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的恐惧(完整版)-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老与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事实,躲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接受不熟悉的事物和真相,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于这些,歇斯底里的人能免则免,视若无睹。人当然会老也会死,他并不否认,只不过认为那只适用于别人身上,与他无关。他们用尽方法要青春留步,幻想着永远有一个蕴藏无限可能的未来在等着,乐意尝试保持青春的各种方法与实验,也听得进肉体消逝,精神长存的道理。他们排拒死亡,不愿立遗嘱,也不交代事情。身后往往留下烂摊子要人收拾。年纪渐大,当死神的阴影逼近,他们的行为会突然大逆转,让人莞尔想到年老色衰不得不从良的妓女,仔细观察会发觉他们多为投机分子,所以改头换面的真实性疑点颇多。也许他们真的懂得如何体面地年华老去,个人历史因而被美化,活在人们记忆中,记忆的脚本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思写,担纲主角的当然是他们自己。有些歇斯底里的人果真如愿以偿,连挥别人间都优雅漂亮,谢幕时的演出让人难忘,像巨星陨落般死去。
艺术是歇斯底里的人的最爱,创意在艺术领域得到发挥,内心的痛苦呼之欲出;有些人有暴露狂的倾向。他们写的信文采斐然,擅长写自传和描绘自己;形象生动、奇异、活泼是他们的特色。形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特别喜欢耽溺于白日梦,冒险犯难,把不切实际的想法灌注于日常生活中。被梦幻与不可攀的理想牵着鼻子走。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疏离——只有艺术家才能把幻想转化为创造力。
歇斯底里的人所做的梦中,梦境反映并涉及他们问题的常常是一些很轻松就达成心愿的梦,幻想的色彩浓厚,因为他们知道真实世界的规律,所以做的梦很像童话。经常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妙不可言,譬如当处于没有出路的困境,他忽然之间飞了起来,或是一瞬间有了法术,救星骤然出现,助其脱困。压抑的恐惧也常在梦中表达出来,譬如踩在摇晃松动的地上,突然站在悬崖前——都是骑兵渡过博登湖(B0densee)的画面。他们的梦多半有色彩、生动、情节紧凑,即使梦很长也记得一清二楚。梦中艰巨的任务,往往是由另外一个人承揽,而非做梦的歇斯底里的人。
冒险家
让我们用渐进的方法,来区分健康的人与轻微乃至严重歇斯底里的人有何不同,大致如下:活泼冲动、爱慕虚荣、自负。水仙自恋般追求肯定、希望成为焦点人物、强烈的虚荣心、社交癖、是爸爸的公主或妈妈的王子、无法离开家庭自立的人——这些都属于不真实的歇斯底里人格。他扮演另一个角色,逃避现实、招摇撞骗、成为不老的二八佳人或小伙子、痛恨男人或女人、不接纳自己的性别、同性恋;“阉割”、毁灭、极端仇视男人的女人;唐璜般的猎艳、借此报复女人的男人、恐惧症——这都是伴随身心症状的严重歇斯底①指不期然的凶险。里人格。最后一种的病征未必全然表现在器官组织上,而比较偏向于肢体(麻痹瘫痪)。
健康、具有歇斯底里人格色彩的人喜欢冒险、好动、伸开双臂迎接新事物、随和、可塑性高、活泼、心情愉快而且吸引人、热衷于随兴体验新鲜事。他是个很好的旅伴,有趣,在他身上总找得到乐子;他热爱每一个开始,对生活抱持乐观的想法。每一个开始意味着机会大门敞开,住在里面的魔术师将会跳出来实现他的愿望,就像这一章卷首的词句一样。他活力充沛地做每一·件事,向老旧不堪、僵化的传统和教条挑战,擅长直捣人心,有意识地展露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能让他严肃以待——说不定除了他自己以外——他知道许多人生大道理的另一层面,所以宁可依照自己当下的意愿与冲动行事,不喜欢执行起来旷日费时的计划。正因为他缺乏耐心、好奇、不把过往当一回事,别人忽视的,视为停滞不前或界限的,他却能够看见其中的机会并且掌握住。他特立独行、勇气十足,人生之于他是一场多彩多姿的冒险,生活应该尽可能丰富、深入且多彩。
结语
“如果我们能多了解别人一点儿,就会比较宽容,骄傲与自大不复存在。”——哈菲思
本书所探讨的四大恐惧原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都应该深入了解。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有所付出的时候,心情难免千回百转;把自己交出去,多少会搅乱我们原有的生活、私人的空间以及人格上的完整。每一次打开心扉、心有所属、爱恋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处于手无寸铁、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境,妥协让步,把一部分的自我交给另外一个人,可说不无风险。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惧油然而生。
每个人都与害怕做自己的感觉打过照面,害怕做自己的征象不胜枚举,独立自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共通及一致性将缩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孤寂感增加了。越是勇于追求自我,只身处在荒岛上的感觉就越强烈。
生命、事物终将消逝,这种恐惧纠结在每个人的心头,我们时时要面对故事结束、事情停顿、生命遽逝的事实,虽然我们非常想拥有它,希望它是一首未央歌,然而人、事、物终止的刹那,我们噤若寒蝉,无力抵抗。这是一种对世事沧桑多变所怀有的忧惧。
定数,约定俗成的规律与事实,也使人想逃。形诸于外的害怕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怕被一成不变的东西给束缚了。越是向往海阔天空、心想事成的自由,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界限就越令我们闻之色变。
人活着的一天,这些恐惧便如影随形、寸步不离,而我们是否成长成熟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若试着逃避,焦虑忧愁便不断来侵扰。形形色色的恐惧症不厌其烦地在我们身上投石问路,月的是要引爆埋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炸药,唯有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才能一探究竟,与之斡旋。假设我们不把时不时的一阵寒颤当一回事。淡化处理,乍看之下似乎无忧无虑,其实不然,压缩变形的不安感只会更折磨我们。因此,我们应该把突如其来的恐惧当成一种警讯,暗示着我们“哪根筋不对了”。它或许是一个我们不愿亲历的处境,或是一样我们不曾正面迎战的东西,但它必定十分重要,而我们用害怕作为封条,把它密封在心灵角落。我们的人生能否跨~大步继续向前,端看我们愿不愿意坦然面对心中的忧惧。避而不谈只会使我们的心灵麻木,人性中的关键要素也会被抽离。
恐惧的基本型态含义深远:它并非我们避之犹恐不及的祸害,而是我们幼年时期成长的重要因子。每当恐惧的巨大阴影笼罩心头,表示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关卡,面临重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先行接纳,并且尝试克服恐惧,新的力量将在我们身上萌生。每战胜它一次,我们就淬炼得更坚韧:躲避恐惧形同不战而降,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书中援引不少真实的个案,我们从中得知,恐惧都有一个前身,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成年人害怕什么,恐惧来袭时的规模与强度,都涉及童年时期的经验。有愉快的童年,没有遭遇不寻常事情的人,人格的基础盘根稳固,一般来说有能力消化恐惧,至少不会在恐惧之前溃不成军。
有的人小时候独自承受过逾越他年龄的恐怖经验,当时没有人对他伸出援手,长大后,当他再度身历恐惧情境时,昔日未经消化吸收的害怕将与此重迭,心头的压力加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心头乌云密布的原嘲,让我们在心理上重返现场,让我们知道现在的我们有信得过的朋友,生活有希望,行为思虑谨慎周详,也有勇气,都胜过稚弱的当年,足以处理这些难题。
诗人里尔克听到别人说:“想办法让他再过一次童年,经历懵懂与惊奇,让生命萌芽的初始成为丰富的传奇故事”——很深奥的说法。只町惜大多数人的童年不是这样,我们生命的初始幽黯、充满不确定,既不丰富也不多彩,无知,绝不可能通晓一切,受到的挫折多于惊喜。心理治疗也有助于我们澄清过往对我们的影晌。让旧伤愈合结疤。性情与环境——我们把广义的环境称为定数,这些不容改变的东西捏塑出我们童年的雏形,压铸出来的模式在成年后持续发展。幼年时光那些我们以为无法改变的定数,因而极力忍耐的人、事、物,也可以借着心理治疗,揭开伤口,做适当的弥补。
必须要提及的是幼年时期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的重要性。如果那个社会若有似无,并不表示它的价值低落,而是因为父母是襁褓小儿的主要关系人,父母亲把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直接传达给小孩,包括专制与否的态度,是否很在意小孩的表现,宗教观以及对性的看法等等。因此,父母所属的社团、文化、社会阶层,所奉行的理想主义,都会把一己的观点、批判与挑战移转到孩子身上,这些价值观会在小孩心中烙下印记,往往具有社会功能。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等都应该好好研究这四大恐惧原型,可以从其中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
这四种恐惧的基本型态,亦即四种基本动力或挑战,适用于每一个人,属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原则上,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这四种恐惧原型中找到人生各种处境的解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项任务或挑战,我们都可以根据这四种类型调整自己:因为了解自己而与恐惧保持距离,认同恐惧,像接受法律一样接纳它,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它的面貌。承接一项重要的任务,做出重大决定,与人邂逅,为何老天如此安排,答案尽在这四种动力之中。困惑有了解答。我们处理事务时不至于方寸大乱,做决定的时候很清楚这一路走来的脉络,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四种动力经常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争相推挤而上。以教育为例,做老师的一方面要对小孩保持一个让他自由发挥的距离,好让小孩认识并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关爱小孩,好让孩子信任他,知道老师了解他;教师恰到好处的严格以及前后一致的态度,孩子从中体验到纪律与秩序,教育也强调信赖以及尊重小孩的自主性,这样小孩就不会我行我素,足堪造就。
每一个人的“完整性”都受到限制。我们既不完美也不完整。但是。我们狭隘的本质因向往完整而得到不少启发。我们的身心结构来自于遗传,受到早年环境的影响,个人的经验与行为模式,生活的内容,形成我们的人格与个性,都使我们不完整、很片面。认可自己的狭隘与片面,知道“完整性”不可期,然后尽可能活得精彩,这样的人可以作为这四种基本动力的代表,尽可能使自己接近完整。另一种人会努力试攀完整与完美的境界,也有人有意识地放弃一些东西,坚持让能力有限的自己追求完美,内化这些不符本质的东西,不断借力使力,从中获得新的活力,能力因此得到拓展。完美与完整——二者皆为人类达不到的理想境界,但我们都有能力接近目标。
有四个目标值得我们努力:诚实面对自己、保有个人特质、不依赖他人、吸收新知认识世界,勇敢地活出自我。
我们可以尝试放开自我,与别人相融合,与人相爱,无私,跨越界限、奉献自己,完成自定的任务。
我们觉得自己真诚、善良又美丽,始终如一,为了永久保持这个最佳状态。我们要试着对抗那些时而兴起,会动摇破坏我们完美的东西,遵守既有的规律与事实。
我们可以追求自由,肯定生命中不断翻新的变化,像酒神一样纵情享乐,也在自己身上找到清心寡欲的一面。
分裂——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忧郁——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强迫——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害怕既定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这些都会使我们错失高难度的挑战,人性因而脆弱不堪。
这暗示我们,互相矛盾又互补长短的两种人格往往彼此有致命的吸引力——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我们无限向往、不得不压抑或能力有所不及的特质时,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魅感人?我们很希望透过相反的人格类型而“完整”,从个人局限以及片面性中被释放出来,而这正是异性相吸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分裂与忧郁人格,强迫与歇斯底里人格互相吸引。我们潜意识中相对互补的渴望,也许就是在伴侣身上寻找我们缺少的那一半;或者我们隐约希望,从此解脱命定的个性枷锁,总而言之,两个对立人格类型自相矛盾的吸引力,彼此提供了互补的机会。但这只限于当我们准备好要接纳另外一个人,接受他的另类,认真看待他并且了解他,我们才有可能在自己身上找m那个很另类的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