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狼骑-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好说,好说。孙老儿都上表说了,是真首级,孙老儿是先帝老师,他说的话,能有假吗?”熊明遇不以为意,他是深信锦州此次是真的大捷的,便是没有孙承宗的上表,凭着辽抚丘禾嘉的捷报,他也是确认不假的。
“不管如何,总要勘验核实了再说。”刘德夏老成持重,未亲眼看过之前,他是不敢如熊明遇这般乐观的。
熊明遇知道刘德夏的为人,也不与他多说,遥见一杆大旗正向城门行来,知道正主到了。忙吩咐下去,队伍一到,便立行勘验,好即时入宫向皇上报喜。
约摸片刻,锦州兵马终是赶到,自参将施大勇以下,俱是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直到城门下,还沉浸在喜悦之中。
“末将锦州参将施大勇见过本部大人!”
下马之后,施大勇立即在谢一清的带领下参见熊明遇,他脸上罩着面具,熊明遇一时不解,但也未多问,笑着上前扶起他,很是亲热道:“一路远来,将士们想必是多有疲惫,且叫就地休息,待本官使人勘验后入宫向圣上禀报,稍后自有安排。”
“一切悉听大人安排便是。”
当着兵部尚书面,施大勇不敢多言,拱手垂立一边。那边刘德夏核验心切,当即叫人前往装运建奴首级的马车立时勘验。
立时,十多名官吏领着百多兵差,一辆一辆马车的进行核验,每揭起一辆马车上的蒙草,人群便会发出一阵惊呼声。
一串串的建奴人头被其脑后的辫子连着,一拎便是一串,俱是面目可憎,牙黄尖额,丑陋不已。
与上次进京验核不同,这一回大车上的人头可没用大盐呛了,而是就由石灰泡着,原因只在于如今不是热天,有这些石灰泡着,人头不会腐烂,更不会发出恶臭。
兵部官吏核验时,锦州兵马就在车边立着,一脸自豪的望着他们检验自己的战果。
一级又一级,查得极得仔细,刘德夏先前就交待过,要一一过手,保准这些首级没有一具作假。如此一来,兵部上下就检察得格外仔细。
随着一具又一具真建奴首级被堆放在一块,很块,正阳门外便堆起了七八个人头堆子。虽是大白天,看得人也是碜得慌。围观的人群中有妇女孩子吓得哇哇大叫,有不适的百姓也是不住的呕吐。
冷不丁看到一大堆人脑袋,换谁也不习惯。
不过,不适感很快消散,随着人头堆得越来越多,人群中的惊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到后来,已是喧嚣一片。围观的人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前拨的人不等核实完,就飞奔往城中去了,边跑边叫着:“是真鞑子,是真鞑子!”
后边的人则往前面挤,一拨一拨的换着,每换一拨人,便是一片惊呼声。那眼睛睁得极大,动也不动的望着,连沙子进了眼,也不去揉一下,唯恐错过什么。
兵部查验,施大勇和蒋万里、曹变蛟他们恭敬的立在一边,若是有人过问,施大勇才作答。
半柱香后,已是有两千级得到确认,看情形,怕是不会有假了。
熊明遇本就相信锦州真的大捷,此番送来的是真鞑子首级,所以此刻更是欢喜,但心中却是按着一个大疑问,那便是为何这锦州参将施大勇脸上要罩一面具。
莫非此人脸上有疾,难以示人不成?熊明遇如此作想,万一圣上召见,这施大勇岂不是有污天颜?
但转念一想,施大勇乃一介武夫,又不是科举中弟,要得什么面容。这等忠君将士,越是凶神恶煞,才越显勇猛。大朝有这等勇将在,才可外御东虏,内镇四方。
刘德夏的一颗心也是很快放下,先前还不放心的亲自去挑了几颗首级查看,他虽是文官,但能为兵部官员,自然也不会胆小到哪里。这脑袋首级也是看得多了,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适。看了几级,已是一点担忧也没有,心中感慨,锦州兵将,确是威武!
三千五百七十二颗建奴首级,二千六百四十从奴汉军首级,花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方逐一验核完毕。与捷报所奏数目完全吻合,也俱是真首级,无一冒功之首。
首级验核完毕,便是建奴俘虏的核实。
四具装在大坛中的“人彘”嘴巴被敲得稀烂,一口烂嘴没有一颗牙齿,一路押运至此,早已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饶是那些勘验首级的兵部官员见了这数千颗人头,也是不禁被这四具人彘吓着。然与关门官员相比,这四具人彘带给兵部官员的冲击力并没有那么强烈,在简单询问士卒四人的身份后,验核官员便弃他们不顾,径直往那一百多“牧人”行去。
看来,要叫人听话,最好的办法还是严刑恶打。折磨之后的建奴俘虏们,已经变得极是听话。内中懂汉话的俘虏甚至还操着不怎么流利的汉话与兵部的官员说自己在东虏那边是做什么的。
没错,全是建奴真俘虏。
检查完毕后,人人大喜。正阳门外,又是欢呼声。
顾不得与锦州兵将再说些什么,熊明遇和刘德夏已是激动的转身往城中而去,脚步匆匆,连轿夫都给落在了后面。
大捷,大胜!
数千颗建奴首级已经向京城上下昭示:关外,大明终于打了一场胜仗!
根本不需要锦州兵将和官府做什么宣传,验核俱实的消息如飞箭一般在京城上下流传开来。
京师,天子脚下,天下精英之地。达官贵人自然见多识广,百姓们也是头脑灵活,勘验俱实的消息传进京后,京师万民就开始了狂欢。
鞭炮齐鸣,纵情畅饮,张灯结彩,狂喜的百姓们跟过年似的,他们尽情的释放压抑在心中两年之久的郁结,尽情的释放此刻心中的喜悦。
整整两年了,自东虏入寇以来,两年来,京师上下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虽然人还是那么多,可是却没有一点生机。如今,在锦州大捷喜报剌激下,京师上下压抑了许久的情感总算是爆发出来了。
扬眉吐气!
皇上万岁!大明万岁!辽军威武!
城内城外欢声笑语,便是拱卫京师的三大营也是狂喜异常,京营的将士们也是从营中冲了出来,他们与狂欢的百姓一齐庆祝锦州大捷。
将领们显得格外激动,因为一直以来,大明在关外是屡战屡败,从未打过一场胜仗,被鞑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还被建奴打到天子脚下。如今,这关外的兵将却像是神兵天将,变得如此能打,一战就斩杀如此多的建奴!
将来东虏再入寇,可就用不着怕他们了,也不必自己提着脑袋和建奴大军拼命,由这等强军在,看来我大明真的不必再担忧关外的东虏,太平天下想来也是可以预见到的了。
经历“己巳之变”的京城百姓已经控制不住,他们已经无法冷静。
两年了,他们太需要一场大胜;两年了,他们太需要一封捷报!
从此之后,再也不必害怕东虏入寇;从此以后,再也不必害怕家破人亡。
京师之中的狂欢喧闹,声音不可避免的传进了紫禁城之中,还有那些在外面采买的太监宫女,他们也是早早的得到了消息,早早的丢下手头活计,往皇宫飞奔而去。
在京师上下看来,那关外的建奴,就是一只无时无刻都在窥伺着大明的猛虎,自万历年间以来,十几年了,大明一直拿这头猛虎没有办法,任由这猛虎撕咬大明的血肉。
如果没有两年前的那场惨剧,只怕京师上下对建奴的恐惧还不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可是现在,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无比畏惧。当建奴大军云集在北京城下时,京城内外感到绝望。他们甚至以为,大明的天要塌了,关外的猛虎将入主中原,成为大明新的主人。
可是现在,他们却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这希望来源于正阳门外的数千颗脑袋!
锦州大捷,严格来说,并不是一场大胜,而是惨胜,双方伤亡相差无几,甚至东虏还略占上风,根本没有伤及根本。相反,大明却丧失了在关外的所有兵马,再也不得前出一步。若真计较起来,胜利者应该是东虏,而不是大明。
然而,没有人会关心在战略层面上,大明到底是处于上风还是处于下风。他们看到的是,大明终于在锦州打了一场胜仗,这场胜仗不仅赶跑了东虏大军,还斩杀了数以千计的鞑子!
便是这几千颗建奴首级,把京师上下的绝望一扫而空,锦州之战,或许并没有真正取胜,或许并不是明金双方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这一战却代表大明对东虏不再是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战,证明了,我大明还是可以战胜东虏的!
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京献俘(下)
兵部的人还没入宫,宫里就已经热闹开来,在那些采办太监宫女的传播下,宫里早就知道了正阳门外锦州兵马献捷俱实的消息。
这等喜事,自然不会有管事太监压着拦着,因此,太监宫女们格外的兴奋。他们大多经历过两年前的“己巳之变”,当时,城外建奴大军云结,宫里,皇爷的脸比乌云还黑,哪里敢有人言笑,直到建奴出关,宫中紧张的气氛才稍稍缓和下来。
现如今,却是自家军队打了胜仗,一车车送来被斩杀的建奴脑袋,这样的大喜事,宫女太监们自然与外面的百姓一般喜悦无比。很快,喜庆的气氛便在整个皇宫中蔓延开来。可是却没谁冒失的跑进大殿,把消息禀报给崇祯,因为他们是内臣,这军情之事乃外朝之事,他们可不敢擅自禀报,以免被朝臣们认为是内官干政。再者,勘验核实的具体情况只是兵部知道,他们都是听得风闻,具体情况如何可不知道。真要冒失冲进大殿报喜,皇上万一问起具体,叫他们如何回答。到时,别好事变成坏事,那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因此,便是王承恩、王德化他们也不敢入殿报喜,一切都得等兵部的人入宫方算。
但是,从奉天门到三大殿,沿途已经都是欢天呼地的太监宫女、大汉将军。
乾清宫中,焦急等待消息的崇祯也听到了外面的欢呼声,他隐隐知道些什么,可是当着满殿臣子,他却还是按下性子,端坐在龙椅之上,以示天子气度。
不过,年轻的天子再如何伪装自己,他那跳动的眉梢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喜悦。
殿下众臣见了,均是暗笑不已,可是又都知道眼前这位天子好面子,因此都不敢溢于脸上。偶与同僚对视一眼,会心一笑而已。
等了片刻,仍不见兵部的人来报,崇祯终于坐不住了,他探了探身子,目光看向周延儒、温体仁、何如宠等内阁学士,故作淡定的问道:“诸位爱卿,为何殿外如此喧嚣?”
周延儒微一欠身,回道:“听声音,极是喜庆,怕是锦州兵马已进京了吧?”
“熊尚书已经带人在正阳门勘验了,若是勘验完毕,这会也应该在进宫的路上了吧。皇上也不必急于一会,这好事也不急在一刻。”温体仁揣磨圣意,知道崇祯这会急于知道兵部核实结果,这锦州大捷到底是不是真的大捷,因此在那宽慰崇祯起来。
“呵呵,朕可不是心急嘛,自朕登基以来,东虏便屡次犯边,前年更是入寇京畿,险些动摇江山社稷。自东虏退军,朕日夜所思便是这奴患,今日终是叫朕等来大捷,试问,朕这心如何能不急?”
好事将至,崇祯也不再刻意掩饰自己,脸上洋溢起来笑容。初闻锦州大捷,后又知祖大寿降金,他不由对锦州上报的战果产生怀疑,试问,连关外最精锐的祖大寿部都全军覆没了,锦州城内的残兵败将又是如何能打出斩首数千的大捷来呢。可是随后传来的各级奏报,都清楚表明锦州是打了一场大胜仗,这便又使得他信了几分。但是,在最终结果没有核实出来前,他仍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等了这许久,终是等到锦州兵马进京献捷,只要兵部一核验,真假便知。若是真,怎不叫年轻的天子欣喜若狂!
群臣见皇上自坦心急,也不敢上前拍胸口说战果属实,只能翘首相盼,盼着兵部的人赶快来禀。
好事多磨,兵部的人怎么办的事,查验个人头怎么要这么长时间的。
。。。。。。。。。。。。
午门,值守的是御前侍卫和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这会,全在望着宫门外的方向,锦州兵马进京的消息他们已经知道,这会,便是等着官员们正式入内向圣上报喜了。
大明难得打了一场胜仗,打败的又是困扰大明十几年的东虏,侍卫和大汉将军自然也是欢喜,难得的聚在一起议论着锦州大捷。不过,大伙在聊的时候,这眼睛可是一刻也没挪到其他方向,只盯着宫门外。
未过多久,视线中终于看到几个身影正急促的奔来。待行得近了,却见是兵部尚书和侍郎正可劲的往午门跑,跟在后面的却是他们的座轿。饶这两位大人年岁加在一块也近百了,这会却是跟年轻人似的,奔得不亦乐呼。奔跑之快,便是那些壮汉轿夫都赶不上。
“来了!来了!”
有侍卫发出兴奋的叫声,顿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五十出头的熊明遇几乎是一路奔过来的,正阳门打这好几里路,中途他坐了会轿子,但又嫌轿夫慢,又不会骑马,想着要赶紧把好消息禀报给皇上,于是乎,径直下轿,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