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
“至于说理由,我有的是。比如说船坏了要回去修缮一下,海上起了风浪无法前行。横竖那些官员眼里只会看到银子不会到海上去看。”
“切记!对于辽东战事。我们的方略便是不能让朝廷灭了老佟家的人马!至于说关内的流寇,一时间他们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便由得你去折腾。不过,金银财帛人口书籍这些东西可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大哥放心,也请主公放心。如今江淮各处的流贼,见了咱们的隆盛行旗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敢造次?我早就传话过去,要是我们的商队在哪个地方遇到了盗匪,永远与这个地方终止贸易!”
“遇到盗匪?就你那些商号伙计?有盗匪打他们的主意算是前世十世不修行!”口中似乎是驳斥着弟弟的言语,脸上却是笑容满面。看得出。李沛霖对于弟弟的做法很满意。
“我这也是和主公学的,一切都是要有规矩的。所谓盗亦有道,就算他们是流寇。也得照我的规矩办!别说,这群所谓的陕西流寇倒是真的很守规矩。约束部下,管教兵丁,对于我送货的人也很客气。真正混蛋的,倒是那些结寨自保的团练、土寇、杆子之类的人物。完全没有规矩!不过,对付这些人,我刚才说的那个法子便有效果了。我的商队在那里遭劫了,我就告诉当地人把作案的凶手交出来,而且我悬下花红!”
在重赏面前。不管是陕西农民军还是各地的团练、土寇、杆子,都是趋之若鹜。甚至出现了官军和农民军之间很默契的攻打一个团练下属几个寨子的事情,只不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提到了流寇,李沛霖自然要关心一下,这支势力,眼下在中原腹地如燎原野火一般兴起,搞得各地官军疲于奔命。
“流寇兴起,其实二分天灾,八分都是**!”
李沛霆先是给流寇定了一个调子,然后开始向兄长讲述内地的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等三股大规模的农民军情势,至于说毗邻南京的革左五营,在他的标准之下不过是一群守户之犬罢了,难以成就大事。
李自成破了洛阳,张献忠破了襄阳。各自收获颇丰。但是,两家在获得这个空前胜利之后,又各自遭遇了挫折。
先是李自成打算奇袭开封未克,反倒是被开封守将陈永福之子陈德射了一箭只得含恨而去,算是官军守住了河南这座省城,保住了周王一脉。
跟着,便是张献忠在攻破湖广随州之后,被平贼将军左良玉所部和刚刚受命以总督三边侍郎身份擢升为兵部尚书、督师,节制陕西、河南、四川、湖广、江北诸军的丁启睿联合击败于麻城地区。同他合伙多年的罗汝才见势不妙,趁机同张献忠散伙,转过头去和李自成的闯营合作。
闯曹两家合作,一时声势大振。连续攻陷河南所属许州、禹州、陈留、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临颍、长葛、新郑、汜水等十余城。
河南官军只是竭力保全洛阳、开封以及黄河以北的各处有封藩亲王所在的城池为上策。
只是可怜了那位父亲被李自成杀了之后,还谣传做成福禄酒的小福王朱由崧,只得在怀庆一带往来欲求一存身之处而不得。
原本可以到各处王府之中寄居一二,待朝廷的抚慰安家银子下来再行回洛阳便是,可惜的是,朝廷的全副精力都在辽东,如何又有余粮来豢养这位爷?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给了李沛霆一个机会。
“我遣人去给这位福王世子送了五万银元以供开销。据说此人见到银子时涕泪横流,感激莫名。”
“我从南京南下之时,已经有消息从河南传来,刚刚麦收完毕,李自成手中有了些新麦子做军粮,准备近期攻打开封。命人前来商洽,打算从我们这里大量购买火药用来放迸。看来,这位李闯王和他身边的那个曹操,此次对开封府是志在必得了。”
“他们打算要多少?”
“据来人说,开封城高墙厚,内里又是有十几层的城砖石头,怕是寻常手段的放迸解决不了。索性这次他们打算大搞一场,至少要五千石!”
“五千石火药?!”这个数目着实吓了李沛霖一大跳!据他所掌握的情况,眼下在宁远锦州一线的洪承畴,几乎带着明朝的全部机动兵力,他手中的火药也不过就是这个数量。
兹事体大,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沛霖的权限。而且,如果李自成所部攻克开封的话,便可以占据黄河水利,沟通与南粤军系统的商贸往来,中原的财富、人口,南中的各类产品,从油盐米粮等农业产品到刀枪火炮等工业品,都会通过黄河航运交通往来。
这,可是改变战略天平的举动,必须要守汉拍板定夺才可以。
李沛霖奉令急招他这个弟弟南下,便是为了这桩事,到底让不让李自成攻克开封?!
除了这件事,还有另外一桩事也要李沛霆去参与。
“三公子攻下孟加拉之后,震动四方。乌斯藏的使者陈列嘉措这些日子一直在顺化,与礼司谈判双方要开始商贸往来。主公的意思,此事还是要你抓总。”(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百八十二章 神棍的理论
一阵婴儿的咿呀声从院子外面传来,接着随着一阵暗香浮动,几个丫鬟婆子奶娘之类的人物,陪着傲雷一兰抱着她的一对儿女,大好和小好走了进来。*顶*点*小说 ;。xstxt这对姐弟,姐姐乳名唤作大好,弟弟乳名则是小好。当日得知是一对双胞胎后,守汉便为他们起了这样的名字。女子为好,一子一女自然是一个好字。所以便有了这样的乳名。
为守汉添了一对龙凤胎的傲雷一兰,产后恢复的不错,身材稍微有些丰腴,却是少妇最为美好魅力最为强烈的一个阶段。
这一对姐弟,也许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一半的达斡尔人血液,生下来便是十分的健硕,精力旺盛,食量惊人,姐弟两个倒是要四个奶娘轮番喂养。不过,不到一周岁的婴孩,倒长得比起寻常南中人家一岁多的孩子还要大些。
“见过七姨娘。”
“给七夫人见礼。”
见傲雷一兰满面春风的带着大好和小好进来,李华宝和徐宏祖立刻起身行礼。
对于这一对姐弟,李华宝也是爱惜有加。玉雪可爱的一对弟妹,给这座硕大的伯爵府第增添了不少的生机。
不过,在徐宏祖眼中,这却是一个难题。
“主公眼下春秋正盛,自然不成问题。然不早立嗣子,若是主公宾天之后,这偌大的一份基业将归属何人?”
守汉儿子不少,不算这个还在奶娘怀里吃奶的。已经出去独立办事的就有三个。很快还要有儿子到了可以独自办理差事的年纪。而礼部派人前来询问宁远伯世子的事情,却被守汉婉言回绝了。“几个犬子资历人望尚浅,贤愚未辨。某家打算让他们再历练几年,为朝廷立功之后再说此事。”
“眼下几位公子都是卖力办事,未必没有这个心思。”
虽然说对于自然界的兴趣要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但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自然不能免俗。徐宏祖很悲哀的发现,他就算想独善其身也未必可以。作为李华宝的老师,他的头顶上已经被有心人刻上了一个“宝”字。
看着一双小儿女在自己的桌上踉跄着走了几步,向父亲展示今天的新成果。守汉不由得老怀大慰(嗯?这个词有点过了吧?貌似猪脚现在也就四十岁。正是当打之年。)
“振之兄,没办法,这一家老小,上下几十口子。不努力赚点钱养活不起啊!”
傲蕾一兰带着大好小好在守汉这里展示了一番后。见相公这里和二公子有事情谈。便很是知趣带着手下的丫鬟婆子转身离去,走之前还让大好同二哥打招呼,用肉乎乎的小手在李华宝的脸上抚摸了一番。
听得守汉叫苦。徐宏祖也是一脸无奈,“主公若是养家活口难了,那我们便是要饭都找不到门了。”
几句玩笑之后,三个人又开始刚才的话题。
“振之兄,以你的高见,我南粤军应该如何办?”
这就有点当面问计的意思了!
三顾茅庐、雪夜访普,都是中国读书人追求的君臣相得的最高境界,自然徐宏祖也是求之不得,但是他也是颇有自知之明,做不到王猛那种扪虱而谈的风度。
“主公,以我南粤军的军威,若是跨海西征,攻取北天竺,从莫卧儿王手中夺取此地,自然是易如反掌。但是,以学生看来,此地眼下不宜以武力攻取。”
“噫!却是为何?”守汉饶有兴趣的听着这个在世界上都是排列前几名的大旅行家的意见。
“学生虽然在北天竺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却感觉到,莫卧儿王治下,人民种族分列,教派众多。且莫卧儿王原本是元驸马帖木儿之后裔,在北天竺人眼中也是外来之人,完全是以武力强力压制方才不生变乱。若是我南粤军去了,怕是攻取容易,治理难。主公,我们攻取北天竺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取这一地区的小麦、棉花等物,通过通商来获取利益。既然通过通商便可以获得,那为何要老实远征耗费心思?”
守汉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看来,这个徐宏祖果然不是一个一般的书呆子,不会指责自己不行圣人之道,妄自倚仗强权兵势,来开疆拓土。而是给自己做利害得失的分析。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了。在明末乱世之中能够在江河山川之中游历,而没有被人宰了吃了的人物,这点脑子再没有,那就只能说明,堂堂的一部煌煌巨著《徐霞客游记》是别人伪作了。
“那以先生之见,该如何呢?”
“简单得很!只不过,学生这个法子,有违天和,主公是行大仁大义的阳谋,这种阴谋之道,主公自然是不屑的。”
徐宏祖的方子其实守汉已经进行了多年。
就是利用如今印度各地,莫卧儿帝国与各地苏丹、土王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进行武器和必需品贸易。不过,作为地理学家的他,在原先的贸易基础上更加向前走了一步。
“主公,以往我们与天竺各处王公贵族苏丹贾吉尔的商贸往来,是与人为贸易对象。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战事一起,首先做的便是摧毁对方的农田,烧掉棉花和小麦。以学生之见,不如在契约上稍加调整,不再以某位王公为贸易对象,而是指定某块土地上的某些农作物为交易对象。”
“好!果然是读书人!”
“先生,这样一来,不管是谁占据了那个土地,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农作物!”
徐宏祖的这个建议无疑是在印度次大陆的战火上又浇了一桶猛火油。
不管是统治这块土地是谁,管你是信奉湿婆大神的还是信奉穆罕默德的。只要你占据了这块土地,那么我就照着之前和这块土地主人签署的契约和你进行交易。
火炮、火铳、长刀、盔甲,布匹,茶叶,食糖、丝绸、瓷器,只要是南粤军中出产的,一切都可以交易!
而天竺诸王只需要将小麦、棉花、种马、人口、宝石、金银等物大批量的装上海船就可以了。
徐宏祖的这个建议,很快便在印度次大陆上得到了实际检验。
各地的土王、苏丹,包括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就如同一群在沙漠里行走断水多日的行者一般。面对着一杯毒酒。喝下去。是死,不喝,会死的更快。
原因就是这份契约的出现。各地各种势力都开始了对外发动战事。
打仗,就需要有军事物资的投入。然而想获得更多的物资。就需要更残酷的压榨那些低种姓的贱民。各种各样的人头税、宗教税如同毒蘑菇一样涌现出来。各方领主们面对着邻居疯狂的扩军。都知道这是一条死路,但是,别人都在扩军。大量的购买武器弹药,谁也不敢冒险当一个和平主义者。
打仗、扩军是一条慢慢死去的路,但是这条路到底要多久才能走到头,谁也不晓得。但是不准备好打仗,不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死亡就在眼前。
这就是一杯毒酒,喝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药力发作,但是不喝,会立刻死。
于是,印度沿海各地的大小领主们,争先恐后的开始饮下了这杯毒酒。之后利用自己的装备优势,开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