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惊雷入汉 >

第161章

惊雷入汉-第161章

小说: 惊雷入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禅心如明镜,形势所迫之下欣然应允吴人的要求。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吴人来了除了跟随马钧有所学习之外,其活动的范围实在是有限。以学习为名入蜀自可增加刺探蜀汉实际发展的根源,可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马钧左右。
只要马钧有意隐瞒,这些吴人得不到什么消息,甚至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就拿投石车来说,马钧留了一手吴人掌握的技术便不完全了。回到国内的工匠做出的投石车就算成功,可威力和蜀汉送给吴国的投石车不可同日而语,要差上许多。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了这个时候吴主开始后悔当初结盟过于痛快了。那个情况下吴国点出来要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蜀汉多半也是答应的。可吴主为了让吴人在蜀地能多学一些东西,多打探一些东西,留的时间久一些,说的就比较笼统。
这一含糊不清,人家蜀汉答应了,回过头来吃亏的还是吴国。若是没有那么贪心,现在至少掌握了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而非是一个威力锐减的半成品。
北伐结束,吴国也是占领了许多地盘,扩大了自身的领土。不过比起蜀汉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吴国就要悲惨了许多。荆州大都督施绩在返回江陵后不久,重伤不治而亡,这使得吴国顿时支柱。
临死之前,施绩上表再三说明了吴国和蜀汉联手的必要性。魏国和蜀汉的实力都凌驾于吴国之上,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联合蜀汉抗拒曹魏,吴国还有平衡三方势力,维持自身发展的余地和机会;若是反其道行之,联合曹魏对抗蜀汉那便只有自取其辱了。
从施绩的角度考虑,蜀汉和曹魏都是不可信任和长期依靠的,但是联合蜀汉可以让吴国有时间和机会发展,反之便是加速灭亡。
放到平日里这番肺腑之言一定可以得到认同,无奈今时不同往日。北伐之后吴国元气大伤,强行出兵的后果是士卒将帅多有阵亡,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库的积蓄也见了底儿。
更要命的是江东的山越开始蠢蠢欲动,而国内一时可以征调的兵力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百姓比任何时候都厌倦战争,朝堂上的议论也是站在了北伐的对立面。这些问题放到平时都不算是问题,但集中在一起呼啸而至,就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联合曹魏抑制蜀汉,这是江东许多世家的想法。吴国不像蜀汉一般,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和曹魏是死敌。做为魏蜀之间的“中立国”,吴国要做的便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所属的阵营。
陆凯和吴主孙亮设计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投石车,可惜北伐之战投石车不说尽数被毁,剩下的也不太多。雍凉长安大显神威的投石车在淮间地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战力。
这其中的原因难以尽说,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失去了淮间的防线,得到了完整的江夏和南阳,义阳两郡,这就是吴国在土地上的得失。和国内损失的兵员以及经济情况做一个对比,这次北伐吴国可谓是亏大发了。
施绩在许昌和蜀汉皇帝并肩作战,而死前的奏章又是“偏袒”蜀汉一方,这便成了朝中群臣攻击的目标。不只是施绩,包括陆凯,丁奉在内的一拨主张北伐的吴国文武都在打击的范围之内。
群情激奋的朝堂让吴主孙亮也不得不权宜行事,作为近臣的贺邵,王蕃首当其冲,先后贬职外放。陆凯,丁奉,朱异在淮间连战连败,都削去了兵权,一样贬职外放。
这些北伐派的人物被打压,朝中的议论才松弛了些,总算给吴主孙亮喘息的机会。施绩,陆凯,丁奉,朱异这四名吴国的都督之才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位置是急需有人补上的。
吴主孙亮力主用陆抗为督镇守荆州,朝中的世家群臣很是不满。刚把陆凯拉下马来,陆氏的另一位又握住荆州军政大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陆凯等一批北伐派的首领是下了台,朝中的门生党羽仍是极多的,一时之间双方展开激辩,一连数日都没能解决。
北伐派的意思很是明确,陆抗不能执掌荆州,那么江夏和淮间的都督人选北伐派也是不让步的。吴主孙亮一下子少了左膀右臂,加上不喜欢被朝臣左右,见状也是不做决定。
一来二去,这拖延的时间就久了。吴国内部混乱,按兵不动的魏军开始有了动作。数路魏军同时进逼南阳,淮间二处,对吴国施加压力。
吴军都在尽力应付山越,可以抽出支援边防的兵力实在是有限。这个时候连主将都没决定,还谈什么应战?争执不休的两派在这个时候展现了高效,迅速达成了一致。
陆抗被任命为镇北将军,荆州牧,辖江陵,襄阳,南阳,义阳四大重镇政抵御魏军;步协为西陵督,镇守西陵兼顾荆州南部地区作为陆抗的后援。留平从荆州副都督升为江夏都督,镇守江夏地区,西连义阳,东拒淮间魏军。故太常潘濬之子潘翥为大都督,楼玄为副都督镇守濡须口抵挡曹魏名将王基。
这一系列任命陆抗乃是陆氏族人,留平军中干将,潘翥名臣之后,楼玄是吴主孙亮倚重之人,各方势力都有兼顾,也是算折中之举了。
曹魏选择吴国采取报复性的攻势,吴国方面自然派遣使者入川告急,使蜀军协助抗击魏国,同时也招在蜀汉学习的工匠还吴。传闻蜀汉皇帝刘禅带着两万蜀军战退司马昭十余万魏军,已经让魏人吓破了胆;这样的强援如何不拉过来帮忙?
南中方面倒是和援助吴国没有什么关系,可在川中跟随马钧一起学习已久的吴国工匠都被杀了……怎么还给吴国呢?消息早传往刘禅所在的雍州,可回信儿还没有到。
吴使催促的甚急,诸葛瞻也只能尽力的安抚和拖延。自家的马钧,刘邵这班重臣都不知所踪,哪有心思和你分辨吴人工匠遇害的事情呢……
蜀国还没有动静,吴主孙亮却是收到了两份意外的消息。魏国使臣荀勖从淮间渡江而至,请求面圣;同时安插在入蜀工匠中的近臣独自回到了建业。
荀勖上一次渡江结盟是不成功的,让吴人耍了一通不说,自己也好悬回不去江北。二次前来,荀勖早把江东君臣看透,而气势和身份也不可同日而语。当初是求和,现在无论目的是什么,都可俯视吴国君臣了。
毕竟吴国内忧外患是世人共知的事情,想掩盖也是捂不住的,处处山越,魏兵陈列江北,只是这些就足使江东君臣喘不上气儿来。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江东鼎足天下这气度上更是不能输。吴主孙亮依照礼节接待了魏国使者荀勖,江东文武群臣皆有到场,只是昔日古人陆凯,王蕃,贺邵等辈早身处异地,无缘再会了。
不谈结盟,不谈刀兵,荀勖此番前来可谓语出惊人,问的江东君臣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南阳之战晋公十余万之众被蜀主刘禅率领数千刀枪不入,削铁如泥的军士杀得大败,此事江左可知?”荀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无异于一个惊雷炸响朝堂。
南阳之战吴军见到的是战后的蜀军,至于蜀军是如何击退魏军的,虽然有所猜测,却并不知内中详情。按照荀勖所言“数千刀枪不入,削铁如泥之军”就让十几万魏军败的一塌糊涂,这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司马昭的十几万魏军不是因为吴军的奋勇作战退走的,这个江东君臣都是清楚。蜀军传闻只有两万来人,刘禅励精图治打得魏国节节败退,按照道理没有完全的把握绝不会以身犯险。
用不满两万之兵去冲杀十几万的魏军,这可谓自杀之举。然而刘禅就这么做了,而且还赢了。
之前吴国君臣皆认为刘禅另有他助,而国内的事务众多所以都没有详细的探究。如今见荀勖一说,这才觉得事情确实不是那么简单。
司马昭没必要放着杀死刘禅,全歼蜀军的机会不要,回过头来离间吴蜀的关系。这事儿还真像是确有其事的样子。
把眼光扫过吴国君臣错愕的神态,荀勖有了些许满足感。上次来自己像是小丑一样被你们戏弄,眼下都为当初的不识时务后悔吧?
蜀国有这等力量完全可以独自面对魏军,可藏着掖着的到了最后关头才用,这样心机城府的盟友靠得住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荀勖带来的消息引起了吴人的不满和恐慌。蜀人倚仗的是武器,既然是武器就会逐渐增多,眼下是数千人的规模,一年之后是什么规模呢?
刀枪不入,削铁如泥,面对这样的军队就算是曹魏也没有与之抗衡的办法,吴国又能做什么?帮着蜀汉灭掉了曹魏,两国大可各自争雄,然而蜀汉有这般杀手锏在,灭掉魏国之后吴国的命运可想而知啊……




第一百零六章 离间(下)
荀勖回到馆驿之中,对于今日吴国朝堂君臣的反应大感满意。蜀汉锋芒太盛,时至今日,自己仍是不敢相信刘禅手中有一支刀枪不入无坚不摧的军队——两万人毫无悬念的硬碰硬击溃十几万魏军,这等战力实在是恐怖!

魏国使臣提供的消息并非是独有,从南中逃回来的孙亮近臣似乎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事实。据蜀人透露消息,蜀汉确实手中握有秘制斗具这个事实,其威力和魏人所提到的差不多少。

事情到了这里,蜀汉手中除了投石车还有一支配备神兵利刃的军队这已经是吴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接下来的,便是如何处理两国的关系了。

身旁的蜀汉一下子有了这般强大的实力,那么吴国在蜀人眼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地位,这是迫切需要印证的。若是蜀汉对江东一点忌惮都没有,貌似也没有联合江东一同伐魏的必要。

人心难测,上升到国家层面更是要仔细考量。魏军肯派使者来到江东,足以说明在荆州和淮间的魏军都是虚张声势。魏军和吴国拼个你死我活,不正是让强大的蜀汉有机可趁?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这个时候蜀汉出兵协助江东有好处,作壁上观一样是有好处拿的。蜀人采取何等措施魏国不清楚,吴国也不清楚,因此荀勖渡江南下是离间,更是试探吴国和蜀汉的反应。

除了这让人心惊胆跳的消息外,从川中而来的还有南方大陆蜀将马承的意愿——说是马承,实际上是马觅突发奇想的举动。

马觅提出的建议很是简单,希望和东吴联合借道交州返回南方大陆,自己的父亲准备在南方大陆揭竿起义割据一方,身为长子的马觅自然有身价和吴人谈判。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达到逆天的境界,雍凉又有异族叛乱,南方再宣布独立,对于蜀人将士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候吴国继续保持和蜀汉的盟约,无异于与虎谋皮。据说蜀汉新式武器的研制和锻造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此期间一直拉着东吴抗击魏国的蜀汉国力未损,反倒是吴国这个盟友损兵折将……

联合曹魏以及南方大陆的马承夹击蜀汉?然后和马承联手抗击曹魏?

每一种可能性都要思考,一厢情愿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和各个方面不断的沟通。

朝中被孙亮长期器重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因为北伐受到牵连,身旁可以尽心尽力为孙亮所信任的臣子并不多,想要商量也是没有个合适的人选。

思前想后吴主孙亮决定召马觅入江东来问个究竟,此人敢孤军在南中地区和蜀汉掰腕子,又是追杀马钧等人更把派去的吴国工匠都宰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马承也好,马觅也好这对于江东是鲜有闻名了解的人物。就算最后要和蜀汉分庭抗礼,也要了解这些未来的“盟友”有多少分量才是。

……

魏国使臣渡江的消息在中原大地传的沸沸嚷嚷,其消息流传的目标却是蜀汉境内。这是魏人的攻心战术,也是给蜀汉出的难题。

雍凉边境的异族之乱还没有任何消息,处于外围视蜀汉和依附蜀汉的异族为劫掠目标的少数民族们很是狡猾,又或者说其一贯的行事作风便是如此。当看到蜀汉调集大军护卫这些族群的领地,外围叛乱的异族们开始了长期的观察和以逸待劳。

比耐性,比耐心。

异族是主,蜀汉军队是客,十万蜀军在荒漠或是草原上屯驻,生活习惯和地貌气候都让人不习惯。更重要的是维持十万大军长期屯驻的后勤工作需要近二十万人来运转,这些劳力的消耗和耽误的时间人力对于雍凉二州的经济生产有着严重的制约。

而蜀汉的前沿阵地长安,便是依靠雍凉二州作为后援和后勤的。雍凉二州无力发展,甚至需要川中支援,间接的也影响到抗击魏国第一线的战斗力。

相反这些伺机而动的少数民族本身就是生活在雍凉二州的边界,对于汉军讲是折磨,对于异族讲不过是家常便饭般,实在是简单的很。你不松懈,我就不去打你,耗到你撤走了为止。

这样的态势让刘禅无比的头疼,吴国元气大伤,蜀汉又是分不出兵力。这个时候魏军若是来袭,蜀国只有挨打的份儿。要知道吴国经此一役后北伐的立场已经松动,江东北伐派的将领大臣不是被贬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