭借李将军手中的这些虎贲,焉有不胜之理?
这到手的军功,如何能够错过?
“督臣,李将军忧心国事,已经出城与逆夷作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属下建议,我广东官军立刻倾巢而出,为李将军平灭逆夷助上一阵!”
“属下立即在省城之内收集猪羊牛酒,准备犒赏得胜之师!”
“标下愿率所部前往虎门,听候李将军调遣!”
“请督臣早作决断!迟了,李大人所部便要与逆夷开战了!”
这话说的已经很是**裸了。
开战之前到了,你是合力作战,哪怕是别人打老虎时,你帮助武松把哨棒捡起来,到时候写告捷文书的时候,也可以好生的铺排一下。
作战之时赶到了,算是增援,成色就差了一些,但也是战功。
等别人打完了、打胜了你赶到了,顶多算是保障有力那部分。军功?不好意思,有你什么事?
张镜心虽是书生,但是却对官场上这些门道也是有所了解,(废话,要是不了解的人,能够混到总督的位置上吗?)这个时候再不出动,只怕朝廷和属下都要得罪了。
“也好!便依尔等所说,各部、各衙门依照职责努力办差便是!”
吩咐完属下文武官员,他转过身朝着那近卫部队的军官很是和气的拱了拱手。“这位将军。”
“不敢当,在下近卫旅营官林克辛。”林克辛看着张镜心身上的绯色官服和上面的仙鹤补子,知道这位应该就是两广总督大人了。
“大人有事请讲。”
见林克辛不卑不亢的样子,并没有跪下行礼报名,张镜心张总督心中老大的不痛快,但是此时此地,也只能忍了。
“不知将军大人何时前往虎门,走的哪条道路?”
“一早便往珠江码头上去了,预备登船往虎门与在珠江口左近的水陆各军汇合。此时,怕是已经过了东莞,快到狮子洋水面了吧?!”
于是,广东官场的文武官员们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
张镜心大人亲率督标营、水陆兵马万余前往虎门驰援李守汉大将军所部。广州知府在搜罗猪羊牛酒,准备犒赏三军。街道上开始操持张罗着扎起彩牌楼,预备迎接凯旋将士。
没有了气势恢宏的出征仪式,没有了斟酒壮行,张总督急匆匆的乘船沿着珠江便追了下来。
总督大人的船队刚刚过了黄埔岛,迎面便遇到了前来报信的东莞县令坐船。
“总督大人!李大人的兵马在各处散发文书,张贴告示。这是他们张贴在鄙县县城的告逆夷书!”
ps:
种田情节结束,猪脚开始了征服的路程。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军制改革
在南中各地被调查员们折腾的鸡飞狗跳的进行家底调查的时候,另外一项大事件在悄悄的进行。
事情虽然隐秘,但是在军中已经悄悄的有消息流传。
“听说了吗?主公要把军队营制改造一下,不再以营为单位,大家有可能升官呐!”
“升官还不好?!升一级,你的军饷月俸和分红都多出一笔来!”
“不过,都说是要打乱现有建制,不知道到时候会怎么样!”
“我的讲武堂同学在兵司,他悄悄告诉我,这次要分出战兵和守兵的区别!不过,是叫什么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虽然说军饷一样,可是要是去了地方部队,升官的机会就少了!只是打几个小毛贼和作乱的土人,有什么出息?!”
就在这流言满天飞的时间里,守汉和他的军事助手们,紧锣密鼓的操持着营制改造问题。
时下南中军不缺乏经过军训的壮丁,很多壮丁的训练水平和实战经验不比内地官军家丁差,在平日里便是各自村镇中的护卫队、自卫队主力队员,随着大军剿灭过作乱的土人。
但是,如今人马多了,地盘广了,火炮器械种类繁杂。以前的以营为基本单位,下设哨队甲的编制明显不适合战事需要。特别是勤王归来之后,对于内地官军、辽东反贼和流寇都有了了解,守汉觉得,自己的军制也是必须要改了。
“主公,照您的军令。我们已经制造了一万柄铳刺,对六千支火铳进行了改造。时下每月可以出新式火铳铳管二千根。改造三千根,大约到年底,能够完成全部火铳兵的改装任务,为所有的火铳都配上这铳刺。”
在军制改革之前,守汉还是要考虑一下物质基础。他打算将现有的长枪兵和刀盾兵的比例再行削减一部分,让火铳兵的比例提高到七成或者八成。为此,便是要提高火铳兵的战场生存能力,为他们增加白刃战的利器。枪刺!
为此,河静冶金和河静制造的几位总办很是忙活了几天,将套筒枪刺的规模化生产的事情解决之后,押运着四千柄刺刀前来顺化供守汉点验。
为了在工业生产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南中实行了一套严格的度量衡制度,各级官吏上任、离任、调动之时,交接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由将军府统一下发的青铜制成的度量衡量具。斗、尺。大的方面,从丈、尺、寸,小的方面,从分、厘、毫、秒,甚至到忽,将原有的营造尺、裁衣尺统统裁撤掉。只有一种尺寸。对于不按照下发的度量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商家,什么也不要说,关门,抓人!用这样严格的度量衡标准,用来制造武器。便没有丝毫问题,零件标准化更没有问题。这也就是南中军武器精良补给容易的原因。几乎每一个同兵种、同专业的士兵使用的武器都是一样的!
当然。打造火铳和铳刺的执行标准被定为毫米。眼前的标准,已经足够用了。
铳刺不但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用上好的钢铁打造,打造出来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和规格测试。
质量检查人员的检测方式很简单,除了检查钢铁品质、铳刺尺寸之外,便是要检查铳刺的通用性。每人手中两根铳管,将铳刺分别套在两根铳管上,用卡榫卡住。感受铳刺与铳管完全合拢,使用起来力度恰好,这样的铳刺方能入库。
而且每一根铳刺上都有编码,各个环节的人们都不敢马虎大意,一旦在实战中出事,轻则失去饭碗,重则本人下狱,家眷被赶出南中,这里的一切都将失去,由不得人们不小心谨慎。
守汉从木箱中取过一柄铳刺拿在手上仔细端详,手上感觉这铳刺还是有些分量的,看来工场没有在用料上克扣计较。除了套筒与前方弧起圆滚滚部分,其余部分都是扁平的宝剑式样。
若是全部火铳手都配备上铳刺,火铳便拥有了肉搏能力,那么现有的长枪兵和刀盾兵便至少可以削减一半。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兵员,便可以同样配备上火铳作战。
“现有的火铳便不要改造了。你们只管生产新的火铳便是。以替换这些无法安装铳刺的火铳。”
现在的火铳回收之后改造,远不如新造一支铳管便宜。
这对于凡事都喜欢仔细计算一下成本的守汉而言,可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至于说那些替换下来的旧式火铳,他已经寻觅好了去处。
“火铳重新上油、翻新之后,大约成本是多少?”
“回主公,工料和人工加在一起,不超过一块五百文。”
仔细计算了一下工价,冯默峰作为代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成本,若是将燧发枪改造成火绳枪,按照新枪的价钱,大量的外销给东瀛的大名和将军们,或是北上卖给内地的各地官军,换回一些南中军需要的物资,不知道会不会被人痛斥黑心呢?
除了外卖之外,守汉更打算将这些旧式火铳全数配发给各处新区村寨,增加他们的自卫武力。一个屯堡村寨有五六只火铳,再有壮丁们手中的长矛、腰刀,便可以将那些手中拿着原始的木质梭镖的土人视为无物了。
便是在各种小道消息沿着驿路,通过快船和书信在南北东西迅速传播,引起人们的热切议论和猜测的时候,崇祯十年七月初八,将军府下了给各地带兵将领,务必于八月十五中秋放假之前,赶到顺化议事。顺便大家一起过一个中秋节。
于是,众人便将手中的各项事务交给副手,或是快马。或是乘船前往顺化。大家都清楚,这次大会。想必便是要将军制的事情有一个传达了。众人的官职和编制,就要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说法了。
八月初十,已经是金风乍起,到处都是新稻子和甘蔗的味道了。
顺化的王府里,热闹番茄。
兵司、营务处的大员们同一干带兵将领们聚在一起,各人或高谈阔论,或轻声细语,讲述着各自防区内的见闻。各自的战功战绩。只有随同守汉前往勤王的人和不久前收复了耽罗岛的几个家伙是各个圈子里毫无疑问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声音一个大过一个,不停的在那里高谈阔论,炫耀着自己的战功。便是在府门外仿佛都可以听闻见他们的声音。
军人们从表情语言行为气质,一望便是明显的两批人,兵司和营务处组成的幕府一批,水陆两军的将领们一批。其中又有些细微区别,不过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