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剑轮镣了荆玫酱笏宓墓僦安拍芄蝗妨⑵渫持蔚暮戏ㄐ裕浼坛腥说囊脖匦胂热〉么笏宓娜峡伞6逑蛘庑┑厍勺す僭保枇⒈蚝屯臀溃泼裢涂选1热缙醯ぁ㈧呿H、党项等等。
第二类,是“属国”,或者称“藩属”,比如文单、骠国、高昌、迦摩波等,他们奉大隋为“上国”,接受隋王朝的册封,和隋结成以隋为主导的政治…军事同盟。隋朝平时并不派驻军队,也不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但隋人在该国的享受权益优先的待遇。
第三类,是“贡使之国”,即隋的友好国家。隋完全不干预其内政,这些国家定期不定期向隋遣使进贡,隋也会给他们礼遇和赏赐。比如赤土、盘盘、泥婆罗。
第四类,是与隋尚没有什么联系的国家,比如倭国暂时还是这个样子。
第五类,则是敌国,比如高句丽、百济。
新罗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他是隋的“盟国”,但并非接受册封的“藩属”,而是经常遣使进贡。
突厥曾经是隋的藩属,但现在的东突厥已成敌国,西突厥和南突厥虽然都是有“藩属”的名义,但南突厥的处罗可汗、西突厥的西突厥阙达可汗更接近第一类,统叶护可汗却不那么可靠。
还在大业十五年(公元六一九年)的一月,东都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之中,朝廷对突厥阿史那咄吉用兵的准备,已经在大举进行了。
首先,朝廷的军队已经进行了扩军。
禁军仍然是十六卫,但是除开预备留守两都两京的左右御卫和左右屯卫,仍然是三万人的编制(骑兵一万,步兵两万),其他十二卫,已经增至五万人:
步军前后左右四营,每营步军五千,计两万;马军前后左右四营,每营马军三千,计一万二千;中军马步各一营,计八千;合计马军(骑兵)一万五千,步军两万五千。另有辎重后勤军两营共一万。每营由一名中郎将统领,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人。
其次,皇帝的亲军也得到了扩充:
御林军增至四卫,在原来的左右御林卫以外增设左右金吾卫,每卫马步军各一万,由四名中郎将统领,每卫设大将军、将军各一人。
骁果卫分设左右两卫,每卫三千,各设将军一人。沈光任骁果左卫将军。
千牛卫分设左右两卫,每卫六百,千牛左卫是皇帝的近卫,右卫则是特务机构,各设中郎将一人。
以上的“中央军”,已经有八十万零七千之多。
其他诸如军械、粮草的准备,自然更是充裕。各地转运到金城郡、延安郡和临汾郡的粮食,已经有数百万石。
不过,朝廷依然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皇上,”御书房内,杜如晦奏报,“漠北‘鼹鼠’有密信来了。”
“鼹鼠”是我给漠北宣抚司最有分量的一个间谍亲自起的代号。
“速奏。”我急不可待,东突厥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
“阿史那咄吉病笃,将不久于人世。”
张须陀在旁闻得,喜道:“皇上,此正是天赐良机!平灭始毕,正是时候。”
我心中也甚是高兴,不过却说道:“不急,再等些日子也无不可。”
此时,正是冬季,我觉得在北方用兵,对南人(相对于突厥而言)是不利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玄挺在天竺的捷报一批批传回东都。闰二月,迦摩波王拘摩罗送解到东都。杨玄挺随同送来不少天竺珍宝,比如象牙、犀牛角之类,更挑选了几个天竺美女,其中拘摩罗的小女,正是十五六岁,出落得最是美丽,比起中国女子,自然又多有不同。我不由心动,不过想想,身边已经有了九个美女,自己算起来也是五十出头的人了,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硬下心来将几个异域美女都送出宫,回西恭伯府(也就是拘摩罗的府邸)。虞世基等几个朝臣自然又是歌功颂德一番,魏征等一班耿介之臣,自然也大加赞成。
然而北方突然传来警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起兵四十万犯灵武。朝野一时大震。
“鼹鼠”的存在是朝廷的一级绝密,所以阿史那咄吉得病的消息,除了我与几个亲信大臣,无人知道。阿史那咄吉犯边的消息,一时使我不得不对“鼹鼠”的情报产生怀疑。朝廷只能立即调动六卫大军往灵武救援。
但“鼹鼠”的情报是十分准确的。
阿史那咄吉的确已经得了重病,不过经过一个多月的诊治,已经大有起色。阿史那咄吉知道,虽然这次病有好转,可是自己的日子已经不会太多了,他要完成自己最大的心愿………打败强大的隋朝。
可惜,给阿史那咄吉看病的,应该不是中医,不知道中医里面有个词,叫做“回光返照”。
三月初三,阿史那咄吉病死于灵武东北三十里。
突厥军内无主帅,外有强敌,主动撤回。隋军追击突厥军殿后的部队,斩杀千余人,俘获千余人。不过双方并没有展开大的战役。
阿史那咄吉死后,其子阿史那什钵苾年幼,阿史那咄吉的弟弟阿史那俟利弗自立为可汗,称处罗可汗(与南突厥阿史那叱吉的称号相同),并娶义成公主为妻(算起来,义成公主已经嫁给了启民、始毕、处罗父子两代三个可汗),而以阿史那什钵苾为泥步设,分封到东部,其实形同流放。
阿史那俟利弗的作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首先是他的两个兄弟:南突厥的处罗可汗阿史那叱吉、东突厥的小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这两位很快都表示,自己才应该是大可汗。
于是,东突厥内部的一场争斗开始了。
阿史那俟利弗派忠诚于自己的弟弟步利设在南边对付阿史那叱吉,自己领兵往西边对付阿史那咄苾。阿史那三兄弟陷入内斗,其他铁勒等部趁机扯起独立、半独立的旗号,而阿史那三兄弟既然已经都自称为“正宗”的突厥大可汗,自然不能对“叛乱”不顾。那阿史那叱吉人在南方,倒也罢了,阿史那俟利弗和阿史那咄苾一方面自己互掐,一方面又都不得不与铁勒诸部或结盟,或征伐,草原上一片混乱。
大约是嫌乱得还不够,五月,一部分突厥贵族拥立泥步设阿史那什钵苾为可汗,阿史那什钵苾力量弱小,遣人向大隋求援,表示愿为“臣属”,我赐号“达头可汗”。
第一百零二章 大军北伐
如此良机,再不动手,我便是傻子了!
五月底,隋军已经完成了军事动员。
中路,以吏部尚书张须陀为主帅,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为行军总管,左武卫大将军罗士信为前军主将,领左翊卫、左武卫、左骁卫、左武侯卫、右骁骑卫五卫,并云内、马邑、雁门、娄烦、定襄五镇和稽胡左营,三十余万大军。河东道观察使王威、检校镇守使尧君素领河东诸郡郡兵、鹰扬府为后援。
西路,以礼部尚书杨义臣为主帅,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为行军总管,右武卫大将军秦琼为前军主将,领右翊卫、右武卫、右骁卫、右武侯卫、左骁骑卫五卫,并榆林、夏州、银川、云中四镇并稽胡右营,三十余万大军。关内道观察使、镇守使领关内道诸郡郡兵、鹰扬府为后援。并令西突厥阙达可汗阿史那达度派兵两万助战。
东路,以兵部侍郎窦建德为主帅,左龙虎卫大将军薛世雄为行军总管,领左右龙虎卫和燕山(今张家口)、临榆(今山海关)两镇,十余万大军。北京留守张衡领河北道及北京诸郡郡兵、鹰扬府为后援。并令南突厥阿史那叱吉部协从。
北路,以兵部尚书韦云起为主帅,检校兵部侍郎李子雄为行军总管,领泸河、朝阳、红山和那河四镇(平定室韦后,朝廷在当地分封了九个都督,并设置室韦都护将军府,归安东都护大将军节制,下设那河镇【今黑龙江肇源】、室韦镇【今俄罗斯布拉申维斯克】和六个屯田校尉府;升契丹奚霫都护中郎将府为都护将军府,加设红山镇【今内蒙古赤峰东北】和三个屯田校尉府,进行小规模移民),并调动契丹、奚、霫和室韦夷军十五万。辽西、燕郡两郡为后援。达头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也归北路节制。
四大统帅,各拨给亲卫马步军各一千为扈从。
四路大军,合计夷汉近一百二十万,其中隋军八十万,号称两百万。
在做好进攻准备的同时,我还做了一些防御部署。
对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我近年已经大有防范之心,在伊吾郡设立了陇右护卫中郎将府,下设哈密镇、阳关校尉府和玉门校尉府,驻军八千,此时,我命鱼俱罗、吐万绪前往金城,加上陇右道诸郡郡兵和鹰扬府统一协调陇右道的防务,并且谕令高昌国和西突厥阙达可汗所部协防。
东北方面,以新任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为统帅,领怀远、通定、白山等镇和屯田校尉府(大业十三年,升靺鞨都护中郎将府为都护将军府,增设白山镇【今吉林省吉林一带】和五个屯田校尉府),以及动员靺鞨军十万,防范高句丽。
黄海方面,以来楷统一节制军民,与新罗结盟,防范百济、高句丽和可能出现的倭国威胁,周法尚的北路水师驻扎东莱,以备策应。
魏征为东都留守,越王杨侗为副,领左御卫守洛阳。
卫文升为西都留守,代王杨侑为副,领右御卫守大兴(长安)。
张衡为北京留守,燕王杨炎为副,领左屯卫守涿郡。
王世充为南京留守,滕王杨诜为副,领右屯卫守丹阳。
四王各给亲卫马步军各五百为扈从。
各留守下设“尹”,洛阳为河南尹,大兴为京兆尹,涿郡为北平尹,丹阳为建业尹,负责地方行政事务。设长史管辖税收、财政、转运,设司马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这些官员虽说是留守的下属,但都由吏部直接任免,其实是有意分留守的权力。
而我,则带着后宫、文武百官前往晋阳(太原)的“大本营”,已经废为庶人的前齐王杨暕,降为伯爵的赵伯杨杲,尚在襁褓的齐郡王杨正道,以及兰儿以下的几个公主,也都随驾到了太原。就是已经移居宫外的沈莺,此番也带了巧儿一起来了晋阳宫。
御驾既然在太原,太原守备自然是重中之重,已经升任河东道副镇守使的李世民兼任太原防御使,领兵五千守太原,而御林、金吾四卫、骁果两卫和左右千牛卫,除了一小部分留守两都皇宫和几处行宫,其他六七万人马都护驾到了太原(千牛右卫的“特务”们大都分散在外,可以伴驾的不过是核心的十余人而已)。
六月初一,下达“讨突厥诏”,对东突厥的大战拉开序幕。
“……大隋仁德雄武,天下归心,昔启民汗时,屡求改服归俗,朕以其忠义,多有嘉勉,更以义成公主远嫁漠北,华夷一家,边民安宁……不期始毕继位,忤逆不孝,不忠于大隋于前,不孝于亡父于后,围圣躬于雁门,更倒行逆施,屡屡犯边,侵凌残破河东、关内、陇右数十郡,致边祸连年,不仅大隋子民,及至突厥黎民,亦饱受其苦……俟利弗私立为汗,不思悔过,改弦更张,内以兄弟子侄相争,外与大隋为仇……今朕亲提大军二百万,吊民伐罪……”
然而,百万大军的调动,其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早在去年,隋军就已经开始了筹备,不过大军真的出征,已经是六月下旬。
七月初,漠南。
窦建德乘匹黑马,立在一处高岗上。
“我们现在有多少兵力?”
“回禀大帅,燕山、临榆两镇奉令断后,左右龙虎卫各派一营骑兵袭扰突厥未归,两卫主力,毕集于此。另外,助战的南突厥军,由可汗亲率,有八万之众,合计十七万余。”
“本帅观敌军,当在二十万以上,皆是精骑,步利设军主力,必是在此。杜大人,你意如何?”
杜如晦此番跟在窦建德军中,见窦建德问起,回答道:“下官不识军事,只是觉得,突厥人精于骑射,如此野战,已得地利,我军步兵多而骑兵少,只宜坚守,以拒马围于外,列阵于其中,弓箭却之,俟其疲惫,再做区处。”
“杜大人谦虚了,你之所言,与当日皇上与我等商议军机,颇有相同。只是大人不在军旅,不知此番出征,皇上已经有了新的利器。天子圣明,此战必可大胜!”
“不知是何利器?”
“杜大人勿急,稍后便知。皇上言,此番出征,只恐突厥不与我大军对战,草原戈壁,旷野万里,突厥人若以骑兵纵横驰骋,则我军剿之甚难,若分兵,则必为之各个击破,不分兵,又难以捕捉敌踪。百余万大军虽是声势浩大�