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太极-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茂警觉了:“张先生,依你之计?”
张铁嘴审视着两人的脸色:“就看两位视义军与家眷,孰轻孰重?”
叶宗留急了:“你有话就讲!”
张铁嘴坦然说道:“选一深山隐蔽之处,在依山旁水的地方建立村落,军中不分大小,一律将家眷安置于此。令其开荒种地,既可自给自足,也减轻了军中负担,只派少数军队即可保护。从此,义军再无累赘,也免除后顾之忧,可随时出击!”
叶宗留听说一律将家室迁出军中,他就不愿意:“先生,你舍得新婚的两个夫人?”
张铁嘴大义凛然:“只要将军舍得,我就舍得!”
邓茂七击掌叫道:“好,就按先生说的办!”他对张铁嘴说:“不如这样,改成偏将以下,其家眷不得随军,先生看如何?”
叶宗留首先赞同,张铁嘴也就认可了。
邓茂七即刻叫来中军韩楚,要他着手去办此事。
义军虽然人强马壮,仍然如绿林好汉一般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不仅没有铁的纪律,也缺乏军事训练,只能打了就跑,不能与官军正面作战。更不用说排兵布阵,与官军打大仗、恶战。张铁嘴花了几天时间,依照他熟记在胸的兵书,制订了一系列训练计划;义军中有一些曾在官军中带过兵的人,他在得到邓茂七与叶宗留的首肯后,将他们提拔成校尉,让他们按计划分别训练义军。张铁嘴还请邓茂七与叶宗留在义军中颁布条例,不准烧杀抢掠、奸*女。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义军大为改观。
邓茂七与叶宗留欣喜若狂,深感得到了能人。 。。
第七部 第八章 太行会友(1)
义军经过整顿、训练,气象日新。邓茂七对张铁嘴有得了诸葛孔明之感,时时离不得了。一天,张铁嘴与两位义军首领在中军帐商议大事。叶宗留想趁义军士气正旺,过黄河去攻州掠县,一来试试军力如何,另则也给点儿颜色给朝廷看看。邓茂七也有此意,这是他与叶宗留两军合在一起后,想采取的第一次行动。邓、叶两军,合起来骑兵有六万余人,步军有十二三万,拥有十几门从官军手里缴获的红衣大炮。以前都是各自为政,单独作战,因此,比较看重这次行动。
“不可!”张铁嘴一口否定了他俩的想法:“大明高祖皇帝朱元章,在起事之初,面对强大的元军,是避其锋芒,寻其薄弱各个击破,才在消灭元军中不断壮大自己。他在占据半壁河山,形成一定气势之后,仍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何为深挖洞?我观其意,是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广积粮,粮草乃军中大事,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使其不战自败。我听说义军上下只有三月之粮草,试问,一旦与官军交战,若短期内不能取胜,粮草如何解决?依我之见,征收粮草是头等大事。至少要囤积半年至一年的粮草,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也!缓称霸,我看目前两位将军不能称王,也不要另立国号,免成众矢之的。待时机成熟,再称霸不迟。两位将军,义军当务之急,是强化训练,去掉流寇之积习,使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不急于一时一势,一城一池之得失。”
张铁嘴一席话,说得邓茂七、叶宗留心服口服。
此时,副将杨浦来报,义军探子探得前日大同出了大事,官军骑兵,拦截从大漠出来的一行人。血战之后,那一干人脱了身,目前已经到了黄河,很快就会到达这里。另据再报,说其中一人,像是方玉方公子。
邓茂七、叶宗留一听大喜,立即要迎下山去,欲请公子上山一叙。当面向他感谢在成都府出手援助他俩脱险,以及帮主救出义军副将杨浦等人。
张铁嘴沉思片刻阻止了二人,说方公子能与义军保持联系,也能出手援助义军,实属难能可贵。他与义军道不同,不相谋,是断然不会上山的,也就不要难为公子。何不如在黄河边摆上一桌酒席,为他接风。到时再察颜观色,若公子有止山之意,那就皆大欢喜;否则,就在黄河送走公子。这于情于理都恰到好处。
邓茂七觉得张铁嘴说得在理,就令中军速在黄河边方玉必经之地警戒,并备下一桌丰盛的酒席,等待方玉到来。
黄河壶口。水流如同从天而降,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方玉立马在岸边,望着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的滚滚河水,在断崖处形成瀑布,犹如电闪雷鸣般扬起漫天水雾,落到下面变成汹涌澎湃的急流席卷而去。他的心,被大自然的惊险所震慑,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变得异常渺小,生命也非常脆弱、短暂……道长说过,只有道是永恒,阴阳两极之所以成为太极,是因为有道的存在。而道在宇宙混沌,天地未开之前就存在了。方玉忽有所悟,他身为道家弟子,应该习道、悟道、卫道、布道、传道、扬道……他目前卷入人世间的纷争,岂不是与师傅所传之道背道而驰?
佛,解惑;道,渡人。
方玉回想一年来所做之事,并未与道悖行。救出陆风,宽容柳絮,既有佛的慈悲,也用所学之道渡了他们;过去,他是杀了不少锦衣卫,但他已经放下屠刀,应该立地成佛了。而他卷入所谓的世间纷争,其实就是道与魔之争。他欲制止也先进犯中原,是在替天行道;帮助耿怀忠重振武林,是在宏扬圣道!方玉的心释然了,他虽是得道之人,同时也是个凡夫俗子,既然要食人间烟火,就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嫣奴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听着惊涛拍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敬畏的赞美:“太美了!悲壮得令人心悸……”
柳絮也由衷地说:“公子,这水似乎是从天上来的圣水,用它,可以洗净人的心灵!”
“是呵,悲壮也好,圣水也罢,这都是道的造化……”方玉观察着四周的地势,倘若也先过了大同,这儿是他突破中原的必经之地。这儿地势险峻,既有高原,也有平川,适合两军决战。前面的峡谷,可以设下伏兵,开阔的平地,适宜布阵迎敌。他默默的看着、望着,把这一切都牢牢记在心里。
一阵风吹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漫天的水雾中,出现七色彩虹。
嫣奴与柳絮打马向彩虹奔去。
方玉追了上去,在一断崖边他勒住马,看见黄河岸边有近千名骑兵列队在那儿,士兵们手中的钢刀与身上的铁甲,在阳光中闪着寒光。
柳絮向方玉靠了过来:“公子,又有一场恶战!”
嫣奴恨恨地说:“来得正好,在大同我还有所顾忌,今日我就开了杀戒!”
方玉仔细打量着河边的军队,看似官军,又不像官军。虽然如此,他仍然不敢怠慢,叫柳絮与嫣奴做好准备。
一阵马蹄声从身后传来,方玉回头一看,一匹马从坡下飞驰而来。来人越来越近,当他在方玉面前滚鞍下马时,方玉认出了他,是义军的副将杨浦。
杨浦下马后,几步来到方玉马前,向方玉单膝跪下:“末将杨浦,参见公子!”
方玉指着黄河岸边:“将军,那些可是你的人马?”
“回公子,是邓、叶两位首领率军在那儿恭候公子。”
方玉大喜:“请将军带路!”
黄河岸边,邓茂七与叶宗留以及张铁嘴远远看见方玉来了,拍马迎了上去。三人向方玉抱起双拳:“公子!”
方玉欣喜异常:“三位壮士,如何知晓方玉在此?” 。 想看书来
第七部 第八章 太行会友(2)
邓茂七说道:“还在去湖州的船上,公子曾言要去大漠。今日得到探报,说大同出了事,我就想起了公子,以时间推算,正好是公子从大漠归来的日子。因此,我等在此迎候公子!”邓茂七见过柳絮,向她点头致意,望着她身边的女子,便问方玉:“公子,想必这位就是嫣奴公主?”
方玉牵住嫣奴的马缰,将她拉到自己身边:“正是。嫣奴,他们就是我给你说过的邓茂七、叶宗留两位义士,那一位是名震蜀中的张先生,如今是两位义士的军师!”
三人向嫣奴施礼:“见过公主!”
嫣奴还了礼:“两位义士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我不仅听公子说过,也先也经常挂在口中,今日得见,不胜荣幸。还有,嫣奴已经不是大漠公主,请二位还是直呼其名的好!”
三人不知为何,面面相觑。
嫣奴解释说:“我如今嫁到中原,就不再是公主。”
“呵,”邓茂七高兴了:“正好我备有一杯薄酒,二位,就算是向你们贺喜。请!”
黄河古道。
义军在一凉亭下摆下两桌酒席。众人分宾主坐下,杨浦、韩楚等人陪着嫣奴的三名侍女在另一桌入席。方玉看了看桌上的食物,竟然用食盒盛来各种菜肴,其中一条葱烧黄河鲤鱼,更是引人口内生津。邓茂七善解人意,知道方玉一行赶路,必定饿了,就说先嚐嚐本地的风味,待会儿再喝酒。嫣奴、柳絮从大漠出来,几天来就没有吃过一顿好饭、饱饭。闻着菜香,早已按捺不住。一听邓茂七如此说来,立即动了筷子。也许是饿了,或许中原的菜确实好吃,嫣奴生性豪爽,顾不得席间的礼仪,品尝着美味佳肴。
客人喜欢主人招待的菜肴,邓茂七心里甚为高兴。席间有一道菜,是中原著名的烧鸡,邓茂七撕下一支腿,放在嫣奴的碗里。
“嫣奴,嚐嚐这烧鸡,肉嫩且香。”
嫣奴咬了一口,连声夸赞:“好吃,真好吃!我有一年多没有吃过中原的菜肴了!”
柳絮笑着说:“到了嘉州,天天让你吃过够!”
嫣奴笑了:“那美死我了!”
邓茂七一看差不多了,该敬酒了,便端起酒杯:“这杯酒,我先敬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方玉饮了酒,感觉味道不错,便问邓茂七是何酒。
张铁嘴一捋颏下胡须:“公子,还记得古人一首诗么?”他不等方玉回答,摇头晃脑的念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方玉信口念出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叶宗留笑眯了眼:“公子这下该知道了吧,这就是俺山西杏花村的酒,用汾河那清亮亮的水酿成,喝到心里凉爽爽的。”
“真是好酒!”方玉主动将空了的杯子让邓茂七斟满。
“这第二杯酒,敬公子与嫣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喜可贺!我愿你俩百年好合!”
方玉与嫣奴在众人的祝福下,饮了这杯酒。
“这第三杯酒么,”邓茂七望着方玉:“我想单独敬公子!一来,我与公子一见如故,两人无话不谈,成了忘年之交;这第二么,公子是重情重义之人,成都府一行,不仅助我等出了困境,还搭手救出我部将杨浦等人……”
杨浦与韩楚三人听了,一起端着酒杯来到方玉面前:“公子救命之恩,在下没齿难忘!”
方玉正色道:“这事你们就找错了人,是帮主令中原李十三在古城劫下的你们,要敬要谢,日后就敬谢帮主和李十三吧!”
邓茂七认真的问方玉:“若我等没有与公子这层关系,或公子不看重我等,帮主会出手援助?”
方玉想想也是:“那我就代帮主与李十三,喝了这杯!”
“且慢!”邓茂七阻止方玉:“我还有话要说,”他指着附近的一座大山:“山上就是义军的营盘,公子既然来了,何不上山去看看?”说完,他既紧张也殷切的盯着方玉。
方玉在登临黄河高坡观察地形时,就想到了盘踞在这一带的义军,倘若也先的大军到此,若义军能前来阻挡,也先是轻易进不了中原的。
“既来之则安之……”方玉望着嫣奴与柳絮:“从这儿到湖州,我们马快,一天就到了。我想随他们去看看,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嫣奴与柳絮点点头。
“那好,就请你们安排,今日就上山!”
邓茂七、叶宗留喜出望外。
张铁嘴一脸的狐疑,难道自己的估计错了?
进得山来,邓茂七请方玉入驻他的中军帐。方玉请嫣奴、柳絮及三个侍女在后帐歇息,他因心内有事,一时难寐,在邓茂七的虎皮椅上坐下。帐内光线较暗,他就着一旁的灯火,翻看案上堆着的书。邓茂七是个秀才出身,看的书很杂,有正史、野史,还有大学、中庸,甚至还有先朝的元杂剧。当然,最多的还是兵书。邓茂七揭竿而起,啸聚山林一事,他曾向方玉讲过。方玉仍然难以理解,一个诗书传家的人,怎么会成了有数十万义军的首领。
方玉正在感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